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Witch's Images and Witchcraft's Mysteries Reflected in The Scarlet Letter
1
作者 王禹欢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3期159-160,共2页
The American writer Nathaniel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is about a forbidden love between a Reverend Dimmesdale and a married woman Hester Prynne.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studies about it from different pers... The American writer Nathaniel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is about a forbidden love between a Reverend Dimmesdale and a married woman Hester Prynne.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studies about 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850.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how Hawthorne weaves witch's images and witchcraft's mysteries into his work The Scarlet Letter, and is relevant to the influence that these two mysterious elements have on this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iter MARRIED WITCH consciousness woman NUMEROUS fiction forbidden AMERICANS story
下载PDF
巫文化与夏初史事新解
2
作者 张德苏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夏初正处于巫文化盛行时期,人们的思维指向与行事方式必定受到巫文化的影响。然而古今学者研究夏初史事,极少关注到这个向度,这个盲区的存在势必影响我们对夏初史事的理解。自颛顼至周初,中国远古史上存在一段相当长的“君巫政治”模式... 夏初正处于巫文化盛行时期,人们的思维指向与行事方式必定受到巫文化的影响。然而古今学者研究夏初史事,极少关注到这个向度,这个盲区的存在势必影响我们对夏初史事的理解。自颛顼至周初,中国远古史上存在一段相当长的“君巫政治”模式时期,通天大巫为“帝”“王”获取天意,提供政治上的指导,同时也是“帝”“王”合法化的最大表征。不能得重黎—羲和氏族为大巫,就没有为“帝”、为“王”的资格。我们用这一视角观察后羿代夏、少康复国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会得出一些新的认识:羿“自鉏迁于穷石”,是为了接近羲和氏族,试图获得这个通天大巫的支持;“胤征”是羿寻求支持失败后对羲和氏族的报复性征伐;羿“以寒浞为相”实为以寒浞为大巫;羿“以嫦娥为妻”的性质与“以寒浞为相”是近似的,后羿在大巫不够“正宗”的情况下,娶嫦娥为妻,在巫文化思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帝伃征王寿与得“九尾狐”在巫文化系统中是一种“王征”,是夏人再得“天命”的瑞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文化 夏朝 后羿 羲和氏
下载PDF
从《神弦歌》看六朝民间信仰的复杂性
3
作者 郑磊 袁绣柏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神弦歌》是六朝时期建康地区民间祭祀杂神的乐曲。察其所祭之神,既有被视为巫信仰的自然神灵,又有道教众神;视其祭祀仪式,既沿袭巫祭“迎神—祭神—送神”的模式,又模仿道教斋醮仪式。这反映了《神弦歌》巫与道相交融的特点,也体现了... 《神弦歌》是六朝时期建康地区民间祭祀杂神的乐曲。察其所祭之神,既有被视为巫信仰的自然神灵,又有道教众神;视其祭祀仪式,既沿袭巫祭“迎神—祭神—送神”的模式,又模仿道教斋醮仪式。这反映了《神弦歌》巫与道相交融的特点,也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复杂性。这一特点的产生主要有创作群体和文化交融两方面的原因,凸显了建康地区文化信仰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弦歌》 巫教 道教 民间信仰 吴声歌曲
下载PDF
巫舞文化滋养下的纳西东巴武术
4
作者 旦史次尔 罗海斌 尹振源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2期40-42,共3页
在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巫舞文化相互交融,并产生了原始武术的萌芽,巫术、舞蹈、武术文化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文化功能多元化的体现,其三者融合下的产物——“纳西东巴跳”被民族、体育、舞蹈三界学者们誉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文章运用文献... 在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巫舞文化相互交融,并产生了原始武术的萌芽,巫术、舞蹈、武术文化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文化功能多元化的体现,其三者融合下的产物——“纳西东巴跳”被民族、体育、舞蹈三界学者们誉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巫舞文化熏陶下的纳西东巴武术展开研究,研究论证了巫舞文化对纳西东巴武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传承、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舞文化 纳西 东巴武术
下载PDF
“金蚕蛊”志怪故事的生成与流变
5
作者 尹嘉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0-116,130,共8页
“金蚕蛊”在北宋中后期突然出现,在南宋广泛流传并成为“蛊”的代表,是自宋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蛊。但在宋以后的文献记录中,金蚕蛊的症状与检验在病理上无法成立,中金蚕蛊的真实案例也鲜少增加。而从“金蚕蛊”故事的生成、流传及其... “金蚕蛊”在北宋中后期突然出现,在南宋广泛流传并成为“蛊”的代表,是自宋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蛊。但在宋以后的文献记录中,金蚕蛊的症状与检验在病理上无法成立,中金蚕蛊的真实案例也鲜少增加。而从“金蚕蛊”故事的生成、流传及其“盛行”地域的变迁分析可知,金蚕蛊并非特定的蛊毒,而是一个合成的文化概念,相关的志怪故事也是相互撮抄而成的。其背后原因,既是恐惧与猎奇心理,也是主流文化圈对边缘文化圈的歧视与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蚕蛊 志怪故事 笔记小说 中医病理
下载PDF
浅论辽西地区“巫史传统”的形成
6
作者 包雪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12-15,共4页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一种描述中国文化特征的本源性概念,“巫史传统”的奠基与形成可以看作是由巫术文化向礼乐文化平稳过渡的结果,也就是由巫入礼的过程。本文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遗址出土...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一种描述中国文化特征的本源性概念,“巫史传统”的奠基与形成可以看作是由巫术文化向礼乐文化平稳过渡的结果,也就是由巫入礼的过程。本文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综合整理,采用文献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民族学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出土遗物进行分析,总结出辽西地区史前时期由巫入礼的发展过程,为辽西地区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巫史传统 祭祀遗存
下载PDF
福建陈靖姑信仰中巫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7
作者 王子腾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巫文化特质是早期陈靖姑信仰的基本内涵之一。陈靖姑信仰中的巫文化内涵既可以通过巫医群体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的意义来加以透视,也可以将其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具有生殖巫术与图腾巫术象征意义的蛇神信仰。在两宋时期,... 巫文化特质是早期陈靖姑信仰的基本内涵之一。陈靖姑信仰中的巫文化内涵既可以通过巫医群体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的意义来加以透视,也可以将其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具有生殖巫术与图腾巫术象征意义的蛇神信仰。在两宋时期,随着王朝政府推行的“禁巫运动”与“封神运动”,陈靖姑实现了由“巫”而“神”的形象蜕变。在明清时期,陈靖姑信仰则与南方巫教相结合,并催生出了一支新的闾山法支系——夫人教,陈靖姑成为这支派的法主神。陈靖姑信仰与闾山教派的互相吸纳,为推动彼此文化的繁荣昌盛注入了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靖姑信仰 巫文化 蛇神信仰 巫医崇拜 禁巫运动 闾山教
