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Rice Multi-cropping Changes in Main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s and Households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Renjing LI Xiubin +4 位作者 TAN Minghong XIN Liangjie WANG Xue WANG Yahui JIANG 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Since the early 1980 s, the multi-cropping index for rice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ain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in China, which is the primary double-cropping rice(DCR) production area. This decline may bring ... Since the early 1980 s, the multi-cropping index for rice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ain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in China, which is the primary double-cropping rice(DCR) production area. This decline may bring challenges to food security in China because rice is the staple food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t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rapidly rising labor costs du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of the ‘double-to-single' rice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However, not all provinces have shown a dramatic decline in DCR area, and labor costs alone cannot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To elucidate the reasons for these inter-provincial distin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80 to 2015. We also used household survey data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driving differences in rice multi-cropping change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ight provinces in the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patial groups based on the extent of DCR area decline, the rapidly-declining marginal, core, and stable zones. Increasing labor cost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was the key driving force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but the land use dynamic vary hugely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These differences between zones wer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bor price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refore, increasing labor costs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in Zhejiang, Anhui, and Hubei, where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s relatively low and rice multi-cropping index declined dramaticly. However, labor costs had little impact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Differences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resulted in spatially different labor demands and pressure on households during the busy season. As a result,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profits and rice multi-cropping changes between provinces and zones. Because of these spatial differences, regionally appropriate policies that provide appropriate subsidies for early rice in rapidly-declining marginal zone such as Zhejiang and Hubei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additi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have facilitated double-cropping; therefore, small machinery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ropping chang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China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区冬闲期绿肥对田间养分固持和减排的影响
2
作者 李海露 唐友云 +2 位作者 李微艳 董春华 孙玉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866,共8页
【目的】探究南方双季稻区冬闲期不同绿肥品种混播对稻田氮磷钾养分固持减排效果,为有效降低冬闲期稻田中养分的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和肥田萝卜等常见... 【目的】探究南方双季稻区冬闲期不同绿肥品种混播对稻田氮磷钾养分固持减排效果,为有效降低冬闲期稻田中养分的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和肥田萝卜等常见绿肥单播或混播8个绿肥处理,以自然生草为对照处理,监测双季稻区冬闲期间水体氮磷钾养分流失量,测定绿肥总生物量和植株体中总碳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中养分含量。【结果】冬闲期种植绿肥的处理中稻田氮磷钾养分固持和减排效果明显优于对照处理,种植绿肥处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总钾流失量较对照处理降幅分别为27.7%~47.6%、14.3%~65.5%和9.8%~93.6%,其中种植黑麦草的处理中总氮磷钾流失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种植绿肥处理的植株总生物量较对照处理增加46.9%~378.7%,植株体中总碳、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67.9%~377.1%、55.4%~2613.6%、68.0%~557.8%和100.0%~664.5%,其中种植紫云英的处理中总碳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比对照处理,冬闲期种植绿肥处理中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缓效钾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21.3%~29.8%、1.6%~5.7%和1.3%~8.2%,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2.3%~17.0%和3.7%~30.1%。【结论】南方双季稻区冬闲期种植绿肥对田间养分固持减排效果显著,其中紫云英和黑麦草混播(紫云英∶黑麦草=4∶6)处理对降低水体总磷钾流失量、提高植株体中总碳磷钾固持量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冬闲期 绿肥混播 田间养分 固持减排
下载PDF
华北玉麦两熟区犁式秸秆翻埋装置参数优化
3
作者 张明 王景政 +4 位作者 张秀花 弋景刚 白占欣 卢占喜 赵西哲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36,共7页
