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Late Mesozoic mafic dykes in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of China: Sr-Nd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constraints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1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The Bancun diabase dyke and the Bali hornblende gabbro dyke in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were emplaced in the Early and Late Cretaceous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is designated to calc-alkaline series and the lat... The Bancun diabase dyke and the Bali hornblende gabbro dyke in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were emplaced in the Early and Late Cretaceous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is designated to calc-alkaline series and the latter to K-high-calc-alkaline rock series. Both the dy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uch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 high Al and Na2O>K2O. As for the Bancun dyke, Al2O3=16.32%–17.54% and K2O/Na2O=0.65–0.77; as for the Bali dyke, Al2O3=16.89%–17.81% and K2O/Na2O=0.93–0.99. Both the Bancun and Bali mafic dykes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LILE and LREE, but depleted in HSFE, display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with high initial Sr isotopic ratios and low εNd (t) values. The (87Sr/86Sr)i ratios of the Bancun diabase dyke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0.708556–0.70903 and their εNd (t) values vary between -6.8 and -6.3; those of the Bali hornblende dyke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0.710726–0.710746 and their εNd (t) values are -4.7– -4.9,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riched mantle EM II. The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data showed that the mafic dykes have not experienced obvious crustal contamination, and metasomatism caused by subduction fluids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LILE and LREE enrichments. The enriched mantle is the source region for the mafic dykes, and mixing of subduction fluid metasomatized enriched mantle and EM II-type mantle constituted the mantle source region of both the Bancun and Bali mafic dykes. Upwelling of the asthenosphere mantle provided sufficient heat energy for the generation of magm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rimination diagram of their tectonic settings as well as their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ykes both at Bancun and Bali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revealing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of the mafic dykes, the continental dynamic background as an intraplate tensional belt in which the mafic dykes were emplaced. Meanwhile,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ensional tectonic stress mechanism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afic dykes in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西部 晚中生代 基性岩墙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微量元素 制约因素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量量 向彦霖 +1 位作者 王元珍 韩洁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本文以闽西客家地区内6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景观视角下对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信息整合,选取了地理分布、开基年代、地形环境、聚落形态、姓氏结构、代表建筑形式和传统产业与职能7类文化因子,构建出闽西客家地区中国传... 本文以闽西客家地区内6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景观视角下对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信息整合,选取了地理分布、开基年代、地形环境、聚落形态、姓氏结构、代表建筑形式和传统产业与职能7类文化因子,构建出闽西客家地区中国传统村落GIS信息库。随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区分文化景观特征,将闽西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3种聚类,进一步通过GIS空间分析进行可视化展示,在此基础上利用行政边界对文化区边界进行细化和划分整合,将闽西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划分为闽西客家文化核心区、闽西客家文化扩散区和闽西客家文化交融区,以期为今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景观 聚类分析 闽西客家
下载PDF
从宗族到联宗:闽西石壁村落联盟的形成
3
作者 廖涵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闽西石壁乡民以张姓居多,聚族而居。明中叶以来,在士大夫家族的示范下,石壁张氏的宗族组织发育出聚居宗族、散居宗族、同姓联宗等多种形态,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各不相同,且有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同姓联宗俨然是颇具规模的村落联盟。闽西石壁... 闽西石壁乡民以张姓居多,聚族而居。明中叶以来,在士大夫家族的示范下,石壁张氏的宗族组织发育出聚居宗族、散居宗族、同姓联宗等多种形态,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各不相同,且有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同姓联宗俨然是颇具规模的村落联盟。闽西石壁村落联盟的形成,揭示了不同宗族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聚居宗族是王朝国家文化制度的具体实践;散居宗族是聚居宗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是乡族内部竞争社会经济资源的结果;同姓联宗与散居宗族在世系建构上相近,由虚体性组织实体化则是为了应对超血缘、跨村落的区域性事务。这表明,为适应不同的实际需求,宗族的组织形态可在文化性虚体组织和功能性实体组织间灵活切换,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组织 同姓联宗 村落联盟 闽西石壁