下载PDF
The Legally Permissible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s of Wildlife and Forests under Kenyan Law
8
作者 Nixon Sifuna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1年第3期292-314,共23页
Kenya like most of sub-Saharan Africa is reliant predominantly 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which include land, water, minerals and fisheries, but the most dominant of which </span></span><span&... Kenya like most of sub-Saharan Africa is reliant predominantly 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which include land, water, minerals and fisheries, but the most dominant of which </span></span><span><span><span>are</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wildlife and forestry. Unlike minerals which are by law vested in the government and can only be extracted by it and not the citizenry, wildlife and forestry are resources that the citizens may utilize in their day to day lives to meet their needs. Apart from their consumptive uses, there are also non-consumptive uses and values of wild animals and forests;such as their intrinsic ecological value as gene banks, as well as their scenic value for viewing. These are essentially conventional values and uses. They are largely formal and universal ones that are universally obtaining across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the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world irrespective of the levels of civilization or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are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even compatible with modernity. Apart from these, there are some wildlife and forestry uses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which</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are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unique to the typical African way of life as part of old traditional customs that have existed from earlier times. These are what are in this paper referred to as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s”. These uses are largely informal, rudimentary and archaic. They are nevertheless critical in the endemic African way of life and represent the inextricable rudimentary technologically beref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frican people and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country’s existing laws, some of these uses are prohibited and criminal sanctions prescribed to enforce their proscription, hence cannot be enjoyed or practiced. There are however others that the law</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has</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either expressly allowed, or not prohibited, hence may be lawfully enjoyed or practiced. These are what this paper has referred to as the legally permissible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s;and are the ones that are its subject. As for wildlife, in the year 1977, the Kenya Government by a Legal Notice in the Kenya Gazette imposed a ban on all forms of hunting of wildlife.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The ban is still in force</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This therefore means that hunting is illegal, as legal prohibition has in effect prohibited all and any form of off-take or killing of wildlife. By implication therefore, under Kenyan law, only non-consumptive uses of wildlife may be enjoyed, and not the consumptive ones. These include viewing as well as socio-cultural and spiritual uses</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In Kenya therefore, the only permissible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 of wildlife is its non-consumptive use for socio-cultural and spiritual purposes;subject of course to the existing legal prohibition on witchcraft under the Witchcraft Act</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pan style="color:#943634;">(</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a href="#ref53">Cap 67 Laws of Kenya</a></span></span></span><a href="file:///C:/Users/test.scirp/Desktop/%E6%96%B0%E5%BB%BA%20Microsoft%20Word%20%E6%96%87%E6%A1%A3.docx#R53"><span><span></span></span></a><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This piece of legislation has prohibited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of witchcra</span><span>ft. This in effect means that the socio-cultural and spiritual uses of wildlife though legally permissible, will be enjoyed, provided it is not for witchcraft purposes. With regard to forests, this author has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five as their legally permissible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s under Kenyan law: Socio-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sumptive and non-consumptive)</span><span> use, other than for witchcraft;use in herbal folk medicine, other than for witchcraft;use for human food and livestock fodder;use for firewood;and use as raw material in construction and traditional craft. Notably, in Kenya,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 is subject to the existing legal prohibition on witchcraft. Further, while it is the legally permissible use category that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nevertheless discusses the prohibited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s as well. This paper is based on literature survey as well a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uthor’s previous research whose primary data and finding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recent times. It also draws from the documented research and diverse documented views of other commentators on the su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ustomary Uses Legally Permissible WILDLIFE FORESTS witchcraft witchcraft Act Kenyan Law Taina
下载PDF
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 被引量:39
9
作者 谭广鑫 周志俊 +4 位作者 许爱梅 杨世如 陆学杰 赵国炳 杜高山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71,共10页
应用体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义理辞章考据与阐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挖掘整理此前未被体育界重视的南部侗族①"抬官人"项目。研究首先观察、记录了发现"抬官人"的过程,之后经过多重考据认为,"抬官人&... 应用体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义理辞章考据与阐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挖掘整理此前未被体育界重视的南部侗族①"抬官人"项目。研究首先观察、记录了发现"抬官人"的过程,之后经过多重考据认为,"抬官人"肇始于贵州双江乡黄岗村,结合两次田野调查获取的体质数据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认为节庆民族传统体育参与者的体质指标优于同类人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获取优胜而经过择优选拔。研究认为,"抬官人"所采用的肩扛动作区别于西方竞技项目动作特征,具有东方原生态体育的典型特点,现场采集的侗族武术也与传统武术动作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通过文化史的反思,对"抬官人"巫祭仪式、武舞意蕴进行文化解析,发现"抬官人"遗存的祖先崇拜不仅包括始祖母"萨岁",还包括与当地侗寨有血缘关系的男性祖先,印证了考古学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假说,分析其傩文化特征,认为"抬官人"是具有巫术性质的武术与舞蹈的萌芽活动。最后,通过体育元素与时代特征的分析,对"抬官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萌芽 抬官人 巫术 武舞 南部侗族
下载PDF
武术套路艺术表征源自原始巫术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谭广鑫 王小兵 王效中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3,78,共5页
套路具有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武技的技术特征,是窥探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窗口。在考据相关武术拳论及对原始宗教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层面对武术套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武术萌生于原始文化中的巫术,因而... 套路具有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武技的技术特征,是窥探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窗口。在考据相关武术拳论及对原始宗教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层面对武术套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武术萌生于原始文化中的巫术,因而在萌芽阶段便与艺术杂糅;套路是武术完整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击功用不可抹煞,在武术发展的不同时段其技击与艺术功能的表现不尽相同,而技艺的表征源自原始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套路 原始文化 艺术 巫术
下载PDF
同源异构与互渗趋同:武术与舞蹈的演进逻辑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乃宝 范恺 杨晗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6,共6页
以历史现象主义视角对舞蹈和武术的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者的演进遵循同源异构、互渗趋同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武术与舞蹈同源于巫术仪式中人的身体动作,二者在语用学和语源学存在互用或共用现象;在异构方面,出现了巫舞和... 以历史现象主义视角对舞蹈和武术的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者的演进遵循同源异构、互渗趋同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武术与舞蹈同源于巫术仪式中人的身体动作,二者在语用学和语源学存在互用或共用现象;在异构方面,出现了巫舞和武舞两种独立的身体文化现象;随后的演进中二者再次出现了相互吸收的体用互渗现象;趋同方面共同表现为天人合一和礼仪教化、神圣到世俗、屈从于消费文化和西方体育竞技文化;唯有保持舞蹈和武术原初的自律性,方能促使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舞蹈 巫术 演进逻辑 身体动作 情感表达 消费文化 竞技文化
下载PDF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祛疣》所涉之巫术与民俗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玉堂 贾海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祛疣"的医方中,涉及到一些流传至今的禁忌风俗与巫术,如对晦朔日、水井的禁忌等,巫医正是利用这些禁忌心理,用扫帚、祝由、禹步、土块、葵茎等巫法来"治疗"疣的。后世年终的傩礼等某些... 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祛疣"的医方中,涉及到一些流传至今的禁忌风俗与巫术,如对晦朔日、水井的禁忌等,巫医正是利用这些禁忌心理,用扫帚、祝由、禹步、土块、葵茎等巫法来"治疗"疣的。后世年终的傩礼等某些除活动,很可能是先民晦日禁忌的流风。而晦朔日祛疣对扫帚的使用以及"去禾"、弃帚等,则与至今流传在长江流域的年终岁末"打扬尘"、"送穷"等风习不无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方 祛疣 晦朔日 巫术 民俗
下载PDF
巫术的心理学分析与批判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时进 邹昊平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1年第4期16-19,共4页
对巫术做了心理学的分析和批判 ,找出了巫术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为在剔除巫术中糟粕的同时 ,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从心理学进行剖析和揭示 ,反过来也可能充实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对巫术只有采用这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批判... 对巫术做了心理学的分析和批判 ,找出了巫术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为在剔除巫术中糟粕的同时 ,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从心理学进行剖析和揭示 ,反过来也可能充实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对巫术只有采用这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批判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术 心理学分析 心理治疗 认知 情绪 想象 心理咨询
