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中部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基于NTSYS和STRUCTURE软件的ISSR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赖恭梯 赖钟雄 +6 位作者 刘炜婳 叶炜 林玉玲 刘生财 陈裕坤 张梓浩 吴高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野生蕉遗传背景研究.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和福州市的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共100份叶片样本进行ISSR分析,并结合NTSYS、STRUCTURE和POPGENE等软件.进行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个...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野生蕉遗传背景研究.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和福州市的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共100份叶片样本进行ISSR分析,并结合NTSYS、STRUCTURE和POPGENE等软件.进行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个稳定、清晰的条带,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3.5个,扩增产物主要介于200.2000bp,其中总的多态性条带为158个.居群总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0.3%:通过NrrSYS和STRUCTUR软件聚类分析发现,岩前、莘口和赤壁野生蕉共100份样本严格按照地理来源划分为3个大组.3个大组可进一步分别划分为3、3和4个亚组;采用POPGENE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发现.野生蕉居群总的变异中,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变异,野生蕉居群内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3个野生蕉居群总体多样性水平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岩前、莘口和赤壁。说明福建野生蕉居群遗传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水和人为因素在野生蕉群体演变过程中具有l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二倍体野生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韦绍龙 孙嘉曼 +3 位作者 卢江 李朝生 蓝霞 张进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32-2536,共5页
为了挖掘抗枯萎病的香蕉种质资源,对获得的具有较好抗寒性的二倍体野生蕉种质进行抗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的抗性评价。采用浸根接种法,对二倍体野生蕉与三倍体威廉斯B6香蕉苗接种Foc 4,统计发病率、病害严重度及Foc 4侵染对香蕉... 为了挖掘抗枯萎病的香蕉种质资源,对获得的具有较好抗寒性的二倍体野生蕉种质进行抗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的抗性评价。采用浸根接种法,对二倍体野生蕉与三倍体威廉斯B6香蕉苗接种Foc 4,统计发病率、病害严重度及Foc 4侵染对香蕉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倍体野生蕉较三倍体威廉斯B6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威廉斯B6发病率达100%,二倍体野生蕉发病率仅为33.3%;接种30 d时,威廉斯B6的球茎病害严重度高达(5.27±0.61),二倍体野生蕉的病害严重度为(2.75±0.43),发病程度明显轻于威廉斯B6;Foc 4侵染对二倍体野生蕉植株生长无影响。二倍体野生蕉种质对Foc 4具有良好抗性,表现为中抗。研究结果为应用该二倍体野生蕉作为抗病育种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野生蕉 香蕉枯萎病 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 抗性评价
下载PDF
福州野生蕉FeSOD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冯新 徐蕾 +3 位作者 赖恭梯 谢晓清 林玉玲 赖钟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64,共12页
以抗寒性较强的福州野生蕉为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扩增得到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家族基因(FeSOD)的2个成员共4条转录本,分别命名为MuFSD1A(登录号JX844026)、MuFSD1B(登录号KJ786318)、MuFSD1B-variant1(登录号KJ786319)和MuFSD1B-v... 以抗寒性较强的福州野生蕉为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扩增得到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家族基因(FeSOD)的2个成员共4条转录本,分别命名为MuFSD1A(登录号JX844026)、MuFSD1B(登录号KJ786318)、MuFSD1B-variant1(登录号KJ786319)和MuFSD1B-variant2(登录号KJ786320)。MuFSD1A基因cDNA全长为1 277bp,编码300个氨基酸;MuFSD1B基因cDNA全长为1 378bp,编码260个氨基酸。基因结构分析表明MuFSD1B-variant1和MuFSD1B-variant2为MuFSD1B的可变剪接转录本。生物信息学和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MuFSD1A和MuFSD1B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但他们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蛋白结构等存在差异。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uFSD1A和MuFSD1B相似性仅为33.33%,但都具有保守的金属结合位点和FeSOD的特征氨基酸。进化树分析显示,MuFSD1A和MuFSD1B聚在不同的分支中。qRT-PCR分析表明,低温诱导MuFSD1A基因的表达而抑制MuFSD1B基因的表达,且MuFSD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加,说明该成员可能在香蕉抗寒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野生蕉 FeSOD家族基因 可变剪接 低温胁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福州、三明野生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源 赖钟雄 +1 位作者 赵巧阳 余亚白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9-384,共6页
