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缪弘志 罗慧琴 +3 位作者 徐晨晟 朱学强 高亚军 周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目的】分析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旨在为化肥农药“双减”政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杨凌曹新庄试验地冬小麦肥料试验为基础,设置不施肥(CK)、减量施肥(氮... 【目的】分析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旨在为化肥农药“双减”政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杨凌曹新庄试验地冬小麦肥料试验为基础,设置不施肥(CK)、减量施肥(氮(N)、磷(P_(2)O_(5))用量分别为165和122 kg/hm^(2))和常规施肥(N、P_(2)O_(5)用量分别为220和160 kg/hm^(2))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夏季休闲期农田杂草的生物量、株高、盖度、多度、频度、丰富度,以及藜、狗尾草和马唐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标及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N/P),研究减量施肥对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减量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均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的生物量、株高、盖度、多度、频度有明显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杂草生物量增加;施肥处理藜和地锦草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他农田杂草的株高和生物量总体降低。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苋的有机碳含量以及藜、狗尾草、马唐和葎草的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藜、马唐全磷含量显著降低。相较于常规施肥,减量施肥处理狗尾草全磷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减量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藜、狗尾草和马唐氮磷比和碳磷比总体显著增加,碳氮比显著降低。相对于常规施肥处理,减量施肥处理缓解了藜和马唐氮磷比的增加幅度。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降低;与减量施肥处理相比,常规施肥处理Pielou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显著降低。植物β多样性指数表明,常规施肥对小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最大。【结论】减量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的物种多样性均明显降低,但减量施肥处理缓解了常规施肥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小麦休闲期 农田杂草 植物多样性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农田水位与施氮对拔节孕穗期受涝后冬小麦的调控效应
2
作者 何平如 俞双恩 +3 位作者 丁继辉 马韬 戴妍 李金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3-385,共13页
为探明拔节孕穗期受涝后农田水位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产量、籽粒品质、水氮利用及氮磷负荷的调控效应,于2020—2021年在南京市江宁区开展测坑种植试验。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5”为试验材料,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受涝后设置高、中、低3个... 为探明拔节孕穗期受涝后农田水位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产量、籽粒品质、水氮利用及氮磷负荷的调控效应,于2020—2021年在南京市江宁区开展测坑种植试验。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5”为试验材料,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受涝后设置高、中、低3个农田水位(即受涝1 d后农田水位3 d内降至-40、-60、-80 cm)和低、中、高3个施氮量(160、190、220 kg/hm^(2)),以不受涝且常规施氮190 kg/hm^(2)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涝渍条件下,冬小麦株高、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赖氨酸含量均随农田水位的降低和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氮肥偏生产力随农田水位的降低和施氮量的减小而逐渐增大,总氮、总磷等污染物负荷随着农田水位的降低而逐渐增大。与对照处理相比,试验设计农田水位下,增施氮肥(220 kg/hm^(2))可以缓解涝渍对冬小麦植株的不良影响,促进冬小麦干物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4.76%~23.81%、2.75%~9.19%;中、高农田水位下氮肥减施(160 kg/hm^(2))导致冬小麦分别减产2.20%和14.0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下降4.55%和9.74%;低农田水位可以降低因氮肥减施导致的减产效应,使得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98%、23.49%。农田水位越高,其控水期间综合涝渍程度越大,对应产量越低。此外,短期内涝对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具有积极效应,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处理对应粗蛋白含量提高11.50%~20.21%。综上,以高产、高效、减污、提质为目标,建议冬小麦拔节孕穗期5 cm水层受涝1 d后,农田水位3 d内降至-80 cm,施氮量为2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方以及类似易涝易渍农业区冬小麦种植及涝渍灾害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质 涝渍胁迫 农田水位 排水 面源污染 调控效应
下载PDF
碱性农田土壤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镉的迁移转化研究
3
作者 张腾云 王静 +3 位作者 高健磊 葛文静 王宗耀 韩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目前,农田土壤镉污染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与酸性土壤相比,针对碱性土壤镉污染导致小麦籽粒镉超标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为探明镉在碱性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河南省济源市碱性镉污染农田土壤及... 目前,农田土壤镉污染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与酸性土壤相比,针对碱性土壤镉污染导致小麦籽粒镉超标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为探明镉在碱性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河南省济源市碱性镉污染农田土壤及冬小麦为例,通过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和小麦植株各器官镉含量的分布变化,阐明了土壤镉随小麦生长发育的富集及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了根际效应和土壤理化性质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小麦生长发育,相较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更为明显,有机质向根际环境的富集趋势显著(P<0.01);2)土壤镉有效态含量在小麦灌浆期明显上升,且在非根际土壤中受有机质正向促进(r_(BS)=0.471,P_(BS)<0.05;r_(RS)=0.544,P_(RS)<0.01),而在根际中被CEC负向抑制(r_(BS)=-0.707,P_(BS)<0.01;r_(RS)=-0.637,P_(RS)<0.01);3)小麦根部对镉的富集能力(R_(BCF):0.559-1.61)显著高于茎叶(L_(BCF):0.146-0.584),土壤镉向根部富集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分蘖期1.61>灌浆期0.600>成熟期0.559),向地上部分迁移转运则集中在灌浆期(灌浆期1.04>分蘖期0.277>成熟期0.260);4)小麦根部对镉的富集能力随根际土壤pH的升高而增强(r=0.690,P<0.05),茎叶对镉的富集能力随根际土壤CEC的升高而降低(r=-0.697,P<0.05)。由此,在碱性土壤镉污染修复治理中,针对性地在镉向小麦富集迁移的关键期(分蘖期、灌浆期)采取阻控措施,调节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CEC),可控制小麦籽粒镉超标风险。研究结果可为碱性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治理及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农田土壤 镉污染 冬小麦 土壤理化性质 富集迁移特性
