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须弥华藏: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意涵新探
1
作者 张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0,I0003,共10页
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圆锥形中心柱窟,其中心柱形式却颇为罕见。目前学界多将其比定为须弥山中心柱,并从须弥山世界的形态、整体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柱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讨论,但仍不乏经意阐释... 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圆锥形中心柱窟,其中心柱形式却颇为罕见。目前学界多将其比定为须弥山中心柱,并从须弥山世界的形态、整体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柱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讨论,但仍不乏经意阐释与观察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302窟303窟形制的重新观察,结合对二者的形象对比与关键细节的梳理,探讨其表现华严思想下华藏世界的形象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02、第303窟 中心柱形象 须弥山 华藏世界 华严宗
下载PDF
矿坑中的佛教世界——蚌埠白石山栖岩寺景观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江黎 吴兵 《南方建筑》 2014年第4期84-87,共4页
蚌埠白石山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地貌,遍布的大大小小的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构成了整个寺院环境中特殊的风景。栖岩寺的景观不仅仅局限于寺院内部的小环境,更放大到了整个白石山。利用佛教世界观的理念来打造整个栖岩寺景观是整个栖岩寺景... 蚌埠白石山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地貌,遍布的大大小小的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构成了整个寺院环境中特殊的风景。栖岩寺的景观不仅仅局限于寺院内部的小环境,更放大到了整个白石山。利用佛教世界观的理念来打造整个栖岩寺景观是整个栖岩寺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思路。将每一个矿坑都赋予佛教文化的含义,并巧妙的用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中间娑婆世界、地下幽冥世界来划分和解释整个栖岩寺景观布局,将独特的地貌和玄妙的佛教世界结合在了一起,变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为独一无二的寺院风景线,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栖岩寺景观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本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坑 佛教世界 景观布局
下载PDF
西域冥府游历故事对中土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青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论文比较了中土、印度以及西域三个文化区域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指出:由西域人讲述的冥府游历故事对中土幽冥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们以新奇的构思方式、神异的情节效应和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很快代替了中土原有的冥... 论文比较了中土、印度以及西域三个文化区域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指出:由西域人讲述的冥府游历故事对中土幽冥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们以新奇的构思方式、神异的情节效应和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很快代替了中土原有的冥府故事,成为中国传统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冥故事 中国 小说 印度 西域地区
下载PDF
太虚法师对藏传密教的融铸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小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9-133,共5页
近代佛学思想家太虚运用契理契机的原则,站在整体佛教的高度,认为藏传密教只能是大乘佛教八宗之一,而不能独立于显教之上别为一教;藏传密教讲究修学的次第和大乘精神的实践,但是其自标高明的做法导致了迷信,"男女双运"的做法... 近代佛学思想家太虚运用契理契机的原则,站在整体佛教的高度,认为藏传密教只能是大乘佛教八宗之一,而不能独立于显教之上别为一教;藏传密教讲究修学的次第和大乘精神的实践,但是其自标高明的做法导致了迷信,"男女双运"的做法导致秽行流传,对社会风俗的净化没有成效。因此,应吸取藏传密教的长处,冶藏密为"中密",为振兴中国佛教和建设世界佛教的宏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得失 中密 世界佛教
下载PDF
现代世界中的泰国佛教——一个人类学的视野 被引量:5
5
作者 段颖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5,共7页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相互关系的叙述与分析,阐述以"业"为实践核心的佛教如何渗透至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泰国国家社会重要的文化特质,以及泰民族持久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南传上座部佛教 现代世界
下载PDF
《周易》与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4-152,共9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周易》与儒、释、道三家都对"天人合一&qu...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周易》与儒、释、道三家都对"天人合一"有所发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主张。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应该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中得到某种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世界观 《周易》
下载PDF
《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被引量:5
7
作者 洪修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9,共5页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人间佛教 中印文化渊源 思想特色 历史影响
下载PDF
华藏世界:佛家审美境界之一
8
作者 余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5-90,共6页
