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Precepts,Rules and Ethic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1
作者 Jin Yingkun Arthur(翻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第6期83-103,共21页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istocra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family precepts,rules,and eth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istocra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family precepts,rules,and ethics on children’s education.I believe that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family precept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study within the family,which promoted virtues like loyalty,filial piety,diligence,frugality and modesty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The rise and fall of Tang Dynasty famili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mily precepts,rules,ethics,and learning.Famous and respectable families often regarded these traits as important means to maintain the family’s status,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cholarship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s a“carry-on treasure”has become a common belief among scholars 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ducating Chinese society,enriching our culture,and keeping society in 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dynasty family ethics family precepts family rules family learning children’s education
下载PDF
Analyzing the Influences on Women’s Upbringing and Their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Using the Case of Estella,the Heroine of Great Expectations
2
作者 Xiaoyi Y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3年第11期173-178,共6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s on women’s upbringing and their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by using the character Estella from Great Expectations as a case study.Through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environment,f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s on women’s upbringing and their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by using the character Estella from Great Expectations as a case study.Through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environment,family education,and self-awakening,this article aims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feminist cognitive community.It delves into the class divisions of 19th-century England,the manipulative family education imposed on Estella by Miss Havisham,and Estella’s journey towards self-consciousness after her foster mother’s death.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women in societal constraints,family expectations,and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overy in overcoming these limi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upbri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ducation self-awakening
下载PDF
How did women’s education and differential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shape transition to second and third births in historical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
3
作者 Min Qin Sabu S.Padmadas Jane Falkingham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2022年第1期1-33,共33页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on fertility transi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in research studie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improve-ments in women’s education have shaped reproductive deci...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on fertility transi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in research studie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improve-ments in women’s education have shaped reproductive decisions of Chinese women across different family planning regimes,particularly at micro level.This study uses retrospective pooled birth history data from five consecutive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surveys collected over the period 1982-2006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and women’s education,and their interactive effect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birth transitions.We hypothesize that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had a differential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groups in reduc-ing the transition to second and third births.The results from discrete time com-plementary log-log survival model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of differential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education groups across time in China,and the simultaneous influence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in lowering risks to higher parities.The rates of progression to second and third births tend to be lowe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rigid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and more importantly,the policy impact persisted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The increase in women’s education overall had a depressing effect on transi-tion to higher parities,and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implemented overtime have had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women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al groups.The findings show that both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and women’s education 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fertility behavior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China womens education second birth Log-log survival analysis Micro birth history data
