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of wide compatible restorer li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1
作者 XIE Xiaobo, ZHANG Shanqing, and FANG Hongming, CNRRI, Hangzhou 310006, China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7年第3期10-11,共2页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wide compatibility(WC) rice lines have been screened by ricebreeders in China and applied in hybrid ricebreeding program. Several WC lines such asPecos, T984, Lunhui 422, and 02428 withide...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wide compatibility(WC) rice lines have been screened by ricebreeders in China and applied in hybrid ricebreeding program. Several WC lines such asPecos, T984, Lunhui 422, and 02428 withideal agronomic characters were identified. Weincorporated the WC gene into restorer linesby crossing these japonica WC lines with ob-tained indica lines. Some WC restorer lineswith indica-japonica medium type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value in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breeding were evaluated. 1. Effect of crossing methods on selectionefficiencies of WC restorer 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 WC Selection of wide compatible restorer li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下载PDF
Visualizing Meiotic Chromosome Pairing and Segregation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Rice by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Mao-Sen Tseng Shih-Hsuan +1 位作者 Chen Ting-Chu Chung Mei-Chu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69-80,共12页
Meiotic disturbances in F1 hybrids and their progenies are still major problems in wide hybridization.To investigate the genome affinity reflected in chromosome pairing and segregation,we studied chromosome behaviors ... Meiotic disturbances in F1 hybrids and their progenies are still major problems in wide hybridization.To investigate the genome affinity reflected in chromosome pairing and segregation,we studied chromosome behaviors during meiosis in two interspecific F1 hybrids[O.minuta×O.australiensis(Om×Oa,BCE genome)and Oa×O.ridleyi(Or,EHJ genome)]by using both traditional staining methods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GISH analysis has been successfully performed on mitotic chromosome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Oryza genomes,but relatively fewer systematic analyses of meiotic chromosomes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have been reported.In the hybrids,highly irregular chromosome behaviors through meiosis resulted in producing microspores with unbalanced genome.At diakinesis of these two hybrids,most chromosomes present as univalent,with low frequency as bivalents and occasionally as trivalents.In a pollen mother cell,2 to 8 bivalents and 0 to 4 trival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hybrid Oa×Or,and 1 to 8 bivalents and 0 to 5 trival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hybrid Om×Oa.GIS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51.52%bivalents in Oa×Or and 79.65%bivalents in Om×Oa involved allosyndetic association,which indicates that recombination and introgression should be possible if viable backcrosses can be recovered even from triploid hybrids.In this study,we revealed that the meiotic disturbance due to low affinities between parental genomes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sterility of these two triploid interspecific hybrids.The two hybrids showing vigor in reproductive growth are potential genetic resources in future breeding programs.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enomic affinities between these distant Oryza species can facilitate planning an effective breeding program by using wide hybridization,and efficient and routine GISH analysis is helpful to monitor alien introgression in th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wide hybridization genomic affinity allosyndesis autosyndesis pollen viability
下载PDF
Hybridization between Gossypium herbaceum and Gossypium stocksii through embryo rescue