下载PDF
戏剧与动员:闽西苏区红色戏剧的革命化实践
4
作者 刘新玲 翟雨鑫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4-23,共10页
闽西苏区红色戏剧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仅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的艺术武器,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戏剧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映现实,通过化装表演、活报... 闽西苏区红色戏剧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仅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的艺术武器,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戏剧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映现实,通过化装表演、活报剧、话剧、歌舞剧和戏曲等多种形式支持社会革命,兼具娱乐大众与教育教化的功能,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娱乐化向革命化的转变,进一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苏区 红色戏剧 革命动员
下载PDF
闽西永安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演化及其对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何岸北 朱作飞 赵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3,共14页
以永安盆地白垩系坂头组、沙县组、崇安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白垩纪时期福建西部永安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缘古气候变化,探讨... 以永安盆地白垩系坂头组、沙县组、崇安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白垩纪时期福建西部永安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缘古气候变化,探讨二者与华南沿海中生代晚期地貌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下白垩统坂头组地层样品CIA值为69.91~85.29、Rb/Sr值为1.13~2.21、Mg/Ca值为0.57~3.57、Sr/Cu值为5.44~11.66、校正后古盐度指标100*Sr/(Ba^(*)Al_(2)O_(3))值为1.18~1.55,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由温暖湿润转为干旱炎热;δCe值为0.89~1.03、V/Cr值为1.03~1.57、Ni/Co值为2.34~10.58,表明早白垩世早期主要为弱氧化环境,间接指示该区当时气候由温湿向干热转变。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沙县组和崇安组地层样品的测试结果显示,CIA值为67.14~75.68、Rb/Sr值为0.99~9.05、Mg/Ca值为0.37~16.22、Sr/Cu值为1.20~15.46、以及校正的古盐度指标100^(*)Sr/(Ba^(*)Al_(2)O_(3))值为0.50~1.77,指示永安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由干旱炎热向温暖湿润再向干旱寒冷变化;由δCe(0.89~1.03)、V/Cr值(0.51~1.72)、Ni/Co值(1.45~6.45)可以看出,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交替出现,间接证明该区域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发生了多重转变,从干旱炎热到温暖湿润再到干旱寒冷。综上情况可以推断,永安盆地白垩纪期间古气候出现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旱寒冷(伴有极端气候)多次转化。将研究区与周缘华南地区古气候进行统计对比,发现华南内陆古气候以温暖湿润向干旱炎热转变为主,华南沿海与内陆古气候转变的差异是对晚中生代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 白垩纪 华南沿海 古气候 古地貌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策略研究
6
作者 曹睿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构建及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闽西地区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产品开发、产业融合、信息化平台搭建等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迈出了稳健、坚实的探... 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构建及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闽西地区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产品开发、产业融合、信息化平台搭建等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迈出了稳健、坚实的探索步伐,但仔细梳理后会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对红色文化品牌产品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产业融合水平较低等瓶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闽西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并彰显其当代价值,促使闽西红色文化品牌产品加快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一个主题,多种形式”产业格局的发展并拓展产业信息化渠道,可大大增强红色文旅品牌产品的营销服务体验,利用协同合作模式,真正提高红色文旅品牌产品的传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闽西红色文化 品牌构建 传播与发展
下载PDF
闽西汉剧新编历史剧《王景弘》灯光的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
7
作者 黄滨华 《演艺科技》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闽西汉剧新编历史剧《王景弘》通过精妙的灯光设计,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更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本文将探讨《王景弘》灯光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中的具体作用,并探讨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 闽西汉剧《王景弘》 灯光色彩运用 情感表达
下载PDF
本土转译视角下的福建近代“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
8
作者 朱友利 杜书波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74-83,共10页
福建近代“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产物,既有研究多将“中西合璧式”等同于近代教会本土化策略下的“中国式样”,而忽视了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的本土化演进。文章从“建筑可译论”视角,以19座典型的“中西合... 福建近代“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产物,既有研究多将“中西合璧式”等同于近代教会本土化策略下的“中国式样”,而忽视了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的本土化演进。文章从“建筑可译论”视角,以19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为例,探讨了近代“中西合璧式”的形式转译。首先,文章溯源并辨析了福建近代教堂建筑转译,及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的“中译西”与以西式教堂为基础的“西译中”两种途径;其次,总结了福建近代教堂建筑转译的四种主要类型及其可替换原则;最后,分析了福建近代教堂建筑的转译矛盾及其原因,并以下邳天主堂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发现了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西建筑“词汇”背后的“文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近代教堂建筑 “中西合璧式” 本土转译 建筑转译类型 “词汇” “文法”
