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gotiations of the "Female Gaze": Fil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lish Women's Art and Cinema*
1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3年第8期532-540,共9页
The paper discusses selected works of Polish women artists and directors who employ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film,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The author wro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lm schola... The paper discusses selected works of Polish women artists and directors who employ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film,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The author wro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lm scholar whose interests focus on women directors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and gender identity in the contemporary cinema. Nevertheless, she decided to expand her research area to include works of Polish female artists who utilise the media and these means of expression that can be analysed in regard to modern film studies. She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eminist, and gender perspective, also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heir broadest definition. This enables the author to situate the movies under discussion in diverse context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hus not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or historical discussion of women's input into audiovisual arts of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but to emphasise complexity and demonstrate dynamics of their artistic creativity in Poland particularly. In her analysis, Radkiewicz considers four different research approaches: historical, theoretical (which refers to film and media studies), artistic, and identity related on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she investigate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strategies of using the cinematic field, film conventions, and means of representations,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narrative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cinema and arts gender identity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下载PDF
探析妇女主义视角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兼析艾丽斯·沃克的《紫色》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永丹 纪颖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16,共3页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主义 双重压迫 身份 姐妹情谊 两性和谐
下载PDF
从后殖民翻译看《女勇士》的文化身份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文革 杨琦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一直是流散文学,尤其是华裔美国文学备受关注且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从翻译的视角审视文化身份的论著,目前尚不多见。与许多华裔美国作家一样,汤亭亭借用文化翻译以完成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写作,并成功在美国主流社...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一直是流散文学,尤其是华裔美国文学备受关注且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从翻译的视角审视文化身份的论著,目前尚不多见。与许多华裔美国作家一样,汤亭亭借用文化翻译以完成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写作,并成功在美国主流社会立足。通过杂合,她用独特的改写与重塑,融合不完整的"中国"文化记忆与其身处的美国文化,对英语这一完整的连续的整体发出挑战,也激发读者参与到文化翻译当中。她成功地再现了异域"中国"文化,也构建了本土的美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文化翻译 文化身份构建 汤亭亭《女勇士》
下载PDF
“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与女性性别身份认同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传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97,共5页
新时期之初,当中国女性进入由语言和法则所构成的象征界,试图完成自我主体身份认同的时候,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女性无法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立场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没有话语理论作支援的女性"突围表演",... 新时期之初,当中国女性进入由语言和法则所构成的象征界,试图完成自我主体身份认同的时候,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女性无法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立场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没有话语理论作支援的女性"突围表演",只能沿用包含男权思想的话语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反抗愿望,凭借已有的话语理论为女性争取自我实现空间。而一旦运用这种话语,女性就会步入男权社会的权力逻辑,就会被禁锢于一个她们原本想反抗的权力结构之上。这就是新时期之初中国女性写作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女性主体身份建构、性别身份认同所遭遇的围困。"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和"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宣言的流行和陷落,正是这一困境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子汉 女强人 性别身份 主体建构
下载PDF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玉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8-84,共7页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角色 女性意识 萌芽与失落 镜像阶段 对话 爱的宗教
下载PDF
论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8
6
作者 刘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83-86,共4页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先后刻画了 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从小说角度对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先后刻画了 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从小说角度对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清晰可见 ,并可看出作者对女性主义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黑人女性 妇女解放 女性价值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性的差别与平等: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妇女权利发展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邹晓红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60,共6页
对男权社会的基础进行颠覆从而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是妇女权利保障的前提性条件,同时这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总体目标。纵观当今世界的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主要有五种女性主义理论对妇女权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理论下,... 对男权社会的基础进行颠覆从而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是妇女权利保障的前提性条件,同时这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总体目标。纵观当今世界的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主要有五种女性主义理论对妇女权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理论下,妇女权利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些理论与实践对当下中国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妇女权利 性别
下载PDF
异性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教师形象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丽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32-35,共4页
夏洛蒂·勃朗特与萨克雷分别塑造了家庭女教师形象 :简·爱与利蓓加。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中有异 :她们所处的时代 ,社会出身 ,人生道路大致相同 ,但在褒贬色彩和形象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则主要是由于创造形象的作... 夏洛蒂·勃朗特与萨克雷分别塑造了家庭女教师形象 :简·爱与利蓓加。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中有异 :她们所处的时代 ,社会出身 ,人生道路大致相同 ,但在褒贬色彩和形象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则主要是由于创造形象的作家萨克雷与夏洛蒂·勃郎特性别不同造成的。作家性别的不同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家庭女教师 人物形象 性别差异 女性意识 夏洛蒂·勃朗特 萨克雷 批判现实主义
下载PDF
性别叙事视阈中的新女性形象——重新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被引量:7
9
