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悲悯的情怀,魔幻的手法——陈先发长篇小说《拉魂腔》的精神价值探析
1
作者 窦蓓蓓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6-69,共4页
陈先发在其长篇小说《拉魂腔》中,以三代艺人血脉相承,维系着古老乡村文化的拉魂腔为主线,描绘了淮河边瘫子村整个村落乡民的命运变迁。陈先发以其深沉的笔法、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瘫子村村民凄惨苦楚的... 陈先发在其长篇小说《拉魂腔》中,以三代艺人血脉相承,维系着古老乡村文化的拉魂腔为主线,描绘了淮河边瘫子村整个村落乡民的命运变迁。陈先发以其深沉的笔法、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瘫子村村民凄惨苦楚的命运、乡绅自治体系的消弭与民间戏曲拉魂腔的传承,见证了农民精神渐进的蜕变与精神层面的转型。《拉魂腔》是一部饱含着乡土情怀、地方审美价值和重要精神价值的乡村风情史诗,具有重要的精神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魂腔》 陈先发 精神价值 悲悯 魔幻现实主义
下载PDF
汉语“宪法”意义考正 被引量:5
2
作者 汪太贤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8,共16页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从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作为一个偏正语词,"宪"是"法"的修饰词,"宪法"有"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时还指称一种治道与治法,但仍无"根本法"之义,仅蕴涵着人们对法的一种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用义 尊称
下载PDF
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 被引量:4
3
作者 饶传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6,共13页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ITUTION 宪法 议院 立宪主义
下载PDF
论陈先发诗歌的“汉化”
4
作者 陈仲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89-95,共7页
陈先发的诗歌创作,坚持"汉化",在思维、精神、理念、人格及诗歌美学上,均与汉语特质连接在一起。
关键词 陈先发 诗歌 汉化
下载PDF
“匮乏”推动创作——论陈先发诗歌创作中的“困境”观
5
作者 刘小菊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6-90,共5页
陈先发在诗人主体经验层面深邃省思,在诗人个体层面,“我”对自我、时代、语言层面的困境不断思虑揣度后,形成自己的“困境”诗学观。陈先发的诗歌中,个体孤独的心理体验是困境之源,“我”以记者之眼洞察时代隐疾的道德选择是困境的伦... 陈先发在诗人主体经验层面深邃省思,在诗人个体层面,“我”对自我、时代、语言层面的困境不断思虑揣度后,形成自己的“困境”诗学观。陈先发的诗歌中,个体孤独的心理体验是困境之源,“我”以记者之眼洞察时代隐疾的道德选择是困境的伦理之源,而“我”面对词与物的纠葛与罅隙时,语言成为最大的表达困境。陈先发在对这些困境观瞻和体悟后生发了理性的光,认为“困境是所有伟大写作者统一的心灵底色”,这些反映在语言层面即是他的“困境”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先发 困境 独特性 黑暗 词与物
下载PDF
浅析陈先发的诗歌精神和写作艺术
6
作者 李晓洁 《写作》 2018年第7期90-95,共6页
陈先发作为"中间代"的诗人,基于诗人自身的个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的感受,秉持着"关注现实,诗以载道"的诗歌精神,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并试图寻回儒侠并举的古典精神;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生命渺茫的宿命感,... 陈先发作为"中间代"的诗人,基于诗人自身的个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的感受,秉持着"关注现实,诗以载道"的诗歌精神,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并试图寻回儒侠并举的古典精神;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生命渺茫的宿命感,存在的迷失,反抗的无力,具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并试图以一颗"致良知"的诗心,修复业已散失的道统,挽救异变和沦陷的人类,在残酷现实中找到希望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先发 批判性 精神困境 古典意象 哲思
下载PDF
从《再击壤歌》看写作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7
作者 胡亮 《写作》 2021年第2期55-61,共7页
当代诗人陈先发的元诗《再击壤歌》与古歌《击壤歌》构成互文性,其“二律背反”(antinomies)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时间上的“离”与“合”和空间上的“严酷纪律”与“散漫”。在“个人才能”对“传统”的接受方面,陈先发与鲁迅、穆旦... 当代诗人陈先发的元诗《再击壤歌》与古歌《击壤歌》构成互文性,其“二律背反”(antinomies)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时间上的“离”与“合”和空间上的“严酷纪律”与“散漫”。在“个人才能”对“传统”的接受方面,陈先发与鲁迅、穆旦、张枣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新诗史的角度来看,陈先发之于拯父时代(建设时代)具有较高的意义或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先发 《再击壤歌》 互文性 二律背反 共时性
下载PDF
情境中的观看与解读——以倦勤斋中两幅线法通景画为例
8
作者 张晓婉 《艺术与民俗》 2019年第2期73-80,共8页
该文以倦勤斋内两幅线法通景画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观看情境、分析图像与空间关系,试对这两幅图像的意义与作用进行解读。在观看视角下,该文发现部分线法通景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自身表意。但置入原空间后,图像和实际空间元素的关系逐渐... 该文以倦勤斋内两幅线法通景画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观看情境、分析图像与空间关系,试对这两幅图像的意义与作用进行解读。在观看视角下,该文发现部分线法通景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自身表意。但置入原空间后,图像和实际空间元素的关系逐渐明朗。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图像含义寓于环境之中。此过程的完成有赖于观者当下的目光,以及此前和此后的空间记忆。在这种意义上,图像同时被置入了观者的时间序列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法通景画 错视画 倦勤斋 观看情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