下载PDF
闽西-赣南早-中侏罗世盆地及其火成岩特征 被引量:56
9
作者 邓平 舒良树 +3 位作者 余心起 王彬 谭正中 孙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21-532,共12页
闽西-赣南地区早、中侏罗世陆相盆地带东起福建永定,经江西寻乌到龙南,断续延伸约250km,宽60~80km。受后期构造破坏和花岗岩浆侵入影响,现呈肢解散碎的残留盆地面貌。盆地边界特征和盆区岩层节理测量统计结果反映该区自晚三叠世以来,... 闽西-赣南地区早、中侏罗世陆相盆地带东起福建永定,经江西寻乌到龙南,断续延伸约250km,宽60~80km。受后期构造破坏和花岗岩浆侵入影响,现呈肢解散碎的残留盆地面貌。盆地边界特征和盆区岩层节理测量统计结果反映该区自晚三叠世以来,先后经历了近S-N向水平挤压(T_3-J_(1E)),S-N向垂向挤压、近E-W向水平伸展(J_(1L)-J_2),SE-NW向挤压(K_1)和近E-W向挤压、S-N向伸展(K_2)等复杂的演化过程。早-中侏罗世强烈的拉张-断陷作用导致盆区大量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其基性端员玄武岩的颗粒锆石U-Pb 年龄值为170±1Ma,酸性端员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9Ma~165±2Ma。 流纹岩具有高的SiO_2、Al_2O_3、K_2O含量,ANKC值>1.1;轻稀土富集、稀土总量高,铕亏损,具明显Eu 负异常;富集Rb、Th,贫化Ba、Ti、P、Nb、Zr等特点,属富钾过铝火山岩类。与之共生的玄武岩则以富硅贫碱为特征,轻稀土轻度富集;铕异常不明显;弱富集Rb、Ba、Th、Ce,贫Nb、Zr、Y,配分样式呈上凸型,属拉斑系列玄武岩类,反映一种后造山的陆内裂谷环境。闽西-赣南地区盆山格局的形成经历过多期地球动力学演化:前中生代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城的基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挤压造山阶段,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对本区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陆相盆地 早-中侏罗世 构造环境 闽西-赣南
下载PDF
闽西毛竹林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杜满义 封焕英 +4 位作者 范少辉 苏文会 毛超 唐晓鹿 刘广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0,共9页
【目的】以期更全面反映毛竹林地培肥机制,为毛竹林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也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与模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永安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生长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毛竹纯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18块20 m&#... 【目的】以期更全面反映毛竹林地培肥机制,为毛竹林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也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与模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永安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生长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毛竹纯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18块20 m×20 m样地,包括6个处理:施5年毛竹专用肥(Ⅰ),施5年氮、磷、钾配方肥(Ⅱ),施5年有机肥(Ⅲ),施1年毛竹专用肥(Ⅳ),施1年有机肥(Ⅴ)和不施肥(Ⅵ),探讨不同施肥措施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格局、季节动态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因子。【结果】不同施肥处理毛竹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1.39,9.83,10.49,10.34,9.83和11.20 g·kg^(-1);施肥显著降低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不施肥毛竹林(Ⅵ)相比施肥毛竹林(Ⅰ-Ⅴ)表层0~10 cm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9.05%,27.33%,28.84%,18.92%和25.37%,10~20 cm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1.25%,23.68%,23.47%,20.48%和18.6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施肥正效应得以体现,毛竹林(Ⅰ-Ⅴ)80~10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提高2.72%~37.14%;毛竹林(Ⅰ-Ⅵ)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碳含量标准误差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小,表明深层土壤有机碳更为稳定;毛竹林(Ⅰ-Ⅵ)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季节变化,但表现出秋冬季有机碳含量大于春夏季的趋势,不同季节下毛竹林(Ⅰ-Ⅵ)0~100 cm土层有机碳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0.86~12.33,8.98~10.38,10.14~11.32,9.66~11.29,9.19~10.24和10.40~12.23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含量、全P含量、水解N含量、有效P含量和速效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密度和pH值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毛竹林短期施肥未显著改变土壤层有机碳平均含量,但导致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小幅上升,然而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垂直分布格局未变化;施肥或不施肥情况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取样时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估计的影响甚微;毛竹林施肥虽能显著提高竹林生产力,但施肥过程和高强度采伐却破坏原有竹林结构,不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贮存,因此毛竹林经营中应尽量减少土壤扰动,及时合理补充矿质营养元素,适当挖笋与采伐,使土壤有机碳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以利于维持毛竹林地长期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施肥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季节动态 闽西
下载PDF
闽西乡村道路景观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朱志鹏 陈梓茹 +4 位作者 蓝若珂 傅伟聪 余鹏飞 丁国昌 董建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103,共6页
综合SBE,SD及AHP法对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分析,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闽西乡村,结合游览者视觉感观及心理感受,以期全面地评价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并为乡村整体景观提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认为... 综合SBE,SD及AHP法对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分析,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闽西乡村,结合游览者视觉感观及心理感受,以期全面地评价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并为乡村整体景观提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认为:道路景观是乡村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同化明显,急需改造提升;2)影响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为:野趣程度(贡献率23.63%),其次依次为总体协调性(22.58%)、铺地形式(21.77%)、植物色彩(11.62%)、场景整洁度(11.2%),植物层次(9.2%);3)通过相关性分析,SD法评价要素中道路线条、铺地形式、协调性、愉悦感、留恋感、场景整洁度、总体协调性与美景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野趣程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 乡村道路 景观评价
