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Deep Friction Massage versus Stretching of Wrist Extensor Muscle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ennis Elbow
1
作者 Sahar Mahmoud Hassan Ashraf Ramadan Hafez +1 位作者 Hamada Eid Seif Shaji John Kachanathu 《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Overuse injuries of the elbow and forearm are very common in athlet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uscle stretching and deep friction massage with using wrist joint support during management of... Overuse injuries of the elbow and forearm are very common in athlet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uscle stretching and deep friction massage with using wrist joint support during management of tennis elbow. This study included forty patients with tennis elbow divided into two equal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ith a mean age 38.1 ± 0.294 followed a physical therapy program in form of deep friction massage on the proximal attachment of wrist extensor muscles, the second group with a mean age 37.6 ± 0.253, submitted to stretching exercises of wrist extensors. Both of groups submitted to ultrasonic therapy with wrist splint during treatment period, three sessions per week for six weeks. Outcome measures were universal goniometer,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squeezing sphygmoman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OM of wrist flexion and wrist extension, and handgrip in second group and it was more than in the first group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tretching exercise is more beneficial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ennis elb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nis Elbow Stretching Exercises of wrist extensors Ultrasonic Therapy and Deep Friction Massage SPLINTING
下载PDF
重复外周磁刺激作用于上肢不同位置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勇 林嘉莉 +4 位作者 刘燕平 蔡扬帆 连晓文 丁铃 贾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46-2852,共7页
背景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遗留症,而腕关节在提高手部实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患者的腕关节运动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日常生活参与度,尽管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已被证明对改善该问题具有显著效果,但针对不同位点... 背景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遗留症,而腕关节在提高手部实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患者的腕关节运动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日常生活参与度,尽管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已被证明对改善该问题具有显著效果,但针对不同位点的治疗效果仍需深入探究。目的探索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住院治疗且存在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20例)和神经刺激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肌肉刺激组和神经刺激组分别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增加rPMS,且分别作用于伸腕肌和桡神经上,于干预前、后(10次治疗)分别采集伸腕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植(RMS)和中位频率(MF),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患侧上肢功能评估。结果干预期间由于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被迫终止试验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2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19例、神经刺激组19例。治疗前三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BI评分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且作用于桡神经较伸腕肌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重复外周磁刺激 伸腕肌 桡神经 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伸腕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霍速 赵文汝 +2 位作者 孙丽 杜巨豹 程亦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94-495,共2页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伸腕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分析不同病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偏瘫后伸腕功能障碍的患者26例,分为病程1年以内组(A组)和病程1年以上组(B组)两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患者进...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伸腕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分析不同病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偏瘫后伸腕功能障碍的患者26例,分为病程1年以内组(A组)和病程1年以上组(B组)两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患者进行腕屈、伸运动及相关肌肉训练,每次治疗45min共治疗15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肌力和肌电信号提高程度平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腕伸肌肌力和肌电信号,病程长短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 偏瘫患者 功能障碍 病程 肌力 疗效 操作性 结论 肌肉训练
下载PDF
腕伸肌能量技术对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的远期观察 被引量:21
4
作者 谭同才 叶祥明 崔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0-522,共3页