华藏境界是华严宗所追求的宗教境界,也是中国佛家有代表性的审美人生境界之一。从佛教视角论,华藏世界之美:一美在华藏世界庄严绚丽之相;二美在华藏世界所蕴含的圆融无碍的深邃之理。华藏世界是相与理的统一,是理相融通互摄的结果。从... 华藏境界是华严宗所追求的宗教境界,也是中国佛家有代表性的审美人生境界之一。从佛教视角论,华藏世界之美:一美在华藏世界庄严绚丽之相;二美在华藏世界所蕴含的圆融无碍的深邃之理。华藏世界是相与理的统一,是理相融通互摄的结果。从美学角度论,华藏世界作为一个意象世界,在其庄严美妙的形象世界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出审美人生境界的诸多特质。本文从华藏世界的庄严华美与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两个层面剖析华藏世界的审美特质,揭示华藏世界作为审美人生境界的丰富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华藏世界 佛教 审美境界
下载PDF
当代大陆佛教小说中的救赎意识——以《袈裟尘缘》和《双手合十》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雪梅 《唐都学刊》 2015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袈裟尘缘》和《双手合十》是当代大陆佛教小说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在创作年代上跨越二十余年,但却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深刻的救赎意识。救赎意识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展开,并赋予了主人公超拔的人格特征,形塑了中国佛教小说中新的僧人形象。而... 《袈裟尘缘》和《双手合十》是当代大陆佛教小说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在创作年代上跨越二十余年,但却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深刻的救赎意识。救赎意识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展开,并赋予了主人公超拔的人格特征,形塑了中国佛教小说中新的僧人形象。而这一形象的产生根植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为便于直观而深层地解读文本,该文以当代佛教小说的写作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格雷马斯的"施动者模型"进行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小说 《袈裟尘缘》 《双手合十》 救赎意识
下载PDF
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研究
10
作者 郑红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4-91,共8页
唐太宗入冥故事,历经从唐代文人笔记、民间变文至元杂剧、明清小说,是影响较大、流传已久的游冥故事。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涉及冥界观念的演变、小说对"玄武门"事件的态度、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等很多方面。《唐太宗入冥记》... 唐太宗入冥故事,历经从唐代文人笔记、民间变文至元杂剧、明清小说,是影响较大、流传已久的游冥故事。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涉及冥界观念的演变、小说对"玄武门"事件的态度、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等很多方面。《唐太宗入冥记》变文中的冥界观念清晰明确,反映了初唐时期的冥界观念。明清小说中的唐太宗入冥故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比较流行的冥界观念。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变过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流传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基本框架,被不同的创作者因着不同的创作主旨加以利用重新改造,在这个框架内加进一些不同的内容,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入冥 冥界观念 佛教 明清小说
下载PDF
“横渠四句”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仲生 《唐都学刊》 2019年第6期62-68,共7页
“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名言,震铄古今,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四句所表现的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召唤,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资源... “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名言,震铄古今,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四句所表现的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召唤,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资源。从民族振兴的当代需要出发,以现代意义诠释“横渠四句”的内涵,阐释其中表现的时代语境及张载个人的精神追求,对于我们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迫切的、必需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渠四句 张载 北宋文化 儒释道互补 太平世界 创新精神
下载PDF
佛教与敦煌信众死亡观的嬗变——以隋唐宋初敦煌写经题记为中心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青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9,共7页
死后世界是每个民族和文化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佛教传入中国后,着力宣扬业力果报和六道轮回,深刻冲击了中土人生一世、魂归墓穴和羽化升天原有的认识,三世六道轮回成为信众思考逝后世界的新模式。为拯救亡灵于恶道,由原先为亡者陪葬... 死后世界是每个民族和文化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佛教传入中国后,着力宣扬业力果报和六道轮回,深刻冲击了中土人生一世、魂归墓穴和羽化升天原有的认识,三世六道轮回成为信众思考逝后世界的新模式。为拯救亡灵于恶道,由原先为亡者陪葬实物这种重视物质的救济,转变成为拯救灵魂而做种种功德,抄写佛经即是其中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佛教 抄经 轮回 死亡观 死后世界
下载PDF
大同世抑或弥勒下世?--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佛学渊源
13
作者 杨鸿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4-82,共9页
康有为大同学说集中体现在其《大同书》中,而《大同书》除了书名指示的儒家思想渊源之外,全书更多的是吸取了佛教思想资源。通过将《大同书》与佛教弥勒下生系统的经典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几乎是佛教净土的翻版。康有为... 康有为大同学说集中体现在其《大同书》中,而《大同书》除了书名指示的儒家思想渊源之外,全书更多的是吸取了佛教思想资源。通过将《大同书》与佛教弥勒下生系统的经典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几乎是佛教净土的翻版。康有为在基督教、进化论以及乌托邦等理论的启发下,用佛教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本土的具有千禧年色彩的美好世界。这个美好世界是人道的也是神道的,鲜明地体现了康有为儒教思想在世俗与神圣间,在人间与天国间的双向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大同书》 儒学 佛教 弥勒下生 乌托邦
下载PDF
新背景下佛教圣俗二界经济文化交流与影响分析——以贵州弘福寺为例
14