下载PDF
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田超 苏漳文 +1 位作者 杨夏捷 郭福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4,共7页
福建省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且是中国的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的林火发生格局和预测预报的研究还不完善。以2000—2010年福建林火数据为基础,运用Ripley's K-function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条件、植被条件... 福建省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且是中国的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的林火发生格局和预测预报的研究还不完善。以2000—2010年福建林火数据为基础,运用Ripley's K-function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条件、植被条件及人口密度4类因素,对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西部地区2000—2010年间林火发生主要为聚集分布;海拔、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水、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6个因子是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模型预测准确率接近70%且模型内自变量均显著。林火风险概率和火险等级显示,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 福建西部地区 林火 逻辑斯蒂回归
下载PDF
闽西晚中生代基性脉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1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3-509,共7页
利用稀土元素特征对闽西基性脉岩的成岩方式和岩浆演化机制进行探讨。闽西基性岩脉的稀土元素参数与常量元素的协变关系表明岩浆在上升侵入过程中可能没有发生地壳混染作用,在成岩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可能不明显;多种稀土元素协变关系表... 利用稀土元素特征对闽西基性脉岩的成岩方式和岩浆演化机制进行探讨。闽西基性岩脉的稀土元素参数与常量元素的协变关系表明岩浆在上升侵入过程中可能没有发生地壳混染作用,在成岩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可能不明显;多种稀土元素协变关系表明闽西基性脉岩的成岩机制可能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基性脉岩的地幔源区可能曾经遭受过俯冲流体交代富集作用,这种交代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地壳拉张作用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脉岩 成岩方式 闽西 稀土
下载PDF
闽西闽东古树名木危险度权重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兰宇翔 乔雨轩 +3 位作者 郭真真 余鹏飞 朱志鹏 董建文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2期15-18,共4页
采用AHP法及咨询专家方式对闽东闽侯县和闽西长汀县古树名木的生长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危险度权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权重从高到低依次是生长因素0.432、环境因素0.347、人为因素0.221,生长因素的权重最高;二级指... 采用AHP法及咨询专家方式对闽东闽侯县和闽西长汀县古树名木的生长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危险度权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权重从高到低依次是生长因素0.432、环境因素0.347、人为因素0.221,生长因素的权重最高;二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指标分别为古树名木主干、周围环境、人工管护;三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指标分别为古树名木主干病虫害、枝干病虫害、树根病虫害、树叶病虫害、生长空间、台风、人为倾倒污染物质、缺乏专业人员管护,说明病虫害对古树名木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此外,针对闽东闽侯县和闽西长汀县古树名木的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危险度 AHP法 闽西 闽东
下载PDF
协同发展视角下“红色+”旅游空间格局与耦合发展--基于闽西革命老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霄鹤 张丹 +3 位作者 宋志琳 林润泽 王梓凌 兰思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139,共16页
革命老区各类资源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以特色旅游业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对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多资源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耦合发展的论证.因此首先引入协同发展理论,... 革命老区各类资源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以特色旅游业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对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多资源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耦合发展的论证.因此首先引入协同发展理论,分析闽西“红色+”旅游发展的内涵;其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闽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以及与区域内其他优势资源的空间分布关系;最后在对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闽西“红色+”旅游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以期为闽西革命老区构建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全境旅游提供依据.研究发现:①闽西“红色+”旅游发展的内涵可从6个协同维度来解析,其中旅游资源的协同配置是实现其发展的先决条件.②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在上杭县形成了高度集聚区,在长汀县、新罗区形成了次级高度集聚区;闽西红色旅游资源的交通便捷性高,较高集聚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点均沿铁路、公路路网分布.③闽西存在潜在的“一轴一核多节点”的红色经典旅游空间发展格局.④探索了闽西“红色+风景名胜区”“红色+城市文化”“红色+传统村落”“红色+多元资源”的“红色+”旅游空间分布,提出“一核两心一轴线”的“红色+”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可作为闽西“红色+”旅游战略实施的空间载体.⑤闽西“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度普遍较高,以高度耦合为主;协调度处于中等以下水平,以中度和勉强协调为主;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未能达到良好匹配,处于高度耦合中度协调较多,且与“红色+”旅游空间发展格局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旅游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度 旅游发展 闽西革命老区
下载PDF
闽西客家妇女围身裙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运娟 陈东生 +1 位作者 甘应进 殷薇 《纺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114,共4页
