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7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Oil-well Cement Enhanced with a Novel Composite Toughening Agent 被引量:2
1
作者 Hua Sudong Yao Xi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52-59,共8页
Brittle fracture of cement sheath, induced by perforation and stimulation treatments, can cause cross flow of formation fluid and increase casing damage. A novel agent XL was develope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Experim... Brittle fracture of cement sheath, induced by perforation and stimulation treatments, can cause cross flow of formation fluid and increase casing damage. A novel agent XL was develope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ughness of the set cement containing XL was improved remarkably.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 slurry containing XL, drag reducer USZ (0.2% BWOC), filtrate loss additive F 17B (1.2% BWOC) and crystalloid expanding agent F17A (3% BWOC) could mee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cementing operation. After perforation, good quality cement sheath enhanced with XL was observed by CBL/VDL logs in a deep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well cement cementING cement sheath set cement fiber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s with different formulations in CO_(2)-containing HTHP downhole environment
2
作者 Wei Yan Hao-Guang Wei +3 位作者 Nguu Dickson Muchiri Fu-Li Li Jing-Ru Zhang Zheng-Xian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19-1128,共10页
The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has pushe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imits to extremely challenging and harsher HTHP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s. Maintaining wellbore integrity in the... The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has pushe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imits to extremely challenging and harsher HTHP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s. Maintaining wellbore integrity in these environments, particularly in HPHT reservoirs with corrosive gases,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Robust risk evaluation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to address these reservoirs' safety,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chemo-mechanical properties degradations of class G oil well cement blended with silica fume, liquid silica, and latex when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 (150 °C) and high partial pressure of CO_(2) saturated brin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admixtures surround the cement grains and fill the interstitial spaces between the cement particles to form a dense crystal system of C–S–H. Consequently, the cement's percentage of pore voids, permeability, and the content of alkali compounds reduc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CO_(2) corrosion. Liquid silica, a specially prepared silica suspension, is a more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silica