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WF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钱进先 李磊 +2 位作者 陆士奇 陈罡 赵益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4-687,共4页
的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04-2011-04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 的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04-2011-04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SAH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vWF和GMP-140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结果①血浆vWF水平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第1天、第4天、第10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在第1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第10天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浆GMP一140水平在各组早期均显著升高,在第1天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浆vwF、GMP-140水平与预后相关,并且早期vWF水平与DCI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P选择素(GMP-140) 迟发性脑缺血(DCI) 脑血管痉挛(CVS)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Hcy、vWF和D-D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杨义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Hcy、血浆vWF和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化学法和酶联法对38例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进行了血清Hcy、血浆vWF和D-D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Hc... 目的: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Hcy、血浆vWF和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化学法和酶联法对38例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进行了血清Hcy、血浆vWF和D-D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Hcy、血浆vWF和D-D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Hcy水平与血浆vWF、D-D水平呈正相关(r=0.2612、0.6823,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发生发展与血清Hcy、血浆vWF和D-D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肾病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叶青跃 程鹏飞 +3 位作者 周有利 饶汉武 黄承芳 周立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Ag T、v 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Ag T、v 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中PAg T、v WF、D-dime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选取经治疗效果明显好转的78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PAg T、v WF、AT、D-dimer等指标,并与治疗前对照,结果治疗后PAg T、v WF、D-dimer降低,AT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及纤溶功能亢进、抗凝功能降低等多因素有关。PAg T、v WF、AT、D-dimer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抗凝血酶(AT) D-二聚体(D-dimer)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清假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徐俊 杨静 +4 位作者 孟令毅 程立顺 于海洋 俞凤 张泓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6-419,共4页
安徽医科大学校科学研究基金(2011xkj083);2010年卫生系统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第11号项目[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假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l3)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6例脓毒症患者的血清... 安徽医科大学校科学研究基金(2011xkj083);2010年卫生系统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第11号项目[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假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l3)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6例脓毒症患者的血清及临床资料,并从正常人群中随机抽取20例志愿者的血清,采用ELISA法分别定量检测血清VWF和ADAMTS13水平。把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sepsis,S)组、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SS)组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组,与正常对照(c)组比较,观察血清VWF、ADAMTS13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S组、SS组和MODS组血清VWF、ADAMTS13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和SS组血清VWF水平显著高于C组,MODS组VwF水平较S组和SS组显著增高,ADAMTS13水平在脓毒症各组均显著低于C组。结论VWF、ADAMTSl3从脓毒症发病早期即开始参与,患者血清VwF水平的变化在预测脓毒症预后较ADAMTS13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假血友病因子(vw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
下载PDF
新疆维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阳 陈建平 +3 位作者 彭辉 许中兴 杜蓉 李国庆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的维族患者208例(研究组)及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维族患者157例(对照组),于入院时...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的维族患者208例(研究组)及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维族患者157例(对照组),于入院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记录主要基础疾病史。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凝血因子Ⅷ(CFⅧ)水平。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PPI、HDL-C和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TG、TC、LDL-C以及vWF、CF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浆vWF、CFⅧ水平与脉压、PPI均呈正相关,且vWF与CFⅧ水平也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新疆维族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且血管内皮受损程度与脉压、PPI呈正相关,脉压和PPI可间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因子Ⅷ von WILLEBRAND因子 内皮 血管 维吾尔族 脉压指数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因子Ⅷ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胞内区551到565氨基酸序列对GPIbα结合VWF功能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卫林 廖翊 +3 位作者 元艳宏 闫荣 阮长耿 戴克胜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胞内区551到565氨基酸序列对GPIbα结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同时表达野生型GPIbα、GPIbβ和GPIX三种蛋白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1b9)、同时表达野生型GPIbβ、GPⅨ和在565...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胞内区551到565氨基酸序列对GPIbα结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同时表达野生型GPIbα、GPIbβ和GPIX三种蛋白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1b9)、同时表达野生型GPIbβ、GPⅨ和在565或551以后氨基酸序列缺失的GPIbd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A565或A551)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株的GPIbα在瑞斯托霉素诱导下结合VwF的能力,流动腔技术检测细胞株在流体剪切力条件下(200s-1)在VWF表面的黏附状况,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株在botrocetin诱导下在VwF表面的铺展状况。结果与对照lb9和A551相比,A565细胞株在ristocetin诱导下其GPIbα结合VwF的能力最强(P〈0.01),在VwF表面黏附的A565细胞数量最多(P〈0.05),在botrocetin诱导下A565细胞株在VwF表面的铺展面积最大(P〈0.05)。结论GPIbα胞内区551到565氨基酸序列对GPIbα结合vwF的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I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原文传递
