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so-Scale Analysis of “6.18”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Hunan Province
1
作者 ZHANG Hai YIN Zhong-hai +2 位作者 DENG Zhao-ping ZHOU Jiang-zhong TANG Ming-hu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1期7-11,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mesoscale and small scale system that influenced the strong rainfall in Hunan from June 18 to 20 in 2010. [Method] By dint of regular observation material and rainfall in regional...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mesoscale and small scale system that influenced the strong rainfall in Hunan from June 18 to 20 in 2010. [Method] By dint of regular observation material and rainfall in regional automatic station, TBB of FY-2C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one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Hunan Province on 18-20 June 2010 were studied. [Result] The rainstorm happened under the southwest warm and wet torrent at the edge of subtropical high when the ground cold air intruded, which triggered the release of unstable energy. The water vapor from Bay of Bengal and South China Sea sent abundant water vapor to south China. The water vapor strengthened, which synchronized with the rainstorm. The ground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 and the mesoscale low pressure intensified the rainstorm. Changes of pressure field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rainfall and indicated the location and movement of heavy rainfall.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rainstorm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 disaster prevention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fall weather process Mesoscale and small scale system Hunan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高分辨率区域模式产品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释用分析——以赤峰市东北部一次凌晨强对流过程为例
2
作者 王和鸣 杨海迪 +1 位作者 李昊源 李娜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255-257,297,共4页
近年来,GRAPES-MESO区域数值模式产品不断升级更新,在基层业务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2021年汛期赤峰市东北部地区一次受东北冷涡激发,在凌晨时段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对比GRAPES-MESO产品与地面观测实... 近年来,GRAPES-MESO区域数值模式产品不断升级更新,在基层业务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2021年汛期赤峰市东北部地区一次受东北冷涡激发,在凌晨时段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对比GRAPES-MESO产品与地面观测实况,分析高分辨率区域模式产品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表现。总结高分辨率区域模式产品在基层业务工作中的释用分析方法,以期加强数值模式产品在基层的应用,提高基层预报预警、监测服务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MESO释用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强对流天气 预报预警服务
下载PDF
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协同观测试验结果分析
3
作者 刘杨 杨玲 +1 位作者 徐梓欣 李学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30-636,共7页
2016-2021年成都和北京开展了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观测实验,旨在检验组网观测策略对中小尺度天气过程演变的观测能力和对业务S波段雷达的补充作用。介绍了雷达性能指标、观测模式与风场反演算法,并通过在成都与北京选择天气个例,对X波段... 2016-2021年成都和北京开展了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观测实验,旨在检验组网观测策略对中小尺度天气过程演变的观测能力和对业务S波段雷达的补充作用。介绍了雷达性能指标、观测模式与风场反演算法,并通过在成都与北京选择天气个例,对X波段雷达组网资料与S波段业务雷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在短时强降水个例中,该组网策略观测到强对流单体初生6分钟内过程面积与强度逐渐增大的过程,能有效提升快速演变的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的探测能力,弥补S波段雷达的时间上的探测盲区。在冰雹过程中,通过组网雷达的反演风场可以反映此次天气过程中的强对流中心不同高度的风场特征是中低层高度气流辐合压迫气流向上运动,到高层向四周散开形成辐散的结构。同时,S波段雷达在同一时刻观测的径向速度场和反演风场相互印证,但通过单部S波段雷达探测会丢失部分风场随高度变化的信息。通过雷达组网和风场反演算法得到的流场结构符合天气学原理,与S波段雷达探测到的径向速度结构一致,能够更精细地展现对流天气的动力结构。在冰雹过程中的智能RHI扫描结果显示强回波中心位置的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结构,体现了智能RHI探测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组网 X波段天气雷达 三维风场反演 中小尺度对流天气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主要天气系统类型分析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家国 王珏 +7 位作者 吴涛 周金莲 钟敏 王珊珊 黄小彦 李双君 韩芳蓉 王孝慈 《暴雨灾害》 2018年第1期14-23,共10页
利用2008—2015年5—9月湖北省60例极端降水过程常规观测和物理量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主要应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过程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机制、热力动力特征及强降水形成及维持原因,归纳出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天气类型主... 利用2008—2015年5—9月湖北省60例极端降水过程常规观测和物理量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主要应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过程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机制、热力动力特征及强降水形成及维持原因,归纳出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天气类型主要有锋面气旋、西南涡切变、西南涡-东北气旋、暖倒槽和登陆台风5类,其中前两类是最主要的极端降水类型。同时,指出不同天气类型控制下天气预报要关注的重点:(1)在锋面气旋类中,江淮气旋的发展是梅雨锋上重要的扰动系统,但梅雨期因冷空气势力弱江淮气旋并不强烈,分析时很容易忽视;(2)在西南涡切变类中,西南涡、新生涡和低空急流是梅雨锋切变线上重要的扰动系统,降水落区的差异与不同扰动系统的影响有关;(3)西南涡-东北气旋类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两个系统结合部位,且极端降水绝大部分仅出现在梅雨锋西部;(4)暖倒槽类主要是局地极端降水,降水落区大多位于鄂西山地-江汉平原西部间过渡带。(5)登陆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有利形势,加上特殊地形作用,是强降水得到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天气尺度系统 天气类型 西南涡 锋面气旋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 被引量:26
