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variability of leaf wetness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 in rainfed jujube (Ziziphus jujuba Mill.)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GAO Zhiyong WANG X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70-81,共12页
Leaf wetness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benefits not only to leaves,but also to ecosystems and communities.It regulates canopy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drive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hydrological flux.In spite of t... Leaf wetness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benefits not only to leaves,but also to ecosystems and communities.It regulates canopy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drive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hydrological flux.In spite of these functions,little remains known ab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af wetness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Leaf wetness measurements at the top(180 cm),middle(135 cm),and bottom(85 cm)of the canopy positions of rainfed jujube(Ziziphus jujuba Mill.)in the Chinese loess hilly region were obtained along with meteorological and soil water condition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in 2019 and 2020.Under soil water non-deficit condition,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leaf wetness was 5.45%higher at the top than at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s.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leaf wetness at the top,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s was over 80%at 17:00‒18:00(LST).However,the occurrence of leaf wetness at the top was earlier than those at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s.Correspondingly,leaf drying at the top was also latter than those at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s.Leaf wetness duration at the middle was similar to that at the 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but about 1.46-3.01 h less than that at the top.Under soil water deficit condition,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leaf wetness(4.92%-45.45%)followed the order of top>middle>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As the onset of leaf wetness was delayed,the onset of wet leaf drying was advanced and the leaf wetness duration was shortened.Leaf wetness duration at the top was linearly related(R^(2)>0.70)to those at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canopy positions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In conclusion,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t canopy surfaces of rainfed jujube depended on the position of leaves,thus adjusting canopy structure to redistribute hydrological process is a way to meet the water need of juj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position leaf wetness rainfed jujube soil water condition loess hilly region
下载PDF
Effect of Multi-parame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ucumber Leaf Surface Wetness
2
作者 Chunyang QIAN Jianchun WANG +2 位作者 Fengju LI Zhiwen SONG Yan W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2期32-34,共3页