下载PDF
关于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利用蓄滞洪区建设地表调蓄水库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任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67,共3页
基于兼顾遏制地下水超采与确保冬小麦稳产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京津以南河北平原这个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区域为例,从冬小麦生育期农田灌溉必须实施多水源配置的观点出发,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所启用的蓄滞洪区,就... 基于兼顾遏制地下水超采与确保冬小麦稳产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京津以南河北平原这个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区域为例,从冬小麦生育期农田灌溉必须实施多水源配置的观点出发,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所启用的蓄滞洪区,就利用蓄滞洪区建设地表调蓄水库对雨洪资源化或生活污水资源化及跨流域输水工程需要调蓄库容这3个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压采 冬小麦稳产 农田灌溉 多水源配置 蓄滞洪区利用 地表调蓄水库
下载PDF
冬小麦覆被农田地表多层非均质混合电磁散射模型研究
5
作者 曹培 王道伟 +2 位作者 林明壮 李凭阳 韩文霆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9-179,285,共12页
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为监测与评估其生长信息和生长环境,本文通过引入三相混合介质模型表征植被层,引入高斯随机粗糙面表征农田粗糙地表,构建了一种冬小麦覆被农田地表的多层非均质混合电磁散射模型。首先分别对比本文提出的多层非... 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为监测与评估其生长信息和生长环境,本文通过引入三相混合介质模型表征植被层,引入高斯随机粗糙面表征农田粗糙地表,构建了一种冬小麦覆被农田地表的多层非均质混合电磁散射模型。首先分别对比本文提出的多层非均质混合模型与水云模型、Oh模型在冬小麦拔节期及孕穗期的后向散射系数预测结果,对本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随后,通过分析该模型等效介电常数,并求解其电磁散射及辐射传输方程,获取植被生长信息、植被含水率及土壤粗糙度等因素对覆被农田地表等效介电常数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层非均质混合模型与水云模型及Oh模型预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与双弥散模型获得的小麦层等效介电常数R2分别为0.9817、0.9922、0.9863、0.9711,同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本文提出的模型对拔节期、孕穗期小麦含水率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4.65%,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覆被农田地表电磁散射特征,为后续无人机微波反演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信息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覆被农田 地表电磁散射 混合介质模型 高斯随机粗糙面 等效介电常数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模拟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
6
作者 叶昊天 李颖 余珂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182-189,共8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利用2013—2017年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冬小麦生长季的呼吸作用,基于MODIS遥感数据讨论了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并模拟了冬小麦的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呼...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利用2013—2017年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冬小麦生长季的呼吸作用,基于MODIS遥感数据讨论了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并模拟了冬小麦的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呼吸作用(观测值)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及地表温度(LST)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可以利用基于MODIS数据的呼吸模型模拟郑州地区冬小麦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模拟值白天要大于夜间,在2013—2017年冬小麦研究阶段(年积日DOY=73—169)模拟的呼吸作用总累积量分别为472.18、477.02、490.43、482.90、487.37 g·m^(–2)。研究表明,基于MODIS数据模拟郑州地区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作用是合理可行的,可为研究中国区域碳收支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MODIS数据 呼吸作用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小气候特征
7
作者 朱保美 杨以健 +1 位作者 张继波 李密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62-71,共10页
利用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简称农田站)和齐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齐河站)观测资料,分析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两站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各层气... 利用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简称农田站)和齐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齐河站)观测资料,分析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两站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各层气温、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风速、5~20 cm地温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与气温相反。白天麦田中温度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降低,夜间温度则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增加。相对湿度在不同生育阶段均是30 cm层最高,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后期的夜间时段和生长中期的白天时段。各层地温生长后期最高,土壤深度越深,日变化越小。农田站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均低于齐河站,日平均相对湿度均高于齐河站。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在生长后期最强。各层风速在冬小麦生长初期变化趋势一致,60 cm风速在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受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生长中后期不同天气状况下,不同层次的农田气温、相对湿度、5~10 cm地温均有明显的日变化,晴天最明显,多云次之,阴天变化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冬小麦 不同生育阶段 农田小气候
下载PDF