应用RAPD分子标记对采自福州、三明的2个香蕉野生居群共37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三明和福州两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1.97%和83.12%;Ne 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10和0.2399;Shanno... 应用RAPD分子标记对采自福州、三明的2个香蕉野生居群共37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三明和福州两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1.97%和83.12%;Ne 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10和0.2399;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995和0.4003.两地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产生的遗传分化小,居群内的遗传分化较大.在UPGMA聚类图中,除个别样本外,2个居群的个体按居群各自聚在一起,与两地野生蕉原生境考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野生蕉 三明野生蕉 野生种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二倍体野生蕉的多倍体诱导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嘉曼 卢江 +3 位作者 韦绍龙 韦弟 李朝生 张进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97-2107,共11页
【目的】通过多倍体诱变育种获得香蕉新型育种资源,为栽培种三倍体香蕉进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二倍体野生蕉种子为材料,诱导种子萌发并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对获得的蕉... 【目的】通过多倍体诱变育种获得香蕉新型育种资源,为栽培种三倍体香蕉进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二倍体野生蕉种子为材料,诱导种子萌发并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对获得的蕉苗进行多倍体筛选与鉴定。【结果】秋水仙素处理胚性愈伤组织后其敏感性较高,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0.2%(w/v)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10 d诱导效果较好,致死率为20.29%,诱变率为12.33%。通过染色体倍性检测,获得16株加倍成功的纯合四倍体小苗,诱变处理获得的纯合四倍体植株可以作为种质创新的中间材料。【结论】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野生蕉胚性愈伤组织的方法,可有效进行多倍体的诱导,并获得加倍成功的四倍体,可作为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要种质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野生蕉 秋水仙素 多倍体诱导 倍性检测
下载PDF
以广西野生蕉为父本的香蕉远缘杂交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明 武鹏 +2 位作者 龙芳 何海旺 邹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5-702,共8页
【目的】以广西野生蕉为父本开展香蕉远缘杂交研究,为野生蕉资源抗寒、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野生蕉LW和RF为父本,自主选育的金粉1号、35b号、30b号和32b号为母本组配8个杂交组合,统计各组合单... 【目的】以广西野生蕉为父本开展香蕉远缘杂交研究,为野生蕉资源抗寒、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野生蕉LW和RF为父本,自主选育的金粉1号、35b号、30b号和32b号为母本组配8个杂交组合,统计各组合单株种子数、单果种子数及不同授粉梳序的单梳种子数和单果种子数等指标,分析雌花授粉梳序、雌花发育阶段和授粉时期对杂交组合结籽的影响。【结果】不同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以金粉1号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结籽情况整体较其他组合好,其中金粉1号×LW(L1组合)的单株平均种子数和单果平均种子数均最高,分别为142.0和1.980粒,其次为金粉1号×RF(R1组合),分别为73.0和0.896粒。8个杂交组合的单梳平均种子数和单果平均种子数从第1梳至第7梳整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中间梳序(第3和第4梳)单梳平均种子数和单果平均种子数较高,头两梳(第1和第2梳)和尾两梳(第6和第7梳)单梳平均种子数和单果平均种子数较低,除32b号×LW(L4组合)的头(第1梳)和尾(第7梳)两梳未获得种子外,其他杂交组合各梳序间均获得种子,各杂交组合不同梳序的单梳平均种子数和单果平均种子数均存在差异,其中以L1组合不同授粉梳序的单梳平均种子数和单果平均种子数最高,分别为12.318~36.001和0.712~2.081粒。于雌花发育第2阶段(雌花苞片与花蕾中轴间开张角度10°~80°)授粉,各杂交组合的单果平均种子数均较第1阶段(苞片与花蕾中轴间开张角度<10°)和第3阶段(苞片与花蕾中轴间开张角度大于80°之后)授粉的高。第Ⅱ时期(9—10月)授粉各组合的结籽株率和单果种子数均明显低于第Ⅰ时期(11—12月)授粉,说明较低气温不利于花粉萌发及受精。【结论】在实际生产中杂交授粉应选择中间梳序(第3和第4梳),当雌花苞片与花蕾中轴开张角度10°~80°时进行授粉的效果较好,且授粉时期应避开寒冷、潮湿的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远缘杂交 授粉 结籽 广西
下载PDF
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及其野生蕉转化 被引量:7
7
作者 胡春华 魏岳荣 +3 位作者 刘凯 易干军 黄秉智 黄永红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4期719-724,共6页
