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the West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 Bohaiwan basi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QI JiaFu LI XiaoGuang +1 位作者 YU FuSheng YU TianC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1707-1721,共15页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3D seismic data and structural mapping we analyzed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 fault system and validated the expression of the"Tan-Lu Fracture Zone"in the West Sag of L...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3D seismic data and structural mapping we analyzed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 fault system and validated the expression of the"Tan-Lu Fracture Zone"in the West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Bohaiwan basin province.The Cen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within the West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tensional structure system and dextral structure system.The extensional system is constituted by numerous NNE-NE trending Paleogene normal faults,where the Taian-Dawa fault(F1)is the master boundary fault(MBF)dominating the deposition during Paleogene so that the sag shows a complex half-graben with"boundary fault in the east and overlap in the west".The dextral system is constituted by 2–3 dextral basement faults in NNE-NE trending(F2,F3,F4)and associated structure,and the time of structural action started in Oligocene and continued to Quarternary so that some associated secondary faults of the dextral system cut off the Neogene and Quaternary.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of NNE-NE trending basement strike-slip faults,the central north part and the south part of the West Sag show obviously different structural features.The former appears to be a complex"graben"structure limited by the reversed strike-slip fault in the west and bounded by the inverted normal fault in the east,the latter remains the complex half-graben structure with"boundary fault in the east and overlap in the west",and the graben was mildly reconstructed by one or two normal strike-slip faults.The dextral system within the West Sag is the element of the west branch fault of the Tan-Lu Fracture Zone,which is a deep fracture zone extending along the east of the Liaodongwan Gulf.The deep fracture zone branches off into two separate faults within the Liaohe Depression.The east branch goes through from northern part of the Liaodongwan Gulf to the East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 and links with the Denghua-Mishan Fault near Shenyang,and the west branch passes from northern part of the Liaodongwan Gulf to the West Sag and Damintun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 and links with the Yilan-Yitong Fault.The principal displacement zone of the west branch of the Tan-Lu Fracture Zone cuts off the master extensional fault(F1)within the West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 and induces many cover faults in EW trending within the Neogene and Quatern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渤海湾盆地 构造变形 新生代 伸展构造系统 故障系统
原文传递
中西非裂谷系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2
作者 窦立荣 史忠生 +1 位作者 庞文珠 马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包括基岩在内的多套储集层,并存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区域盖层。晚中生代以来,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作用等地球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不同方向的盆地在裂谷作用期次、区域盖层发育层段、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北东—南西向盆地主要保存了早白垩世一期裂谷层序,区域盖层位于下白垩统裂陷期地层内,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及基岩潜山等圈闭类型,发育“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源上储下、源下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北西—南东向盆地具有多期裂谷叠置特征,发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形成披覆背斜、断背斜、反向断块等圈闭类型,以“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为主要成藏模式。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强反转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页岩油是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区域盖层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中非剪切带 中西非裂谷系
下载PDF
