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Components in Muscles between Wild and Cultured Masu Salmon Oncorhynchus masou
1
作者 Kai WEI Wei ZHENG +2 位作者 Yan GENG Long MA Chunshan CH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1年第1期64-67,74,共5页
In this paper,approximate nutritional components and amino acid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in muscles of female wild population(WP)with body weight of 2500-3000 g and female cultured population(CP)with body weight of 750... In this paper,approximate nutritional components and amino acid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in muscles of female wild population(WP)with body weight of 2500-3000 g and female cultured population(CP)with body weight of 750-1250 g masu salmon Oncorhynchus masou in the gonadal development stage IV by conventional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rude protein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crude fat in fresh muscle of WP than that in CP(P<0.05),but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of moisture and crude ash between WP and CP(P>0.05).Eighteen kinds of amino acids were detected in muscles of WP and CP,with higher total content of amino acids(TAA),essential amino acids(EAA)and four kinds of delicious amino acids(DAA)in WP than those in CP(P<0.05).The amino acid score(AAS)and chemical score(CS)revealed that the first limiting amino acid was tryptophan in two populations,with 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of 75.59%in WP and 70.77%in CP.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amino acid contents in muscles of CP are lower than that of WP,but the amino acid nutritional valu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both populations are very close,and both have high nutrition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corhynchus masou wild population cultured population Amino acid composition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线粒体遗传变异分析
2
作者 范春 高雪忠 +3 位作者 于晓丹 刘红 王建刚 李云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341-346,共6页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母系遗传背景以及遗传特性,运用线粒体基因(mtDNA)D-loop区分子标记技术,对凡纳滨对虾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碱基组成一致,A+T的含量(81...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母系遗传背景以及遗传特性,运用线粒体基因(mtDNA)D-loop区分子标记技术,对凡纳滨对虾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碱基组成一致,A+T的含量(81.52%)明显高于C+G的含量(18.48%);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960±0.01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104±0.051,明显高于养殖群体的(H_(d)=0.680±0.075,π=0.060±0.029)。经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率为13.0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率为86.91%,野生凡纳滨对虾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化存在显著差异(F_(st)=0.131,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MTDNA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极边扁咽齿鱼群体遗传研究
3
作者 杨濯羽 杜岩岩 +4 位作者 卡伟 焦文龙 王太 张艳萍 达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特有的裂腹鱼类,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其野生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为野生资源量进行补充。为评价增殖放流过程中人工繁育群体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的影响,笔者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 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特有的裂腹鱼类,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其野生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为野生资源量进行补充。为评价增殖放流过程中人工繁育群体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的影响,笔者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来探究极边扁咽齿鱼野生和养殖的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4个群体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50±0.011)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987±0.00041),并且野生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人工繁育群体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表明,2个野生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育群体可能受到亲本数量有限、人工选择等影响,遗传多样性略有降低,有必要定期开展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并采用科学的人工繁育方法,丰富极边扁咽齿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边扁咽齿鱼 线粒体DNA控制区 野生群体 人工繁育群体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Cyt b序列的横带髭鲷野生与养殖群体比较
4
作者 刘灏宇 宋日雨 +4 位作者 郑昀亚 冯啉晓 刘璐 杨天燕 高天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70-73,共4页
对横带髭鲷形态特征以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共测定94尾横带髭鲷的19项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同时,扩增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22尾横带髭鲷个体共检测... 对横带髭鲷形态特征以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共测定94尾横带髭鲷的19项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同时,扩增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22尾横带髭鲷个体共检测到5种单倍型,其中养殖群体仅有1种单倍型,野生群体具有5种单倍型,且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及核苷酸多样度均低于野生群体。基于横带髭鲷线粒体Cyt b片段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及系统发育树未发现该物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综上所述,相较于野生群体,横带髭鲷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的人工繁育技术与方法,提高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保护横带髭鲷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带髭鲷 形态学 Cyt b基因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下载PDF
草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志伟 曹哲明 +4 位作者 杨弘 王金龙 曹谨玲 韩曜平 吴婷婷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6,共8页