In this study, artificial leaf resistance was used to simulate leaf wetness. Specific to the solar greenhouse environment in Tianjin, microclimate monitoring equipment was installed for the collection of temperature g... In this study, artificial leaf resistance was used to simulate leaf wetness. Specific to the solar greenhouse environment in Tianjin, microclimate monitoring equipment was installed for the collection of temperature group and humidity group data, as well as solar radiation and leaf wetness in the greenhous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multivariate factor prediction and ensure the richness of selected data type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2 groups of data, screening 5 000 groups of data, including the humidity group data RH, RH_(20), RH_(40), temperature group data T, T_(20), T_(40), and solar radiation W. The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creening out 4 group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to show the leaf wetness in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MBER leaf wetnes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ULTI-PARAMETER FACTORS
下载PDF
Does overshoot in leaf development of ponderosa pine in wet years leads to bark beetle outbreaks on fine-textured soils in drier years?
3
作者 Wendy Peterman Richard H Wari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AS 2014年第4期214-226,共13页
Background: Frequent outbreaks of insects and diseas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native forest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outbreaks has been far from uniform.... Background: Frequent outbreaks of insects and diseas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native forest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outbreaks has been far from uniform. In some cases, recent climatic variations may explain some of this spatial variation along with the presence of expansive forests composed of dense, older trees. Forest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would benefit if areas especially prone to disturbance could be recognized so that mitigating actions could be taken. Methods: We use two ponderosa pine-dominated sites in western Montana, U.S.A. to apply a modeling approach that couples information acquired via remote sensing, soil surveys, and local weather stations to assess where bark beetle outbreaks might first occur and why. Although there was a general downward trend in precipitation for both sites over the period between 1998 and 2010 (slope =-1.3, R2 = 0.08),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as high. Some years showed large increases followed by sharp decreases. Both sites had similar topography and fire histories, but bark beetle activity occurred earlier (circa 2000 to 2001) and more severely on one site than on the other. The initial canopy density of the two sites was also similar, with leaf area indices ranging between 1.7-2.0 m2. m-2. We wondered if the difference in bark beetle activity was related to soils that were higher in clay content at site I than at site II. To assess this possibility, we applied a process-based stand growth model (3-PG)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evaluate the hypotheses. Results: We found that when wet years were followed by drier years, the simulated annual wood production per unit of leaf area, a measure of tree vigor, dropped below a critical threshold on site I but not on site II. Conclusion: We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vulnerability of the two stands to beetle outbreaks can be explained largely by differences in gross photosynthesi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stored water in the rooting zone (100 mm) is extracted less efficiently from fine-textured soils than from coarse-textured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es overshoot in leaf development of ponderosa pine in wet years leads to bark beetle outbreaks on fine-textured soils in drier years soil
下载PDF
基于Solis-Wets随机搜索算法的变截面板簧优化设计
4
作者 李东月 方宗德 +1 位作者 古玉锋 高度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5-1738,共4页