渤中8-4油田“S”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浅层油气侧封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黄志 杨海风 +4 位作者 江尚昆 张捷 赵昭 张震 于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新构造运动在渤海海域表现强烈,形成了渤中凹陷特有的走滑构造体系和浅层油气藏。前人研究集中在走滑运动论证和走滑转换带类型探讨上,缺乏对走滑构造带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实例,探讨了渤中8-4油田走滑转换带特... 新构造运动在渤海海域表现强烈,形成了渤中凹陷特有的走滑构造体系和浅层油气藏。前人研究集中在走滑运动论证和走滑转换带类型探讨上,缺乏对走滑构造带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实例,探讨了渤中8-4油田走滑转换带特征和对油气侧封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渤中8-4油田主断裂为“S”型走滑转换带,发育释压带和增压带两类转换带。释压带地层陡,圈闭不发育,是油气由深向浅的充注段;增压带地层缓,背形特征清晰,低幅断鼻、断块圈闭集中发育,为油气汇聚区。建立了走滑断裂封闭指数以定量表征走滑转换带的侧封能力,通过近20个油田的统计分析,认为可以把走滑断裂封闭指数4作为走滑断层侧封的临界值。该成果为富砂背景下的浅层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洼 走滑构造 “S”型走滑转换带 控封作用
下载PDF
丽水凹陷明下段强制海退体系域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马文睿 覃军 +2 位作者 董哲 张彦振 焦社宝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1期89-94,共6页
丽水凹陷油气勘探思路正逐步转向“近源下洼”,寻找入洼发育的具有优质物性条件的岩性圈闭是获得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地球物理、地质分析等方法在丽水凹陷西次凹明月峰组底部识别出一套强制海退体系域沉积,具有储层物性好,易... 丽水凹陷油气勘探思路正逐步转向“近源下洼”,寻找入洼发育的具有优质物性条件的岩性圈闭是获得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地球物理、地质分析等方法在丽水凹陷西次凹明月峰组底部识别出一套强制海退体系域沉积,具有储层物性好,易形成岩性圈闭、有利于捕获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这类圈闭的探索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凹陷 明下段 强制海退体系域 岩性圈闭 油气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区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5
作者 李宣玥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144-154,共11页
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明确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区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对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的构造背景、沉积特征、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性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 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明确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区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对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的构造背景、沉积特征、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性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不同区带油气分布特征,总结了油气富集的分布规律以及差异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早期通源断裂与砂体耦合及晚期保存条件,并根据储盖组合及油气分布规律划分为平湖组、花港组、龙井组3个成藏组合,其中花港组是主要的成藏层系,花港组具备发育岩性体的沉积环境,具有岩性、地层圈闭形成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在3900~3700 m低渗储层广泛发育,有利沉积相带叠合次生溶蚀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油气充注与圈闭的形成时间配置关系好。研究结果对于西湖凹陷的持续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西湖凹陷 中央背斜带
下载PDF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储层特征及其成藏控制——以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中浅层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林生 赵晓东 +4 位作者 李亮 周伯玉 徐倩茹 赵文苹 纪雪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0-778,共9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中浅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1)玛西斜坡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低含油饱和度油...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中浅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1)玛西斜坡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产出品质较好的轻质油,油藏具有低含油、高含水特征;2)储层普遍含砾,以砾岩、砂砾岩等粗岩性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粒内溶孔,储层孔隙发育差,连通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主要聚集在较强非均质储层中;3)八道湾组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期充注与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早期运移形成了百口泉组、八道湾组古油藏,晚期发生构造掀斜,八道湾组古油藏遭受破坏,百口泉组古油藏沿次级断裂调整至八道湾组,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起到控制作用,强非均质性厚层砂砾岩储层与次级断裂匹配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玛西斜坡中浅层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发现拓展了玛湖凹陷的油气勘探空间,同时增加了在厚层砂砾岩低渗储层中寻找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勘探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强非均质性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八道湾组 玛湖凹陷西斜坡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
7
