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ebral deformities in hatchery-reared and wild-caught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
1
作者 吕红健 张秀梅 +3 位作者 付梅 席丹 苏胜齐 姚维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84-91,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vertebral deformities of hatchery-reared and wild-caught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A total of 362 hatchery-reared flounder(total length 122.5-155.8 mm) were collected...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vertebral deformities of hatchery-reared and wild-caught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A total of 362 hatchery-reared flounder(total length 122.5-155.8 mm)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commercial hatcheries located in Yantai,East China,and 89 wild fish(total length 124.7-161.3 mm) were caught off Yangma Island near Yantai City(37°27′N,121°36′E).All the fish were dissected,photographed,and images of the axial skeleton were examined for vertebral deformities.Compared with wild-caught flounder in which no deformed vertebrae were detected,48(13.3%) hatcheryreared fish had deformed vertebrae.The deformities were classified as compression,compression-ankylosis,and dislocation-ankylosis.The vertebral deformities were mainly localized between post-cranial vertebra 1and 3,with vertebrae number 1 as the most commonly deformed.The causative factors leading to vertebral deformities in reared Japanese flounder may be related to unfavorable temperature conditions,inflammation,damage,or rupture to the intervertebral ligaments under rearing conditions.Furthermor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number of vertebral bodies was observed between wild-caught(38.8±0.4) and hatchery-reared flounder(38.l±0.9)(P>0.05).However,the number of vertebral bodies of hatchery-reared and wild-caught flounder ranged from 35 to 39 and from 38 to 39,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鱼类 饲养条件 孵化场 骨畸形 牙鲆 幼鱼 捕捞 中国东部
下载PDF
Data-drive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global wild-caught seafood exported to Hong Kong by 2030 in different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and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2
作者 Zhongming LU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Wild-caught seafood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traded globally.As elimat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ffecting global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the impact on regional supply remains unexplored,especially fo... Wild-caught seafood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traded globally.As elimat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ffecting global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the impact on regional supply remains unexplored,especially for areas like Hong Kong relying on global trading to meet high seafood consumption.However,it is challenging to assess the global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 production using complex process-based models.In this study,a data-driven integrated assessment approach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 of global seafood supply from wild catch.With the catch data available from 1990 to 2014,machine learning models were trained and tested including environmental,socioeconomic,geographic,and technological features to estimate the catch by ocean grid cells for individual species.Nine popular seafood categories in Hong Kong were studied,which include 68 species in total.Important input features for estimating the catch were compared across species and the impacts of these input features were interpreted using partial dependence plots.The global marine wild catch of the 68 species by countries and the export to Hong Kong were projected by 2030 in RCP2.6-SSPi,RCP4.5-SSP2,RCP7.0-SSP3,and RCP8.5-SSP5.Performances of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demonstrate the reliability of data-driven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catch by ocean grid cells.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 features rank top for the estimate while that of climat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varies significantly across species.The projection reflects a drop of squid exported to Hong Kong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squid supply from China's mainland during 2015-2019.The export of wild-caught seafood of the nine categories to Hong Kong willhave a slight decline by about 16%from the 2020 level by 2030.The projection also sugges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climatic-socioeconomically interrelated scenarios regarding the export to Hong Kong before 2030.Top producers include China's mainland,United States,and Japan.However,China's mainland and Japan will suffer from the decline.The data-driven integrated assessment approach can be improved to provid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long-term change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 learning Integrated assessment wild-caught seafood Export to Hong Kong Climate chang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池塘养殖和野生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形态学及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龙晓文 马明君 黄庆 赵恒亮 成永旭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5-1678,共14页