华北玉麦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土壤表面秸秆量大,传统还田作业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的旋耕和免耕作业导致土地形成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播种作业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此,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和打破犁底层等问题,设计了用于华北玉... 华北玉麦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土壤表面秸秆量大,传统还田作业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的旋耕和免耕作业导致土地形成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播种作业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此,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和打破犁底层等问题,设计了用于华北玉麦两熟区整地机的翻埋装置,并对装置进行参数优化。利用离散元仿真技术、数字化土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整地机的翻埋装置进行分析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翻埋率为97.4%,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1.35%,性能稳定,满足小麦播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翻埋 整地机 离散元仿真 玉麦两熟区 犁底层
下载PDF
娄底地区早籼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4
作者 虢婷婷 刘桃李 +2 位作者 杜洁莹 龙心怡 彭建 《南方农机》 2023年第20期17-19,57,共4页
【目的】为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有必要在不同生态型区域进行早稻品种筛选,优选良种是促进早稻生产的有效举措。【方法】2021年,课题组以中早35为对照品种,选取9个早稻品种,开展早稻高产优质品种田... 【目的】为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有必要在不同生态型区域进行早稻品种筛选,优选良种是促进早稻生产的有效举措。【方法】2021年,课题组以中早35为对照品种,选取9个早稻品种,开展早稻高产优质品种田间比较试验,对不同品种早稻的多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娄底市双季稻区种植的早籼常规稻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中早57和金早香1号综合表现最好,不仅高产,生育期适宜,而且稻瘟病抗性较强。中早57亩产543 kg,全生育期109天,苗叶瘟发病级3级,穗颈瘟发病级5级,穗颈瘟损失率3级;金早香1号亩产524.3 kg,全生育期106天,苗叶瘟发病级3级,穗颈瘟发病级5级,穗颈瘟损失率1级。2)参试品种中嘉早17与中早77表现较好,亩产分别为532.7kg与511.9kg,全生育期均为109天,二者苗叶瘟发病级、穗颈瘟发病级与穗颈瘟损失率均分别为7级、5级与3级。【结论】中早57、中早77、中嘉早17与金早香1号田间综合表现较好,产量高于对照品种2.67%~8.90%,可作为适宜在娄底大规模推广的早稻品种,适当增加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常规早稻品种 田间筛选
下载PDF
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翠翠 陈爱武 +6 位作者 王积军 张冬晓 汤松 周广生 胡立勇 吴江生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4-702,共9页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为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示范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全生育期尤其是苗期显著缩短,苗期生长量严重不足,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生长快,春发特性明显;(2)氮肥及种植密度水平对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改善个体素质、增加产量,提高密度可提高群体素质、增加产量;(3)湖北各试点每公顷纯氮用量270kg、种植密度为45万株及60万株处理的产量均接近或达到2250kghm?2,超湖北平均单产,说明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模式可在湖北双季稻区试验示范;(4)生产实践中,应重视氮肥与密度的双重调节,以肥促长、以密补迟,相互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双季稻区 免耕直播 产量
下载PDF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洪程 许轲 +13 位作者 张军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方明珍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300,共18页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籽粒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生产力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一年两熟区土壤及作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祥彩 李洪文 +3 位作者 何进 王庆杰 郑智旗 荆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77-82,71,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在华北一年两熟区的适应性,设置深松、旋耕、传统翻耕、免耕4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团聚体、容重、含水率、土壤温度和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深松可分别提高0~10 cm、10~30 cm土层...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在华北一年两熟区的适应性,设置深松、旋耕、传统翻耕、免耕4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团聚体、容重、含水率、土壤温度和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深松可分别提高0~10 cm、10~30 cm土层内粒径大于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其中旋耕、深松分别降低0~10 cm、10~30 cm土层的容重,在0~20 cm土层免耕的容重最大,20 cm以下,旋耕、翻耕、免耕间容重的差异不明显;深松有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其中10~30 cm土层的效果最好,0~30 cm土层的含水率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高2.5%、1.6%、0.4%;翻耕的土壤温度受气温影响的变化幅度最大,免耕的变化幅度和日平均土壤温度最小;深松可促进玉米前期的生长,免耕促进后期生长,且深松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华北一年两熟区 深松 土壤水稳团聚体 土壤温度 作物生长
下载PDF
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4
8
作者 姚雄 任万军 +2 位作者 蓝平 卢庭启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4-1371,共8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秧苗素质迅速变劣,表现为株高急剧增加,百株干重和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呈线性上升。一叶一心期追施适宜的氮肥并配以二次化控措施,可使超秧龄机插秧苗保持较好的移栽状态和栽插质量,保证其高产。在一叶一心期追施氮肥N 6 g/m2并配以100 mg/L多效唑浸种,并在二叶一心期喷施250 mg/L多效唑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秧苗素质;关键栽插质量指标—漏插率可降低至8.5%,并能获得9.95 t/hm2的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麦两熟区 机械化移栽 秧苗生长 调控
下载PDF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被引量:36
9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582-4594,共13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 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晚稻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3 位作者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30-2141,共12页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晚粳稻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艳大 舒时富 +5 位作者 陈立才 叶春 黄俊宝 孙滨峰 王康军 曹中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 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时估测叶面积指数,进而结合江西双季稻高产栽培经验和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对双季稻穗肥追氮量进行实时推荐,并和当地农户施肥方案和产量进行比较。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函数。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单生育期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模型;其中,拔节期的光谱监测模型表现最佳,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80 6和0.878 8,模型预测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5、7.28%和6.18%、0.923 2和0.926 9。