作者 卞雅倩 傅强 +3 位作者 刘金水 马文睿 赵世杰 秦婷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8-701,共14页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发育多种类型储层,通过4口典型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以浅海-三角洲相...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发育多种类型储层,通过4口典型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以浅海-三角洲相中细粒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较低,矿物组成以岩屑为主,石英、长石次之;(2)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碳酸盐岩与黏土矿物胶结、长石溶蚀等成岩作用,灵峰组下段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淡水成岩环境,明月峰组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混合水成岩环境,恢复的成岩温度介于76~141℃之间;(3)古新统明月峰组下段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处于早成岩B期,灵峰组下段及月桂峰组砂岩处于中成岩A期;(4)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减孔(-18.3%)、早期胶结减孔(-3.9%)、溶蚀增孔(+4.8%)、晚期胶结减孔(-6.7%)的孔隙演化过程,各套砂岩储层经历了差异化的成岩演化过程,分别发育以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岩与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不稳定碎屑溶蚀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成岩演化类型。明月峰组下段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发育优质储层,灵峰组下段和月桂峰组砂岩以更具勘探难度的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为主,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丽水西凹 古新统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下载PDF
海上复杂气藏储量品质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威 汪文基 +1 位作者 程超 付焱鑫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1期126-131,共6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储量规模较大,但气藏类型复杂,不同气藏物性、储量规模、驱动类型差异大,要实现气藏的经济有效开发,需对气藏储量品质进行分类评价。以西湖凹陷平北区典型气藏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评价指标,结合动、静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储量规模较大,但气藏类型复杂,不同气藏物性、储量规模、驱动类型差异大,要实现气藏的经济有效开发,需对气藏储量品质进行分类评价。以西湖凹陷平北区典型气藏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评价指标,结合动、静态特征进行储量品质评价分类,建立储量品质与物性、饱和度、地质储量规模、驱动类型的关系式。研究表明:①根据生产动态特征和经济效益,可以将气藏分为四类,对应4种储量品质类型;②基于经济效益建立了一套多参数综合的储量品质评价方法,通过打分可以对各个气藏储量品质进行排序;③效益较好的Ⅰ类和Ⅳ气藏可以优先单独开发,效益较差的Ⅲ类Ⅳ类气藏,建议兼顾动用或者小成本侧钻等方式开发。本次研究将储量品质分类从定性描述提升到定量描述阶段,为海上复杂气藏合理、经济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气藏 储量品质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渐新世砾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渐新世—中新世盆地构造环境约束 被引量:1
9
作者 常西玲 郭进京 +2 位作者 常璐璐 吴彦旺 徐梦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5-1511,共17页
西秦岭北缘漳县—武山地区沿漳河两岸出露一套厚度近300 m的渐新统红色砾岩、砂砾岩夹粗砂岩组成的砾岩组合。这套砾岩角度不整合在古生代、中生代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或以断层与前新生代地层相接触,其在孙家峡一带出露典型,层序完整,故称... 西秦岭北缘漳县—武山地区沿漳河两岸出露一套厚度近300 m的渐新统红色砾岩、砂砾岩夹粗砂岩组成的砾岩组合。这套砾岩角度不整合在古生代、中生代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或以断层与前新生代地层相接触,其在孙家峡一带出露典型,层序完整,故称其为孙家峡砾岩。这套砾岩向上逐渐过渡为红色或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等湖相沉积,构成了一个下粗上细正旋回沉积组合。这套沉积组合是漳县渐新世—中新世含盐盆地最下部的一个沉积旋回,其沉积旋回、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的构造背景研究对于漳县渐新世—中新世含盐盆地的构造属性确定和认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动力学的远程地质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孙家峡砾岩的沉积旋回、沉积构造、砾石特征、古流向等详细研究,结合控制这套砾岩组合的边界断层多期变形资料和区域上同时代相应沉积地层的对比,取得了如下认识:(1)孙家峡砾岩沉积旋回、沉积构造和砾石分选、磨圆、排列等特征指示了其除底部为冲洪积扇和扇上河道沉积外,主体为山区辫状河道相、曲流河道相夹洪泛相沉积为主的河流加积沉积;砾石成分和古流向指示了F1断层之南的志留纪—三叠纪造山带地层虽对其物源有一定贡献,但其主要物源区更可能是来自西部祁连地块;(2)依据孙家峡砾岩及上覆湖相沉积共同构成的具有断陷盆地的正旋回沉积特征和控制盆地沉积的F1断层早期伸展正断层作用,证实这套砾岩组合为伸展断陷河谷盆地沉积,砾岩之上的湖相沉积是持续快速伸展断陷而形成的湖相沉积;(3)西秦岭北缘渐新世断陷盆地性质确认,澄清了地学界长期持有的压陷盆地或前陆挠曲盆地的模糊认识,也指示了西秦岭北缘渐新世—中新世盆地发育初期无疑是处于伸展拉张状态,这与印度—欧亚碰撞汇聚向北扩展的挤压缩短构造相悖。因此,推测渐新世印度—欧亚碰撞汇聚的动力学效应尚未波及到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渐新世 孙家峡砾岩 河流加积 断陷盆地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成藏特征 被引量:44
10
作者 高先志 陈振岩 +3 位作者 邹志文 单俊峰 刘峰 刘宝鸿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共4页
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储层显微镜观察和原油地球化学分析,对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的内部结构、储层特点和油气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发现的兴古7井潜山油气藏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风化壳型潜山油气藏,它是一种潜山... 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储层显微镜观察和原油地球化学分析,对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的内部结构、储层特点和油气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发现的兴古7井潜山油气藏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风化壳型潜山油气藏,它是一种潜山内幕构造裂缝型的混合变质花岗岩基岩油气藏。兴隆台潜山油气藏体系存在分布于潜山顶部附近的不整合遮挡和分布于潜山内幕的构造裂缝型油气藏两种类型。两者油气来源相同、运聚成藏时期相近,但输导体系不同。潜山浅表层油气藏的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面输导运移;深层内幕油气藏的油气主要通过裂缝和断层构成的复杂输导体系运移,断层起'大动脉'作用,裂缝起'微循环'作用,油藏间连通较好。兴隆台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潜山内幕是一个具有勘探潜力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潜山内幕油气藏 裂缝油气藏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下载PDF
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1
作者 刘媛媛 于炳松 +2 位作者 朱金富 钟高明 张林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1-738,共8页