变截面钢板弹簧以片数少、自重轻、吸收振动载荷能力强、疲劳寿命高等优点正逐步取代等截面钢板弹簧。但由于变截面钢板弹簧存在几何非线性、状态非线性等问题,常规的设计方法很难得到一个合适的设计方案。笔者利用APDL语言建立参数化... 变截面钢板弹簧以片数少、自重轻、吸收振动载荷能力强、疲劳寿命高等优点正逐步取代等截面钢板弹簧。但由于变截面钢板弹簧存在几何非线性、状态非线性等问题,常规的设计方法很难得到一个合适的设计方案。笔者利用APDL语言建立参数化的变截面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应力和刚度。利用DAKOTA优化工具包使用Solis-Wets随机搜索算法结合ANSYS有限元分析进行结构参数优化。获得了同时满足许用应力要求和适合刚度约束的质量最轻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钢板弹簧 有限元分析 Solis-wets随机搜索算法 刚度特性
下载PDF
荷叶与海藻酸钠复合鲜湿面配方研究
5
作者 王元军 陈瑞萱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0-216,共7页
为充分利用荷叶资源,采用添加荷叶粉、海藻酸钠和减肥茶汤(山楂、陈皮、薏米、荷叶熬制)开发具备荷叶风味的鲜湿面。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膨胀率、断条率、感官评价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荷叶鲜湿面配方。结果表明:影响荷叶... 为充分利用荷叶资源,采用添加荷叶粉、海藻酸钠和减肥茶汤(山楂、陈皮、薏米、荷叶熬制)开发具备荷叶风味的鲜湿面。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膨胀率、断条率、感官评价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荷叶鲜湿面配方。结果表明:影响荷叶鲜湿面制作工艺因素大小依次为荷叶粉>海藻酸钠>减肥茶汤。最佳配方用量荷叶粉用量10 g/kg,海藻酸钠用量2 g/kg,减肥茶汤用量300 mL/kg。海藻酸钠可以弥补荷叶所造成的面条蒸煮品质恶化,所研制鲜湿面色泽翠绿、口感细腻爽滑,具独特荷叶清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湿面 荷叶粉 海藻酸钠 配方
下载PDF
香蕉叶表面特征及浸润性机理研究
6
作者 段洁利 蒋婷婷 +1 位作者 蒋寅龙 杨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目的】研究香蕉树冠层不同时期蕉叶的正、反面润湿行为,以期为农药雾滴在蕉叶表面滞留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蕉叶表面的静态润湿性能;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液滴在蕉叶表面的动态润湿行为;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 【目的】研究香蕉树冠层不同时期蕉叶的正、反面润湿行为,以期为农药雾滴在蕉叶表面滞留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蕉叶表面的静态润湿性能;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液滴在蕉叶表面的动态润湿行为;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蕉叶表面进行微观形貌观察获取表面结构信息,并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表面化学成分;基于Wenzel和Cassie润湿理论构建蕉叶表面微观结构模型,建立润湿方程阐述其润湿机理。【结果】扫描电镜发现蕉叶正面呈现微米-纳米级双层复合结构,在微米级突起结构上布满了纳米级乳突结构,分布为4.6个/μm2,条状突起宽度为(16.03±3.48)μm,乳突平均直径为(0.116±0.068)μm,蕉叶背面微米级条状突起结构尺寸大于正面,宽度为(74.25±9.80)μm,纳米级结构上呈现出网状突起,宽度为(2.35±0.49)μm,蕉叶背面的润湿性普遍大于正面的;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蕉叶中,剑叶正面表现出亲水性,静态接触角(Contact angle,CA)为71.46°±6.02°,而其他时期的蕉叶正、反面均表现出弱疏水性,表明嫩叶正面具有更强的润湿和铺展能力;通过对成熟蕉叶正表面构建Wenzel和Cassie润湿模型,分析计算得出成熟蕉叶正表面本征CA为20.76°,具有超亲水性,表明其纳米级乳突结构为多糖。【结论】蕉叶表面疏水的微米-纳米级双层复合结构以及亲水的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导致了其表面表现出弱疏水性的润湿状态,而纳米级乳突结构的多糖是导致其表面具有亲水效应及高黏附效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叶片表面 微观结构 润湿性 润湿行为 润湿机理
下载PDF
灌溉柑橘园中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研究
7
作者 胡洁 望梦成 +2 位作者 兰玉彬 张亚莉 卢小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6-365,共10页
叶片湿润时间是植物病害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之一,它与许多叶部病原菌的侵染有关,影响病原侵染和发育速率。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灌溉环境下的柑橘园中进... 叶片湿润时间是植物病害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之一,它与许多叶部病原菌的侵染有关,影响病原侵染和发育速率。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灌溉环境下的柑橘园中进行校准。以生长季的柑橘为试验材料研究校准方法。叶片湿润传感器角度为30°,采用移液枪向传感器滴水和使用灌溉设施向传感器喷灌2种方法来确定传感器的干湿阈值;比较了柑橘冠层不同位置的传感器监测效果,并研究了有雨和无雨条件下对传感器监测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神经网络模型验证阈值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叶片湿润传感器在灌溉环境下干湿阈值为270 mV,此时传感器的监测效果最好,误差在2 h以内,通过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证实此阈值下传感器监测效果良好;位于柑橘冠层底部位置的传感器监测准确率最高,可达0.95;传感器在无雨条件下监测效果优于有雨条件。该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可以用于灌溉柑橘园叶片湿润时间监测,符合柑橘病害预警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叶片湿润时间 叶片湿润传感器 校准 灌溉
下载PDF
基于K均值聚类和开闭交替滤波的黄瓜叶片水滴荧光图像分割 被引量:33
8
作者 杨信廷 孙文娟 +5 位作者 李明 陈梅香 明楠 韩佳伟 李文勇 陈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36-143,共8页