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应用表明,紧凑型品种的穗肥用量高于松散型品种;与农户方案相比,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的调控方案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6.58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0.82个百分点、净收益103元/hm2和产投比0.9,而产量比农户方案略高或持平。与传统非定量农户施肥法相比,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氮肥调控方法可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施氮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作物 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双季稻 差值植被指数 氮肥调控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保卫 花劲 +14 位作者 周年兵 张洪程 陈波 舒鹏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0-1236,共17页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差异极显著。籼粳杂交稻群体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群体茎蘖数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中等(73.19%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7.93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增高,成熟期仍保持3.8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品种 类型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下载PDF
农户水稻“双改单”与收入增长:来自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视角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全忠 陈欢 +1 位作者 张倩 周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农户水稻种植"双改单"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发展。由于农民种稻收入在家庭收入增长中份额日趋减少,使得农户倾向于将更多劳动时间和生产资源转移到兼业或非农生产活动上,出于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利用率的考虑,国家鼓励农户... 农户水稻种植"双改单"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发展。由于农民种稻收入在家庭收入增长中份额日趋减少,使得农户倾向于将更多劳动时间和生产资源转移到兼业或非农生产活动上,出于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利用率的考虑,国家鼓励农户选择双季稻,而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推进和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者劳动时间和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兼顾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农户追踪数据基础上,分析农户水稻"双改单"和收入增长的演变趋势,以农村社会化服务为视角,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并实证分析以回答,在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支持下,能否使得农户兼顾到双季稻种植和收入增长的双重目标?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0年,农户水稻"双改单"趋势明显,双季稻比例年均降幅达1.82个百分点,2010年双季稻种植比例已降至三成左右。水稻生产者的非农兼业类型正由传统的种养结合经营逐渐向农业以外产业拓展,到2010年生产者的职业所属行业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工业、建筑业和水面养殖业。以农机装备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尚不能使农户兼顾到收入增长与双季稻种植的双重目标,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主要贡献在水稻生产者的非农兼业行为上,对其选择单双季水稻的影响较小。由于可在务农与非农劳动时间上进行错峰配置,生产者的非农兼业行为与其单双季水稻种植之间具有互补性,然而也有微弱迹象显示,随着生产者非农兼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可能对单双季水稻种植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建议,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目标,应当重视长江流域水稻主产区的农户"双改单"演变趋势,继续拓展水稻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上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内容,适当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引导农民扩大双季稻的种植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双改单” 收入增长 农村社会化服务 非农兼业 劳动供给
下载PDF
广东双季稻区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雨芳 古德祥 张古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1-597,共7页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采集到 3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30头 m2 。 4月 4日 ,水稻移栽 1周后 ,在杂草地中采到 2 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92头 m2 ;同期在稻田中采到 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6 2头 m2 。 5月 13日早稻成熟前期 ,在杂草地中只采到 1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2 8头 m2 ;而此期 ,在稻田中采到 2 7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5 3 2头 m2 。在晚稻生长期 ,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与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和密度的变化与早稻生长期情况相似。杂草地与稻田两生境间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大于 0 5 ,由此可见 ,这两类生境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是非常相似的 ,具有较多的共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杂草地生境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重建 种库
下载PDF
基于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叶面积指数监测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艳大 孙滨峰 +4 位作者 曹中盛 叶春 舒时富 黄俊宝 何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149,共9页
为探索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rop Growth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Apparatus,CGMD)在不同株型双季稻长势指标监测应用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该研究开展了不同株型品种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采用CGMD获取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tial Vegeta... 为探索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rop Growth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Apparatus,CGMD)在不同株型双季稻长势指标监测应用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该研究开展了不同株型品种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采用CGMD获取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并同步采用高光谱仪(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ASD)获取冠层光谱反射率,构建DVI、NDVI和RVI;通过比较2种光谱仪获取的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相互定量关系,评价CGMD的监测精度,建立基于CGMD的不同株型双季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监测模型,并用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株型品种的LAI、DVI、NDVI和RVI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基于CGMD与ASD的DVI、NDVI和RVI间的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分别为0.959~0.968、0.961~0.966和0.957~0.959,表明CGMD具有较高监测精度,可替代价格昂贵的ASD获取DVI、NDVI和RVI。