作者 毛靖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1-66,共6页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声音塑造出神秘多变的女性形象萨拉。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与性别身份关联的研究和整体细读的方法,从性别叙事的角度重新解读萨拉的女性形象,分析福尔斯如何在男性...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声音塑造出神秘多变的女性形象萨拉。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与性别身份关联的研究和整体细读的方法,从性别叙事的角度重新解读萨拉的女性形象,分析福尔斯如何在男性叙事语境中还原一个从文化他者到独立主体的新女性形象,并借此窥探福尔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叙事 女性主义叙事学 话语权 读者性别身份 整体细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鹏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8年第1期89-96,共8页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比亚复杂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历史剧 外籍女性 性别 国族 政治
下载PDF
重构美国华裔的社会性别身份:“母亲”、“父亲”形象塑造
11
作者 闫毓芳 杨惠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2-87,共6页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以其处女作《女勇士》轰动了美国文坛,又以《中国佬》巩固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旨在结合社会性别理论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探讨"母亲"、"父亲"的形...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以其处女作《女勇士》轰动了美国文坛,又以《中国佬》巩固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旨在结合社会性别理论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探讨"母亲"、"父亲"的形象塑造,得出通过运用混杂鬼故事、性别倒转和性别跨越以及矛盾、模糊的形象塑造等策略,解构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于美国华裔男性和女性既定的社会性别范畴重构了华裔独特的主体性和华裔美国人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勇士》 《中国佬》 社会性别身份 “母亲” “父亲”
下载PDF
错位·焦虑·迷失——析卡佛小说中男性人物的性别身份困境
12
作者 陆海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1-115,共5页
雷蒙德·卡佛被誉为"极简主义之父",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其小说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主题与意义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贯穿卡佛小说始终的男性身份困境问题。卡佛将自身所目睹的、感知的和经历的灌注于小说... 雷蒙德·卡佛被誉为"极简主义之父",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其小说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主题与意义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贯穿卡佛小说始终的男性身份困境问题。卡佛将自身所目睹的、感知的和经历的灌注于小说创作中,着迷于讲述一个个深陷性别身份困境的底层男性的故事,向读者呈现一种角色错位的男性形象,并致力刻画他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男性气质焦虑与身份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佛小说 男性人物 性别身份困境 错位 焦虑 迷失
下载PDF
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第五届“性别与百年中国”学术论坛综述
13
作者 侯杰 王敏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0-16,共7页
为了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女性解放的光辉历程,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推进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第五届“性别与百年中国”学术论坛于2021年6月25~27日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国内40... 为了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女性解放的光辉历程,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推进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第五届“性别与百年中国”学术论坛于2021年6月25~27日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国内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期刊界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就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展开充分讨论。与会学者还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推进性别研究与医疗史、生命史、情感史、儿童史、日常生活史等新兴学术领域的互动展开探讨,重视研究理论方法的探索思考,极大拓展了妇女/性别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性别研究 妇女运动 百年中国
下载PDF
女性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状况与发展——基于女性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数据统计
14
作者 杨春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2-26,共5页
女性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的发展状况和经历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所占的比例都偏低,女性还远远没有成为科学研究队伍的主流,65岁以后整体博士生导师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女性博士生导师的发展轨迹却... 女性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的发展状况和经历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所占的比例都偏低,女性还远远没有成为科学研究队伍的主流,65岁以后整体博士生导师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女性博士生导师的发展轨迹却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为了促进女性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的发展,建议在科技政策和立法中纳入性别平等理念,在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上适当考虑性别平等发展因素,将女性科研人员的组织渗透到决策层,设立女性科学研究基金和女性特别培训基金,加大女性激励机制,延长女性退休年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发展 性别意识
下载PDF
社会性别视角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以四川省泸州市B镇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唐佳 梁谨恋 穆莉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52-58,共7页
以四川省泸州市B镇为例,解读从乡到镇的小范围迁移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发现妇女成为陪读家长的主力军,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 以四川省泸州市B镇为例,解读从乡到镇的小范围迁移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发现妇女成为陪读家长的主力军,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导致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再次就业困难重重。在自我感受方面,农村妇女对陪读持肯定态度,但面临着陪读和就业难以兼顾的矛盾。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传统的性别分工是陪读妈妈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在宏观层面应进一步关注和加强农村教育,倡导性别平等;在微观层面应将对陪读妈妈的服务纳入专业的社会工作之中,通过积极开展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家庭提供儿童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村妇女实现自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读 农村妇女 妇女自我发展 社会性别
下载PDF
从女人史到性别史 被引量:2
16
作者 Laura Lee Downs 苑莉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0-84,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学者开始从宏大结构分析的社会史转向更侧重于文化和话语分析的微观史研究,期冀用"性别"来区分将生理性(别)视为个人身份认同的物质属性的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行为规范具有社会建构的可变性,揭示其贯穿时空流转被建构的本质。从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在理论和方法论争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英美历史学界接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从概念上挑战既有"男人"、"女人"社会范畴的稳定性,历史地研究性别关系在以往时代的演变,进一步动摇了历史学科以往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三个不同时段的四本代表作,揭示了女人史的发展路径:从作为社会史的女人史,到性别史,再到后结构主义性别史,以此探析女人研究领域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人史 性别史 经验 主体(观)性 身份属性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跨性别女性性别认同及性别肯定医疗现况的定性访谈
17
作者 杨佳捷 周海龙 +3 位作者 谢枫 欧阳琳 周超 陈菲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37-239,252,共4页
目的了解跨性别女性的性别认同经历及性别肯定医疗现状,为完善跨性别医疗服务提供依据。方法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招募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招募符合要求的跨性别女性进行一对一定性访谈,样本量根据信息饱和原则确定。结果共访谈12名跨性别女... 目的了解跨性别女性的性别认同经历及性别肯定医疗现状,为完善跨性别医疗服务提供依据。方法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招募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招募符合要求的跨性别女性进行一对一定性访谈,样本量根据信息饱和原则确定。结果共访谈12名跨性别女性,其中10名受访者从小就有不同于生理性别的表现和行为,6名有明显厌恶男性特征的情况;4名受访者使用过激素,难以开具易性证明以获取可持续的激素治疗、经济负担及潜在歧视等是暂未使用激素的主要原因;仅2名受访者完成性别肯定手术,手术经济负担、父母知晓证明及跨性别医疗提供不足等,是未进行性别肯定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完善跨性别女性性别肯定医疗的制度和规范,提高改善服务的可及性,可以帮助其获得正规专业的医疗服务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性别女性 性别认同 性别肯定医疗 定性访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