3
作者 GILL MANJEET S YPS BAJAJPunjab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udhiana, India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5-90,共6页
Nutrient media and culture conditions have been defined for ovules 3 and 5 d after pollination and embryos of Gossypium herbaceum respectively. The technique was then used to produce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a cu... Nutrient media and culture conditions have been defined for ovules 3 and 5 d after pollination and embryos of Gossypium herbaceum respectively. The technique was then used to produce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a cultivated Gossypium herbaceum and a wild species, G. stocksii. The hybrid plants were transferred to field and they exhibited most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pollen parent i.e.G. stocks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biotechnology embryo culture wide hybridization
下载PDF
宽范围输入三电平半桥LLC变换器混合控制
4
作者 胡存刚 刘威 +2 位作者 朱文杰 张治国 李善庆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传统变频(PFM)控制的LLC谐振变换器在宽电压输入条件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三电平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变频-移相(PFM-PS)混合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三电平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建立其等效模型,获得了移相控制和变频控制下... 针对传统变频(PFM)控制的LLC谐振变换器在宽电压输入条件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三电平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变频-移相(PFM-PS)混合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三电平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建立其等效模型,获得了移相控制和变频控制下的电压增益曲线。其次,分析了变频控制的工作区间与软开关特性,推导得到了移相控制下实现软开关的最小占空比。通过混合控制策略,在升压时采用变频控制和在降压时采用移相控制,相较于全变频控制和全移相控制,混合控制可在较小频率变化范围内对电压进行升降压,在全增益范围内实现软开关,获得较宽的电压增益范围,提升了变换器的效率。最后,通过仿真和输入500~800 V/4.5 kW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出混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变换器 变频控制 电压增益 混合控制 宽电压
下载PDF
具有混合控制策略的宽输出双全桥LLC谐振变换器
5
作者 潘健 石迪 +2 位作者 刘松林 熊嘉鑫 宋豪杰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2,共13页
针对宽输出电压范围应用中传统频率控制的LLC型谐振变换器存在开关频率调节范围宽、循环电流大及难实现高效运行等问题,提出1种具有定频移相-定频PWM混合控制策略的双全桥LLC型谐振变换器,以适用于较宽输出电压范围。其由2个全桥LLC型... 针对宽输出电压范围应用中传统频率控制的LLC型谐振变换器存在开关频率调节范围宽、循环电流大及难实现高效运行等问题,提出1种具有定频移相-定频PWM混合控制策略的双全桥LLC型谐振变换器,以适用于较宽输出电压范围。其由2个全桥LLC型谐振变换器共用1个桥臂组合而成,输出电压通过定频移相-定频PWM混合控制进行调节,使该谐振变换器实现4倍电压增益范围以获得较宽输出电压,同时解决传统频率控制中循环电流过大及在移相控制移相角小时的软开关不能实现问题,提升系统效率。该转换器开关频率工作在谐振频率点,电压增益与负载无关且有助于磁性元件设计,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软开关。最后给出详细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并通过仿真进行验证,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全桥LLC谐振变换器 定频移相-定频PWM混合控制 宽输出范围 零电压开关 零电流关断
下载PDF
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的变频移相混合控制策略
6
作者 朱艳 王月武 朱俊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因功率开关管承受电压应力低、功率密度大、软开关范围广的特点而闻名,但同时也存在启动电流过大、可调输出电压范围窄等问题。本文以正反向结构完全对称的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该拓扑结构... 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因功率开关管承受电压应力低、功率密度大、软开关范围广的特点而闻名,但同时也存在启动电流过大、可调输出电压范围窄等问题。本文以正反向结构完全对称的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该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其增益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的软启动控制策略和变频控制(pulse-frequency modulation,PFM)升压、变频移相混合控制(pulse-frequency modulation+phase-shift modulation,PFM+PSM)降压的混合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本文所研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软启动控制能有效抑制启动阶段的电流过冲,变频加移相的混合控制策略能保证在宽输出电压范围的条件下满足开关管软开关特性,并且在模式切换和负载切换下都拥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CLLLC谐振变换器 输出电压宽范围 软启动 混合控制
下载PDF
玉米杂交群体产量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娟 曹言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72,共10页