本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的木霉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木霉(Trichoderma spp.)中克隆获得了几丁质酶基因全序列,编码区共1275bp,推测其编码424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内... 本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的木霉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木霉(Trichoderma spp.)中克隆获得了几丁质酶基因全序列,编码区共1275bp,推测其编码424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内切几丁质酶基因chit42(GenBank accession No.L14614)具有99%的同源性。在此基础上,将获得的几丁质酶基因从pGEM-T载体中用XbaⅠ和BamHⅠ切下,克隆到pBI121植物表达载体的XbaⅠ和BamHⅠ位点,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chit并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该菌株转化野生蕉(Musa itinerans Cheesm.)胚性细胞悬浮系,经过抗性筛选、胚的诱导和萌发,获得成熟体细胞胚和再生苗。通过GUS组织化学法检测和PCR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成功转入到野生蕉中。本研究为下一阶段转化香蕉栽培品种和筛选抗香蕉枯萎病新种质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几丁质酶基因 克隆 转基因
下载PDF
3个野生香蕉株系的PCR-RFLP分析及其对枯萎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雅平 陈云凤 +2 位作者 黄霞 肖望 黄学林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RFLP标记和RAPD技术对采自深圳的3种野生蕉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及苗期接种鉴定对其枯萎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蕉1号和3号为AA类群;野生蕉2号为BB... 利用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RFLP标记和RAPD技术对采自深圳的3种野生蕉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及苗期接种鉴定对其枯萎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蕉1号和3号为AA类群;野生蕉2号为BB类群。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处,可将同属AA的野生蕉1号和3号与贡蕉(AA)和巴西蕉(AAA)聚为一类;野生蕉2号(BB)与粉蕉(ABB)和大蕉(ABB)聚为一类。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分析以及香蕉枯萎病的早期诊断结果均表明野生蕉2号和3号感香蕉枯萎病,野生蕉1号抗枯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野生蕉 遗传多样性 香蕉枯萎病
下载PDF
海南岛野生香蕉居群分布与居群内植物组成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伟良 王静毅 +2 位作者 黎明 陈友 武耀廷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476-481,共6页
野生香蕉有生长势和抗寒能力等优良特性,是香蕉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来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野生香蕉的遗传多样性,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调查研究了海南省野生香蕉的居群分布与居群内植物组成。海南岛野生香蕉(Musaitinera... 野生香蕉有生长势和抗寒能力等优良特性,是香蕉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来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野生香蕉的遗传多样性,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调查研究了海南省野生香蕉的居群分布与居群内植物组成。海南岛野生香蕉(Musaitinerans)主要分布在北纬18°45′ ̄19°19′,东经109°22′ ̄109°56′之间,年均降水量1800mm等值线以内的中部山区及其东部的丘陵地带,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划分为黎母岭、阜龙乡、南高岭、鹦哥岭、百花岭、阿佗岭、大本山和吊罗山等八个分布区域。根据野生香蕉生物学特性的调查,认为海南岛这种大面积分布的野生香蕉为阿宽蕉(Musaitinerans),基因型为AB型。阜龙乡野生香蕉居群内主要植物28种,其中乔本植物4种、灌木植物5种、草本植物8种、藤本植物4种和蕨类植物7种,野生香蕉为明显的单优群落,但也存在植物间的共生性和生长的竞争性。人工压力和生态胁迫是造成野生香蕉遗传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周围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破坏了野生香蕉居群内各动植物的协同进化,建议从维护原生境来保护野生香蕉种质资源,并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和野外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香蕉 阿宽蕉 居群 海南岛
下载PDF
福州野生蕉(Musa spp.,AA Group)的发现及其分类学地位的初步确定 被引量:26
10
作者 赖钟雄 陈源 +2 位作者 林玉玲 赵巧阳 陈义挺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福建省福州野生蕉(Musa spp.,‘AB’Group)的发现、分布、基本生物学特性;同时,根据Simmonds和Shepherd的分类方法,确认福州野生蕉属于AA类群,并初步分析了福州野生蕉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福州野生蕉 生物学特性 分类学 从类群
下载PDF
福建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3个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锐 赖钟雄 +2 位作者 刘生财 张梓浩 吴金寿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6-251,共6页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5条,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48.53%、57.53%、66.8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291±0.2705、1.2218±0.3284、1.2176±0.3239;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0782±0.1533、0.1337±0.1811、0.1318±0.2025;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199±0.2250、0.1795±0.2626、0.2051±0.2608.3个居群间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9,Nei's基因多样指数为0.190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628,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635,说明3个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系数.58.7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41.2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聚类表明,居群1和居群3先聚在一起,然后和居群2聚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自然居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闽江流域野生蕉(Musa