fume in protecting oil well cement against CO_(2) chemical degradation. Micro-indentation analysis shows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ment, including average elastic modulus and hardness, particularly in the outer zone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corrosive fluid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incorporating admixture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CO_(2) corrosion in HPHT environments and provides a valuable technique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mechanical-chemical degradation of cement sh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HT reservoirs Oil well cement CO_(2)corrosion Chemo-mechan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INDENTATION
下载PDF
A Study of Laminar-cementing Displacement Model for Horizontal Well
3
作者 Zheng Yonggang Hao Junfang(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Nanchong) 《China Oil & Gas》 CAS 1996年第1期38-39,共2页
AStudyofLaminar-cementingDisplacementModelforHorizontalWellZhengYonggang;HaoJunfang(UniversityofPetroleum,Do... AStudyofLaminar-cementingDisplacementModelforHorizontalWellZhengYonggang;HaoJunfang(UniversityofPetroleum,Dongying)(South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well cementING MODEL
下载PDF
Cement Slurry with Silica Flour and Metakaolin for Cementation of Oil-Wells Subject to High Temperature 被引量:1
4
作者 Marcos dos Anjos Tiago Renovato +3 位作者 Pablo de Souza Dulce Melo Marcus Melo Julio Freitas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版)》 2010年第12期1-5,共5页
关键词 偏高岭土 固井泥浆 水泥浆 高温井 硅粉 X射线衍射分析 压力温度 高温高压条件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Compression on the Petro-Physical and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ellbore Cement Containing Salt
5
作者 Arome Oyibo Mileva Radonjic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6年第3期59-68,共10页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ompression on the micromechanical and the petro-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lted wellbore cement system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customized bench scale model...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ompression on the micromechanical and the petro-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lted wellbore cement system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customized bench scale model, which utilized an expandable tubulars simulating the compression of a previously cemented casing under field-like conditions. The “mini-wellbore model” sample consisted of a pipe inside pipe assembly with a cemented annulus. The cement samples were cured in a water bath for 28 days prior to the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to allow adequate hydration. The impact of compression on the cement’s petro-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as quantified by measuring the p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hardness of salt cement cores drilled