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壤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减少土壤磷流失的作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方 黄昌勇 +3 位作者 何腾兵 钱晓刚 刘元生 罗海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23,共4页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 ,通过无界径流小区以及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对退耕还林还草初期阶段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流失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含量比相应的旱地减...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 ,通过无界径流小区以及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对退耕还林还草初期阶段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流失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含量比相应的旱地减少 2 2 .17%~ 6 3.4 8% ,而水溶态磷含量也减少 3.0 3%~ 4 4 .2 9% ;退耕还林区土壤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分别比玉米种植区减少 38.6 5 %和 35 .0 8% ,退耕还草区土壤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分别比玉米种植区减少 5 3.4 2 %和 4 1.94 %。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减少了肥料的施用量 ,另一方面能明显减少土壤磷的流失量 ,特别是水溶态磷的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减少土壤磷流失和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旱坡地 退耕还林还草 地表径流 磷素流失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壤坡地的养分流失特征
2
作者 苏姝 张崇玉 范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249-253,共5页
为揭示降雨条件下土壤坡面的径流、泥沙流失规律以及径流、泥沙养分含量的特点,为防治农田坡面水土流失及减少径流泥沙的养分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考察其对贵州坡地黄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泥沙量和总... 为揭示降雨条件下土壤坡面的径流、泥沙流失规律以及径流、泥沙养分含量的特点,为防治农田坡面水土流失及减少径流泥沙的养分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考察其对贵州坡地黄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泥沙量和总径流量与雨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坡度上径流养分流失量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各坡面土壤养分流失量与泥沙量变化一致;在4个降雨强度下,硝态氮的流失量均大于铵态氮、钾、磷的流失总量。结论:硝态氮的流失是土壤养分流失的主要方式。土壤养分受降雨影响较大,各养分流失量与雨强有显著差异,雨强是影响径流、泥沙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坡面径流 黄壤坡地 养分流失 贵州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黄壤坡地夏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邦喜 秦松 +3 位作者 范成五 周瑞荣 罗益 王文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83,87,共4页
为黄壤旱坡地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依据,2008—2012年在黔中夏玉米连作区进行田间定位施肥,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农民习惯施肥与优化施肥)黄壤旱坡地玉米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2008—2012年期间,优化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玉米平均增... 为黄壤旱坡地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依据,2008—2012年在黔中夏玉米连作区进行田间定位施肥,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农民习惯施肥与优化施肥)黄壤旱坡地玉米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2008—2012年期间,优化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玉米平均增产23.8%,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2.7%、4.7%和3.9%。结论:优化施肥提高黄壤坡地玉米产量,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具有增产增收效应,肥料利用效率较高,可作为黄壤旱坡地区夏玉米推荐施肥方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黄壤坡地 玉米 产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滦平试区黄绵土坡耕地秋季免耕水保综合效益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惠明 王恒俊 +3 位作者 谢永生 汪洪清 李孝彬 高贵清 《自然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8-71,共4页
针对燕山东段土石山区黄绵土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且许多地方不便梯地建设等现实情况,在滦平试区进行了秋季免耕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玉米地免去秋耕,比对照区减少土壤冲刷量79.3%,减少地表径流量18.8%,土壤水... 针对燕山东段土石山区黄绵土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且许多地方不便梯地建设等现实情况,在滦平试区进行了秋季免耕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玉米地免去秋耕,比对照区减少土壤冲刷量79.3%,减少地表径流量18.8%,土壤水分提高1%左右,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分别提高1.4ppm和38.7ppm,产量提高2%-10%,每公顷节省耕作费用150-225元,具有良好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黄绵土 水保耕作法 水土保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