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IA NAI, AN EARLY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EGYPTOLOGY IN CHINA
1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AN EARLY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EGYPTOLOGY IN CHINA xia nai
下载PDF
向达第二次敦煌考察中的“美国捐款”
2
作者 赵大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48,共8页
向达第二次赴敦煌考察获得胡适在美国募得捐款的资助,向达将这笔捐款交给考察团集体使用。考察结束后,向达由于与“中研院”及傅斯年产生矛盾,将所领“中研院”款项全部退回,夏鼐为弥补其经济上的损失,将向达所获“美国捐款”退还给向... 向达第二次赴敦煌考察获得胡适在美国募得捐款的资助,向达将这笔捐款交给考察团集体使用。考察结束后,向达由于与“中研院”及傅斯年产生矛盾,将所领“中研院”款项全部退回,夏鼐为弥补其经济上的损失,将向达所获“美国捐款”退还给向达。此外,“中研院”总务处和向达之间关于向达返程旅费的报销问题也产生了分歧,“中研院”认为向达从夏鼐手中领取的旅费属于“中研院”经费,应向“中研院”报销;而向达坚持认为这笔钱出于胡适所募得的“美国捐款”,因此拒绝向“中研院”报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达 夏鼐 西北科学考察团 胡适 美国捐款
下载PDF
夏鼐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兼论西北科学考古之肇始
3
作者 闫丽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1943—1945年,夏鼐受“中央研究院”委派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他在考古发掘、田野记载和文物保存方面利用科学的方法,是中国学者在西北地区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活动。考察期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方民情,夏鼐屡次有... 1943—1945年,夏鼐受“中央研究院”委派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他在考古发掘、田野记载和文物保存方面利用科学的方法,是中国学者在西北地区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活动。考察期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方民情,夏鼐屡次有效解决,极大地推动考察团顺利进行。考察所获汉简、碑刻、随葬品等文物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 西北科学考察团 科学发掘
下载PDF
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历史回顾 被引量:4
4
作者 潜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点。早期科技史家与考古学家保持着良好关系,王琎、梁思成、竺可桢、王振铎等是其中代表。夏鼐与柯俊的交往是中国考古学家和科技史家交往的典范:夏鼐撰写了许多科技史文章,与科技史家们来往频繁,促进了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交融;柯俊在其帮助下,开展了商代铁刃铜钺、晋代周处墓"铝片"等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科技考古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科技史与考古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史与考古学将沿着各自轨迹发展,由"术"而"学",共同促进学术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考古学 科技考古 夏鼐 柯俊
下载PDF
学人之交:《夏鼐日记》中的胡适形象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裴世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在20世纪中国的学术史中,胡适是叱咤风云的学术大师,以其独有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标志,纵横捭阖。夏鼐作为胡适的后辈学人,政治木讷却思维敏锐,以日记这个独特视角记录了胡适命运的变化,着墨不多却形象丰满。夏鼐与胡适交往的次数屈指可数... 在20世纪中国的学术史中,胡适是叱咤风云的学术大师,以其独有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标志,纵横捭阖。夏鼐作为胡适的后辈学人,政治木讷却思维敏锐,以日记这个独特视角记录了胡适命运的变化,着墨不多却形象丰满。夏鼐与胡适交往的次数屈指可数,却不可思议地完成了由单纯的崇拜者到平等沟通的学者再到批判者,直至追忆人的身份转变。《夏鼐日记》所展示的胡适形象的变化进一步反映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日记》 胡适 考古 思想
下载PDF
考古学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学术史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庆伟 《南方文物》 2014年第1期130-150,共21页
1977年11月"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是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学术会议。本文从安金槐、赵芝荃、邹衡与夏鼐等四位与会学者的学术背景出发,详细回顾了1977年之前夏商文化研究的历程,进而分析上述学者提出... 1977年11月"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是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学术会议。本文从安金槐、赵芝荃、邹衡与夏鼐等四位与会学者的学术背景出发,详细回顾了1977年之前夏商文化研究的历程,进而分析上述学者提出并坚持相关学术观点的必然性。文章特别强调在进行学术史研究时,无需过度强调某种观点的对与错,而应更多着眼于了解学者们是如何共同推进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文章认为,告成现场会是"文革"之后考古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夏商文化研究,更以求实创新的精神迎来了中国考古学的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成遗址 夏文化 邹衡 夏鼐
下载PDF
“良师益友”:《夏鼐日记》中的郭沫若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兴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2-56,共5页
《夏鼐日记》中记载有多处与郭沫若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夏鼐、郭沫若二人交往的直接记录。二人交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读书相识"、"共事互动"、"回忆总结"三个阶段。"良师益友"是郭沫若在夏... 《夏鼐日记》中记载有多处与郭沫若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夏鼐、郭沫若二人交往的直接记录。二人交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读书相识"、"共事互动"、"回忆总结"三个阶段。"良师益友"是郭沫若在夏鼐心中的形象,亦是二人交往的真实写照。考察他们的交往,对中国考古学史、20世纪学人关系史的研究颇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日记》 夏鼐 郭沫若 交往
下载PDF
文化与文明:夏鼐农史三题
8
作者 张爱冰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0,共5页
夏鼐对稻、粟、小麦、番薯,人类食物的起源;蚕、桑、丝绸人类衣着实物;马、车马坑人类出行工具等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实践,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关键词 夏鼐 农史三题
下载PDF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奏鸣——读《夏鼐日记》之三