不同留茬高度秸秆还田冬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丙文 迟淑筠 +4 位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陈国庆 赵红香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0-178,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田CH4吸收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留茬高度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麦田CH4吸收通量逐渐减少,表现为秸秆不还田(AS)≈秸秆留茬0.5m还田(S-0.5)>秸秆留茬1m还田(S-1)≈秸秆全量还田(PS),常规耕作不还田处理(AC)和免耕不还田处理(AZ)分别比常规耕作全量还田(PC)和免耕全量还田处理(PZ)高18.3%和15.1%;CH4的吸收通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呈高低相间的三峰曲线,并且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明显;在CH4吸收通量的日变化中,常规和免耕的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白天(6:00-18:00)分别比夜间(18:00-6:00)高18.2%和17.7%,CH4吸收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20cm地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常规耕作麦田的CH4吸收通量比免耕要高8.65%。从CH4的吸收和秸秆合理利用的角度来看,常规耕作0.5m的秸秆留茬高度还田是较合理的还田方式,值得今后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吸收 玉米秸秆还田 留茬高度 冬麦田 吸收通量
下载PDF
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孙淑娟 周勋波 +3 位作者 陈雨海 杨国敏 徐德力 杨荣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7-31,共5页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7cm×7cm,B:14cm×3.5cm,C:24.5cm×2cm,D:(20+40)cm×1.6cm(行距为20cm和40cm间隔出现),E:49cm×1cm,A...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7cm×7cm,B:14cm×3.5cm,C:24.5cm×2cm,D:(20+40)cm×1.6cm(行距为20cm和40cm间隔出现),E:49cm×1cm,A处理株距与行距相等,A到E处理株距依次变窄,行距依次变宽。结果表明,行株距分布较均匀的B处理能够明显降低近地面空气温度和0~5cm土壤温度,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减少了棵间蒸发。从能量平衡角度看,B处理能够降低湍流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提高潜热通量,改变近地面的微气候状况。行株距最为均匀的A与B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群分布 农田小气候 热通量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与闭合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东星 李国栋 张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3-1422,共10页
准确量化分析地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能量平衡闭合是评估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分析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数。本研究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 准确量化分析地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能量平衡闭合是评估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分析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数。本研究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2013—2014年度的能量通量及常规气象要素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冬小麦农田各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计算冬小麦在4个生育时期(出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能量闭合和波文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选取的4个生育时期净辐射和各能量分量的日变化趋势均为单峰二次曲线,净辐射、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峰值出现在12:00—13:00,土壤热通量的峰值出现在14:00—15:00。在年尺度上,净辐射和潜热通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在越冬期达到最低值114.51 W·m^(-2)和13.47 W·m^(-2),而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327.02 W·m^(-2)和116.56 W·m^(-2)。选取的4个生育时期的代表性观测日期能量闭合良好,能量闭合率分别为0.49、0.77、0.81和0.76。4个生育时期内波文比值日变化趋势均呈倒"U"型,出苗期波文比在14:00达到最大值2.12;越冬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在10:00左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0.31和0.58。本文的定量化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等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能量平衡特征 涡度相关系统 能量闭合率 华北平原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典型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研究—以封丘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国栋 史桂芬 +1 位作者 吴东星 张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1期93-100,共8页
本文以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涡度相关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涡度相关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 本文以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涡度相关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涡度相关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冬小麦农田环境气象要素与各分支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典型冬小麦各生育期能量分配的特征不同,出苗期潜热仅占净辐射的40%,拔节期和抽穗期潜热占净辐射的比重均高达80%以上,其他生育期潜热占净辐射的比重均为55%以上。播种期和出苗期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最大,均可达50%以上;分蘖期及其后生育期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均为35%及以下,拔节期和抽穗期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最小,仅为10%左右;随着冬小麦的生长,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基本呈下降的趋势。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热通量的区别不明显,越冬期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为15%,其余各生育期土壤热通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均为10%以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能量闭和度均较高,出苗期能量闭合度为83%,分蘖期能量闭合度为90%,返青期以后生育期的能量闭合度均为90%及以上。