提高产量是玉米育种的长期目标,解析产量相关性状及其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对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123份玉米自交系和8份测验种作为亲本,根据NCⅡ(North Carolina design Ⅱ)获得540份杂交种为材料,在新乡和周口试验... 提高产量是玉米育种的长期目标,解析产量相关性状及其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对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123份玉米自交系和8份测验种作为亲本,根据NCⅡ(North Carolina design Ⅱ)获得540份杂交种为材料,在新乡和周口试验田调查F1杂交种的单穗粒重、单穗重、百粒重、行粒数等8个产量及构成性状,利用玉米5.5K液相育种芯片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断F1杂交种的基因型,利用BLINK(Bayesian information and linkage-disequilibrium iteratively nested keyway)加性和显性模型开展F1杂交种表型与其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对F1杂交种分别检测到10个和31个显著关联位点。利用显性模型检测到8个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与SCA显著关联。不同性状和模型间共定位位点有7个,其中1个为单穗重与其SCA同时关联位点。通过对主效和共定位SNPs的扫描,共鉴定到26个候选基因,其中转录因子MYBR85、NLP9、PHD3、生长素上调小RNA(SAUR11和SAUR12)、FCS-like锌指蛋白基因FLZ16等可能是控制F1杂交种产量性状与其SCA的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特殊配合力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宽幅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温度效应研究
8
作者 陈雨薇 陈建兵 +1 位作者 周晨 翟慕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5期969-973,共5页
文中基于热传导理论和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日照非均匀温度作用下宽幅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温差以及温度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钢-混结合段温度传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顶板升温和降温幅度明显高于底板;钢梁过渡段横向温差在... 文中基于热传导理论和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日照非均匀温度作用下宽幅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温差以及温度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钢-混结合段温度传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顶板升温和降温幅度明显高于底板;钢梁过渡段横向温差在悬臂处较为明显,最大变化幅4.6℃;横隔板竖向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在18时钢箱梁过渡段产生最大竖向温差,约为14℃;结合段在温度作用下,钢梁总体受压,局部受拉,拉应力集中在锚固腹板处,混凝土梁整体受拉,局部受压,压应力集中在悬臂段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宽幅混合梁 钢-混结合段 温度场 温度梯度
下载PDF
基于电磁混合耦合的SIW宽阻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为荣 周鹤 +2 位作者 孟涛 李帅合 魏志杰 《通信技术》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为实现阻带一段范围内依然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提出了电磁混合耦合的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宽阻带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BPF)。根据模式的本征抑制和电磁混合耦合理论,合理地设置外部馈电端口、内部... 为实现阻带一段范围内依然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提出了电磁混合耦合的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宽阻带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BPF)。根据模式的本征抑制和电磁混合耦合理论,合理地设置外部馈电端口、内部耦合窗口及内部耦合圆孔阵列,抑制了频率低于TE_(105)和TE_(501)之前的所有高次模,并且使得工作模式TE101电耦合很好地传输。仿真与实测结果均显示,该滤波器的中心频率f_(0)=5.94 GHz,插入损耗为−3.46 dB,相对带宽为2.44%,当阻带宽度延伸至3.85 f0时,抑制深度优于20 dB。与经典的四阶SIW宽阻带带通滤波器相比,拥有相同的带宽时,该双层层叠的方式更加紧凑,有利于集成到微波电路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混合耦合 基片集成波导 宽阻带 带通滤波器
下载PDF
基于横向耦合和正交耦合的基片集成波导超宽阻带滤波功分器
10
作者 范晨晖 刘晓贤 +1 位作者 刘诺 朱樟明 《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与传统波导谐振器相同,基片集成波导谐振器含有多个传输模式,导致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宽阻带特性很难实现。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电激励实现的超宽阻带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具体地...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与传统波导谐振器相同,基片集成波导谐振器含有多个传输模式,导致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宽阻带特性很难实现。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电激励实现的超宽阻带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具体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交替耦合拓扑的四阶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具有电输入和电输出端口。横向耦合通过谐振腔侧边开窗实现磁耦合,纵向耦合通过在相邻两腔之间的耦合窗口中蚀刻S槽线实现电耦合。通过正交传输路径可以抑制多个高阶模式,仿真和测量结果表明,阻带带宽分别大于9f 0和3.1f 0范围,该中心频率为35.5 GHz的滤波功分器的带外抑制效果优于-20 dB。上述方法经实物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 宽阻带 横向耦合 正交耦合 电磁混合耦合
下载PDF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1
作者 蔡华 马传喜 +2 位作者 司红起 乔玉强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4-157,共4页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与玉米(Zea mays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与玉米(Zea mays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双单倍体
下载PDF