parallel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ipe from the compacted cement sheath. Permeability (Core-floo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21℃, 10,342 kPa confining pressure for a period of 120 minutes. During the core-flood experiments, conducted using Pulse-decay method, deionized water was flowed through cement cores to determin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re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se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the compression of the cement positively impacted the cements ability to provide long term zonal isolation, shown by the effective reduction i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confirm reduction in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salt on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in post-compression 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nal Isolation wellbore Leakage well Integrity Salt cement Compression wellbore cement as an Engineered Hydraulic Barrier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铝改性地面井固井水泥水化机制研究
6
作者 梁运培 刘莹 +1 位作者 邹全乐 王鑫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8,共11页
随着地面井固井技术发展加快,工程现场对于地面井固井水泥浆的早期流动性及凝结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固井工程注水泥作业的顶替效率,改善固井工程现场作业应用情况,提出了纳米氧化铝颗粒改性固井水泥的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 随着地面井固井技术发展加快,工程现场对于地面井固井水泥浆的早期流动性及凝结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固井工程注水泥作业的顶替效率,改善固井工程现场作业应用情况,提出了纳米氧化铝颗粒改性固井水泥的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质量分数为0、0.05%、0.10%、0.15%及0.20%的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水灰比为0.44)在不同水化龄期的水化反应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究了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的水相分布、物理结合水总信号量变化、峰形指数及迁移速率。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在水化阶段的T2图谱会出现3个弛豫峰,分别对应絮凝结构填充水(0.1~10 ms)、毛细水(10 ms)、自由水(800~1000 ms);其物理结合水总信号随纳米氧化铝质量分数增加而逐步减少,其中质量分数为0.20%的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信号量减少速率最快;峰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化反应进行至600 min时,质量分数为0.20%的改性水泥浆变化速率最快,弛豫峰向短弛豫方向移动速率加快;结合迁移速率将纳米氧化铝改性固井水泥水化反应阶段划分,其水化机制分别作用在4个水化时期:①初始水化期(5~60 min),水化速率未发生明显改变;②加速水化期(60~600 min),纳米氧化铝使水泥浆中物理结合水转化为化学结合水所经历时间变短,水化进程加快,达到促进水泥水化的效果;③稳定水化期(600~1200 min),水泥体系趋于稳定;④延缓水化期(1200~1800 min),物理结合水转化为化学结合水速率变慢,水泥水化进程减慢。研究结论得到,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水化时期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起到物理填充、加速、稳定、延缓的作用。在加速期,纳米氧化铝促进水泥的早期流动,有利于水泥浆的泵送及流动,在延缓期,纳米氧化铝延缓水泥的进一步水化进程,利于发展早期强度。其中,质量分数为0.20%的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对于水泥水化进程影响最大,促进填充水向结合水的转化,在加速水化期间对于水泥浆水化反应加速程度最大,以此作为依据对现场固井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井固井水泥 纳米氧化铝 核磁共振 水化反应 弛豫时间
下载PDF
亲油水泥浆界面封隔性能评价研究
7