2013—2014年封丘地区冬小麦各生育期气温与各通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各通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左右,土壤温度与净辐射、潜热、显热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播种期、返青期与各通量的相关系数均为-0.5,其他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与各通量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能量平衡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半湿润农田生态条件下施氮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吉春容 李世清 +3 位作者 伍维模 魏益民 张兴昌 邵明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9-577,共9页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N 90 kg/hm2)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氮素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N 90 kg/hm2)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氮素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氮转移量(NT)和氮转移效率(NTE)在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茎鞘氮转移效率(NTES)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施氮对这些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转移氮对子粒氮贡献率(NCR)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对NCR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间NCR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R9405、西农2208、矮丰3号、商188、偃师9号、9430、小偃6号、陕229。氮收获指数(NHI)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NH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陕229、9403、矮丰3号、西农2208、偃师9号、商188、NR9405、小偃6;陕229和9403的NHI超过80%,分别为81.76%和81.02%;小偃6号仅为76.62%。不同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偃师9号最高,为37.25 g/g,小偃6号最低,为29.29 g/g;施氮对NHI和NUE无显著影响。子粒含氮量与NUE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18,P<0.001),表明对同一个品种难以同时提高NUE和子粒含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半湿润农田 氮素转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晓密 伦小秀 +3 位作者 陈琪 李佳慧 闫前江 宋晓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1-596,共6页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针对不同施肥措施进行了1年CO2、N2O和CH4交换通量的连续观测.与对照区相比,施肥促进了CO2的排放,并且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尿素区>硝态氮肥区;小麦季灌溉也引起了CO2排...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针对不同施肥措施进行了1年CO2、N2O和CH4交换通量的连续观测.与对照区相比,施肥促进了CO2的排放,并且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尿素区>硝态氮肥区;小麦季灌溉也引起了CO2排放的增加;此外,气温和地表温度是影响CO2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过程中,N2O的排放集中在玉米季,温度成为小麦季N2O排放的限制因子.氮肥的施加极大地促进了N2O的排放,且等量氮素的硝态氮肥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尿素.土壤湿度的骤然变化也是引起N2O排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知,pH、有机质、铵态氮、过氧化氢酶对N2O排放的贡献较大,是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施肥对所研究农田CH4交换通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研究区域的平均交换通量均为负值,表现为大气中CH4的一个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施肥 影响因素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 北京地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耕地小麦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农淦 路培 +1 位作者 王林华 吴发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8,共7页
小麦是黄土高原陕西区坡耕地上的主要农作物,为了研究小麦根系整个生长期内在坡耕地上随土层和坡度的分布规律,以陕西杨凌农耕地种植的小麦根系为研究对象,在小麦5个生长期,采用挖土块法调查研究了5个坡度的坡耕地上0—20cm层内冬小麦... 小麦是黄土高原陕西区坡耕地上的主要农作物,为了研究小麦根系整个生长期内在坡耕地上随土层和坡度的分布规律,以陕西杨凌农耕地种植的小麦根系为研究对象,在小麦5个生长期,采用挖土块法调查研究了5个坡度的坡耕地上0—20cm层内冬小麦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小麦根系各生长期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坡耕地土层深度和坡度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2)小麦的根重密度在0—5cm层最大,随土层深度减小。根重密度随生长期逐渐增大,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当坡度为10°时,生物量最大。(3)根长密度在0—5cm的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根长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当坡度为15°时达到最大值。(4)小麦平均根径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生长期逐渐减小。当坡度为10°时,根系平均直径达到最大值。(5)SPSS处理结果显示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土层深度有线性相关的关系。各根系指标与坡度和生长期也有线性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布 冬小麦 土壤侵蚀 坡耕地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绿洲灌区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秦舒浩 黄高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11-614,共4页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及免耕立茬(NTSS)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E),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传统耕作(TT)相比,NT(...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及免耕立茬(NTSS)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E),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传统耕作(TT)相比,NT(免耕)、NTS、NTSS与TIS(秸秆翻埋)的产量分别提高27.27%、30.60%、24.31%和18.58%。WUE顺序为NTS〉TIS〉NT〉NTSS〉TT。当裸露土壤水分过度蒸发耗损使0~10cm土壤含水量低于13%时,覆盖处理(NTS、NTSS)的E高于无覆盖处理(TT、TIS及NT),叶面蒸腾量也相对较高,植物生长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冬小麦 耕作措施 蒸发 蒸腾 产量
下载PDF
渗水地膜覆盖冬小麦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樊俊华 宋晓丽 姚建忠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32-35,共4页