为了监测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情况以计算叶片湿润时间并用于病害预警,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实现黄瓜叶片的水滴荧光图像分割。选择人工气候室培育的健康且洁净的黄瓜叶片作为试验试材,采用移液枪向叶面、叶缘部位上滴水,模拟不同的叶片湿润情... 为了监测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情况以计算叶片湿润时间并用于病害预警,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实现黄瓜叶片的水滴荧光图像分割。选择人工气候室培育的健康且洁净的黄瓜叶片作为试验试材,采用移液枪向叶面、叶缘部位上滴水,模拟不同的叶片湿润情形,使用荧光成像仪蓝光镜头在白天(07:00)和夜晚(18:00)分别采集图像。应用K-均值聚类算法在L*a*b颜色空间对水滴图像进行分割,首先要将原始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L*a*b颜色空间,然后在在L*a*b颜色空间中利用a*b*二维数据空间的颜色差异,以欧式距离度量像素间的相似度,使用K均值对图像进行聚类,聚类得到的图像灰度化后进一步用数学形态学中的开闭交替滤波方法进行校正,最终完成图像分割。利用该方法对10幅含有不同水滴数量的黄瓜叶片荧光图像进行分割,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基于H分量直方图分割算法、主动轮廓即C_V模型分割方法、融合K均值聚类和Ncut算法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匹配率、误分率相较于其他3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平均匹配率为81.27%、平均误分率为9.57%,较之于其他3种方法,平均匹配率分别提高了44.11、11.50、10.90百分点,平均误分率分别降低了23.03、5.47和5.05百分点。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将水滴从图像中分割出来,这为用计算机器视觉的方法监测黄瓜叶片的润湿时间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算法 图像处理 滤波 荧光 开闭运算 湿润叶片 色彩空间
下载PDF
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明 赵春江 +2 位作者 李道亮 王成 杨信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因子,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校准。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研...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因子,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校准。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研究校准方法。叶片湿润传感器角度为45°,采用移液枪向传感器喷水和使传感器与实际湿润叶片接触两种方法来确定传感器的干湿阈值;比较了传感器与叶缘、叶尖、叶背面接触及位于叶片下方4种布置方法的监测效果;并考察了有无雨条件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湿润传感器与实际湿润叶片接触的情况下得到干湿阈值6,此时传感器的监测效果较好,误差在1h左右;传感器与叶缘、叶尖接触时的监测准确率较高,达到0.75~0.83;传感器在无雨条件下监测效果要好于有雨条件。总体来看,该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可以用于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时间监测,符合日光温室黄瓜病害预警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传感器 校准 预警系统 黄瓜 叶片湿润时间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影响与葡萄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邓维萍 杨敏 +4 位作者 何霞红 李沛 王海宁 朱书生 杜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2,共7页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适宜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的温度、相对湿度、叶面持露时间及田间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避雨栽培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气象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石林县和弥勒县两地葡萄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84%和66.29%。弥勒县‘水晶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霜霉病发生较轻,但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决定霜霉病菌能否成功侵染的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创造不适宜霜霉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孢子囊产生的相对湿度的持续时间,减少霜霉病菌的侵染菌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孢子侵染 潜育期 病斑扩展 孢子囊产生 叶面持露时间
下载PDF
基于冠层相对湿度的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明 赵春江 +2 位作者 乔淑 钱建平 杨信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86-291,共6页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基于相对湿度的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简称RH阈值模型)是最简便的估计模型之一。为了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检验,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以5...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基于相对湿度的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简称RH阈值模型)是最简便的估计模型之一。为了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检验,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以5min为间隔自动采集冠层相对湿度数据,采用试错法、平均值法和叶湿频率法3种校准方法对RH阈值进行校准,分别获得相对湿度RH=90%、89%和93%3个阈值,并采用均方根误差法、回归分析法以及一系列误差分析指标对校准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试错法和平均值法的预测效果要显著好于叶湿频率法,误差一般在1~2h左右;与本试验中普遍超过3h的叶片湿润时间相比,RH阈值模型监测效果仍然可接受;验证结果中,平均值法的效果反而好于试错法,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不能仅局限于一种校准方法。该文总结的模型校准和检验方法,以及构建的基于冠层相对湿度的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可以用于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时间监测,符合日光温室黄瓜病害预警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模型 校准 相对湿度 预警系统 验证 黄瓜 叶片湿润时间