运用微卫星标记对江苏境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一个野生群体(邗江群体)和两个养殖群体(淡水中心群体和无锡前洲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10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2~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 运用微卫星标记对江苏境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一个野生群体(邗江群体)和两个养殖群体(淡水中心群体和无锡前洲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10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2~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期望杂合度、平均表观杂合度均以邗江草鱼野生群体最高,分别为3.9、0.5068、0.6939、0.7;无锡前洲草鱼养殖群体最低,分别为2.2、0.1796、0.5235、0.5286;淡水中心草鱼养殖群体各参数均介于两者之间,分别为3.5、0.2902、0.5418、0.5429。以上结果表明:草鱼野生群体遗传多样件更为丰富,而草鱼养殖群体存在杂合度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现象。邗江草鱼野生群体与淡水中心草鱼养殖群体和无锡前洲草鱼养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219和0.246,而两个草鱼养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34。这表明草鱼野生群体与草鱼养殖群体间分化严重,而草鱼养殖群体间分化微弱。各座位分化程度的χ^2检验结果表明,10个座位中有GM18、MFW1-1、MFW1-2三个座位群体间分化达到极显著水平,GM03-2、MFW5两个座位群体间分化差异显著,其他座位分化不显著。针对每个座位对各群体进行HaM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由于草鱼养殖群体在GM03-1、GM03-2、GM18三个位点杂合子缺失,草鱼野生群体在位点GM19杂合子过剩而严重偏离平衡。实验表明:近交容易引起草鱼遗传多样性下降,纯合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微卫星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日本沼虾4种群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44
6
作者 倪娟 赵晓勤 +4 位作者 陈立侨 马强 顾志敏 周志明 姚明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2-215,共4页
4个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于2001年8月分别取自太湖、洪泽湖、广西南宁3地天然水域及浙江德清养殖种群。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含量为(15.83±0.32)%(质量分数),显著低于3个野生种群(P<0... 4个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于2001年8月分别取自太湖、洪泽湖、广西南宁3地天然水域及浙江德清养殖种群。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含量为(15.83±0.32)%(质量分数),显著低于3个野生种群(P<0.05),而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37±0.02)%显著高于野生种群(P<0.05)。3个野生种群中洪泽湖种群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但太湖种群粗蛋白含量(17.71±0.38)%最高,必需氨基酸组成最为均衡,且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为最高,分别达25.904%和35.953%。比较得出太湖种群日本沼虾肌肉的营养品质最高,养殖种群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野生种群 养殖种群 营养评价
下载PDF
福建官井洋大黄鱼AFLP指纹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86
7
作者 王志勇 王艺磊 +2 位作者 林利民 邱淑贞 本信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8-202,共5页
对福建官井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野生种群和2个养殖群体进行5对选择性引物(共37个标本)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503个不同的扩增片段(50~450bp),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片段数目为76~155个;在5对引物检出的扩增片段中,101个(20... 对福建官井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野生种群和2个养殖群体进行5对选择性引物(共37个标本)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503个不同的扩增片段(50~450bp),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片段数目为76~155个;在5对引物检出的扩增片段中,101个(20.1%)为全部37个受试个体共有,312个(62.0%)为部分野生与养殖个体共有,53个(10.5%)仅见于野生个体,37个(7.4%)仅见于养殖个体,养殖群体中出现野生种群所没有的扩增片段;野生种群、养殖1、养殖2多态片段比例分别为76.6%、70.6%、69.2%,遗传差异度分别为0.2464、0.2322、0.2299,养殖群体多态片段比例与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度均低于野生种群。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变异相对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野生种群 养殖群体 AFLP 种质鉴别 指纹多态性
下载PDF
草鱼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志伟 韩曜平 +3 位作者 仲霞铭 张志勇 曹哲明 吴婷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0-725,共6页
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1个野生群体(来自邗江草鱼国家级原种场)和2个人工繁殖群体(分别来自淡水中心良种场和无锡前洲水产良种场)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不同... 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1个野生群体(来自邗江草鱼国家级原种场)和2个人工繁殖群体(分别来自淡水中心良种场和无锡前洲水产良种场)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不同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组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检测到的位点数为12~21个,在3个草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2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9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6.67%,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繁殖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7.62%、59.81%、53.3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214 3、0.211 0、0.172 2;邗江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繁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98 0、0.115 9,两个人工繁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95 9。结果表明,草鱼人工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比较各扩增位点显性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区间的分布发现,人工繁殖群体低频位点明显减少而隐性纯合基因位点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野生群体 人工繁殖群体 遗传结构 SRAP
下载PDF
日本沼虾4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赵晓勤 倪娟 +2 位作者 陈立侨 顾志敏 周志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4-229,共6页
4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分别取白洪泽湖、太湖、广西3地大然水域和浙江德清人工养殖池塘。经在相似条件下暂养7个月后,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四者的10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种群与... 4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分别取白洪泽湖、太湖、广西3地大然水域和浙江德清人工养殖池塘。经在相似条件下暂养7个月后,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四者的10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种群与洪泽湖种群的形态最接近,而与太湖种群、广四种群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种群的成体规格小于吲期的3个野生种群,而3个野生种群中又以洪泽湖种群的规格最小。以判别分析建立了4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6.7%-86.7%(P1)和74.3%~96.0%(P2),综合判别率81.7%。3种多冗分析结果均认为,4种群R本淄虾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头胸甲部的性状上,但所有差异均未达到业种水平,须有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辨别;养殖种群的小型化与选种不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野生种群 养殖种群 可最性状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不同年龄野生和养殖兴凯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琨 程宝晶 +4 位作者 刘斌 陈晓婷 郝其睿 赵荣伟 韩英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龄、6龄野生群体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与常见养殖鱼类相比,野生兴凯湖翘嘴鲌Ca和P含量较高。野生和养殖群体的氨基酸组成一致,甘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和赖氨酸次之。4龄、6龄野生群体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野生群体肌肉营养价值和肉味鲜美程度明显优于养殖群体,且随年龄增长差异更鲌加明显。在配制兴凯湖翘嘴鲌人工饲料时,应适当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当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以提高养殖鱼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翘嘴鲌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营养成分
