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理论内涵、内在特质与世界贡献
1
作者 钟贞山 赵晓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形态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形态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发展观,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在致思方式上体现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在治理方略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具有独特的文化根基、理论根源、思维方法和使命意识等内在特质,正有机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拓宽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供价值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推动全球环境共治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独特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世界贡献
下载PDF
漫谈铲除滋生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土壤
2
作者 郑敬畴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4-128,共5页
近期,邯郸初中生被杀一案,引起社会震惊,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小人儿”的成长,是一个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缓慢转换的历程,也是由“动物世界”向“人类社会”长入的艰难过程。“丛林法则”——暴力和“冷暴力”是在孩子成长的... 近期,邯郸初中生被杀一案,引起社会震惊,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小人儿”的成长,是一个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缓慢转换的历程,也是由“动物世界”向“人类社会”长入的艰难过程。“丛林法则”——暴力和“冷暴力”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掘陷阱,是阻滞他们长入“人类社会”而久留“动物世界”的毒瘤。震慑“小恶魔”,治标不治本。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精神,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对有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违者严惩不贷。唯如此,才能铲除滋生“小恶魔”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属性(动物世界) 社会属性(人类社会) 震慑“小恶魔” 家长学校 有效监管
下载PDF
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鹏 杨兆山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共7页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意义世界 以人为本
下载PDF
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小波 于希贤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63,共3页
昆明世博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博览”二字 ,但对主题思想认识不足。笔者提出 ,将鸣凤山景区纳入规划范围 ,可实现“人与自然”主题从“人的自然化”到“自然的人化”的升华 ,并形成丰富的文化景观 。
关键词 世博园 鸣凤山 人与自然 主题公园
下载PDF
中国传统茶审美方法略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海燕 王秀萍 +1 位作者 刘德华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4-68,共5页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经典茶诗词,归纳提炼出"物我观照"、"净静虚明"、"妙悟自然"三种茶审美方法。"物我观照"源于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经典茶诗词,归纳提炼出"物我观照"、"净静虚明"、"妙悟自然"三种茶审美方法。"物我观照"源于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征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经常的茶事实践中,茶人从茶的清香和内蕴的品质中观照出"茶佳人"、"茶君子"的形象。"净静虚明"发端于道家老子"涤除玄鉴"及"致虚极,守静笃"的悟道理念,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即使是最简单不过的茶事活动仍洋溢着诗性之美。"妙悟自然"取材于禅宗、老庄及后来文艺美学理论,指茶人在品茶过程中通过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凝神遐想,终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方法 茶文化 物我观照 净静虚明 妙悟自然
下载PDF
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辨析——从深层生态学出发谈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孟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13,共6页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 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 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 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 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生态学并未真正达到其所说“深层”程 度,它依然存在着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的倾向。自然和自然界是两个不同概念,古希腊人将自然 看作是涌现和本性,现代人把自然视为自然界和自然物。这种转变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发 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之为人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能与自然界融合统一。人与自然的“深层” 关系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使人能够从中生成为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生态学 自然 自然界 人性
下载PDF
大学生责任教育深层问题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况志华 王汉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当前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是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特别是"性私论"的流行所招致的价值观混乱问题。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教育的核心是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责任教育应该按照教育的本意,在讲... 当前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是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特别是"性私论"的流行所招致的价值观混乱问题。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教育的核心是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责任教育应该按照教育的本意,在讲授、示范、实习和规范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教育 大学生 世界观 价值观 性私论
下载PDF
人工自然的追问与反思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明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15,共5页
不能把"自然"等同于"自然界",也不能因此而随意地把"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简化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依靠科学技术创建人工自然界既要遵循规律,更要合乎伦理。... 不能把"自然"等同于"自然界",也不能因此而随意地把"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简化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依靠科学技术创建人工自然界既要遵循规律,更要合乎伦理。面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危机现实,必须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理性和合理性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自然界 人化自然界 规律 伦理 理性 合理性
下载PDF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及其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向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8,共7页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建立在儿童富于感受性和敏感性的人性能力、周遭意义世界的彰显和意义连接建立的方式之上。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是经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的追问,寻求真善美,并最终获得意义感,建立意义空间的过程...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建立在儿童富于感受性和敏感性的人性能力、周遭意义世界的彰显和意义连接建立的方式之上。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是经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的追问,寻求真善美,并最终获得意义感,建立意义空间的过程。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条件和过程提醒我们,现代儿童教育需要在意义生成的视野重新审视和保护儿童作为意义生成基础的敏感精神,重视儿童意义上升能力的培养,注重周遭意义环境的呈现与引导,并以符合儿童意义生成特征的意义连接方式引导儿童意义世界的构建。同时,现代儿童教育不仅要重视儿童“是什么”的追问,更要重视儿童如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的反思;不能只是重视儿童如何学习,重视儿童学习效率的高低、效益的大小,还要重视儿童在什么意义指引下进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意义世界 人性能力 敏感精神 生成 现代儿童教育
下载PDF