9
作者 王齐 《南方文物》 201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夏鼐先生成长于一个提倡以科学和实业救国的时代,科学救国的志向激励着年轻的夏先生远渡重洋。海外求学的经历使夏先生系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培养和具备了世界性的胸襟和视野。但中国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的艰难历程... 夏鼐先生成长于一个提倡以科学和实业救国的时代,科学救国的志向激励着年轻的夏先生远渡重洋。海外求学的经历使夏先生系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培养和具备了世界性的胸襟和视野。但中国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的艰难历程,又使夏先生的思想意识中带有民族性的维度。世界性与民族性贯穿在夏先生一生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活动中,彼此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日记》 世界性 民族性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考古门内的人生站点——读《夏鼐日记》之二
10
作者 王齐 《南方文物》 201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本文以《夏鼐日记》为文本依据,围绕夏鼐先生在从事考古学研究半个世纪中走过的不同地点,交往的不同人物,梳理了夏先生在考古学门内的人生轨迹,旨在理解生于忧患的有良知的一代知识分子"学术建国"的理想。
关键词 《夏鼐日记》 人生站点 学术追求
下载PDF
浅析夏鼐本《真腊风土记校注》的文献学体例
11
作者 牛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1期178-179,186,共3页
《真腊风土记校注》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元人周达观所作的《真腊风土记》一书及其各中外研究本进行对比、考证后所作的一个补充完善本。着眼于夏鼐对《真腊风土记》一书所进行的的校勘、注释工作,本人从古籍整理的角度出发,对其原... 《真腊风土记校注》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元人周达观所作的《真腊风土记》一书及其各中外研究本进行对比、考证后所作的一个补充完善本。着眼于夏鼐对《真腊风土记》一书所进行的的校勘、注释工作,本人从古籍整理的角度出发,对其原文以外的文献学部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一窥夏鼐先生独到的治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腊风土记》 校注 夏鼐
下载PDF
夏鼐先生与埃及学
12
作者 杜平 《殷都学刊》 2002年第2期39-42,共4页
20世纪 30年代 ,夏鼐留学英国伦敦大学 ,就读考古学院埃及学系 ,成为中国考古学界识读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博士论文为《古代埃及的珠子》 ,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回国后 ,致力于中国考古发掘与研究 ,但一直关注国际埃及学研究情况 。
关键词 夏鼐 考古 埃及学
下载PDF
政治转型期历史学家的因应与境遇——读金毓黻、顾颉刚、夏鼐日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细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59,共17页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时间的政治转型期内,政治压倒一切,学术的空间非常狭小,学者的处境颇为尴尬。对于从旧时代过来的学者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新时代,就必须自觉地完成自我的转型,以便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找到合宜的生存空间。金毓黻、...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时间的政治转型期内,政治压倒一切,学术的空间非常狭小,学者的处境颇为尴尬。对于从旧时代过来的学者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新时代,就必须自觉地完成自我的转型,以便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找到合宜的生存空间。金毓黻、顾颉刚、夏鼐在解放后的艰难转型与人生境遇,与大多数中国学者或知识分子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通过具体剖析金毓黻、顾颉刚、夏鼐三位著名历史学家这段充满苦涩与波折的生命史,有助于深化认识新中国学术建设尤其是历史学艰难起步的坎坷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转型期 历史学家 金毓黻 顾颉刚 夏鼐
原文传递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撰写缘起及内容旨趣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一文原载《文物周刊》第93期,《夏鼐文集》未收,学界基本上未曾给予关注。《夏鼐日记》中记载了该文的撰写缘起及发表始末。整体而言,夏鼐对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一书评价不是很高,但对向达抄录的...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一文原载《文物周刊》第93期,《夏鼐文集》未收,学界基本上未曾给予关注。《夏鼐日记》中记载了该文的撰写缘起及发表始末。整体而言,夏鼐对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一书评价不是很高,但对向达抄录的题识评价甚高。该文采用"互证"的研究方法,对《敦煌石室画像题识》进行补正,力求得出客观、正确、全面的结论,反映了夏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该文为相关研究提拱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如敦煌洞窟编号等重要问题,夏鼐文中提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文的主要材料是抗日战争期间夏鼐在敦煌考察、发掘所得,反映了他不怕困难、忠于学术的精神,亦反映了他与向达、劳斡交谊的点滴。作为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夏鼐对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室画像题识 夏鼐日记 夏鼐 敦煌洞窟编号
原文传递
向达与夏鼐:以敦煌考察及西北史地研究为线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大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向达(1900-1966年)与夏鼐(1910-1985年)是新中国历史、考古学界的权威学者。向达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在敦煌学、中西交通史等领域有较大成就。夏鼐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是新中国考古工... 向达(1900-1966年)与夏鼐(1910-1985年)是新中国历史、考古学界的权威学者。向达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在敦煌学、中西交通史等领域有较大成就。夏鼐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考古领域的研究成就突出,对敦煌学也有较大贡献。敦煌学是两位先生学术领域的交汇点,也是两位先生建立深厚学谊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达 夏鼐 敦煌学 西北科学考察团
原文传递
学习夏鼐1941年的讲演稿:《考古学方法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兴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20,共9页