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养殖条件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雌雄个体均有4个贡献较大的主成分(P... 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养殖条件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雌雄个体均有4个贡献较大的主成分(PC1,PC2,PC3,PC4),其中PC1的贡献率均远高于其他主成分,两者PC1分别由16和19个主要影响变量构成;所测36个形态学指标中,两群体雄蟹和雌蟹分别有25和22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进一步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4-5个指标分别建立判断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95%以上;野生扣蟹的HSI、组织中总脂、躯体肌肉的16∶0、18∶1n9和20∶4n6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扣蟹,后者组织中水分含量、躯体肌肉中的18∶0、20∶5n3和22∶6n3高于前者。研究表明,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两群体扣蟹的形态学差异和判别方程鉴别两种扣蟹蟹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 野生捕捞 池塘养殖 形态学 生化组成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野生和养殖蟹种对池塘养殖成蟹可食率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龙晓文 赵恒亮 姜晓东 王幼鹏 成永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塘养成成蟹的可食率、肥满度、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在相似的体重条件下,野生群体成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两群体间的出肉率、总可食率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两群体成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常规营养组成接近,但野生群体雄体肝胰腺和性腺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雄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但野生雄体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雌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后者(P<0.05);(3)就野生雌体脂肪酸组成而言,野生群体成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C18:1n9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雌体,但其C20:5n3、C22:6n3、ΣPUFA和ΣHUFA显著低于后者;就雄体而言,野生群体成蟹三种可食组织中的C18:2n6高于养殖群体,但其C20:5n3和C20:4n6低于养殖群体;整体上,肌肉中的HUFA含量显著高于肝胰腺和性腺;(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两群体雌体和雄体性腺中的氨基酸含量接近,均无显著差异,仅精巢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雌体还是雄体,养殖群体肌肉中的主要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野生群体,仅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野生群体雄蟹肌肉中的亮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综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蟹种养成后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接近,整体上两群体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野生蟹种 养殖蟹种 成蟹养殖 营养品质
下载PDF
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及生化组成 被引量:18
5
作者 卢义 吴旭干 +5 位作者 何杰 王春 李晓东 刘乃更 王幼鹏 成永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2-395,共14页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5%。(3)长江雌蟹HSI最高,辽河雄蟹HSI最低;辽河雌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较高,长江雌蟹水分、粗蛋白和总糖含量最低;辽河蟹躯体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而长江蟹躯体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但总糖含量最低。(4)就脂类组成而言,除了雄体肝胰腺外,长江蟹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水系,黄河蟹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百分含量相对较低,但磷脂含量最高。(5)黄河蟹肝胰腺和躯体肌肉中18:1n9和18:2n6含量最低,但其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三水系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差异大于肌肉间的差异。因此,三水系河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综合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野生扣蟹 长江水系 黄河水系 辽河水系 形态学 生化成分
下载PDF
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形态差异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武佳韵 吴波 +3 位作者 杨坤 邓员平 张修月 宋昭彬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80,共7页
为了有效区分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群体,对四川省水产研究所(SCC)、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YBC)、重庆市万州水产研究所(WZC)的150尾人工繁育胭脂鱼和长江干流泸州(LZW)、木洞(MDW)、万州(WZW)的112尾... 为了有效区分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群体,对四川省水产研究所(SCC)、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YBC)、重庆市万州水产研究所(WZC)的150尾人工繁育胭脂鱼和长江干流泸州(LZW)、木洞(MDW)、万州(WZW)的112尾野外采集胭脂鱼进行了形态学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形态学差异系数分析显示:WZC和YBC形态较相似,而与SCC在背鳍长/体长、尾鳍上叶长/体长、眼径/体长等特征上区别明显;WZW与MDW形态相似,而与LZW在臀鳍基后尾柄高/体长、吻长/体长、头长/体长、眼后头长/体长、头高/体长等特征上有区别;WZW与SCC形态相似度较大,而MDW与WZC、YBC形态相似度较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分析无法有效区分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野外采集 人工繁育 放流 形态差异
下载PDF
