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意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嬗变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俊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4,共3页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历来研究很多,但全面的总结并不多见。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了"月"意象的情感意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嬗变情况:从先秦时期无特定情感意蕴的"日月"对举、诗情背景渲...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历来研究很多,但全面的总结并不多见。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了"月"意象的情感意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嬗变情况:从先秦时期无特定情感意蕴的"日月"对举、诗情背景渲染,到汉魏"玩月"、"望月"的月意蕴情感寄托内涵的生发,到唐代诗人的"望月"、"味月"、"拜月",月意蕴哲理内涵和神话崇拜内涵的嬗变,并最终形成"赏月"文化的中华民族的"月"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意蕴 历时嬗变 哲理内涵 神话崇拜内涵
下载PDF
《战国策》折射的尊士主题与社会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冯金朋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5期114-120,共7页
将《战国策》纳入政治思想史的范畴,分析"尊士"和"尊君"这两个悖论性主题。二者看似冲突,实为和谐,共同与"崇谋"、"尚贤"、"重利"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尊士"构成显性主题,&... 将《战国策》纳入政治思想史的范畴,分析"尊士"和"尊君"这两个悖论性主题。二者看似冲突,实为和谐,共同与"崇谋"、"尚贤"、"重利"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尊士"构成显性主题,"尊君"则是隐性主题,并且规定了"尊士"的上限。"利"将士和君合而为一,促成中华帝国的形成和士的消失;而这段历史也证明了《战国策》主题思想既冲突又和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士” “尊君” “崇谋” “尚贤” “重利”
下载PDF
儿童是个哲学家:解读及启迪 被引量:1
3
作者 杜燕红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1,共3页
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活动,根源于人类的“惊讶”。儿童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天生是个哲学家,并且不断地在完成着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儿童对时间的困惑为例对此命题加以分析、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儿童、保... 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活动,根源于人类的“惊讶”。儿童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天生是个哲学家,并且不断地在完成着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儿童对时间的困惑为例对此命题加以分析、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儿童、保护儿童的精神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家 儿童 解读 哲学体系 教育观念 爱智慧 命题
下载PDF
蒙古民族生存智慧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以敖包祭祀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滕驰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3-29,共7页
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生存智慧的创造。草原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敖包祭祀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蒙古民族族群象征的文化符号,敖包祭祀不但承载着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积累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依托,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乡约民规,这是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生存智慧的创造。草原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敖包祭祀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蒙古民族族群象征的文化符号,敖包祭祀不但承载着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积累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依托,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乡约民规,这是敖包祭祀存续传承至今的内在动因。敖包祭祀的主要文化内涵是祭神、祈雨和祖先崇拜。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敖包祭祀在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民族 敖包祭祀 草原生态 文化 生存智慧
下载PDF
尚德社会的困境与出路──评胡国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5
作者 黄少华 王文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8-31,共4页
立足于立体理性论,胡国亨对中国传统尚德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尚德社会的异化悲剧,以及其包含的理性成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胡国亨基于立体理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立足于立体理性论,胡国亨对中国传统尚德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尚德社会的异化悲剧,以及其包含的理性成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胡国亨基于立体理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德 尚智 理性 价值 现代性 德智合一
下载PDF
试析中国诗性智慧语境下的《镜花缘》
6
作者 张兴龙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1-54,共4页