客家妇女围身裙是客家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为此,通过田野调查与分析将闽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进行分类,按其形制不同分为凸字形和长方形2种,裙身以蓝黑为主色,腰头等局部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图纹。刺绣... 客家妇女围身裙是客家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为此,通过田野调查与分析将闽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进行分类,按其形制不同分为凸字形和长方形2种,裙身以蓝黑为主色,腰头等局部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图纹。刺绣图纹内容多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构图采用了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并进一步将闽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与当地畲族合手巾、台湾地区的大裙进行对比发现:闽西地区妇女围身裙体现了客家服饰文化特征,既具有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又具有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同时与台湾地区的大裙具有相同形制与文化象征意义,证明海峡两岸的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闽西 客家妇女服饰 围身裙
下载PDF
闽西山地耐寒桉属树种/种源引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艳 徐建民 +4 位作者 钱国钦 吴炜 李宝富 吴世军 李宝琦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3-620,共8页
对5.5年生21种耐寒桉树的53个种源在闽西山地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在树种/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经聚类分析可将参试树种/种源分为5类,适宜在闽西山地推广种植的树种包括... 对5.5年生21种耐寒桉树的53个种源在闽西山地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在树种/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经聚类分析可将参试树种/种源分为5类,适宜在闽西山地推广种植的树种包括巨桉(Eucalyptus grandis)、邓恩桉(E.dunnii)、柳桉(E.saligna)、边沁桉(E.benthamii var.benthamii)、道里格白桉(E.dorrigornsis)和赤桉(E.camaldulensis)等,其中巨桉的最优种源是来自Near Coffs Harbour NSW的20116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71.03 m3hm-2,邓恩桉的最优种源是来自NSW的20633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58.61 m3hm-2,边沁桉的最优种源是来自NSW的18788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10.96 m3hm-2。原产地海拔对桉树的适应性影响不大,而降雨的分布类型是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子,最优树种/种源是来自南纬26°~30°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北部内陆夏雨型树种/种源,邓恩桉、巨桉、边沁桉和柳桉可耐-4~-4.5℃的低温,适宜在闽西山地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耐寒 树种/种源 亚热带 闽西
下载PDF
基于ESDA的闽西发展不平衡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文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1,共5页
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动态涉及空间、时间、属性多维信息,根据1999-2007年闽西区域经济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时态数据库。筛选20项指标构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县域经济粒度闽西区域发展变权法三维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县域经济综... 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动态涉及空间、时间、属性多维信息,根据1999-2007年闽西区域经济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时态数据库。筛选20项指标构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县域经济粒度闽西区域发展变权法三维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县域经济综合角度,应用基于空间探索分析的全局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相应的局域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探测县域经济空间联系模式挖掘闽西发展不平衡格局图式与动态,并利用时空一体化模型逼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不平衡格局 动态 闽西
下载PDF
福建西北部野生木本攀援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黄启堂 游水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福建西北部地区有木本攀援植物278种,隶属于83属41科。从科属角度分析,本区是以热带成分为主,小科属和单种科属较多,大科属较少。该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共有种统计分析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与广东鼎湖山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 福建西北部地区有木本攀援植物278种,隶属于83属41科。从科属角度分析,本区是以热带成分为主,小科属和单种科属较多,大科属较少。该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共有种统计分析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与广东鼎湖山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湖北神农架,再次为安徽黄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攀援植物 植物区系 福建西北部
下载PDF
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对闽西火居道士的调查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德毓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3-160,共8页
明中叶以降,道教逐渐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走向“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一般认为这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标志。正一派道教于宋元之际传入闽西之后,最初是在连城的石门岩建观修持。明末清初,闽西正一派道士开始脱离原有的宫观,在各地民间建立... 明中叶以降,道教逐渐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走向“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一般认为这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标志。正一派道教于宋元之际传入闽西之后,最初是在连城的石门岩建观修持。明末清初,闽西正一派道士开始脱离原有的宫观,在各地民间建立道坛,成为“世俗化”的火居道士。自清代以来,闽西火居道士的道坛和人数日益增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社会影响力。因此,明中叶以来的道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的“衰落”,而是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世俗化 闽西 火居道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