夏鼐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新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阅读《夏鼐日记》时,发现他在1941年回国之初,曾于2月21日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以“考古学方法论”为题作了一次学术讲演。经进一步... 夏鼐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新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阅读《夏鼐日记》时,发现他在1941年回国之初,曾于2月21日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以“考古学方法论”为题作了一次学术讲演。经进一步查证,发现此篇讲演稿事后刊载于1941年6月出版的《图书季刊》新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中(图一;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 《考古学方法论》 科学考古学 古代社会
原文传递
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纪念夏鼐先生诞生90周年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仲殊 王世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1-93,共13页
Prof. Xia Nai (1910--1985) wa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archaeologist of substantial scholarly achievement. His academic researches featured profound erudition, a wide field of vision and a rigorous scientific approach.... Prof. Xia Nai (1910--1985) wa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archaeologist of substantial scholarly achievement. His academic researches featured profound erudition, a wide field of vision and a rigorous scientific approach. In archaeology of prehistoric China, his major contributions consisted in the amendment of the chronological system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denomination of cultures in Chinese archaeology, the offering at an earlier time of the theory of pluralism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China, and archaeological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archaeology of historic times in China, he was good at further and further researches in the light of abundant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reliable literary records. His attainments in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s well as that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deserve to be emphasized as pione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 纪念 治学 诞生
全文增补中
夏鼐与惠勒博士——追溯一段学术史
18
作者 王齐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1-247,共7页
莫蒂默·惠勒(1890—1976年)是出生于英国的世界考古史上的知名人物,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罗马艺术与建筑、英国史前遗址、罗马帝国与英国的关系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考古。他在皮特·里弗斯将军提出的考古发掘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 莫蒂默·惠勒(1890—1976年)是出生于英国的世界考古史上的知名人物,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罗马艺术与建筑、英国史前遗址、罗马帝国与英国的关系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考古。他在皮特·里弗斯将军提出的考古发掘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科学的田野考古方法,他主持的梅登堡发掘达到了他所在时代的前所未见的高度,为田野考古树立了新标杆。与此同时,惠勒热衷于发展考古教育事业和公共考古事业,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者夏鼐在留学英国期间,尤其是1935至1936年间,曾跟随惠勒学习田野考古方法,并参与了1936年夏天的梅登堡发掘。新中国成立后,夏鼐阅读了惠勒的多部新作,追踪了惠勒的考古发掘技术和思想。本文将依据《夏鼐日记》所记夏鼐与惠勒的交往和对惠勒著作的阅读,勾勒出一段学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 惠勒 夏鼐日记 田野考古
原文传递
夏鼐先生与古埃及串珠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斯蒂芬·夸克 颜海英 莫润先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4,共4页
埃及考古学中,一部研究著作在时隔65年后才发表是很罕见的,除非此中有历史的或档案的缘故。当然,因为是夏鼐先生的博士论文,我们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他数十年来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界各项重要发现和研究工作的领军人物。但对于研究夏... 埃及考古学中,一部研究著作在时隔65年后才发表是很罕见的,除非此中有历史的或档案的缘故。当然,因为是夏鼐先生的博士论文,我们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他数十年来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界各项重要发现和研究工作的领军人物。但对于研究夏鼐生平和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许他们还不清楚,这部著作是考古学上一个关键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 古埃及 串珠
原文传递
承续永嘉精神:夏鼐早年治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学术风格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春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6,116,共9页
1930年至1934年间,夏鼐治学方向经历了三次转向,从社会学转到中国近代史,进而转向考古学。夏鼐早年治学领域的三次转向,对其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夏鼐治学转向既有时代背景,亦有家族文化、永嘉区域文化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形塑了... 1930年至1934年间,夏鼐治学方向经历了三次转向,从社会学转到中国近代史,进而转向考古学。夏鼐早年治学领域的三次转向,对其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夏鼐治学转向既有时代背景,亦有家族文化、永嘉区域文化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形塑了夏鼐早年治学的学术风格。夏鼐早年治学思想,为其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是其整体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 心路历程 治学风格 永嘉精神 历史哲学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