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3个处理,对比分析三者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的渗水、保墒、提墒作用均优于其它2种处理,其保墒、提墒效应在表土层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较普通地膜平均增加0.70个百分点;渗水地... 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3个处理,对比分析三者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的渗水、保墒、提墒作用均优于其它2种处理,其保墒、提墒效应在表土层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较普通地膜平均增加0.70个百分点;渗水地膜在整个生育期内的保温、增温效果优于普通地膜,同时还可以降低午后极端高温,使土壤温度较为稳定;由于渗水地膜的微通气作用,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气相比例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水地膜 旱地冬小麦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冠层温度与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30
17
作者 石培华 梅旭荣 +1 位作者 冷石林 杜宝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32-334,共3页
Based on field experiments and using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anopy and air as well as the canopy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et and dry fields as main parameters, the models for soil moisture monitorin... Based on field experiments and using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anopy and air as well as the canopy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et and dry fields as main parameters, the models for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were established.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of winter wheat, water diagnostic indices were also obtained. The study shows that canopy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et and dry fields can exclude the effect of atmosphere, and comparing with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anopy and air, it is a better of farmland wate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 冠层温度 水分
下载PDF
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吉春容 赵琳 +1 位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3-59,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源特征的变化,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垄播覆膜)对小...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源特征的变化,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垄播覆膜)对小麦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极显著地增加小麦各生育期旗叶氮含量,其中以拔节期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不同栽培模式对旗叶氮含量的影响效果较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垄播覆膜和地膜覆盖两种栽培模式下旗叶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以垄播覆膜效果较为明显,分别较常规栽培增加12%和29%。施氮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垄沟栽培模式下旗叶叶绿素含量最高,常规栽培最低。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施氮处理单株绿叶面积较不施氮处理分别增加23.4%,20.7%,15.3%和8.9%,施氮对单株绿叶面积的影响以返青期最为显著;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单株绿叶面积明显高于常规栽培,以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单株绿叶面积最大。施氮能够显著增加开花期、灌浆旗和成熟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0.05),各栽培模式间旗叶净光合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垄播覆膜栽培条件下旗叶净光合速率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增加功能叶氮含量,特别是生育后期氮含量,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说明施氮有利于增加功能叶氮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从这一角度出发,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应为首选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栽培模式 源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官情 王俊 +1 位作者 宋淑亚 刘文兆 《地下水》 2011年第1期21-24,共4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量及小麦生长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包括4个处理:作物生育期秸秆覆盖600 kg/ha(M600)、秸秆覆盖300 kg/ha(M300)、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处理(CK)。结果表明:覆盖处理下的土壤... 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量及小麦生长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包括4个处理:作物生育期秸秆覆盖600 kg/ha(M600)、秸秆覆盖300 kg/ha(M300)、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处理(CK)。结果表明:覆盖处理下的土壤贮水量均高于不覆盖,M600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0~1 m和0~2m),显著性水平P(0.01,秸秆覆盖量越大,保水效果越好,整个生育期内,0~1m土层土壤平均贮水量M600较CK提高了12%,0~2 m土层土壤平均贮水量M600较CK提高了13.6%。其中秸秆覆盖处理能明显增加产量,m300处理的增产效果表观上高于M600处理,但差异不显著,M300处理能明显增加水分利用效率(P(0.05),而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覆盖措施 土壤含水量 产量
下载PDF
麦田CO_2通量、热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记永 胡继超 +2 位作者 刘荣花 马青荣 杨光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9,共5页
为了评价麦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和热通量变化特征以及CO2的收支状况,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10月-2010年6月冬小麦生育期内涡度观测数据,分析了麦田CO2通量、热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日变... 为了评价麦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和热通量变化特征以及CO2的收支状况,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10月-2010年6月冬小麦生育期内涡度观测数据,分析了麦田CO2通量、热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其中,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均为苗期<中期<后期;潜热通量受到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季节变化特征为苗期<后期<中期;CO2的季节变化特征受到LAI、热通量和下垫面特征的共同影响,形成1个CO2吸收高峰的U型曲线,季节变化特征为前期<后期<中期。冬小麦农田CO2、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麦田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涡度相关系统 冬小麦 CO2通量 热通量 特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