植物远缘杂交中的染色体行为及其遗传与进化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再云 华玉伟 +1 位作者 葛贤宏 徐传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远缘杂交与多倍体化在高等植物的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矛盾和令人费解的现象是“自然界在合成多倍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人类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自然多倍体是长期自然选择和进化的产物,人类难以在短期内... 远缘杂交与多倍体化在高等植物的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矛盾和令人费解的现象是“自然界在合成多倍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人类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自然多倍体是长期自然选择和进化的产物,人类难以在短期内重复和完成这一过程;另一方面可能对不同的染色体组结合后的遗传与互作机制还不太了解。故多倍体化后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成了目前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在有些有性和体细胞杂种内亲本染色体在细胞内分开排列,但此染色体行为的遗传和生物学意义还不太清楚。在植物远缘杂交中出现的假配生殖、半配生殖、染色体消除和亲本染色体组分开等异常染色体行为,也反映出不同物种在配子和染色体水平上的不亲和。需对植物远缘杂交中的染色体行为和遗传进行不同层次与系统的研究,才可能深入了解杂交后新种的形成及进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远缘杂交 异源多倍体 遗传与进化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组分开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材料的创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卫江 李莓 +3 位作者 王同华 惠荣奎 涂金星 傅廷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5-1474,共10页
【目的】探讨外源萝卜恢复基因的导入途径与筛选方法,转育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Ogu CMS)恢复材料,为甘蓝型油菜Ogu CMS育种应用创造条件。【方法】以萝-蓝(Raphanobrassica,2n=58)为供体材料,利用嫁接克服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导... 【目的】探讨外源萝卜恢复基因的导入途径与筛选方法,转育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Ogu CMS)恢复材料,为甘蓝型油菜Ogu CMS育种应用创造条件。【方法】以萝-蓝(Raphanobrassica,2n=58)为供体材料,利用嫁接克服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导入外源恢复基因,对获得的属间杂种依次进行甘蓝型油菜性状、自(异)交结实性状以及恢复率稳定性状等特征特性强化筛选。【结果】育成一份甘蓝型油菜Ogu CMS纯合恢复材料CLR650,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40条,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细胞存在染色体落后及形成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但细胞异常对花粉正常形成没有明显影响,恢复株自交、测交均为100%可育。以基于Ogu CMS恢复基因(Rf0)设计的特异分子标记进行检测,证明该材料存在Ogu CMS恢复基因。以与之连锁其它萝卜分子标记分析比较,表明其萝卜片段长度短于国外同类恢复系R113。【结论】CLR650的育成为甘蓝型油菜Ogu CMS创制了新型恢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萝-蓝 嫁接 远缘杂交 Ogu CMS恢复系
下载PDF
我国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爱凡 康雷 +1 位作者 李鹏飞 李再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1-698,共8页
本文对我国在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及种质资源创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系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引入,取代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后于60、70年代大面积栽培,故遗传基础较狭窄。但我国的白菜和白菜型油... 本文对我国在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及种质资源创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系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引入,取代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后于60、70年代大面积栽培,故遗传基础较狭窄。但我国的白菜和白菜型油菜、芥菜与芥菜型油菜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异类型,可为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所需的性状及基因,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芸薹属种间(甘白、甘芥)杂交,培育出了优异品种与骨干亲本中油821、黄籽新材料、抗菌核病与根肿病新材料。还运用组织培养与体细胞融合技术,合成许多甘蓝型油菜与其他属植物的有性及体细胞属间杂种、附加系与易位系,选育出可供育种利用的新材料、新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质资源 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远缘杂交
下载PDF
几种小麦族禾草及其杂交后代农艺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于卓 李造哲 云锦凤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83-89,共7页
对几种小麦族多年生禾草及其杂交后代的生育、产草量等农艺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属间杂种F1的生长速度偏向母本,株高呈双亲的中间型,具有父本野大麦的强短根茎特性和果后营养期长的优良特性,表现出很... 对几种小麦族多年生禾草及其杂交后代的生育、产草量等农艺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属间杂种F1的生长速度偏向母本,株高呈双亲的中间型,具有父本野大麦的强短根茎特性和果后营养期长的优良特性,表现出很强的分蘖能力和再生能力,其花粉可育率为1.19%,结实率0,杂种平均优势16.98%。蒙古冰草×航道冰草种间杂种F1的生长速度和株高均介于双亲中间,具有父本航道冰草分蘖和再生能力强的特性,花粉可育率为26.75%,结实率5.30%,杂种平均优势19.35%;BC1的生长速度呈双亲的混合型,株高、分蘖性和再生性偏向其回交父本蒙古冰草,花粉可育率为46.67%,结实率14.77%,BC1育性恢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多年生禾草 远缘杂种 生长发育 产草量特性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蓝花子远缘杂交及双二倍体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徐利远 罗鹏 兰泽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甘蓝型油菜品种奥罗×蓝花子杂种F-1,平均配对构型为12.1Ⅰ+6.53Ⅱ+0.41Ⅲ+0.18Ⅳ+0.18Ⅴ,A、C染色体组与R染色体间存在配对,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在甘蓝型油菜与蓝花子的杂种F-1代中,存... 甘蓝型油菜品种奥罗×蓝花子杂种F-1,平均配对构型为12.1Ⅰ+6.53Ⅱ+0.41Ⅲ+0.18Ⅳ+0.18Ⅴ,A、C染色体组与R染色体间存在配对,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在甘蓝型油菜与蓝花子的杂种F-1代中,存在一种染色体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这一类型中有少量可形成平衡的不减数配子。提供了油菜与蓝花子远缘杂种回交结实的细胞学根据。在MS+0.2mg/LNAA+3mg/LBA+1g/L秋水仙碱+30g/L蔗糖+8g/L琼脂的培养基中,接种甘蓝型油菜奥罗与蓝花子的杂种F-1进行加倍处理,经快速繁殖后,获得大量的染色体数为2n=56的双二倍体幼苗。上述双二倍体自交结实,在减数分裂中绝大多数细胞形成28个二价体,个别形成26个二价体和1个四价体。上述技术在油菜与蓝花子远缘杂交中首次解决了用常规方法不易获取远种杂种稳定双二倍体的难题。甘蓝型油菜品种Altex×蓝花子杂种F-1代,长时间的快速繁殖后,出现了染色体丢失和加倍,有形成19条染色体的配子回复到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组成的趋势。在油菜远缘杂种中发现了类似于球茎大麦远缘杂种中染色体丢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蓝花子 双二倍体 远缘杂交