基于CGMD植被指数的单生育期LAI监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基于CGMD植被指数的松散型品种LAI监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紧凑型品种;基于DVICGMD的线性方程可较好地预测LAI,模型R2为0.857~0.903,模型检验的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RMSE)分别为0.950~0.984、0.18~0.43和3.95%~9.40%;基于NDVICGMD的指数方程可较好地预测LAI,模型R2为0.831~0.884,模型检验的r、RMSE和RRMSE分别为0.906~0.967、0.24~0.38和5.73%~9.16%;基于RVICGMD的幂函数方程可较好地预测LAI,模型R2为0.830~0.881,模型检验的r、RMSE和RRMSE分别为0.905~0.954、0.25~0.56和7.37%~9.99%。与传统人工取样测定LAI法相比,利用CGMD可实时无损监测双季稻LAI动态变化,可替代SunScan植物冠层分析仪获取双季稻LAI,在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模型 双季稻 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谢坚 郑圣先 +4 位作者 杨曾平 聂军 廖育林 吴小丹 向艳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840-4851,共12页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化和保持作物生产力这4项土壤功能。运用专家小组打分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功能和指标的权重,用非线性评分模型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测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0和1之间)评分。【结果】结果表明,8个试验区高产水稻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中产水稻土的物理质量比较好,但生物化学质量较差;低产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均较差,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贮藏能力差。【结论】高产水稻土的总体土壤质量高,对双季稻生长不构成障碍;影响中产水稻土质量的主要因子是养分供应不平衡,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以使其土壤质量在短期内得以提高;低产水稻土的总体质量差,在这类水稻土上需要增加有机肥和无机养分的投入,改善其总体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种植区 水稻土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稻田土壤及施肥对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纪雄辉 郑圣先 +1 位作者 石丽红 廖育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3-671,共9页
在渗漏池模拟洞庭湖区三种主要水耕人为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2 a的施用化肥(CF)、控释氮肥(CRNF)和配施猪粪(OM)对N、P、K养分淋失影响的试验,以探明双季稻田养分淋溶损失现状和规律。结果表明,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THS)、底潜简育水耕... 在渗漏池模拟洞庭湖区三种主要水耕人为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2 a的施用化肥(CF)、控释氮肥(CRNF)和配施猪粪(OM)对N、P、K养分淋失影响的试验,以探明双季稻田养分淋溶损失现状和规律。结果表明,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THS)、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EHS)、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TFS)双季稻田CF处理的氮素淋溶损失总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28%、0.66%和1.50%。其中,THS的渗漏水总氮(TN)浓度与TFS相近,但由于渗漏水量高而导致TN淋失显著增加,EHS的渗漏水量及其TN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土壤;稻田淋溶损失的氮素形态中,铵态氮占39.7%,有机态氮占56.8%,硝态氮仅占3.5%。三种土壤的总钾(TK)淋溶损失分别占施钾量的14.0%、4.68%和11.5%,但渗漏水TK浓度高低顺序为:TFS>THS>EHS;各土壤的总磷(TP)淋失均很小且施磷与不施磷(CK)无差异。比较不同施肥处理的养分渗漏损失情况显示,CRNF处理的渗漏水TN浓度最高,三种土壤中均显著高于CK,CF和OM处理仅THS和TFS的TN淋失量显著高于CK;配施猪粪和单施氯化钾时,三种土壤的渗漏水TK浓度均显著高于CK。由于养分淋溶损失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而本试验仅连续2 a,施用不同氮、钾肥源的N、K素淋溶损失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双季稻田 渗漏水 养分淋失
下载PDF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被引量:32
18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3-1034,共12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甬优系列 籼粳杂交稻 超高产 群体形成特征
下载PDF
基于相似性分析及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双季稻面积估算 被引量:15
19
作者 景元书 李根 黄文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7-183,I0008,共8页
为了解决大范围水稻种植信息提取时的混合像元问题,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水稻信息、指导水稻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性分析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复合的水稻提取业务化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4月15日至201... 为了解决大范围水稻种植信息提取时的混合像元问题,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水稻信息、指导水稻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性分析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复合的水稻提取业务化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4月15日至2010年10月31日的MODIS合成地表反射率数据(MODIS09A1),计算出时间序列MODIS-EVI指数,运用Savizky-Golay滤波方法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减少云等噪声的影响。根据双季稻的生长规律,结合野外调查和HJ-1ACCD2影像,确定双季稻样点,提取出标准双季稻EVI生长变化曲线,构建图像像元相似性指数,然后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对疑似双季稻像元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得江西省双季稻种植面积信息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提取的江西省双季稻种植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吻合,与江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中全省双季稻种植面积相比,提取精度为93%,精度较理想,与各地区统计面积相关性较好,R2=0.9659,可以为今后高精度水稻种植信息业务化的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遥感 图像处理 双季稻 相似性指数 混合像元分解 面积提取
下载PDF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叶春 曾昭海 +4 位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汤文光 杨光立 胡跃高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提高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17.55%、24.77%和87.2%;稻草+无纺布覆盖显著(P<0.05)提高芳基酰胺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03%和71.05%;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23.44%、22.70%、37.43%和146.30%;稻草+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4.76%、19.31%、19.03%、51.98%和125.62%。由此得出,覆盖稻草并加盖黑膜可显著提高与土壤养分循环有关的主要土壤酶活性,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春季马铃薯田 地表覆盖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