作者 黄盛 周灿 +2 位作者 李早元 杨川 刘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页岩气井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固井时,套管与井壁表面附着油膜或油基钻井液易导致水泥环界面封隔能力下降,形成窜流通道,影响后期增产改造作业。虽然前置液能有效提高界面润湿反转,但受用量、冲洗效率等因素限制,界面仍会出现油膜附着情况... 页岩气井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固井时,套管与井壁表面附着油膜或油基钻井液易导致水泥环界面封隔能力下降,形成窜流通道,影响后期增产改造作业。虽然前置液能有效提高界面润湿反转,但受用量、冲洗效率等因素限制,界面仍会出现油膜附着情况。为此,在水泥浆中加入亲油表面活性剂,制备形成亲油水泥浆,赋予水泥环亲油能力。采用接触角、剪切胶结强度、界面水力封隔测试等评价了亲油水泥石的亲油能力及界面封隔效果。研究发现,非极性溶剂在亲油水泥石表面接触角远低于常规水泥石表面,具备良好的亲油性能;亲油水泥石与含白油、油基钻井液的套管、页岩岩芯胶结后,一、二界面抗流体窜流压力分别提升500%和400%,胶结强度分别提高205%和122%;亲油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不会对水泥水化程度、水泥浆工程性能及水泥石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结果表明,亲油表面活性剂掺入后可有效提高水泥环与含油界面的封隔能力,具备提高油基钻井液条件下水泥环套管地层界面胶结与封隔性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固井 界面封隔 油基钻井液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含双温敏单体的耐220℃高温降失水剂
8
作者 李早元 陈建 +3 位作者 黄盛 杜培伟 蒋卓颖 罗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针对目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高温条件下耐温性差的问题,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双温敏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与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耐高温降失水剂(... 针对目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高温条件下耐温性差的问题,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双温敏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与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耐高温降失水剂(LHF-1L)。以失水量为评价指标,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选,同时对LHF-1L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AM、SSS、DMAA、DEAA物质的量比为4∶6∶2∶0.5,引发剂为单体总质量0.75%的过硫酸钾(KPS)溶液,反应物溶液pH值为7,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制得的LHF-1L的降滤失性能最佳。在220℃、7%加量下的失水量为42 mL。FT-IR、TG和GPC测试结果表明,4个单体均成功参与聚合并生成目标产物。当温度达到273℃后,LHF-1L才出现明显的热损失,其多分散系数为1.396,数均分子量为171 351 g/mol。此外,LHF-1L对水泥浆流动度和水泥石抗压强度发展的影响较小。在220℃下,在水泥浆中加入7%LHF-1L后的失水量仍能控制在50 mL以内。在150℃、94.4 MPa下,LHF-1L不会使水泥浆急剧增稠和超缓凝,稠化曲线正常,未发生异常胶凝现象。采用双温敏单体制备LHF-1L,增强了其在高温下的温敏疏水缔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高温降滤失性能,可以满足高温条件下的固井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失水剂 双温敏单体 自由基共聚 高温 油井水泥 固井
下载PDF
环氧树脂乳液改性油井水泥的性能研究
9
作者 郭锦棠 刘国庆 +3 位作者 李鹏鹏 刘明 常庆露 胡苗苗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694,共8页
随着油气井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入,油井水泥脆性较大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复杂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水泥石容易产生裂缝从而造成强度损失,甚至会进一步导致水泥环的完整性失效,对油气井的安全生产有着严重的危害.为克服油井水泥的脆性... 随着油气井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入,油井水泥脆性较大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复杂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水泥石容易产生裂缝从而造成强度损失,甚至会进一步导致水泥环的完整性失效,对油气井的安全生产有着严重的危害.为克服油井水泥的脆性,聚合物乳液因其能有效改善水泥的韧性、保水性而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深井、超深井高温高压固井需求,制备了水性环氧树脂乳液改性水泥,并对其流变性能、稠化性能、抗折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XRD)、固体核磁共振(NMR)和热失重(TG)等表征手段探究了环氧树脂乳液体系在水泥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乳液的加入改善了水泥浆的静态滤失性能,对水泥浆的流变性能和稠化行为没有负面影响.改性水泥石的抗折强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当环氧树脂乳液掺量为15%时,90℃养护7 d、14 d和28 d的水泥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25%、111%和100%.同时,与空白试样相比,环氧树脂乳液掺量为5%、15%和20%的水泥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39.4%、42.8%和58.1%.环氧树脂乳液不会改变水泥的水化产物,只会在水泥水化早期起到一定的延缓和阻碍作用;环氧树脂在水泥基体中发生固化交联反应,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水化产物之间形成了联结,从而提高了水泥石的抗折性能,降低了水泥石的弹性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乳液 增韧 油井水泥 水化产物