下载PDF
DNA甲基化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广平 袁金玲 +1 位作者 吴晓丽 顾小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5-430,共6页
DNA甲基化是主要发生在CpG双核苷酸序列中胞嘧啶上的一种表面遗传修饰。它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在DNA甲基酶的催化下,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DNA甲基化在植物的很多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作用机... DNA甲基化是主要发生在CpG双核苷酸序列中胞嘧啶上的一种表面遗传修饰。它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在DNA甲基酶的催化下,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DNA甲基化在植物的很多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应用以及未来的前景进行综述,从而为DNA甲基化在植物遗传学中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植物发育 调控 逆境胁迫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的远缘杂交──Ⅰ.胚形成频率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大玮 邱纪文 +1 位作者 欧阳平 姚庆筱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5期398-402,共5页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和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dactyloides,2n=4x=72)杂交成功。用33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母本,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和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dactyloides,2n=4x=72)杂交成功。用33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母本,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授粉6636朵花,获得3083个颖果。颖果分为有胚和无胚两类。有胚颖果806个,占总颖果数的26.14%。33个母本中30个都能和鸭茅状摩擦禾杂交,14个母本的杂交亲和性(胚数/授粉花数×100)超过10%。4个最高的分别达到59.00%,39.00%,29.50%和22.66%与小麦和玉米(Zeamays,2n=2x=20)的杂交相比,鸭茅状摩擦禾同样对小麦Kr基因的作用不敏感,且与小麦的杂交亲和性要比与玉米杂交时高。加之鸭茅状摩擦禾为野生型,具有多年生、多分枝、花期长等特点,可以克服小麦和玉米杂交时花期不遇的困难。讨论了用它作为花粉给体的优越性及在小麦改良和产生小麦单倍体上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鸭茅状摩擦禾 远缘杂交 杂交亲和性
下载PDF
提莫菲维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素勤 李鹏 +1 位作者 耿广东 张庆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398,共3页
以提莫菲维小麦和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F2和F3代株系为试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鉴定分析了杂交后代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结果表明,在Glu-A1,Glu-B1和Glu-D1位点上分别检测到1,4和1种亚基类... 以提莫菲维小麦和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F2和F3代株系为试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鉴定分析了杂交后代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结果表明,在Glu-A1,Glu-B1和Glu-D1位点上分别检测到1,4和1种亚基类型,3位点结合共出现2种组合类型,其中在Glu-A1位点上出现的全是N亚基,Glu-B1位点上存在丰富的亚基变异类型,出现了7,8,20和17+18四种亚基类型,它们出现的频率均为50%;Glu-D1位点上出现了被世界上公认的优质亚基5+10,其出现频率高达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莫菲维小麦 野燕麦 远缘杂交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下载PDF
高秆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RFLP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毛龙 周清 +2 位作者 王显平 胡含 朱立煌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1期11-18,共8页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了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 Sw allen)与栽培稻(O.sativa L.)之间的多态性差异,以及二者杂交后通过胚挽救获得的后代植株的染色体大致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高杆...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了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 Sw allen)与栽培稻(O.sativa L.)之间的多态性差异,以及二者杂交后通过胚挽救获得的后代植株的染色体大致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高杆野生稻基因组与栽培稻基因组差别极大,经胚挽救获得的杂种后代植株大部分为三倍体,不育;两个部分不育的植株中发生了染色体丢失,基因组趋向栽培稻的基因组。结果还表明,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后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非传统的遗传重组机制导致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向栽培稻基因组的“渗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远缘杂交 野生稻 栽培稻 水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