下载PDF
遗传选育对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蟹种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3 位作者 何杰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5-1298,共14页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遗传选育 形态学特征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的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红艳 熊飞 +2 位作者 杨东 张繁荣 余来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38)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80 95)高于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21)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34 07)。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39和0.003 4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03 64)略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64 1(P<0.01),即6.41%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3.5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2个群体Taji ma’sD检验、Fu和Li’sD与F检验均为负值,表明2个群体的检验结果均偏离中性模式,鱇浪白鱼群体可能受到群体扩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鱇浪白鱼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0
13
作者 华丹 顾若波 +1 位作者 白云飞 闻海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0-544,共5页
用150个随机引物对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最终筛选出20个引物,分别能扩增出1~10条大小不等的片段,片段长度在500~2000bp之间。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的种内相似系数分别为0.787和0.833,显示... 用150个随机引物对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最终筛选出20个引物,分别能扩增出1~10条大小不等的片段,片段长度在500~2000bp之间。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的种内相似系数分别为0.787和0.833,显示野生种群基因组发生的变异较养殖种群大。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54,表明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种群亲缘关系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分析 野生蚌 饲养管理 三角帆蚌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辉 高天翔 +1 位作者 庄志猛 金显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49-1155,共7页
比较分析了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563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序列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野生群体的基因多样度为0.9672,略高于养殖群体(0.9380),两群体间... 比较分析了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563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中国对虾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序列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野生群体的基因多样度为0.9672,略高于养殖群体(0.9380),两群体间未检测到共享单倍型;野生群体mtDNA控制区核苷酸多样度为0.0106,养殖群体核苷酸多样度为0.0094,略低于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度。基于K-2P模型计算得到中国对虾两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8,野生群体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7,养殖群体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5;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和NJ系统树均未检测到显著的谱系结构。确切P检验显示两群体间没有随机交配现象(P=0.0009)。两群体间的FST值为0.0698(P=0.00),表明两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下载PDF
乌苏里拟鲿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汗福 黄鹤忠 +2 位作者 范皖苏 何华敏 贾一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2,49,共7页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乌苏里拟(Pseudobagrus ussuriensis)1个野生群体(采自江苏省洪泽湖)和2个人工养殖群体(分别采自淮安市水产研究所F2代和苏州市东山水产养殖场F3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结果显示:从100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乌苏里拟(Pseudobagrus ussuriensis)1个野生群体(采自江苏省洪泽湖)和2个人工养殖群体(分别采自淮安市水产研究所F2代和苏州市东山水产养殖场F3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结果显示:从100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组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11~17个位点数,在乌苏里拟三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0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有13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4.36%。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养殖群体(淮安市水产研究所F2代,苏州市东山水产养殖场F3代)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3.13%、56.54%、54.8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641、0.2546、0.2469;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4118、0.4050、0.3861;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730、0.1104;两个人工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87。以上结果表明,野生乌苏里拟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为丰富,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比较各扩增位点显性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区间的分布发现,人工养殖群体低频位点明显减少而隐性纯合基因位点显著增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养殖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及遗传距离相近,群体遗传结构相似,养殖群体尚未形成独立的遗传结构。因此,在未来乌苏里拟鲿人工繁殖时应选用足够大的、有代表性的亲本群体,在保持优良性状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 uriensis) 野生群体 人工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SRAP
下载PDF
鱇浪白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红艳 熊飞 +3 位作者 董元火 张繁荣 杨东 余来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1-595,共5页