目的使用肌肉能量技术处理腕关节背伸肌,观察其对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的远期观察。方法 4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肌肉能量组和封闭治疗组各24例,肌肉能量组患者用肌肉能量技术对腕伸肌进行处理,封闭治疗组进行封闭治疗,治疗前后行VAS、前... 目的使用肌肉能量技术处理腕关节背伸肌,观察其对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的远期观察。方法 4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肌肉能量组和封闭治疗组各24例,肌肉能量组患者用肌肉能量技术对腕伸肌进行处理,封闭治疗组进行封闭治疗,治疗前后行VAS、前臂腕伸肌肌力评定,出院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结果治疗后封闭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肌肉能量组(P<0.01);肌肉能量组前臂腕伸肌力量明显大于封闭治疗组(P<0.01)。3个月随访,肌肉能量组优良率(83.3%)与封闭治疗组(91.7%)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随访,肌肉能量组(75.0%)与封闭治疗组(46.1%)有显著性差异(P<0.01);1年随访,肌肉能量组(54.2%)与封闭治疗组(16.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封闭治疗对肱骨外上髁炎短期阵痛疗效较肌肉能量技术好,但肌肉能量技术对于长期疗效维持好于单纯的封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能量技术 肱骨外上髁炎 腕伸肌 离心运动 物理疗法
下载PDF
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屈伸肌腱的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汤锦波 谢仁国 +1 位作者 徐燕 于晓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主要屈、伸肌腱的动力学指标力臂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 8只成人尸体上肢标本 ,截骨造成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 ,再将骨折片分别向背侧移位 1、2、3、4、5mm ,测定经关节面骨折在无移位 ,移位 1、2、3、4、... 目的 :探讨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主要屈、伸肌腱的动力学指标力臂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 8只成人尸体上肢标本 ,截骨造成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 ,再将骨折片分别向背侧移位 1、2、3、4、5mm ,测定经关节面骨折在无移位 ,移位 1、2、3、4、5mm时 ,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变化。结果 :在腕关节屈伸活动时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力臂在骨折背侧移位 2、3、4和 5mm时较无移位时显著增大 (P <0 .0 5 ) ,而桡侧腕短伸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在背侧移位 1~ 5mm时均显著增大 (P <0 .0 5或P <0 .0 1) ,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力臂增大数值和背侧移位成正比。结论 :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显著影响腕动力学 ,随移位程度增大 ,腕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 腕屈伸肌腱 动力学变化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腕踝关节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吕瑛 石向东 +5 位作者 王洁 陈恩卓 张燕 陈春燕 卢苏梅 赵捷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7期776-780,共5页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腕踝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结合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辨证取穴...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腕踝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结合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91.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图检查,治疗组桡侧腕伸肌波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胫骨前肌波相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反射检查中M-amp/H-amp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见显著差异(P<0.01)。结论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治疗可增加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桡侧腕伸肌和胫骨前肌的运动单位,降低腓肠肌的痉挛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腕伸肌 胫骨前肌 电针 中风后遗症 腕踝关节 肌电图 针药并用 伸肌
下载PDF
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治疗卒中偏瘫腕踝关节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吕瑛 陈越 +7 位作者 李丽 陈恩卓 王洁 陈春燕 张燕 卢苏梅 石向东 赵捷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3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对卒中偏瘫患者腕踝关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卒中偏瘫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辨证取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对卒中偏瘫患者腕踝关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卒中偏瘫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辨证取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疗程两个月,观察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可改善卒中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肌 电针 卒中 偏瘫 腕踝关节痉挛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手部关节脱位应用解剖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发惠 刘凯 +2 位作者 关夷 宋一平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0-582,共3页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腕长伸肌腱 桡侧腕屈肌腱 腕掌关节 桡尺远侧关节 关节脱位 肌腱转位
下载PDF
不同肌力训练时攀岩运动员腕伸屈肌的表面肌电频谱特征研究
9
作者 杨银儿 马楚虹 +1 位作者 钱永东 戴燕 《安徽体育科技》 2006年第6期35-38,共4页
本实验对8名参加第3届全国体育大会攀岩比赛的攀岩运动员进行不同负荷试验。记录腕伸屈肌的肌电变化和负荷持续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的值均随持续时间的改变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MPF、MF的值变化... 本实验对8名参加第3届全国体育大会攀岩比赛的攀岩运动员进行不同负荷试验。记录腕伸屈肌的肌电变化和负荷持续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的值均随持续时间的改变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MPF、MF的值变化与腕伸屈肌的负荷持续时间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认为,MF和MPF是可以反映腕伸屈肌的功能水平,可作为评价腕伸屈肌负荷水平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岩运动员 腕伸屈肌 表面肌电频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