下载PDF
深层地热井考虑水泥环损伤的套管预热应力设计
10
作者 张智 冯潇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深层地热资源相较于传统地热资源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深层地热井井底温度更高,在开发开采中高温流体使套管受热膨胀,易引起套管屈服变形损坏。而目前对于深层地热井套管安全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上均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根... 深层地热资源相较于传统地热资源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深层地热井井底温度更高,在开发开采中高温流体使套管受热膨胀,易引起套管屈服变形损坏。而目前对于深层地热井套管安全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上均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根据厚壁圆筒理论和热弹性力学基本理论,利用对套管预先施加热应力降低套管的轴向热应力,考虑高温水泥石损伤后地层-水泥环-套管的接触问题,并以套管有效应力控制在相应温度下的最小屈服极限内为原则,根据套管柱强度设计安全系数,评价套管安全性能,建立深层地热井套管预热应力设计方法,缓解高温对套管热损伤的问题。结果表明,水泥浆的密度对损伤因子影响不大,水泥环的弹性模量对损伤因子起主导作用。在预热情况下,注水条件下(注水温度为65℃)在预热250℃以下能够满足设计条件,在地热生产条件下(地热温度为346℃),需要超过200℃才能够满足安全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井 水泥环损伤 套管 预热应力 安全评价
下载PDF
350℃热采侧钻水平井分级固完井一体化工艺管柱研究
11
作者 徐凤祥 张伦 +5 位作者 郑九洲 徐海珍 杨立军 张聪聪 李江 王继伦 《石油矿场机械》 CAS 2024年第4期75-81,共7页
为解决渤海油田疏松砂岩稠油热采老井开窗后固井、防砂工序繁琐、工期长、费用高等问题。根据海上热采井层系复杂、出砂严重、作业日费高等特点,研究了一套适用于350℃热采侧钻水平井分级固完井一体化工艺管柱。该一体化管柱一趟钻入井... 为解决渤海油田疏松砂岩稠油热采老井开窗后固井、防砂工序繁琐、工期长、费用高等问题。根据海上热采井层系复杂、出砂严重、作业日费高等特点,研究了一套适用于350℃热采侧钻水平井分级固完井一体化工艺管柱。该一体化管柱一趟钻入井可实现下部裸眼段的砾石充填作业和上部裸眼段的注水泥固井作业,且满足后续350℃热采注气多轮次冷热交变密封要求。作业后无需钻塞,完井后留井通径大,方便后期开采和修井作业;通过软件模拟其安全性和通过性,一体化管柱下入过程中不会产生屈曲,满足设计要求。该技术可有效解决海上疏松砂岩稠油热采老井开窗固井、防砂作业费用高、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等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井 侧钻 固井 防砂 一体化
下载PDF
疏松砂岩多层气藏钻井难点及优化对策
12
作者 宋维春 张闯 +2 位作者 赵维超 邢星 黄成贵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涩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具有纵向气层多、储层疏松非均质性强、敏感性矿物多等地质特征。利用大量的气藏地质、动态监测和钻录测资料,剖析钻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疏松、薄互层多、矿... 涩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具有纵向气层多、储层疏松非均质性强、敏感性矿物多等地质特征。利用大量的气藏地质、动态监测和钻录测资料,剖析钻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疏松、薄互层多、矿化度高和开发后期纵向压力系统紊乱是影响优快钻井施工的主要因素;2)针对钻井施工中井控风险大、井身结构确定困难的问题,通过优化研究确定了不同气藏、不同深度、不同部位井的井身结构;3)针对比较突出的井漏问题,研发适宜的低伤害、能有效抑制黏土膨胀的MEG (甲基葡萄糖苷)钻井液体系;4)针对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采用纳米基低密度水泥浆、工艺改进和精细施工等措施得以解决。认为,优化技术对策应用效果明显,解决了钻井技术难点,实现了疏松砂岩多层气藏快速安全钻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气藏 井身结构 固井质量 井漏 低密度水泥浆
下载PDF
大庆油田调整井固井技术研究
13
作者 杨秀天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7期28-31,35,共5页
大庆油田经过多年的调整开发,受地层非均质性、井网加密、动态注采开发等影响,已改变了原始井下环境。针对大庆油田异常高压层油水侵、高渗低压层界面胶结质量差两方面难题,以“地质先行,一井一策”为指导思想,开展了钻井地质、水泥浆... 大庆油田经过多年的调整开发,受地层非均质性、井网加密、动态注采开发等影响,已改变了原始井下环境。针对大庆油田异常高压层油水侵、高渗低压层界面胶结质量差两方面难题,以“地质先行,一井一策”为指导思想,开展了钻井地质、水泥浆体系、固井工具等技术攻关,形成注水开采油田调整井固井配套技术。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大庆油田原油产能建设提供井筒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采 调整井 地质预测 固井技术
下载PDF
循环剪切作用下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强度弱化细观机制
14