itinerans)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赖瑞联 薛辉康 +7 位作者 钟春水 毛宇源 谢析颖 吕凯强 张梓浩 陈裕坤 林玉玲 赖钟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7-225,共9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闽江流域10个野生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17个条带,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89.7%;野生蕉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闽江流域10个野生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17个条带,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89.7%;野生蕉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81,其中三明野生蕉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且不同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总遗传变异系数为0.589,基因流为0.34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于居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与模型聚类结果均聚为3大类,分别为沙溪支流的三明野生蕉类群、闽江上游及附近支流的南平野生蕉类群和闽江下游的福州野生蕉类群。研究认为,闽江流域野生蕉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自然居群间生境异质化所引起的高频率遗传变异,且三明野生蕉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最高,可能是福建野生蕉的起源中心,也是野生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主要群落。此外,水流是闽江流域野生蕉遗传迁移最关键的自然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闽江流域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野生香蕉叶片总RNA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妙霞 赖钟雄 赵巧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51-54,共4页
采用TRIZOL试剂盒法、RNAsio试剂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香蕉叶片总RNA,并通过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提取的RNA样品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RNA具有28SrRNA和18SrRNA两条清晰的条带,OD260/OD280在1.80~1.95之间,OD260... 采用TRIZOL试剂盒法、RNAsio试剂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香蕉叶片总RNA,并通过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提取的RNA样品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RNA具有28SrRNA和18SrRNA两条清晰的条带,OD260/OD280在1.80~1.95之间,OD260/OD230在1.75~2.10之间,具有较高的纯度;其他两种方法获得的RNA纯度不够,降解严重。将提取的RNA分别逆转录成cDNA,经RT-PCR扩增,只有改良CTAB法出现清晰的条带,进一步证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RNA具有很高的纯度,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香蕉 叶片 总RNA 改良CTAB法 TRIZOL试剂盒法 RNAsio试剂法
下载PDF
三明野生蕉基本生物学特性调查 被引量:30
14
作者 赖钟雄 陈源 +3 位作者 林玉玲 赵巧阳 陈义挺 张知通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年第4期241-244,共4页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三明野生蕉(Musaspp.,‘AB’G roup)的分布、基本生物学特性,为开发利用三明野生蕉提供基础资料,并初步分析了三明野生蕉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三明野生蕉 生物学特性 AB类群
下载PDF
pH示差法测定野生蕉果皮花青素含量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邓素芳 王天池 赖钟雄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共3页
用酸性溶液浸提法提取三明市野生蕉紫色果皮花青素,pH示差法测定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以1%盐酸-甲醇为提取液,平衡时间80分钟,测得三明市野生蕉紫色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为矢车菊花青素苷5.43mg/100g。
关键词 PH示差法 野生蕉 果皮 花青素
下载PDF
海南野生蕉组培苗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友 光虹宇 +2 位作者 冯慧敏 冯素萍 武耀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期519-520,523,共3页
[目的]筛选适合海南野生蕉组培苗培养的栽培基质。[方法]以海南野生蕉吸芽茎尖组培苗为材料,以普通红泥土壤为对照,分别采用椰糠、木屑、珍珠岩、河沙配成14组不同的基质,测定各基质中香蕉组培苗的叶片数量变化、新叶展开宽度变化、假... [目的]筛选适合海南野生蕉组培苗培养的栽培基质。[方法]以海南野生蕉吸芽茎尖组培苗为材料,以普通红泥土壤为对照,分别采用椰糠、木屑、珍珠岩、河沙配成14组不同的基质,测定各基质中香蕉组培苗的叶片数量变化、新叶展开宽度变化、假茎高度变化和粗度变化4个生长指标。[结果]最适合海南野生蕉吸芽茎尖组培苗生长的基质为木屑∶河沙=1∶1(V/V)的基质,其次为木屑∶珍珠岩=1∶2(V/V)的基质及椰糠∶珍珠岩比例=1∶2(V/V)的基质。[结论]该研究为香蕉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野生蕉 组培苗 基质 筛选
下载PDF