原文传递
两晋上层士族阶层女性家庭环境、婚姻关系与政治活动探讨
4
作者 李心灵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1,共7页
两晋时期,士庶有别。出身于上层士族阶层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除嫁给皇室司马氏之外,她们大多与同阶层高门士族联姻;在政治活动方面,嫁入皇室的士族女性对两晋政局的影响较大,嫁入同阶层高门士... 两晋时期,士庶有别。出身于上层士族阶层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除嫁给皇室司马氏之外,她们大多与同阶层高门士族联姻;在政治活动方面,嫁入皇室的士族女性对两晋政局的影响较大,嫁入同阶层高门士族的女性其政治表现也很突出。女性的出身阶层是两晋士族联姻成功的前提,女性的品行与教育有助于维系士族阶层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士族阶层女性的婚姻是推动两晋社会政治资源在同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个别女性影响了两晋政局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时期 士族女性 家庭环境 婚姻关系 政治活动
下载PDF
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唐代儿童的“志向”教育解析——以“一错”“二误”为中心
5
作者 金滢坤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通过对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的有关影响人生“生命长短”的“养子不教为一错”“贪酒逐色为一误,不择师友为二误”三条“家教”进行文义考释和内涵解析,并探讨了其与唐代家教、童蒙教育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养子不教为一错”是受中... 通过对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的有关影响人生“生命长短”的“养子不教为一错”“贪酒逐色为一误,不择师友为二误”三条“家教”进行文义考释和内涵解析,并探讨了其与唐代家教、童蒙教育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养子不教为一错”是受中国古代重视子弟教育传统影响,特别是唐代“以文取士”成为选举的主流,“养子不教”意味着背道而驰、家门不兴。中国古代把“贪酒逐色”视为亡国败家之象,孔子将戒色作为三戒之首,子弟犯此者意味着人生志向和道路选择出现严重偏差。“不择师友为二误”,与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子弟教育有关,认为子弟教育的关键是慎择师友,师友选择关乎其人生格局、官爵地位。其实,“一错”“二误”皆有关子弟志向、志趣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关乎其格局、学业、仕途、营生、生活等,最终定会影响其“生命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家教 一错二误 志向 童蒙教育
下载PDF
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唐代童蒙“认知”教育解析——以“九愚”为中心
6
作者 金滢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0-33,共14页
考释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九愚”的含义,解析其文化内涵,对深度解析其与唐代童蒙教育、家教的关系颇为重要。“九愚”行为可分为三类:耽酒逐色、求财不足、好衣薄德、悭贪恡惜是背离儒家重德轻物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偏差“愚”行;自... 考释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九愚”的含义,解析其文化内涵,对深度解析其与唐代童蒙教育、家教的关系颇为重要。“九愚”行为可分为三类:耽酒逐色、求财不足、好衣薄德、悭贪恡惜是背离儒家重德轻物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偏差“愚”行;自谈己善、好说他人、妒嫉胜己则是言语不善方面的“愚”行;行恶不虑、被辱不耻反映的是知过不改,不明事理的“愚”行。《武王家教》不仅将“九愚”行为判定为认知方面的偏差,而且也是造成“人命长短不等”和个人身份贵贱的影响因素。因此,子弟应该远离酒色、重德轻物、谨言慎行、谦虚礼让、知耻后勇、积善弃恶,杜绝“九愚”行为,建立良好的“认知”观念,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达到修身、立身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蒙书 《武王家教》 唐代 “九愚” “认知”教育
下载PDF
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3,共8页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佛教世俗化 唐代女性 婚姻家庭观
下载PDF
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 被引量:8
8
作者 金滢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6,共8页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 ,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 ,礼部主持考试 ,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 ,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 ,礼部主持考试 ,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策问。童子登第者一般都授官 ,由于其年纪尚轻 ,一般都会参加制举或吏部科目选 ,以加快晋升速度。五代童子科基本上沿袭了唐朝旧制 ,但在童子年龄、荐送和乡贡、考试内容及入仕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唐五代童子科举的产生和发展与唐朝历代皇帝、大臣重视儿童教育紧密相关。唐五代社会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完善 ,为儿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五代 童子科 儿童教育 科举制 乡学 社会教育体制 家学 教育史
下载PDF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被引量:14
9
作者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教育 文学启蒙 明清 诗艺
下载PDF
关于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理念的再思考——跨学界视野与跨学界对话 被引量:41
10
作者 和建花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10,共8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重启新时期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未来几年将带来一定规模婴幼儿人口的增长,由此导致家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重启新时期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未来几年将带来一定规模婴幼儿人口的增长,由此导致家庭对托幼服务的需求会呈刚性增长,这将给我国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但相比现实需要,目前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政府和社会包括学界对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理念的理解和宣传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今后托幼公共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研究从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和人口学的综合视角出发,对3岁以下托幼公共服务理念进行再思考,认为应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3岁以下托幼服务是公共服务的理念,并要重新确立解除妇女后顾之忧和教育幼儿的双重目标;政府应继续承担发展托幼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通过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适度扩大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幼公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托幼机构 家庭育儿负担 妇女就业 政府责任
下载PDF
唐代公主的家庭生活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海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78,共8页
唐代公主是一个特殊的贵族妇女群体。由于她们的特殊身份,与一般女性相比,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经济相对独立;思想相对独立;感情相对独立;人格相对独立。正因为她们拥有相对独立的个体空间,才使她们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显示出别样的风采。