作者 张玉 侯劲宇 +2 位作者 栾雅琳 陶子卓 李建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0,共10页
含可燃冰砂土呈现埋藏浅、未成岩和强度低的特性。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弱化特征显著,直接影响井口稳定。采用离散元方法,通过设置波浪循环荷载引起的井筒运动,研究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循环剪切力学特性,并从... 含可燃冰砂土呈现埋藏浅、未成岩和强度低的特性。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弱化特征显著,直接影响井口稳定。采用离散元方法,通过设置波浪循环荷载引起的井筒运动,研究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循环剪切力学特性,并从细观角度揭示界面宏观弱化机制。结果表明:可燃冰赋存导致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呈显著的强度弱化及剪胀体变特征,且可燃冰饱和度越高,弱化及剪胀越显著;原因在于近井区域含可燃冰砂土在循环剪切作用下形成胶结失效区域,大部分颗粒失去胶结约束,同时少部分胶结未失效的可燃冰颗粒与邻近颗粒形成较大粒径团簇,这些颗粒和团簇翻滚错动且无法充分传递荷载,导致界面产生强度弱化和剪胀体变;法向应力与剪切振幅的增大均会加剧界面试样可燃冰颗粒的胶结失效发展,强度弱化现象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可燃冰砂土-开采井界面 循环剪切 界面弱化 胶结作用 离散元
下载PDF
水平井深度可视化监测快速找水试验探索
15
作者 刘汉斌 李大建 +3 位作者 王晓飞 杨海涛 张桓 高晓涛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为了实现低产液量水平井快速找水,突破常规井下电视测井在水平井找水测试领域的应用界限,提出水平井深度可视化监测快速找水技术。通过研发专用仪器接头,融合现有井下电视测井、套管外水泥胶结测井(RBT)、多臂井径成像+磁测壁厚测井(2M... 为了实现低产液量水平井快速找水,突破常规井下电视测井在水平井找水测试领域的应用界限,提出水平井深度可视化监测快速找水技术。通过研发专用仪器接头,融合现有井下电视测井、套管外水泥胶结测井(RBT)、多臂井径成像+磁测壁厚测井(2M)技术为一体,设计形成了井下电视+RBT+2M为核心的深度可视化综合监测工艺管柱。矿场试验2口井,采用爬行器输送、预置测井仪的方式,在油井泵抽生产条件下,实现了井筒彩色全侦率视频图像、套外水泥环胶结状况、套管壁厚及内径变化特征信息的全面监测,综合水平井段固井质量、井筒形貌特征、产层段产出状态分析,精准确定了出水位置,为水平井快速找水测试开辟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井下电视 RBT测井 2M测井 固井质量 射孔孔眼 压裂改造
下载PDF
固井堵漏材料自动计量添加装置的设计
16
作者 朱剑锋 马春旭 +4 位作者 郭嘉 侯林 钱兆 吴玉月 王川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为解决人工添加固井堵漏材料劳动强度高、精度差和混合均匀度低等问题,开发以料仓、皮带计量和软管式螺旋输送机等为主要部件的固井堵漏材料自动化计量添加装置。设计以PLC为核心,触摸屏为人机交互界面,以料位计、变频器、称重传感器、... 为解决人工添加固井堵漏材料劳动强度高、精度差和混合均匀度低等问题,开发以料仓、皮带计量和软管式螺旋输送机等为主要部件的固井堵漏材料自动化计量添加装置。设计以PLC为核心,触摸屏为人机交互界面,以料位计、变频器、称重传感器、变频电机为主要硬件,采用专家PID控制策略,实现信号采集、逻辑控制和数据通讯。进行纤维料3~5 kg/min,片状料10~50 kg/min极限输送的自动化测试,材料可以通过软管式螺旋输送机实现持续混合搅拌,和任意位置的均匀稳定投送,满足片状料、纤维料2类材料在仓内的下料计量和输送。测试结果显示,材料混合均匀度好,人工参与度少,计量精度稳定且误差<±1%;与人工相比,综合效能提高2倍以上。研究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自动化作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 计量 投料自动化 堵漏材料 PLC
下载PDF
海泡石纤维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增强油井水泥的力学性能
17
作者 胡陈 张春梅 +3 位作者 苏晓悦 梅开元 李锟 程小伟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目的】降低天然海泡石纤维的吸水性,提高海泡石纤维水泥浆的流动性能,改善水泥石的力学性能。【方法】通过酸-水热法对天然海泡石纤维进行除杂提纯,并采用正硅酸乙酯(tetraethyl orthosilicate,TEOS)水解在海泡石纤维表面包覆二氧化... 【目的】降低天然海泡石纤维的吸水性,提高海泡石纤维水泥浆的流动性能,改善水泥石的力学性能。【方法】通过酸-水热法对天然海泡石纤维进行除杂提纯,并采用正硅酸乙酯(tetraethyl orthosilicate,TEOS)水解在海泡石纤维表面包覆二氧化硅降低海泡石纤维的吸水性,探究海泡石纤维对油井水泥的浆体性能、力学性能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表征水泥石的物相组成、水化程度及微观形貌。【结果】改性水泥的海泡石纤维最优质量分数为5%,固化7 d的水泥石抗压、抗拉强度较未改性的分别提高了10.98%、10.58%;海泡石纤维质量分数为5%的改性水泥石的峰值应力为35.76 MPa,峰值应变为3.97×10^(-2)。海泡石纤维表面包覆SiO_(2)后,在较低质量分数下(5%)就能够促进水泥水化。【结论】改性海泡石纤维水泥浆的流动性优于未改性的;在纤维掺量和养护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改性海泡石纤维水泥石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高于未改性的;改性海泡石纤维对水泥石的增韧强化能力高于未改性海泡石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泡石纤维 油井水泥 力学性能 二氧化硅
下载PDF
基于硅酸钠和硅藻土的油井水泥自愈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18