5
作者 董芬 王喜全 +1 位作者 王自发 晏平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0,共8页
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资料,以及华北地区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中天气形势和北京地区气象要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该现象的天... 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资料,以及华北地区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中天气形势和北京地区气象要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该现象的天气学成因和气象要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北京共发生47次"南北两重天"现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秋、冬季的午夜至次日上午,且多为南差北好的污染物分布情景。该现象的发生与北京地区中-α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一些特征有关,特别是与干冷空气进入北京地区的路径以及移动速度的区域差异有关。另外,在弱天气系统控制下,北京西南部地区经常出现的小尺度辐合型流场,也是形成北京地区"南北两重天"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分布 中-α尺度天气系统 南北两重天 北京
下载PDF
河南区域暴雨的若干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一平 孙景兰 +2 位作者 牛淑贞 张霞 袁小超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3期25-36,共12页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国家、区域自动站和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8-2013年河南省9次区域暴雨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移动特点和降水强度等,分析了区域暴雨过程中中γ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区域...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国家、区域自动站和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8-2013年河南省9次区域暴雨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移动特点和降水强度等,分析了区域暴雨过程中中γ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区域暴雨落区主要位于高空槽前和副高西北侧、中低层切变线之间、低涡东南侧、低空急流左前侧,以及地面倒槽或气旋顶部偏北到偏东气流中。2)从新一代雷达监测产品来看,河南省区域暴雨主要有积云降水、积层混合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三种回波类型,其中混合降水包括以积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和以层云为主的混合降水,是河南省区域暴雨的主要回波类型。3)降水强度与回波类型、结构特征、移动特点等均有关系,特别是≥50 mm/h的短时强降水与γ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关,强降水超级单体可造成局地50 mm/h以上的强降水,并多伴有雷暴大风、龙卷等剧烈对流天气。一般情况下,积云降水强度最大,混合降水次之,层云降水强度最小。综合分析来看,雨强与回波强度比与回波性质有更好的相关性。≥50 mm/h的强降水多由强降水超级单体和因辐合、气旋、后向传播等使回波加强、合并、发展旺盛的准静止状态的50~60 d Bz的强积云降水回波产生;≥20 mm/h强降水多由积层混合降水中≥45 d Bz的积云回波产生。10 mm/h以上的降水落区和≥40 d Bz的较强回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0 d Bz的层云回波降水强度通常在10 mm/h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暴雨 回波类型 雨强 中小尺度系统
下载PDF
垂直风切变对风暴云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7
作者 潘晓滨 陈家华 魏绍远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5-143,共9页
本文用一个适合中─β尺度天气系统研究的三维非静力全弹性模式通过对理想环境大气中垂直风切变的不同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环境风场在风暴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低层民垂直切变值的大小决定了对流风暴的... 本文用一个适合中─β尺度天气系统研究的三维非静力全弹性模式通过对理想环境大气中垂直风切变的不同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环境风场在风暴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低层民垂直切变值的大小决定了对流风暴的类型和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风切变 对流风暴 数值模拟 风暴云 暴风
下载PDF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海上测控气象保障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卫民 褚晓春 王力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5-40,共6页
随着我国航天测控、远洋运输等不同行业海洋气象保障需求的不断增加,包括南太平洋、南北印度洋在内的远洋气象保障业务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相应的专业气象部门,对这一区域气象保障和规律了解不多,为了给相关研究和保障提供参考,文章... 随着我国航天测控、远洋运输等不同行业海洋气象保障需求的不断增加,包括南太平洋、南北印度洋在内的远洋气象保障业务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相应的专业气象部门,对这一区域气象保障和规律了解不多,为了给相关研究和保障提供参考,文章通过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海上气象保障经历,介绍了南半球,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区域海浪和海面风场的气候特征,以及南半球行星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的活动情况,结合实际保障中天气个例的分析,指出南半球海上气象保障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注重欧洲格点报和NWW3(第三代全球海浪数值模式)模式海浪数值预报3天的预报趋势;关注南太平洋地区冷高压于源地生成后的活动;重视斐济海西北东南走向的行星尺度锋面的变化;分析是否有热带低压同冷高压相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太平洋 行星尺度 天气系统 气象保障
下载PDF
短时风暴数值预报模式研究──Ⅰ.模式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晓平 王东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致力于发展一个旨在用于中-β尺度天气系统研究和预报对流风暴的数值预报模式(中-β模式)。模式的动力学框架为三维非静力可压缩的完全弹性模型,对声波的处理采用时间分离求解及阻尼和压缩方法,模式只选择了对风暴系统短时预... 本文致力于发展一个旨在用于中-β尺度天气系统研究和预报对流风暴的数值预报模式(中-β模式)。模式的动力学框架为三维非静力可压缩的完全弹性模型,对声波的处理采用时间分离求解及阻尼和压缩方法,模式只选择了对风暴系统短时预报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物理过程,从而简化了模式的参数化方法,节省了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数值预报模式 中尺度天气系统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研究 被引量:184
10