下载PDF
湘西巫傩文化与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湘军 白晋湘 +2 位作者 钟海平 龙佩林 陆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9-91,共3页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 ,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 ,成为驱逐瘟神赶鬼 ,沟通...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 ,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 ,成为驱逐瘟神赶鬼 ,沟通人与神的语汇。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傩文化 土家族武术 文化社会学 湘西地区 傩舞 巫师
下载PDF
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同癔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龚传鹏 徐汉明 刘安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 研究与迷信巫术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 将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41例与社会心理应激诱发的癔症 52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结果 研究组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对照组 ,遗传史、文化背景、临床特征均有明显不同。附体... 目的 研究与迷信巫术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 将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41例与社会心理应激诱发的癔症 52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结果 研究组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对照组 ,遗传史、文化背景、临床特征均有明显不同。附体体验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附体内容也存有差异。  结论 表明两者属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 ,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作为一类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是合理的 ,支持CCMD—Ⅱ—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信巫术 癔症 精神障碍 附体状态 对照研究
下载PDF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彬 陈德强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5-62,67,共9页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民间宗教 封建迷信 巫术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区域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汤明伟 王辉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0,共4页
文章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武术的渊源及文化流变,认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少数民族模仿巫术、图腾崇拜、战争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进一步从考古学角度解读三幅典型岩画中少数民族的武术信息,从中阐释了少数民族早期... 文章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武术的渊源及文化流变,认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少数民族模仿巫术、图腾崇拜、战争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进一步从考古学角度解读三幅典型岩画中少数民族的武术信息,从中阐释了少数民族早期生产生活场景、民间民俗习惯、狩猎战争等与武术起源的关系;认为:根据地域特点追求武术的实用特色;根据战争需要追求武术的技击特色;根据习俗节日追求武术的娱乐特色是少数民族武术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武术 图腾崇拜 模仿巫术 岩画
下载PDF
近代早期欧洲巫术大恐慌原因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章才 贾国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9-142,共4页
 巫术大恐慌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欧洲长期流传下来巫术文化是其爆发的文化背景,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灾难和失序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天主教和新教及世俗政治力量的发动和推动在巫术恐慌的整个过程中起了直接推动...  巫术大恐慌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欧洲长期流传下来巫术文化是其爆发的文化背景,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灾难和失序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天主教和新教及世俗政治力量的发动和推动在巫术恐慌的整个过程中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巫术文化 天主教 新教 巫术恐慌
下载PDF
巫术与技术共同打造的艺术——《哈利·波特》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海 王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7-89,共3页
《哈利·波特》创造了"读图时代"的阅读神话,它的成功归因于以巫术为代表的前现代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的完美合璧。巫术是神秘的、可以操作的、超自然的、在体验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术";技术是现实的、可控的... 《哈利·波特》创造了"读图时代"的阅读神话,它的成功归因于以巫术为代表的前现代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的完美合璧。巫术是神秘的、可以操作的、超自然的、在体验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术";技术是现实的、可控的、在试验中改造自然的"术";艺术是浪漫的、高度幻想的、能够安慰人心灵的"术"。巫术与技术结合来共同打造艺术,或许正是后工业时代艺术的发展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利·波特》 巫术 技术 艺术
下载PDF
论《格萨尔》史诗的巫术文化内涵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伟 赵闻彦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62,共7页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民的大百科全书,其间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文章以宗教为视点,认为《格萨尔》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反映,体现了藏族人民企图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造出...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民的大百科全书,其间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文章以宗教为视点,认为《格萨尔》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反映,体现了藏族人民企图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在格萨尔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民族的精神和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史诗 巫术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