在理性智慧的语境下解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镜花缘》,一方面扭曲了文本固有的鲜活灵动的审美旨趣,另一方面遮蔽了艺术思维与人类思维的血脉渊源。因此,只有把《镜花缘》放到中国诗性智慧的独特语境下,才能使文本凸显中国诗性文化特有... 在理性智慧的语境下解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镜花缘》,一方面扭曲了文本固有的鲜活灵动的审美旨趣,另一方面遮蔽了艺术思维与人类思维的血脉渊源。因此,只有把《镜花缘》放到中国诗性智慧的独特语境下,才能使文本凸显中国诗性文化特有的生命一体化的哲学维度以及女性崇拜的原型题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花缘》 诗性智慧 语境 中国 试析 浪漫主义色彩 理性智慧 审美旨趣 人类思维 艺术思维 女性崇拜 哲学维度 诗性文化 一体化 文本 渊源 题旨 原型
下载PDF
同妇女及青年男女生活有关的七夕节俗
7
作者 赵逵夫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古代七夕节中除各地流行的陈瓜果祀织女和乞巧、卜巧活动,及同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有关的节俗之外,各地还有些只同妇女和青年男女有关的节俗,如姑娘们和青年妇女节前用凤仙花染指甲,治面颊黑痣、黑斑,生眉、生发、黑发,沐浴天孙圣水,提... 古代七夕节中除各地流行的陈瓜果祀织女和乞巧、卜巧活动,及同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有关的节俗之外,各地还有些只同妇女和青年男女有关的节俗,如姑娘们和青年妇女节前用凤仙花染指甲,治面颊黑痣、黑斑,生眉、生发、黑发,沐浴天孙圣水,提亲问字、下酒定婚,未婚姑娘拜月许愿及丈夫出外者拜月许愿,借供献织女而学习做各种精致面点,妇女清洗厨房炊具,贫穷之家着力于纺织,朝廷织染署举行祭杼仪式等。这些活动同七夕节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是由"牛郎织女"传说中自由婚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生发出来的,大部分活动也体现出"乞巧"的精神。但所有这一些,都同一些人所说的"情人节"不相一致,七夕文化宣传不能走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凤仙花 美容 问字 拜月 纺织
下载PDF
文明寻迹与精神问道——《我的菩提树》的历史文化内涵
8
作者 冯肖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我的菩提树》是作家高建群写的一部历史文化纪实性新作。其特点是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发生、演变及其理论形成过程的详尽追述;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世界文明的相互作用的阐述;对历史先哲大德法显、鸠摩罗什、玄奘伟大功绩的梳理与... 《我的菩提树》是作家高建群写的一部历史文化纪实性新作。其特点是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发生、演变及其理论形成过程的详尽追述;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世界文明的相互作用的阐述;对历史先哲大德法显、鸠摩罗什、玄奘伟大功绩的梳理与客观评说。著述阐发了著者对儒学、佛学、道学富有个案的理解和认知,对博大广厚的民族文化的深深敬畏和膜拜。著述资料丰富,集叙事、论理、抒情为一体,体现了作家高建群理论著作之文学性特色的又一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菩提树》 高建群 文明寻迹 精神问道 敬畏膜拜
下载PDF
《箴言》1-9章中的“外女”形象剖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靖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2年第2期203-228,共26页
《箴言》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智慧宝库,和其他有古老历史的民族或传统一样,是人类共同分享并且喜爱的智慧格言集。《箴言》一共31章,前9章与其后各章在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均不相同。
关键词 "strange/foreign woman" PROVERBS 1-9 ancient wisdom FEMINISM MORALITY
原文传递
Phronesis and Dao: Cultivating Ethics and Wisdom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rchitecture
10
作者 Leonidas Koutsoumpos Yue Zhua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Contemporary China, the largest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world, is the centre of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al 'vessels' that are compacted with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Nevertheless, traditional wisdom and... Contemporary China, the largest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world, is the centre of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al 'vessels' that are compacted with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Nevertheless, traditional wisdom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is often neglected in this process of creating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make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ideogram of 道 (dao = way), with the Greek term of φρovησιc (phronesis = practical wisdom), 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e. We argue that both terms bring forth the importance of ethics and practical wisdom in the making of architecture, as a process of cultivation. This argument is discussed through two case studies: a historical Chinese garden (Sima Guang's 'Garden of Solitary Enjoyment'), as a manifestation of Dao, and an educational situa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in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s a manifestation of phronesis. Both these diverse examples offer a possibility to see architecture as the creation of 'vessels for life' where 'vessel' and 'life' are insepa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ics - wisdom PHRONESIS DAO Cultivation 'Vessels for life'Chinese gardens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