血清抵抗素、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丽疆 王海娇 +1 位作者 吕少春 宋汉君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MVC)组、未合并大血管病变(T2DM)组及健康对照(NC)组的血清抵抗素、MMP-2和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抵抗素、...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MVC)组、未合并大血管病变(T2DM)组及健康对照(NC)组的血清抵抗素、MMP-2和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抵抗素、MMP-2、vWF水平高于NC组(P<0.01或P<0.05),MCV组较T2DM组升高(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MP-2与SBP、vWF、LDL-C、HbA1c呈正相关(β=0.473、0.187、0.180、0.156,P<0.01或P<0.05);抵抗素与vWF、MMP-2、FPG呈正相关(β=0.486、0.351、0.189,P<0.01或P<0.05)。vWF与LDL-C、抵抗素、HbA1c、病程呈正相关(β=0.353、0.284、0.377、0.235,P<0.01)。结论血清抵抗素和MMP-2与T2DM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大血管病变 抵抗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原文传递
脑心多泰胶囊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建梅 王国印 +2 位作者 王佑华 苑素云 周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3382-3385,共4页
目的:探讨脑心多泰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a-颗粒膜糖蛋白(CD62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中医证型为阳亢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随机分为脑心... 目的:探讨脑心多泰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a-颗粒膜糖蛋白(CD62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中医证型为阳亢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随机分为脑心多泰胶囊+培哚普利组(治疗组)和培哚普利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观察患者服药8周前后临床症状,血压,血浆PAI-1,vWF和CD62p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浆PAI-1,vWF和CD62p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降低,但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浆PAI-1,vWF,CD62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心多泰胶囊有治疗阳亢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作用,对改善阳亢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阳亢血瘀 脑心多泰胶囊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血小板a-颗粒膜糖蛋白(CD62p)
原文传递
409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管易损因子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符德玉 祖亮华 +6 位作者 辛效毅 何淑寅 张雪梅 王世红 赵彦功 周端 钱岳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常见心血管易损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对40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分别检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高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常见心血管易损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对40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分别检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高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型钠尿肽(BNP)的水平。结果:痰湿壅盛组血清Hcy、hs-CRP、BNP平均水平显著增高;夹痰瘀组血清Hcy、BNP水平显著高于夹瘀、夹风组;血浆vWF平均水平在阴阳两虚组最高;夹瘀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夹痰组。结论: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及夹痰瘀患者易损因子水平较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中医证型 心血管易损因子 高敏性C反应蛋白 高半胱氨酸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B型钠尿肽
原文传递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志军 林连珍 +3 位作者 彭焱 李陶敬 李策生 胡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含量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用配对的VWF抗体进行棋盘滴定来确定最佳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浓度,建立检测人VWF抗原含量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含量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用配对的VWF抗体进行棋盘滴定来确定最佳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浓度,建立检测人VWF抗原含量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用VWF国际标准品(NIBSC07/316)标定内控标准品(无FⅧ的VWF),确定VWF∶Ag的国际单位(Ag/ml)与质量单位(μg/ml)的关系;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样品稳定性验证;将验证后的该方法用于FⅧ纯化工艺的监控及产品质量分析。结果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稀释度均为1∶200;VWF∶Ag的1 Ag/ml对应16μg/m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60~10 ng/ml,各浓度回收率在95.8%~103.2%之间,变异系数(CV)<5%,R2≥0.99;不同浓度样品检测结果的批内回收率在93.0%~113.9%之间,批间回收率在95.1%~105.5%之间;批内CV在0.7%~8.2%之间,批间CV在3.8%~9.6%之间;样品添加试验的回收率在96.9%~114.7%之间。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样品应-80℃冻存,复融1次后立即检测;国药集团武汉血液制品有限公司FⅧ纯化工艺中PEG沉淀和离子交换层析去除了95%以上的VWF,工艺稳定性较好,成品具有与血浆接近的FⅧ∶Ag/VWF∶Ag比值。结论建立的人VWF抗原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用该方法进行VWF的抗原含量检测可作为FⅧ纯化工艺内部质量控制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抗原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文传递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玮 鲁意 +1 位作者 金建华 潘琼慧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3-74,7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以了解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妇女70例作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一时期早孕门诊就诊的...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以了解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妇女70例作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一时期早孕门诊就诊的正常健康至少有一胎活产的早孕女性75例作为对照组,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v WF:Ag)来代表其活性。结果 RSA组平均v WF活性高于对照组,RSA组v WF高于正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SA组中v WF升高发生率与年龄、孕周呈正相关(P <0. 01)。但v WF活性与复发性流产的次数及是否为继发性复发性流产无关(P> 0. 05)。结论 v WF活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复发性流产的监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