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及杂砂岩为主,为近源、多源沉积体系,砂岩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及混合型孔隙。研究表明该区古近系储层成岩阶段处... 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及杂砂岩为主,为近源、多源沉积体系,砂岩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及混合型孔隙。研究表明该区古近系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B段至晚成岩A段,主要发育机械压实、胶结、溶解及交代等4种成岩作用。其中溶解作用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发育程度普遍较强。机械压实、胶结及交代等成岩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发育程度中等。储层物性随深度增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1400-2600 m和2800-3400 m深度范围内,孔隙度和渗透率出现异常高值。成岩作用的强度和期次是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该区的两个异常孔隙发育带是各种成岩作用综合的结果。其中第一异常孔隙发育带与有机质成熟有关,成岩环境为酸性;第二异常孔隙发育带则与碱性成岩作用有关,硅质组分的溶解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及保存具有重大的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储层 成岩作用 物性 滩海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下载PDF
断陷湖盆储集砂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鲍志东 赵立新 +5 位作者 王勇 李晓光 郝立业 刘桂珍 张震 赵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6-682,共7页
断陷湖盆是我国东部新生代发育的主要含油气湖盆,探讨这类盆地储集砂体发育主控因素,对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沉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体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环境... 断陷湖盆是我国东部新生代发育的主要含油气湖盆,探讨这类盆地储集砂体发育主控因素,对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沉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体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古地貌、基准面和湖平面变化是断陷湖盆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除了沉积环境,构造运动造就的古地貌影响最大。西部凹陷古近纪古地貌包括古隆起、古沟谷、古台地、古坡折和古断槽等单元类型,它们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展布和砂体的发育。根据构造特征,古坡折分为断阶型、陡崖型和陡坡型,它们分别对应于冲积扇-扇三角洲-远岸浊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近岸浊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和冲积扇-近岸浊积扇沉积体系等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古地貌 坡折带 西部凹陷 古近系 辽河盆地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20
13
作者 冷济高 庞雄奇 +3 位作者 李晓光 高先志 崔丽静 苏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3-480,共8页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坡带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多为构造油气藏或与构造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制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和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沙三段和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 西部凹陷 统计分析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下载PDF
西部凹陷北部沙河街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勇 鲍志东 +2 位作者 张春雷 郝立业 李慧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68,共5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早成岩A亚期、B亚期和中成岩A亚期3个成岩阶段,识别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早成岩A亚期、B亚期和中成岩A亚期3个成岩阶段,识别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5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总结了成岩演化序列,在此基础上识别了5种成岩相,并指出了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凹陷 沙河街组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孔隙结构 辽河断陷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背景下的成岩动力学研究与成岩相预测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孟元林 吴琳 +7 位作者 孙洪斌 吴晨亮 胡安文 张磊 赵紫桐 施立冬 许丞 李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6-214,共9页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砂岩中发育低压-异常低压,泥岩中发育超压。文中考虑低压对砂岩成岩作用的促进作用和超压对泥岩成岩作用的抑制作用,建立了适合于异常压力背景下的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该区的成岩演化史,预测了成岩阶段...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砂岩中发育低压-异常低压,泥岩中发育超压。文中考虑低压对砂岩成岩作用的促进作用和超压对泥岩成岩作用的抑制作用,建立了适合于异常压力背景下的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该区的成岩演化史,预测了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结果表明,在断陷期,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断裂活动强烈,大地热流高,成岩演化快;在裂后期,构造活动弱,大地热流低,成岩演化慢。目前,在深凹陷区沙河街组已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主要发育致密储层;在斜坡带沙河街组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常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非常规油气 异常低压 超压 成岩史 辽河西部凹陷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安文 孟元林 +4 位作者 孙洪斌 单俊峰 刘远奇 许丞 赵紫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50-3157,共8页