作者 许桂灵 司徒尚纪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佛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当今条件下它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功能及其活动 ,对周边地区和群众群体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圣俗二界经济文化互动与整合 ,有利于佛教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 ,应重视和肯定 ,贵州弘福寺即为成功典范。
关键词 经济文化交流影响 圣俗二界 弘福寺
下载PDF
人生智慧、苦难与忏悔——评武高寿先生《境界与智慧》
15
作者 安希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0-14,共5页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和对苦的解脱。真正的宗教精神自觉到单靠自己去除苦罪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以接受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践履,忏悔是精神超越的条件。"忏悔"来自佛教和基督教,中国文化阙如。武高寿先生在《境界与智慧》一书中,把佛教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考察,把佛教放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考辨,从提升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扬社会批评、推动宗教与文明对话、厉行法制、倡导社会排忧解难等角度,从超越角度介入社会批判,开拓了研究新领域,首倡作为人学的"文化佛学",关注民生,立足现实,追求超越,是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人生、世界和平的智慧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 文化佛学 精神世界 智慧 苦难 忏悔
下载PDF
梁漱溟与佛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文儒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11,共7页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以“特立独行、一代直声”饮誉后世。在学术思想上 ,他自认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从他为什么会信佛和他对印度佛学研究的贡献及对于儒佛异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 ,可以看出梁漱溟佛学思想不只是他...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以“特立独行、一代直声”饮誉后世。在学术思想上 ,他自认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从他为什么会信佛和他对印度佛学研究的贡献及对于儒佛异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 ,可以看出梁漱溟佛学思想不只是他终身服膺的一种思想学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儒佛 佛学 阿赖耶识 印度佛教 出入世 《究元决疑论》
下载PDF
直面世界时代的中国佛教:太虚大师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略论
17
作者 何蓉 《普陀学刊》 2022年第1期82-96,334-335,共17页
佛教进入中国的两千多年间,与中土既有传统共存共生,不断融汇,形成了中国佛教及其特有的思想体系、观念实践、组织方式和社会联结。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承受了巨大历史变局下的民族命运,而且深受西方的宗教语言、学术叙事的压力。基... 佛教进入中国的两千多年间,与中土既有传统共存共生,不断融汇,形成了中国佛教及其特有的思想体系、观念实践、组织方式和社会联结。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承受了巨大历史变局下的民族命运,而且深受西方的宗教语言、学术叙事的压力。基于此,太虚大师创造性地提倡佛教革命、今菩萨行等,以中国佛教的既往历史为基础,以革故鼎新为要务,以复兴佛教、养成现代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新文化为使命,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自主的佛教史叙事和分类范畴,梳理佛教传播历史和中国佛教的贡献。学术史的梳理表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也是中国文化自身逐步丰富和成长的历程,更是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创新性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为世界提供了不同宗教传统彼此融汇、和平共存的典范,为当下的世界消弥冲突、缓和极化、增进交流、美美与共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世界时代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中的印度人形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蕴秋 王立欣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97-102,共6页
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借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的研究成果,对《大唐西域记》中的印度人形象进行解析,进而分析其蕴含的现实的、历史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佛教政治 社会集体想象 国王 民众
下载PDF
漫游峨眉山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立生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8年第3期255-267,共13页
峨眉山位于成都西南约130km,主峰3099m,矗立在海拔不到500m的峨眉平原上。2600多米的高差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垂直分带。这使峨眉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3200多种植物,享有“植物王国”、“绿色宝库... 峨眉山位于成都西南约130km,主峰3099m,矗立在海拔不到500m的峨眉平原上。2600多米的高差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垂直分带。这使峨眉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3200多种植物,享有“植物王国”、“绿色宝库”的美称;拥有2300多种动物。这造成了峨眉山优美、秀丽的景色。峨眉山是中国佛教胜地的四大名山之一。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四”。漫游雄、秀、幽、奇的峨眉山,足聆听一曲雄浑、优美的祖国颂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四川 构造地貌 气候
下载PDF
唐传奇的创作动机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清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9-33,共5页
唐传奇数量众多 ,内容复杂 ,反映了作者不同的道德观念 ,思想意识和生活情趣 ,为了更好地把握唐传奇的思想内涵 ,从娱情说、毁谤说、佛道说、愤世说、补偿说、表现说六个方面详细分析唐传奇的创作动机。
关键词 唐传奇 创作动机 古代小说研究 道德观念 作者 思想意识 生活情趣 思想内涵 娱情说 毁谤说 佛道说 愤世说 补偿说 表现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