神、人、自然——一种生态思想史的审视与反思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神、人、自然间的关系演变构成生态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在古代宇宙论世界观中,三者互渗统一;在基督教神本论世界观中,三者相互分离且等级化;在机械论世界观中,自然被剥夺了神性,成为死寂物质的集合,人和自然主客对立。这是现代生态问题... 神、人、自然间的关系演变构成生态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在古代宇宙论世界观中,三者互渗统一;在基督教神本论世界观中,三者相互分离且等级化;在机械论世界观中,自然被剥夺了神性,成为死寂物质的集合,人和自然主客对立。这是现代生态问题一个重要的心理诱因。反思和重建三者关系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课题。合理、有效的生态学需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三者的统一性,在科学基础上重建三者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宇宙论世界观 机械论世界观
下载PDF
“虚实之间”的秘密——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竑 《学术探索》 2019年第7期1-6,共6页
只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历史。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虚拟世界是由人的虚拟实践活动建构出来的世界,它不是虚假的世界,也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数字化信息的... 只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历史。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虚拟世界是由人的虚拟实践活动建构出来的世界,它不是虚假的世界,也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存在着的客观世界,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而且同样具有历史性和鲜明的客观实在性。人在虚拟世界中有两种极为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一种是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另一种是虚拟世界的体验者。虚拟世界的设计者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角色,甚至将决定整个虚拟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深度影响现实世界和整个人类的未来走向。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公共诉求与信息权利等多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践 虚拟世界 现实世界 人化自然
下载PDF
后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悲剧——解读莱辛的小说《本,在人间》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丽丽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246-256,共11页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2000年发表的小说《本,在人间》还没有引起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这篇小说是莱辛的又一部力作。她巧妙地利用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根斯坦》作为桥梁,借用了经典的普罗米修斯神话...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2000年发表的小说《本,在人间》还没有引起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这篇小说是莱辛的又一部力作。她巧妙地利用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根斯坦》作为桥梁,借用了经典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并把它颠覆性地改写成了一个后现代的悲剧。追寻普罗米修斯从"英雄"到"怪物"形象转化的轨迹,我们发现这两个悲剧之间跨越时空的联系映照出今天人性的退化和人类文明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 在人间》 普罗米修斯 悲剧 神话 人性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乌丙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11,共7页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口头遗产 非物质遗产 遗产保护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民间创作 文化空间 文化记忆
下载PDF
论世界性宗教在孝道观上的相通——以中国文化中的各大宗教孝论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文东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13,共9页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儒教、自然主义的道教和佛教(不包括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以及神本主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都超越了中国单个民族界限和固有国界而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宗教共处与对话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们历来在孝...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儒教、自然主义的道教和佛教(不包括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以及神本主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都超越了中国单个民族界限和固有国界而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宗教共处与对话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们历来在孝道观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争论甚至彼此非难,但如果我们从哲学伦理学层面考察其中的孝论并对它们的思想内涵进行对比和思考,则不难发现,至少在孝为德性与德行,孝是客观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孝道通天或通神诸方面,这些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实质性对话与融通的确是具有深刻的价值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宗教 人本主义 自然主义 神本主义 相通
下载PDF
人的“本质交换”与当代人的人性生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立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144,共4页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qu...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是人的"本质交换"正、负双重效应的悖论性表现,是人性历史性发展的必然阶段。当代人需要通过现实的本质交换实现人性"物化"向"人化"的转换,走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同时,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生命意识,人的"本质交换"观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人性未来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交换” 当代人 人性 “物化”
下载PDF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文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9,共7页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类 精神世界 审美愉悦 宗教意识 社会观念
下载PDF
E.B.怀特《夏洛的网》中的生态幻想世界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霞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5期122-126,共5页
美国作家E.B.怀特在小说《夏洛的网》中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构筑了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在两者的双峰对峙中,怀特呈现了人类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自然世界的清新美好、动物的友爱互助,从而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爱、友... 美国作家E.B.怀特在小说《夏洛的网》中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构筑了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在两者的双峰对峙中,怀特呈现了人类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自然世界的清新美好、动物的友爱互助,从而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爱、友谊等问题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夏洛的网》所呈现的幻想世界中,夏洛、坦普尔顿等动物有深刻的寓意,并形成对比映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B 怀特 《夏洛的网》 自然世界 人类世界
下载PDF
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俊英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30,共5页
庄子和谐观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保护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庄子 和谐观 天和 人和 心和
下载PDF
“虚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被引量:2
19
作者 靳义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130,共3页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物我融合 直觉思维 无功利性
下载PDF
《法象论》发微--戴震“气化”思想的目的论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龙鑫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32-37,共6页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的规定性。同样,以"气化"为基础的人性既包括"血气"这一自然事实,也包括"天德"这一具有规范性的道德意识,人性中的自然事实与道德规范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戴震的"气化"思想呈现出目的论色彩:"气化"创生的过程以"条理"作为自身的内在目的;自然人性以道德倾向为其内在目的。由此,戴震得以肯定情欲中内在的道德意义,并最终提出"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人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象论》 戴震 气化 天道 人道 人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