不同来源雌性圈养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赵昌杰 惠岑怿 徐宏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7-651,共5页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相同,导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雌性野捕及圈养繁殖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行为格局相似,麝类动物总体行为的刚性较强,可驯化性较差。在交配季节,雌麝的时间分配明显向繁殖活动相关行为倾斜,信息收集行为(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的时间显著增加,摄食及反刍时间减少,亲和性下降,冲突增多。此外,雌麝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野捕 圈养繁殖 行为持续时间
下载PDF
雌性圈养马麝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3 位作者 潘世秀 惠岑怿 冯金朝 周宜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马麝 野捕 圈养繁殖 行为生态 行为比较
下载PDF
野外采集和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微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雷毅 周宇 +3 位作者 杨坤 武佳韵 张修月 宋昭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透明性的差异,可将耳石划分出暗区和亮区两部分,63.16%人工饲养胭脂鱼的耳石具有明显的亮暗区界限,暗区大小为0.17 mm±0.03 mm;14.81%野外采集胭脂...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透明性的差异,可将耳石划分出暗区和亮区两部分,63.16%人工饲养胭脂鱼的耳石具有明显的亮暗区界限,暗区大小为0.17 mm±0.03 mm;14.81%野外采集胭脂鱼的耳石亮暗区界限清晰,大部分亮暗区界限模糊或没有亮暗区差异,暗区大小为0.14 mm±0.06 mm。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13.10μm±1.87μm和11.14μm±1.74μm,原基个数分别为1个和1~2个。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标记轮1~3条,生长轮宽度为2.14μm±0.59μm,宽度均匀,波动幅度小;野外采集个体耳石标记轮1~7条,生长轮宽度为2.54μm±1.12μm,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生长轮宽度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2.5处可将94.59%的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微结构特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人工饲养与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的亮暗区、生长轮宽度、标记轮等微结构特征差异明显,可用于两者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野外采集 人工饲养 耳石微结构 群体i只别
下载PDF
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捕捞生产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宽宽 何杰 许文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捕捞品种,本文介绍了三疣梭子蟹的自然生态习性和捕捞作业方式,同时从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繁殖性能、营养品质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在海捕三疣梭子蟹上的基础研究进展,将为今后海捕蟹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合理利用...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捕捞品种,本文介绍了三疣梭子蟹的自然生态习性和捕捞作业方式,同时从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繁殖性能、营养品质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在海捕三疣梭子蟹上的基础研究进展,将为今后海捕蟹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捕 三疣梭子蟹 生产 研究 现状
下载PDF
野生捕捞淡水贝类出口风险分析及应对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明龙 程琳 +2 位作者 王雷 刘荣海 梁照文 《检验检疫学刊》 2010年第5期56-59,74,共5页
截至2009年10月29日,我国共有出口野生捕捞淡水贝类注册登记中转场9个,其中8个分布在江苏范围,生产水域包括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洪泽湖和太湖是最主要的河蚬产区。据报道,洪泽湖河蚬探明储量为21.29万t(1991年),太湖河蚬资源探明蕴... 截至2009年10月29日,我国共有出口野生捕捞淡水贝类注册登记中转场9个,其中8个分布在江苏范围,生产水域包括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洪泽湖和太湖是最主要的河蚬产区。据报道,洪泽湖河蚬探明储量为21.29万t(1991年),太湖河蚬资源探明蕴藏量为4.7万t,可年供逾5800 t"太湖活蚬",按每公斤活蚬10元计,其每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笔者从事出口水生动物检验检疫工作多年,本文将结合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河蚬 出口 风险分析
下载PDF
影响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成活率低的关键因子研究
12
作者 郑宽宽 许文军 +4 位作者 施慧 汪玮 谢建军 王庚申 何杰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成活率低已成为制约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影响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成活率低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发现:(1)来源于不同捕捞作业方式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不同,其中... 成活率低已成为制约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影响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成活率低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发现:(1)来源于不同捕捞作业方式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不同,其中来自蟹笼捕获的蟹暂养育肥成活率最高,流网和拖网捕获的成活率较低,但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来源于不同作业渔区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不同,相比之下,离暂养区越近的渔区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暂养育肥成活率越高;(3)捕捞作业分拣过程中造成的敲打损伤和肢体残缺均严重影响了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的成活率,遭受敲打损伤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未受敲打损伤组(P<0.05),蟹体肢体残缺数越多,暂养育肥成活率越低,断肢数超过2条的成活率显著低于肢体完整组(P<0.05),其中断肢数超过5条的成活率仅有2%左右;(4)运输过程中经受不同挤压程度(无挤压、轻度挤压、中度挤压、较重度挤压和重度挤压)和不同干露时间(0 h、0.5 h、1 h、1.5 h和2 h)下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均相差无几(P>0.05);(5)暂养密度越高,成活率越低,但不同密度组(2 kg·m^(-2)、3 kg·m^(-2)、4 kg·m^(-2)、5 kg·m^(-2))的整体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6)暂养期间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病害发生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病害未发生组(P<0.05);(7)不同性腺发育成熟度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暂养育肥成活率之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淡膏蟹和红膏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无膏蟹(P<0.05)。整体上,捕捞分拣过程中造成的敲打损伤、肢体残缺、暂养期间的病害以及蟹体本身的性腺发育程度均是影响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捕 三疣梭子蟹 暂养育肥 成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