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a Hidden Markov Model to Analyze the Flood-Season Rainfall Pattern and Its Temporal Variation over Ea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anyi GUO Zhihong JIANG Weilin CHE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10-420,共11页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April-September) at 389 ...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April-September) at 389 stations in East China during 1961-2013 is classified into six patterns: the South China(SC) patter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SY) pattern, the Yangtze-Huai River(YH) pattern, the North China(NC) pattern, the overall wetter(OW) pattern, and the overall drier(OD) pattern. Features of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the first four patterns reveal that 1) the NC pattern is the most persistent, followed by the YH, and the SY is the least one; and 2) there exists a SY-SC-SY-YH-NC propagation process for the rain belt over East China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determines its start and end time. Furthermore,analysis o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in recent six decades has identified three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for the SC, YH, and NC patterns in the mid-late 1970 s, the early 1990 s, and the late 1990 s. After 2000, the patterns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lay a dominant role, and thus there maintains a "flooding in the south and drought in the north"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summary, the HMM provides a unique approach for us to obtain bot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features of flood-season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dden Markov model(HMM) rainfall patterns flood season rain belt propagati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2012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和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丽娟 高辉 +3 位作者 龚振淞 丁婷 竺夏英 章大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03-1110,共8页
本文基于动力、统计预测方法提供的信息回顾了发布2012年汛期预测时考虑的先兆信号。2012年前期拉尼娜事件在冬季达到盛期、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南极涛动强度是自1979年以来次强、青藏高原积雪偏多但气温偏高,这些特征对后期夏季风... 本文基于动力、统计预测方法提供的信息回顾了发布2012年汛期预测时考虑的先兆信号。2012年前期拉尼娜事件在冬季达到盛期、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南极涛动强度是自1979年以来次强、青藏高原积雪偏多但气温偏高,这些特征对后期夏季风有明显影响。通过分析归纳,国家气候中心比较准确地预测了东亚夏季风偏强、我国夏季多雨带偏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6—8月热带气旋活跃的总体特征,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华北雨季提前且雨量偏多的季节内过程演变趋势。最后讨论了汛期气候预测的可预报性和困难,提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和业务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先兆信号 东亚夏季风 多雨带
下载PDF
2015年汛期气候预测先兆信号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丽娟 顾薇 +2 位作者 丁婷 袁媛 任宏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6-506,共11页
文章全面回顾了发布2015年汛期预测时考虑的先兆信号及其应用情况。2015年春夏季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发展,并由中部型向东部型转变,热带印度洋为一致偏暖模态发展;冬、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为正位相;冬、春季北极海冰较常年略偏少,南极海... 文章全面回顾了发布2015年汛期预测时考虑的先兆信号及其应用情况。2015年春夏季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发展,并由中部型向东部型转变,热带印度洋为一致偏暖模态发展;冬、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为正位相;冬、春季北极海冰较常年略偏少,南极海冰偏多;冬季欧亚积雪增量略少,青藏高原积雪略多但气温偏高。通过诊断分析,认为2015年汛期预测的主导外强迫信号是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和印度洋海温一致偏暖模态。同时参考动力气候模式的预测,在4月初的预报中,重点考虑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和空间型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影响,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季风季节内进程偏晚,我国降水呈南多北少型。在5月底的订正预报中,进一步考虑热带印度洋偏暖模态对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的影响,以及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强度偏弱特征及对夏季风季节进程和强度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准确地预测了2015年东亚夏季风偏弱、我国夏季降水南多北少的布局,以及季节内主要气候事件的演变。最后对汛期气候预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先兆信号 厄尔尼诺 东亚夏季风 多雨带
下载PDF
2014年汛期气候预测先兆信号应用及其复杂性初探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林海 宋文玲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9-648,共10页
文章系统回顾了2014年汛期气候预测的主要先兆信号。其信号特征是:2014年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呈正常略偏冷向偏暖状态发展,预计可能在夏季形成一次暖事件,冬季格陵兰海冰偏多、青藏高原积雪正常略偏多,这些特征对后期东亚夏季风有明显... 文章系统回顾了2014年汛期气候预测的主要先兆信号。其信号特征是:2014年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呈正常略偏冷向偏暖状态发展,预计可能在夏季形成一次暖事件,冬季格陵兰海冰偏多、青藏高原积雪正常略偏多,这些特征对后期东亚夏季风有明显影响。通过对前期先兆信号的分析,预测了2014年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北,但较2013年偏南,主要多雨区位于华北南部至江淮。从实况和预报的对比来看,夏季主雨带预测与实况有较大差异,没有预报出"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但东北、华北北部、长江中游、华南西部和西南南部等地预测与实况一致。另外,热带气旋、梅雨和华北雨季的预测与实况基本一致。最后对汛期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先兆信号 多雨带
下载PDF
2013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柯宗建 王永光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2-509,共8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2013年汛期气候预测的主要先兆信号。其信号特征是:2013年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呈正常略偏冷的状态、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青藏高原积雪偏少,这些特征对后期东亚夏季风有明显影响。通过对前期先兆信号的分析,国家气候中... 本文系统回顾了2013年汛期气候预测的主要先兆信号。其信号特征是:2013年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呈正常略偏冷的状态、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青藏高原积雪偏少,这些特征对后期东亚夏季风有明显影响。通过对前期先兆信号的分析,国家气候中心比较准确地预测了东亚夏季风偏强、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偏北的特征,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长江中下游入梅偏晚且雨量少雨期短、华北雨季提前雨量偏多的季节内过程演变趋势。最后对汛期气候预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先兆信号 东亚夏季风 多雨带