作者 郑媛媛 姚晨 +1 位作者 郝莹 张雪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95-801,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安徽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其发生发展和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有关,强对流发生的天气学条件即:丰富水汽、不...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安徽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其发生发展和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有关,强对流发生的天气学条件即:丰富水汽、不稳定层结、抬升触发机制或强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强风暴常有逆温层、强的风垂直切变、中层干冷空气等有利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类型也不相同。冷涡槽后类对流不稳定表现在中低层温度直减率大;风垂直切变强,风随高度强烈顺转,400~500 hPa有西风急流存在,且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紧密相关;存在明显的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干线;主要造成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槽前类通常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大,中低层有急流存在,风速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大;快速东移的短波槽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低层水汽条件较好;主要导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龙卷天气。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各天气要素和物理量统计,提取环境场消空指标,明显提高了基于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平均径向速度的龙卷识别和预警水平。对比分析了2010年7月19—20日发生在副高边缘槽前类和在东北冷涡形势下的2009年6月3日、5日、14日在黄淮和江淮地区分别产生飑线并造成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差异,提高对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环流背景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系统 监测预警
下载PDF
河套地区2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连霞 石磊 +2 位作者 王永清 张玲 梁凤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3期16432-16433,16437,共3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7月30~31日和8月15~17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2次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7月30日是700hPa暖式切变线、台风外围西南急流、地面倒槽,而8月15~17...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7月30~31日和8月15~17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2次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7月30日是700hPa暖式切变线、台风外围西南急流、地面倒槽,而8月15~17日是高空中小尺度的暖式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台风"凤凰"登陆后,与副高脊之间形成1支超地转的东南低空急流并在其左侧形成1支西南急流,2支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河套地区是造成7月30日暴雨的重要原因;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特征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0℃层高度与-20℃层高度差在2~3km、850hPa与300hPa的温差>40℃、K指数大于32℃、CAPE(1200J/kg都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指标;高低层散度的数值大小以及在空间上的配置与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次暴雨 影响系统 台风作用 局地气象条件
下载PDF
一类降水过程多尺度天气系统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宗桂 林墨 +2 位作者 林开平 钟利华 罗小莉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年第3期1-4,I0001,共5页
对2010-2013年弱冷空气影响造成降雨过程,采用统计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降水过程中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1)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天气系统结构的配置与降雨强度存在对应关... 对2010-2013年弱冷空气影响造成降雨过程,采用统计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降水过程中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1)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天气系统结构的配置与降雨强度存在对应关系;(2)在A类天气形势下,斜云带更有利强降雨的产生,横云带的降雨强度相对较弱,逗点云系容易产生较强降雨;(3)弱冷空气影响过程中,在地面通常有中尺度负变压区形成,对流主要发生在中尺度负变压区内,以线状对流为常见;(4)约有半数以上的强、中降雨过程有低空急流出现,但也有低空急流出现并无强降雨现象,低空急流与降雨强度呈弱相关的统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天气系统结构 中尺度负变压区 线状对流 低空急流
下载PDF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周海光 郭富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2003年6月26—27日合肥和马鞍山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江淮梅雨锋大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其中β和中γ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及其上的中γ尺度对流云... 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2003年6月26—27日合肥和马鞍山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江淮梅雨锋大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其中β和中γ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及其上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系统。中低层的中β尺度辐合线对此次暴雨的触发、发展、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辐合带的逐渐减弱,强降水也逐渐减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的正涡度大值区与辐合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对应地面的强降水区。文中还给出了此次暴雨的三维动力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三维结构 双多普勒天气雷达 风场反演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中亚低涡及其对新疆强降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2 位作者 李建刚 周玉淑 冉令坤 《暴雨灾害》 2022年第6期613-620,共8页
中亚低涡是中亚干旱气候和独特地理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切断低涡系统,是影响中亚天气气候的重要天气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气象学者就关注并对其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观测资料不断丰富和气象... 中亚低涡是中亚干旱气候和独特地理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切断低涡系统,是影响中亚天气气候的重要天气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气象学者就关注并对其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观测资料不断丰富和气象学理论发展,学者对中亚低涡定义、分类、活动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对新疆强降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20 a中亚低涡系统活动特征及其对新疆降雨影响研究,以及中亚低涡背景下典型暴雨天气环流配置和水汽特征、与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相关的中尺度系统、暴雨多尺度天气系统协同作用等方面的进展,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强降雨 中尺度系统 多尺度天气系统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在广西造成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概述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恒强 高安宁 梁隽玫 《热带地理》 2001年第4期323-328,共6页