关键词 唐代公主 家庭生活 贵族妇女群体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点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必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86-91,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兴盛发达。这一时期的家族教育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家族内世代相传的家学趋于繁荣,“家诫”、“家训”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妇女积极参与家族内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家族教育 家学 家诫 妇女
下载PDF
清代苏南女性在家族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明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8,共6页
从教育的角度考察清代苏南女性,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十分重要的课题。清代苏南女性学养的教育特点及其辐射性影响,她们在家族子弟教育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以及清代苏南耐人寻味的"文教联姻"现象,折射出苏南重文兴教的文化内涵、开... 从教育的角度考察清代苏南女性,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十分重要的课题。清代苏南女性学养的教育特点及其辐射性影响,她们在家族子弟教育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以及清代苏南耐人寻味的"文教联姻"现象,折射出苏南重文兴教的文化内涵、开放流动的社会内涵、开明进步的历史内涵、家族制度的特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苏南 女性 家族教育 作用
下载PDF
唐代家训、家法、家风与童蒙教育考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金滢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3-21,共9页
本文从隋唐帝国的兴起、士族的兴衰和科举的兴盛等视角考察了家训、家法、家风与童蒙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唐代家训的重要特点就是形成了中国以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兼顾忠孝、勤学、节俭和谦让,对后世影响极深。唐代家族的兴衰与其家训... 本文从隋唐帝国的兴起、士族的兴衰和科举的兴盛等视角考察了家训、家法、家风与童蒙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唐代家训的重要特点就是形成了中国以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兼顾忠孝、勤学、节俭和谦让,对后世影响极深。唐代家族的兴衰与其家训、家法、家风和家学密切相关。因此,名门士族往往把家训、家法、家风和家学作为维护门第不衰的重要手段,客观上促进了家学的发展,推动了唐代童蒙教育的兴盛。诗书传家,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成为士人的普遍价值观念,为教化社会,繁荣文化,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家风 家训 家法 家学 童蒙教育
下载PDF
试论唐代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海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779-783,共5页
唐代母亲在教育方面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业及思想品德。因为唐代女性的学养不同于前代的封闭与死板,也异于后代的保守与僵化。所以她们扮演的母亲角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同于以往及后世。她们是一群聪明、能干、坚强的女性,... 唐代母亲在教育方面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业及思想品德。因为唐代女性的学养不同于前代的封闭与死板,也异于后代的保守与僵化。所以她们扮演的母亲角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同于以往及后世。她们是一群聪明、能干、坚强的女性,是有智慧的、有头脑的严且爱的母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母亲 家庭教育 作用
下载PDF
唐代女性文学教育的文化环境述论——以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丽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10期132-136,共5页
在唐代,受过文学教育的女性数量虽不是很少,但基本上是集中在社会的中上层。而且,无论女性的文学才能多么杰出,诗名外扬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社会舆论对女性的主流评价标准仍然是传统的儒家礼法,对"四德"的强调尤为突出。... 在唐代,受过文学教育的女性数量虽不是很少,但基本上是集中在社会的中上层。而且,无论女性的文学才能多么杰出,诗名外扬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社会舆论对女性的主流评价标准仍然是传统的儒家礼法,对"四德"的强调尤为突出。寡母教孤就是唐代女性文学教育的这种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它既与鲜卑余俗的逐渐消亡和汉化的加强以及由此导致的儒家礼法文化的进一步渗透和社会舆论对守节的普遍肯定有关,也与寡母对"养"的自然关系的深化、对丧夫后自我情感的补偿、渴望交流、对自我存在的肯定有关。更与其施展文学才能的不自由,不得不藉由男子为中介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性 文学教育 文化环境
下载PDF
新出土唐代文学家李当墓志考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可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河南省偃师市新出了唐代文学家李当墓志。这方墓志提供了李当籍贯家世、生平经历、诗文著述等重要资料,记载了李当的科场经历和仕宦出处,牵连到牛李党争的人事关系,对于唐代科举史和政治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李当是大诗人李益之子,其诗... 河南省偃师市新出了唐代文学家李当墓志。这方墓志提供了李当籍贯家世、生平经历、诗文著述等重要资料,记载了李当的科场经历和仕宦出处,牵连到牛李党争的人事关系,对于唐代科举史和政治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李当是大诗人李益之子,其诗文撰著无疑受到李益的影响。该墓志也就有益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学家的家族传承特点,本身也是一篇难得的文学家传记。因此,李当墓志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 李当墓志 李益 唐代科举 家族文学 晚唐党争 古代文学传记
下载PDF
从敦煌文书看唐代下层社会女子家教 被引量:2
18
作者 僧海霞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70-72,共3页
一般认为,唐代女子家教具有开放活泼的特点,实际上这只是上层社会的情况。而不少敦煌文书资料,从女子家教的重要性、母亲在女子家教中的作用、女子家教的内容等方面反映了唐代下层社会平民女子家教遵从封建社会礼教、维持男尊女卑观念... 一般认为,唐代女子家教具有开放活泼的特点,实际上这只是上层社会的情况。而不少敦煌文书资料,从女子家教的重要性、母亲在女子家教中的作用、女子家教的内容等方面反映了唐代下层社会平民女子家教遵从封建社会礼教、维持男尊女卑观念、抹杀女性独立人格、限制女性自主权利的本质,从而说明唐代平民女子家教保守禁锢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书 唐代女子家教 训女文
下载PDF
洛阳新出的《李毂墓志》与李氏家族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慎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126,共4页
洛阳新出一方李彀撰的《李毂墓志》。李毂生平事迹为史书所不载,志文所载李毂的世系情况可纠正《唐才子传校笺》李敬方世系之误,可补两《唐书·李憕传》李憕子嗣情况。其中,李毂所作的《粃句》一书可补唐代著述,志文言及的李氏兄弟... 洛阳新出一方李彀撰的《李毂墓志》。李毂生平事迹为史书所不载,志文所载李毂的世系情况可纠正《唐才子传校笺》李敬方世系之误,可补两《唐书·李憕传》李憕子嗣情况。其中,李毂所作的《粃句》一书可补唐代著述,志文言及的李氏兄弟俱业文一事展现了唐代文学的家族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毂墓志》 文学传统 唐代 李氏家族
下载PDF
唐宋服饰文化内涵之比较——以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琳琳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相对于唐代而言,宋代对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的接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接受胡人衣冠态势上,由"推行"走向了"禁止",引起了民族心理的重大变化;在妇女服饰态度上,由"开放"到"简约... 相对于唐代而言,宋代对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的接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接受胡人衣冠态势上,由"推行"走向了"禁止",引起了民族心理的重大变化;在妇女服饰态度上,由"开放"到"简约",出现了妇女服饰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基本奠定了两朝服饰文化的格局,折射出社会民族心理和男女地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人衣冠 妇女服饰 文化内涵 唐宋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