下载PDF
我国东部的准经向降水带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汤懋苍 柳苗 +1 位作者 朱德琴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4-968,共5页
根据我国东部明显的准经向地质构造,将我国的准经向类雨带划分为3型,分别为(1)3e:郯庐断裂及其以东沿海多雨,以西为少雨区;(2)3m:南北地震带附近的我国中部多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为少雨区;(3)3d:我国东部有两条多雨带或两条少雨带。... 根据我国东部明显的准经向地质构造,将我国的准经向类雨带划分为3型,分别为(1)3e:郯庐断裂及其以东沿海多雨,以西为少雨区;(2)3m:南北地震带附近的我国中部多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为少雨区;(3)3d:我国东部有两条多雨带或两条少雨带。夏季经向雨带几乎都出现在4月份地球自转减慢(ΔLOD>0)而且加速减慢(Δ2LOD>0)的条件下,这为汛期经向雨带的预报提供了一条有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经向雨带 汛期雨型 地球自转速率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亚洲地面气温异常对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田永丽 曹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3,共5页
利用1980—1999年NECP/NCAR地面气温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汛期雨带类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亚洲地区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关系最好的区域在青藏高原,该地区的地面气温... 利用1980—1999年NECP/NCAR地面气温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汛期雨带类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亚洲地区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关系最好的区域在青藏高原,该地区的地面气温与中国汛期雨带位置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时间是5月份。对相应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发现,当5月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偏高时,热力作用使得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加剧,并在115°E,25°N附近强迫出一支相对偏强的下沉气流,导致在110°~120°E,20°~25°N附近出现一个相对的反气旋性环流,该环流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上,最终使得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中国汛期雨带位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下载PDF
秋汛期影响汉江流域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邢雯慧 王坚红 +1 位作者 张方伟 苗春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给汉江流域秋汛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61~201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2. 5°×2. 5°)分析东亚季风区9~10月水汽输送通量分布情况,并结合对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得出了秋汛期(9~10月)影响汉江流域主要有3条水汽通... 为给汉江流域秋汛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61~201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2. 5°×2. 5°)分析东亚季风区9~10月水汽输送通量分布情况,并结合对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得出了秋汛期(9~10月)影响汉江流域主要有3条水汽通道,分别为:①来自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②来自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的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③来自副热带地区经青藏高原西北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第③条水汽通道强度明显强于其余2个水汽通道。通过分析3条水汽通道强度与汉江流域降水的相关关系发现:秋汛期(9~10月),②③两条水汽通道对汉江流域降雨均有较大影响,而第①条水汽通道对汉江流域降雨的影响较小。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6~10月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初步探讨6~8月及9~10月副热带高压的各项指数及印缅槽强度指数与3条水汽通道的关联,得出:6~8月、9~10月,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面积仅与第①条水汽通道呈现明显负相关,而印缅槽强度与3条水汽通道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当6~8月、9~10月印缅槽强度偏弱时,均有利于9~10月3条水汽通道强度偏强,因此有利于9~10月汉江流域降雨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汛期 水汽通道 印缅槽强度 副热带高压 汉江流域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立柳(Salix matsudana)生长及营养元素分配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吴科君 马文超 +4 位作者 李瑞 陈红纯 黄超 何欣芮 魏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308-5316,共9页
立柳因良好的耐淹性常被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重建。为探讨立柳如何通过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来适应库区消落带冬季水淹,于2015年5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3个采样带(175 m,170 m和165 m)中立柳的生长状况以及叶、枝... 立柳因良好的耐淹性常被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重建。为探讨立柳如何通过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来适应库区消落带冬季水淹,于2015年5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3个采样带(175 m,170 m和165 m)中立柳的生长状况以及叶、枝条和根的营养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3个水淹周期后,随着水淹强度的增加,立柳的株高、基径和冠幅均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与种植初期相比,3个采样带中立柳的株高、基径和冠幅均显著增加,且生长状态良好。(2)立柳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处于正常水平,但水淹抑制了根中N、P的积累,促进了Fe和Mn的积累;水淹显著降低了海拔165 m处立柳叶和枝条中Ca含量、枝条和根中Cu和Zn的含量。(3)水淹胁迫导致N、P、K、Mg元素更多地在叶中积累,而Cu和Zn在枝条中大量积累,这有利于退水后植株的光合合成以及恢复生长;Fe、Mn元素在根中大量积累,其对根系正常生理可能造成的干扰值得进一步关注。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水淹胁迫梯度下,立柳可针对性地调整其营养元素积累和分配方式,保持植株正常的生长状态,对维护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和重建工作中,需加强170 m以下海拔区域立柳生长的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柳 冬季水淹 营养元素 三峡库区 消落带
下载PDF
深圳市前汛期西风带大暴雨天气形势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小敏 王明洁 胡娟 《广东气象》 2010年第3期9-11,16,共4页
对1978~2008年深圳市前汛期西风带大暴雨期间的500、850hPa和地面环流形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深圳市前汛期大暴雨过程多由西风带系统引起,占总数的77%。4~6月均可出现大暴雨,6月份最多,4月份次多,5月份最少。深圳前汛期西风带系... 对1978~2008年深圳市前汛期西风带大暴雨期间的500、850hPa和地面环流形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深圳市前汛期大暴雨过程多由西风带系统引起,占总数的77%。4~6月均可出现大暴雨,6月份最多,4月份次多,5月份最少。深圳前汛期西风带系统大暴雨过程按天气形势特征分为锋面低槽和暖区两类,其中锋面低槽类又分东北低涡(低槽)型和西南低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前汛期西风带 大暴雨 深圳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