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鱇浪白鱼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3条用于扩增,共检测到9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鱇浪白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PPB=62.89%;H=0.2490;I=... 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鱇浪白鱼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3条用于扩增,共检测到9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鱇浪白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PPB=62.89%;H=0.2490;I=0.3636)高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PPB=58.76%;H=0.2267;I=0.3314).结果表明,鱇浪白鱼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野生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0826,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796,2种方法揭示的鱇浪白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约8%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遗传变异大多存在于群体内.UPMGA聚类树中,野生与养殖群体大多各自相聚,再相互混杂,群体间的基因流Nm(5.55)比较高,说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没有达到种群遗传分化的水平,在遗传上有一定的交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鱇浪白鱼 ISSR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脂肪酸及相关血液指标的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琨 韩英 +3 位作者 董建国 郝其睿 赵荣伟 陈晓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8,共5页
对3龄、4龄和5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脂肪含量、脂肪酸含量以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为主。野生群体... 对3龄、4龄和5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脂肪含量、脂肪酸含量以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为主。野生群体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随年龄增长,除SFA外,野生与养殖群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PUFA和EPA+DHA总量均呈增高趋势。养殖群体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且与年龄呈正相关。野生群体血液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随年龄增长,除养殖群体的GLU含量无显著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脂肪酸 血液指标
下载PDF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肖志忠 肖永双 +7 位作者 任桂静 高天翔 涂登志 韩志强 马道远 徐世宏 刘清华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9-254,共6页
采用线粒体(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84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单倍型多样度水平(h=0.955±0.047)略低于野生群体(h=1.000&... 采用线粒体(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84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单倍型多样度水平(h=0.955±0.047)略低于野生群体(h=1.000±0.034),却显著高于养殖F2代群体(h=0.797±0.070);条石鲷野生群体(π=0.021±0.012)、养殖群体F1代(π=0.018±0.010)和养殖群体F2代(π=0.014±0.008)的核苷酸多样度水平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两两序列相比较碱基差异结果显示条石鲷野生群体、养殖群体F1代和养殖群体F2代也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两两群体相比较的ФST和确切P检验结果皆显示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最小跨度分析和NJ系统分析结果均未检测到显著的谱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变异
下载PDF
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早期养殖性能、抗病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4 位作者 刘青 何杰 张庆华 王幼鹏 成永旭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扣蟹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和SGR显著短于野生扣蟹(P<0.05),而2种来源扣蟹的SR和WG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野生扣蟹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一直低于池塘养殖扣蟹,攻毒96 h后,野生扣蟹累计死亡率(28.3%)明显低于养殖扣蟹(50.0%);(3)比较肝胰腺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无论雌蟹还是雄蟹,野生扣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养殖扣蟹,野生雄蟹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雄蟹,而野生雌蟹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雌蟹;(4)比较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野生扣蟹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扣蟹,而养殖扣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野生扣蟹。此外,野生雌蟹血清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活性显著高于养殖雌蟹,而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活性显著低于养殖雌蟹。综上所述,2种来源蟹种各有优势,池塘养殖扣蟹具有较好的早期养殖性能,野生蟹种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有关其质量差异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 野生群体 养殖性能 免疫性能
下载PDF
养殖中国大鲵在增殖放流前野化训练初探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宇 刘鉴毅 +1 位作者 张婷婷 王思凯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55-163,共9页
在珍稀濒危动物增殖放流到野外自然环境过程中,人工养殖种群放流前能否进行合适而有效的野化训练是其在自然环境中野外存活的关键,同时也是一项增殖放流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亟待开展实践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以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为... 在珍稀濒危动物增殖放流到野外自然环境过程中,人工养殖种群放流前能否进行合适而有效的野化训练是其在自然环境中野外存活的关键,同时也是一项增殖放流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亟待开展实践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以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为例,对养殖中国大鲵在增殖放流前野化训练的技术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包括两方面:(1)食性和食物类型的野化实际上是一个反向驯化转变过程;(2)环境因子(包括流水、温度和光周期等)的野化选择上,参照大鲵的野外栖息地环境进行仿生态,构建清澈溪流石隙间的流水湿地环境,以及野外自然环境的温度调节和光周期。野化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3项指标:(1)可反映自然繁殖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精子卵子质量;(2)反映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密度适宜性的受伤比例;(3)反映野外持续生存能力的病死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养殖大鲵野化训练的个体筛选标准需与其增殖放流的模式和效果追踪联系起来,并通过大鲵冬眠与否的野化训练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探讨养殖大鲵野化训练后尽快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的建议与对策。通过归纳总结养殖大鲵野化训练研究的技术框架,指明了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以便进一步通过长期的案例研究进行验证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野化训练 增殖放流 养殖种群 野生种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