首次在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河街组致密砂岩中发现异常低压。为研究异常低压体系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应用1 092口井的试油实测地层压力资料,分析异常低压体系在纵、横2个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异常低压主要分... 首次在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河街组致密砂岩中发现异常低压。为研究异常低压体系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应用1 092口井的试油实测地层压力资料,分析异常低压体系在纵、横2个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异常低压主要分布在沙三段,且其顶界埋深与基底埋深呈正相关;平面上,压力系数自北西向南东均呈现出"高—低—高"的趋势,异常低压主要分布在洼陷带,其原因是洼陷带发育厚层超压泥岩可以有效地保存砂岩中的异常低压。研究区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还与地层抬升剥蚀、水冷减压和轻烃扩散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低压 致密砂岩 非常规油气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砂岩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孟元林 王志轩 +3 位作者 张凤莲 孟凡晋 焦金鹤 施立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9-580,共12页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了低产油气流和工业油气流,储集层具有低—特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低压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应用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压汞和物性等测试资料,研...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了低产油气流和工业油气流,储集层具有低—特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低压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应用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压汞和物性等测试资料,研究了致密砂岩的微观特征,探讨了致密砂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孔隙度小于10.0%)大多发育在凹陷区;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磨圆等沉积学参数与致密砂岩的形成关系不大;致密砂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孔隙结构整体上具有中孔径、微细喉以及喉道分选不均匀等特征;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了致密砂岩的形成,该致密砂岩属于次生型致密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非常规油气 成因机制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古近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地区古近系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薛会 李晓光 +1 位作者 张金川 陈振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4,共6页
通过对兴隆台地区古近系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古近系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根据流体变化特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和勘探现状,分析了兴隆台地区古近系的油气运聚特征。指出兴隆台地区古近系主要存在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分别为断层... 通过对兴隆台地区古近系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古近系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根据流体变化特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和勘探现状,分析了兴隆台地区古近系的油气运聚特征。指出兴隆台地区古近系主要存在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分别为断层型垂向运聚模式,受不整合面、断裂、砂体共同控制的阶梯状运聚模式,不整合面和砂体侧向运聚模式,来自兴隆台地区自身与周边清水洼陷和盘山洼陷的油气通过以上三种运聚模式沿南、西、南东方向向兴隆台地区高部位运移聚集,那些处于油气运移通道附近的低流体势区是油气汇聚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西部凹陷 兴隆台 古近系 油气运聚
下载PDF
东海丽水西次凹古新统明月峰组层序—体系域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景彦 陈志勇 +1 位作者 林畅松 吴志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0-386,共7页
古新统明月峰组是丽水西次凹中重要的含油气层段 ,其浅海—三角洲相沉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超、削截、下切 ,界面底部的下切水道在测井曲线上具块状、箱型等特征性的反映。依据初始海泛面、最大海... 古新统明月峰组是丽水西次凹中重要的含油气层段 ,其浅海—三角洲相沉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超、削截、下切 ,界面底部的下切水道在测井曲线上具块状、箱型等特征性的反映。依据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和高位域晚期存在的明显海退界面 ,三级层序内可划分出低水位、海侵、高水位和下降体系域四部分。层序界面和主要的海侵、海退面均得到了古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佐证。通过对上述 4个体系域平面编图 ,揭示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演化。低位—海侵期发育下切谷、滨岸碎屑—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浊积砂体 ,前者分布在盆地西缘斜坡带 ,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 ;后者发育于盆地中部的东缘陡坡带 ,物源由东向西推进。高位域和下降体系域以发育大型高角度进积的三角洲前缘砂为特征 ,高位域三角洲分布在盆地西侧 ,且南部比北部发育 ;下降域盆地沉积范围明显缩小 ,三角洲主要集中在盆地西侧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层 层序地层学 地震剖面 沉积学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凤奇 庞雄奇 冷济高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为了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是否含油、含油多少的定量表征问题,对研究区117个岩性圈闭进行了地质统计分析和R型主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砂地比、砂体厚度等是制约岩性圈闭油充满度的主... 为了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是否含油、含油多少的定量表征问题,对研究区117个岩性圈闭进行了地质统计分析和R型主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砂地比、砂体厚度等是制约岩性圈闭油充满度的主控因素。依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岩性圈闭油充满度与其主控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定量预测模型。选取了未参与模型建立的26个岩性圈闭对已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80%以上的岩性圈闭油充满度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这为该区同种类型的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充满度 主控因素 定量模式 西部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