下载PDF
典型森林树种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俊刚 余新晓 +1 位作者 毕华兴 付妍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2-317,共6页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度颗粒物湿沉降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湿沉降通量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叶片显微结构来分析2种树种滞尘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油松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高于栓皮栎;降雨对2种树种叶面上大气颗粒物的冲刷率表现为栓皮栎高于油松。(2)油松枝下高2m处滞尘能力最强,大气颗粒物湿沉降通量最小;栓皮栎树冠中部4m处滞尘能力最强,且湿沉降通量最小。(3)油松冠层下部对于10-100μm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而栓皮栎的树冠上部对其具有更明显的截留作用。对于0.4-3μm和3-10μm颗粒物,油松的截留能力要强于栓皮栎。(4)油松和栓皮栎在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吸附颗粒物能力不同,油松叶片具有更多的褶皱、开度和密度较高的气孔以及相对较深的沟槽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颗粒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树种 大气颗粒物 湿沉降 叶表面结构
下载PDF
烷基聚葡糖苷液滴在黄瓜叶面的润湿状态及动态铺展行为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红涛 陆军 +1 位作者 魏德云 胡玉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87,共7页
为了探究烷基聚葡糖苷(alkyl polyglycosid,APG)在黄瓜叶面的动态润湿行为及其动态接触角变化规律,采用表面张力与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了一次去离子水和9种质量百分数APG水溶液(14.35%~85.78%)的表面张力、液滴叶面接触角与动态接触角、前... 为了探究烷基聚葡糖苷(alkyl polyglycosid,APG)在黄瓜叶面的动态润湿行为及其动态接触角变化规律,采用表面张力与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了一次去离子水和9种质量百分数APG水溶液(14.35%~85.78%)的表面张力、液滴叶面接触角与动态接触角、前进角与后退角、铺展直径等动态润湿参数。依据Tanner法则对接触角滞后现象、铺展驱动力成因进行分析和推测,并应用幂次法则拟合了铺展直径与幂值和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9种APG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介于27.96~29.73 m N/m小幅范围内,而接触角却在11.35°~34.20°较大范围内变化;接触角滞后性(Δθ=46.89°)较大,反映出一次去离子水在活体植物黄瓜叶面的接触角变化符合粗糙表面上接触角滞后现象的基本规律;各质量百分数APG溶液的动态接触角在前1 s内急速下降,在之后1~10 s平稳减小并渐趋于稳定;APG在黄瓜叶面的铺展直径与时间的关系均较好地符合幂次法则,据此推测动态表面张力是黄瓜叶面(界面)占据绝对优势的铺展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润湿 液滴 烷基聚葡糖苷 黄瓜叶片 动态润湿 Tanner法则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雾滴叶面动态接触角预测与建模 被引量:8
14
作者 陆军 张红涛 +1 位作者 魏德云 胡玉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6,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序列分析与空间趋势面相结合的雾滴叶面动态接触角预测和建模方法。利用CCD数字摄像技术,测定了质量分数为16.08%~82.14%的8种草甘膦助剂(EF8108-B)水溶液液滴在黄瓜叶面上的动态接触角θ。实验结果表...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序列分析与空间趋势面相结合的雾滴叶面动态接触角预测和建模方法。利用CCD数字摄像技术,测定了质量分数为16.08%~82.14%的8种草甘膦助剂(EF8108-B)水溶液液滴在黄瓜叶面上的动态接触角θ。实验结果表明,接触角在0~2 s内急剧下降,2~10 s内下降平缓并渐趋于稳定;各质量分数EF8108-B液滴在黄瓜叶面的接触角没有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呈现接触角降幅增加的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黄瓜叶片界面2 s内液滴的动态接触角二阶自回归模型AR(2)、动态液滴尺寸滑动平均模型MA(3)以及动态液滴形状指数平滑模型ES(6)。结合趋势面原理,模拟铺展直径Φ、液滴高度H、液滴面积A和液滴体积V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构建出黄瓜叶面动态接触角的三维趋势面模型。数值模拟检验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达到94.72%,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滴 动态接触角 时间序列分析 叶片润湿 趋势面模型
下载PDF
北京地区温室大棚黄瓜生长期作物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国华 白文波 +1 位作者 武永峰 宋吉青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在北京大兴区选择一普通温室大棚,观测正常管理方式下黄瓜生长期(2012年10月12日-2013年4月26日)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数据,根据病菌侵染适宜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叶片湿润时间,分析作物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88.1%的潜... 在北京大兴区选择一普通温室大棚,观测正常管理方式下黄瓜生长期(2012年10月12日-2013年4月26日)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数据,根据病菌侵染适宜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叶片湿润时间,分析作物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88.1%的潜在病害发生在凌晨和夜间,加强凌晨和夜间时段的温室管理是减少温室大棚病害发生的关键;潜在病害发生天数占观测周期内总天数的22.8%,2-4月潜在病害发生概率占全生育期的97.7%,其中3月最严重,占总量的53.3%,3月份温室大棚作物的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可能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温室大棚作物病害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相对湿度 叶片湿润时间 潜在病害