拟南芥CB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野生蕉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凯 胡春华 +2 位作者 魏岳荣 易干军 邵秀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8-252,共5页
从拟南芥中克隆CBF1基因,转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XbaI和SacI位点,得到中间重组质粒pBI121-CBF1,用EcoRI和HindⅢ将35S启动子与CBF1基因从pBI121-CBF1切下,转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1301-CBF1。将构建的植... 从拟南芥中克隆CBF1基因,转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XbaI和SacI位点,得到中间重组质粒pBI121-CBF1,用EcoRI和HindⅢ将35S启动子与CBF1基因从pBI121-CBF1切下,转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1301-CBF1。将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EHA105,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蕉胚性悬浮细胞,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鉴定,证明CBF1基因已转入野生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CBF1基因 野生蕉 遗传转化 胚性悬浮细胞
下载PDF
亚洲象与竹/蕉分布隔离的生态效果及其保护对策探讨 被引量:33
18
作者 许再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134,共4页
把分布在滇南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频繁出走 ,毁坏农作物、伤害人畜的原因与自然保护区片断化以及它们与其重要采食植物黄竹、野芭蕉等分布的隔离联系起来探讨 ,由此提出了对亚洲象保护的一些措施。由于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几乎... 把分布在滇南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频繁出走 ,毁坏农作物、伤害人畜的原因与自然保护区片断化以及它们与其重要采食植物黄竹、野芭蕉等分布的隔离联系起来探讨 ,由此提出了对亚洲象保护的一些措施。由于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几乎没有天敌 ,而且也得到较好的保护 ,其群居自 1 976年以来 ,由 1 0 1头发展至约 2 5 0头 ,自然保护区片断化和食物匮缺成为亚洲象走出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原因。相反 ,在没有亚洲象控制的地区 ,黄竹和野芭蕉等以其高效的繁殖能力以及耐火烧的特性而在一些刀耕火种的弃荒地和退化生态系统迅速发展 ,成为以它们各自为优势的群落 (丛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亚洲象 竹子 野芭蕉
下载PDF
云南热带地区野生香蕉资源考察及分布现状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伟良 陈友 +1 位作者 王静毅 武耀廷 《热带农业科学》 2007年第3期31-34,共4页
通过对云南热带地区的野生香蕉考察发现:在滇东南主要分布着小果野蕉(MusaacuminataColla)、阿宽蕉(M.itinerans Cheesman)、河口指天蕉(M.paracoccinea AZ.Liu et DZ.Li)、指天蕉(M.coccinea Andrews);滇南主要分布着小果野蕉、野蕉(M.... 通过对云南热带地区的野生香蕉考察发现:在滇东南主要分布着小果野蕉(MusaacuminataColla)、阿宽蕉(M.itinerans Cheesman)、河口指天蕉(M.paracoccinea AZ.Liu et DZ.Li)、指天蕉(M.coccinea Andrews);滇南主要分布着小果野蕉、野蕉(M.balbisiana Colla)、阿宽蕉、阿希蕉(M.rubra Wallich ex Kurz)、指天蕉;滇西南主要分布着小果野蕉、野蕉、阿宽蕉、阿希蕉、指天蕉、血红蕉(M.sanguinea Hooker)、粉芭蕉(M.nagensium D.Prain)。滇西南可能是我国野生香蕉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滇南光照充足、温度高、雨水多的生态环境,容易使野生香蕉形成大群落。建议对阿宽蕉进行原生境保护,其它野生种进行异生境保护,将主要栽培香蕉的两个野生祖先种小果野蕉和野蕉列为濒危植物进行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热带地区 野生香蕉 考察
下载PDF
地龙野芭蕉改善老年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纤溶内皮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兴寿 何思陆 +5 位作者 梁烨 李清锋 李天资 邹才华 李近都 韦彤雁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7期9-12,16,共5页
目的 探讨地龙野芭蕉治疗老年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PH+LI)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50例老年PH+LI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用地龙野芭蕉处方治疗30d,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症... 目的 探讨地龙野芭蕉治疗老年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PH+LI)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50例老年PH+LI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用地龙野芭蕉处方治疗30d,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纤溶功能(t PA、PAI)和血管内皮功能(ET、NO、PGI2)指标的改善情况,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1例,治愈率为96.0%;对照组痊愈23例,显效2例,治愈率为9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522);两组患者t PA、PAI、ET、NO、PGI_2水平治疗前均有异常改变(P〈0.01),治疗组治疗后缓解至健康组水平(P〉0.05),对照组只有NO水平治疗后缓解至健康组水平(P〉0.05),t PA、PAI、ET、PGI2水平治疗后有所缓解,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龙野芭蕉对改善老年PH+LI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和血管内皮受损有明确的效果,对预防脑梗死再发或许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龙 野芭蕉 原发性高血压 腔隙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