作者 李锟 张春梅 +3 位作者 刘成 梅开元 胡陈 程小伟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4-75,共12页
【目的】研究硅藻土对硅酸钠的吸附效果,探讨油井水泥环微裂缝的修复问题。【方法】采用硅酸钠作为自愈合剂,硅藻土为载体,利用真空浸渍法制备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红外光谱仪(in... 【目的】研究硅藻土对硅酸钠的吸附效果,探讨油井水泥环微裂缝的修复问题。【方法】采用硅酸钠作为自愈合剂,硅藻土为载体,利用真空浸渍法制备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红外光谱仪(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全自动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仪(automat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zer,BET)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掺入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前、后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恢复率和渗透率等,对自愈合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水泥石裂缝表面物质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热重分析(thermal analysis,TG)和SEM分析评价材料的自愈合机制。【结果】利用真空浸渍法能够成功制得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在油井水泥中最佳掺量为9%(质量分数),该试样劈裂造缝后自愈合14 d的抗压强度比纯水泥的提高99.57%,自愈合14 d后渗透率为0.42 mD,渗透率降低率达到75.44%,比纯水泥试样的高40.94%,且自愈合14 d后裂缝表面已经闭合。【结论】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在油井水泥浆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以促进油井水泥石微裂缝自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钠 硅藻土 油井水泥 微裂缝 自愈合
下载PDF
镁橄榄石对油井水泥抗CO_(2)腐蚀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郑怡杰 龚鹏 +4 位作者 邓卓然 何鑫 张春梅 梅开元 程小伟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目的】研究镁橄榄石掺加对减轻超临界CO_(2)环境下油井水泥石的腐蚀渗透性能。【方法】以镁橄榄石粉为外掺料配制不同的油井水泥,分析温度为150℃,CO_(2)总压为50 MPa条件下镁橄榄石水泥石的抗压强度,优选出镁橄榄石粉的最佳掺量;利... 【目的】研究镁橄榄石掺加对减轻超临界CO_(2)环境下油井水泥石的腐蚀渗透性能。【方法】以镁橄榄石粉为外掺料配制不同的油井水泥,分析温度为150℃,CO_(2)总压为50 MPa条件下镁橄榄石水泥石的抗压强度,优选出镁橄榄石粉的最佳掺量;利用渗透率、热重分析(thermo gravimetric analysis,TGA)、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进行测试,评价镁橄榄石对油井水泥石抗CO_(2)腐蚀性能的影响,分析镁橄榄石对油井水泥石抗CO_(2)腐蚀的作用机制。【结果】镁橄榄石粉的掺入不会影响油井水泥的流动度,当镁橄榄石粉的质量分数为2%时,对比腐蚀前油井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提高35.47%,渗透率降低0.0104 m D;腐蚀28 d后,镁橄榄石水泥石的抗压强度为空白水泥石的193.71%,且仍高于腐蚀前。【结论】镁橄榄石是一种抗CO_(2)腐蚀外加剂,能提升油井水泥的抗CO_(2)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橄榄石 超临界二氧化碳 腐蚀 油井水泥石
下载PDF
川西地区气井环空带压条件下水泥环裂缝封堵规律研究
20
作者 李顺雨 江涛 +3 位作者 杨桢剑 魏勇 马羽晋 肖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川西地区弃置井环空带压普遍存在,有效封堵水泥环裂缝对于防止天然气泄漏和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环空带压的条件下,裂缝的封堵难度增加,对封堵技术和材料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利用高温高压岩心多参数测量仪开展了... 川西地区弃置井环空带压普遍存在,有效封堵水泥环裂缝对于防止天然气泄漏和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环空带压的条件下,裂缝的封堵难度增加,对封堵技术和材料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利用高温高压岩心多参数测量仪开展了裂缝内封堵剂流动性能模拟测试实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压差下柔性堵剂在裂缝内的流动规律,评价了常规油井水泥和柔性堵剂在弃置井环空带压条件下的流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裂缝开度在207μm以下时,增大驱替压力,无法有效增加柔性堵剂的流动性;当裂缝开度在383μm以上时,增大驱替压力,可显著提升柔性堵剂的流动性,进而提高封堵效率;当裂缝开度在446μm以下时,增大驱替压力值,无法有效增加常规油井水泥的流动性;当裂缝开度较小时,柔性堵剂在裂缝内的流动属于层流流动,流动层次分明、平滑且有序;采用波动压力的注入方式可提高堵剂的封堵效率。文章为环空带压弃置井柔性堵剂的流动性能测试及评价提供了实验和数据支撑,同时为弃置井封堵作业中封堵剂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带压 弃置井 柔性堵剂 常规油井水泥 封堵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