下载PDF
土壤干湿交替对玉米生长速度及其耗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梁宗锁 康绍忠 +2 位作者 邵明安 魏永胜 张建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8-40,共3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干湿交替对玉米生长速率、叶片水势、渗透势、气孔导度、相对生长速率和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 3~ 7叶期经历土壤水分缓慢亏缺 ,再进行复水的干湿交替后玉米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明显增加 ,叶片生长表现出补偿效...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干湿交替对玉米生长速率、叶片水势、渗透势、气孔导度、相对生长速率和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 3~ 7叶期经历土壤水分缓慢亏缺 ,再进行复水的干湿交替后玉米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明显增加 ,叶片生长表现出补偿效应 ,每次干湿交替后生长速率迅速下降的叶水势趋于下降 ,气孔导度对土壤水分变化非常敏感 ,并在干旱—复水过程中具有后效作用 ,蒸腾耗水量随干—湿交替而具有下降趋势 ,初步证明可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人为控制不同生育时期的供水时间形成干湿交替 ,促进渗透调节能力增强和补偿生长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耗水量 叶片水分 玉米 生长发育阶段
下载PDF
定色阶段湿度对散叶密集烘烤烟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已书 姜均 李国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54,58,共3页
研究了散叶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4-36℃湿球温度定色烤后烟叶的单叶重和外观等级质量较高,36-38℃湿球温度定色烟叶的化学成分比较协调,感现吸食质量效果比较好。综合分析认为。散叶密集烘烤定... 研究了散叶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4-36℃湿球温度定色烤后烟叶的单叶重和外观等级质量较高,36-38℃湿球温度定色烟叶的化学成分比较协调,感现吸食质量效果比较好。综合分析认为。散叶密集烘烤定色阶段前期湿球温度34-35℃,主要定色阶段湿球温度3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色阶段 湿球温度 散叶密集烘烤
下载PDF
苜蓿锈病病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跃 袁庆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131,共5页
通过恒温箱和温室试验,探索了不同的保湿时间和温度对苜蓿锈菌孢子堆密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19℃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一定时间,再在25℃下生长15 d,可见保湿时间在12~48 h处理中植株叶片上孢子堆... 通过恒温箱和温室试验,探索了不同的保湿时间和温度对苜蓿锈菌孢子堆密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19℃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一定时间,再在25℃下生长15 d,可见保湿时间在12~48 h处理中植株叶片上孢子堆密度高于4~8 h。不同保湿温度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24 h,再在25℃下生长15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保湿温度的升高,孢子堆密度先逐渐增加,在19℃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19℃下,100%相对湿度下保湿24 h,然后分别置于15,20,25,30和35℃下生长,只有35℃下不发病,其余温度下潜育期分别为11,10,7和7 d;培养温度在25和30℃下的孢子堆密度显著高于15和20℃;培养温度对孢子堆显现时间的长短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锈病 保湿时间 温度 孢子堆密度 潜育期
下载PDF
温度和叶面湿润时数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学敏 陈宇飞 +1 位作者 常稳 李大壮 《烟草科技》 EI CAS 2002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控制条件下接种烟草赤星病菌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品种和菌株组成一定的情况下 ,接种温度 (DT)和叶面湿润时数 (WD)是影响病菌侵染的 2个主要因素。接种温度在 12~ 37℃范围内 ,病菌可以侵染寄主 ,成功侵染的最适温度为 2 7~ 30℃。... 在控制条件下接种烟草赤星病菌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品种和菌株组成一定的情况下 ,接种温度 (DT)和叶面湿润时数 (WD)是影响病菌侵染的 2个主要因素。接种温度在 12~ 37℃范围内 ,病菌可以侵染寄主 ,成功侵染的最适温度为 2 7~ 30℃。在适宜温度条件下 ,接种后保湿 2h病菌即可侵入 ,保湿时间延长 ,侵染概率增大。侵染概率与接种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赤星病菌 侵染概率 温度 叶面湿润时数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桃叶中K、Mg、Sr、Fe、Cu、Mn和Zn等元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晓帆 赵修贤 +1 位作者 贺学峰 张帆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1996年第3期41-44,共4页
本文采用桃叶作标准样品,讨论了湿法消化法与炭化-灰化法两种样品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及方法操作效果比较,并进一步讨论了温度对炭化-灰化法的影响情况。由此建立起该法的适宜条件。在此条件下,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桃叶及冷... 本文采用桃叶作标准样品,讨论了湿法消化法与炭化-灰化法两种样品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及方法操作效果比较,并进一步讨论了温度对炭化-灰化法的影响情况。由此建立起该法的适宜条件。在此条件下,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桃叶及冷杉树枯枝、叶中多种元素。其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叶 湿法消化法 炭化-灰化法 原子吸收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