利用现有的常规资料和已有科学试验提供的有关资料 ,摸索那些在广西造成重大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踪迹” ,企图从某些侧面揭示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实体”。中尺度环流系统包括地形性中尺度环流和自由大气中尺度环流系统两大类。认为可以... 利用现有的常规资料和已有科学试验提供的有关资料 ,摸索那些在广西造成重大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踪迹” ,企图从某些侧面揭示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实体”。中尺度环流系统包括地形性中尺度环流和自由大气中尺度环流系统两大类。认为可以造成广西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中地形性的有 2种 ,其一是区外地形原因形成的如锋面上的中尺度扰动、西南低涡、海南岛绕流辐合等 ,其二是广西境内地形原因形成的如热带气旋环流内的中尺度扰动、东 (兰 )巴 (马 )凤 (山 )气旋性涡旋、昭平辐合等 ;自由大气中的中尺度系统有低空西南急流上非地转风所激发出来的重力波、边界层内的惯性重力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中尺度系统 热带气旋 灾害性天气 重力波 地形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不同阶段强对流天气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应爽 袁大宇 李尚锋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9-18,共10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1°×1°)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FY-2D/2E卫星观测和GPS/MET水汽监测等资料,对2012年6月7—18日长春地区发生在同一东北冷涡系统不同演变阶段的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涡形... 利用NCAR/NCEP再分析(1°×1°)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FY-2D/2E卫星观测和GPS/MET水汽监测等资料,对2012年6月7—18日长春地区发生在同一东北冷涡系统不同演变阶段的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涡形成期,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锋前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中β尺度孤立深厚湿对流系统出现;在冷涡发展期,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向对流层中下层侵入,形成高空露点锋,触发有组织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在冷涡消亡期,低涡减弱为高空槽并快速东移,其后部冷空气置于低层大范围暖湿空气之上,地面中尺度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中β尺度对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资料收集技术 被引量:16
17
作者 马渝勇 华明 李佳 《气象科技》 2007年第1期143-147,共5页
结合成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现有地面气象监测条件对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业务特性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对GPRS、CDMA1X等主流的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业务性质客观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 结合成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现有地面气象监测条件对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业务特性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对GPRS、CDMA1X等主流的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业务性质客观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建设成都市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经验,提出了更加合理优化的资料收集应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 自动气象站 移动通信
下载PDF
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两次夏季北京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钱恺 刘锦丽 +2 位作者 毕永恒 韩永 吕达仁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5期24-32,共9页
利用S波段测雨雷达、毫米波测云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和2012年7月21日(以下简称7·21暴雨)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大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两次暴雨的回波均具有线状对... 利用S波段测雨雷达、毫米波测云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和2012年7月21日(以下简称7·21暴雨)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大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两次暴雨的回波均具有线状对流特征,其组织形态为平行层状(PS)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两次暴雨中PS型MCS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此类MCS移动方向偏东或东北略有不同,而是向偏东或东南方移动,但7·21暴雨过程中最后阶段影响北京形成的PS型MCS却是向东北移动的。毫米波测云雷达可以观测到测站上空及周边云的形态特征及发展情况,回波强度及速度可以展现出云的演变、内部结构特征以及降水状态。而风廓线资料表明两次暴雨在风场变化中均存在着相似的特征,两次暴雨前期低层均存在东风层,这与北京特殊地形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夏季强降水的因素之一;同时,暴雨发生之前存在对流层低层风速明显增大的过程。低层扰动的加强、风向之间的切变以及超低空急流均有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测雨雷达 测云雷达 风廓线雷达
下载PDF
2010年6月18日四川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莉 李晓婧 唐钱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年第4期36-41,共6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8~19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强对流天气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层对流不稳定层...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8~19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强对流天气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层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向南发展,配合低层条件不稳定,为形成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强迫机制。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后续的6h强降水中心对应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天气 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与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明政 凌艺 +1 位作者 梁卫芳 刘秀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0,共4页
利用加密的地面常规资料、T213网格点等资料,对2003年5月7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大范围暴雨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各种天气尺度以及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与相互作用造成的。
关键词 成因分析 共同作用 天气系统 多尺度 2003年5月 中小尺度系统 常规资料 T213 诊断分析 暴雨过程 中国东部 环流背景 相互作用 发生发展 天气尺度 大范围 网格点 大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