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Farmers' Issue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
1
作者 华慧敏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X期164-166,共3页
Lots of papers of periodicals concentrate on discussing the pessimistic fatalism of Hardy.Few concerns about farmers’issues in Hardy’s novel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rmers’issues in Hardy novels in three aspects.
关键词 Thomas HARDY farmers’ issues
下载PD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Evolution and Research into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
2
作者 LIU Xi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2期1-4,9,共5页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ccompanied by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ccompanied by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e also experiences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In terms of economy, there is a process from mechanized farming to industrialization, then to informat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lso experienced and witnessed this process. In ter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he content is complex, diverse, profound, sharp, and changing, constantly testing and challenging our wisdom. When the Document No.1 in 2007 targeted modern agriculture, it indicated that new connot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standing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At present,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e is still deepening; there ar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concurrently in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We take the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as breakthrough point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IS
下载PDF
Farmers' Self-decision Right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n interview with Lu Xueyi,a specialist on rural issues
3
作者 YUN XIA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6年第6期4-6,共3页
Lu Xueyi graduated from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in 1962. He pursued graduate studies at the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uring 1962-1965. He has long been eng... Lu Xueyi graduated from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in 1962. He pursued graduate studies at the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uring 1962-1965. He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sociology, social struc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He worked once as director of the Sociology Institute of CASS. After 1998 he.. has served as membe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CASS. In 1996 he became president of China Sociology Society. He was a deputy to the Eighth and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es. He is author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nd Chinese Farmers amid Reforms, Chinese Society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Evolution of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and On Agriculture, th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decision Right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armerS An interview with Lu Xueyi a specialist on rural issues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的出场逻辑、理论要旨与价值意蕴
4
作者 韩广富 谭富鸿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就出场逻辑而言,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与中国“三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强... 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就出场逻辑而言,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与中国“三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百年探索经验的凝练和升华,是新发展阶段破解农业“规模不经济”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回应。就理论要旨而言,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战略定位、首要课题、根本出路和价值旨归等关键问题,在共性和个性、应然和实然的良性互动间立体地擘画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理论和实践图景。就价值意蕴而言,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拓展和创新,是立足“大国小农”国情、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实践指南,也为超越西方桎梏、探索世界农业现代化新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邓小平对工农城乡关系战略重构的探索
5
作者 郑有贵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张经济发展以农业为战略重点、首先解决农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这是基于中国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要实现的战略目标的重大变化,对社会主义革命...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张经济发展以农业为战略重点、首先解决农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这是基于中国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要实现的战略目标的重大变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城市先行发展、产业发展目标重于增收目标的突破演进。这是在国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后,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全局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重构,形成的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方略,既成为工业化新进程中巩固农业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地位的保障,又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和农业农村向现代化的演进,对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二步战略相适应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时代之问作出了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6
作者 王佳兴 林韬杰 邱寒青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根据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中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数字化指数偏低,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现象,然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为助力政府科学精准地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破解中国数字乡村发... 根据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中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数字化指数偏低,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现象,然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为助力政府科学精准地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破解中国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探索生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具体路径。基于“社会-技术”理论框架,以《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中28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社会、技术和外部环境3个层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影响机制和驱动路径,并通过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总体结果一致,28个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呈现递减趋势;数字乡村发展本质上在于及时回应公众期望及诉求,实现政策服务供给与人民多元需求的相互匹配,其建设成效受到公共需求压力、社会舆论宣传、技术软实力、数字化服务能力、领导重视、财政支持等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技术创新驱动型、综合协调联动型、社会压力响应型是其实现高水平建设成效的3条驱动路径。因此,中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要始终坚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数字乡村发展导向,持续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多种要素协同整合,并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7
作者 赵桂华 李华闻 孔丹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 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希望。但要真正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论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与时代性超越——兼论“三农”问题的历史累积与乡村振兴的实现
8
作者 王先明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以洋务运动为始,中国走上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但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式现代化取向之间形成历史“悖论”,这种悖论关系更突出体现在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上。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从根本上摆脱这一困境,一直是... 以洋务运动为始,中国走上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但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式现代化取向之间形成历史“悖论”,这种悖论关系更突出体现在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上。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从根本上摆脱这一困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之一。在总结和汲取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从根本上突破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三农”困境,从而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悖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价值意义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瑶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184-188,共5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村振兴,我国历代领导人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乡村振兴的生成理路。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在于可以破解乡...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村振兴,我国历代领导人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乡村振兴的生成理路。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在于可以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该文立足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义,提出应从党的领导、公众参与、治理体制和社会协同等方面来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由强省到强国:省级政府推进特色农业强国政策体系的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福子 邢畅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7,103,共12页
农业强省是农业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对农业强国战略的推进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农业强国的政策体系主要以政策背景、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三大要素来构成。其中,政策背景作为出发点,分别从制度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描... 农业强省是农业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对农业强国战略的推进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农业强国的政策体系主要以政策背景、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三大要素来构成。其中,政策背景作为出发点,分别从制度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描绘出现实图景。各省以构建保障体系、产业体系、支持体系和创新体系的政策手段来贯彻落实农业强国战略,勾勒出鲜明的农业强国建设着力点。政策目标是政策体系的归宿点,央地政策的精准匹配体现出协同治理的思想。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中,各省级政府要统筹发挥好不同体系的作用,打造具有弹性的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体系,协调好中央与地方治理的关系,实现央地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对农广播的发展与创新
11
作者 薛婷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第6期207-209,共3页
中国人口近一半在农村,农村人口是广播媒体的主流听众。中国乡村之声作为我国第一套面向全国的对农广播频率,自开播以来,一直将“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立足公益,突出服务和实用的特点,全心全意为全国农民听众提供全方位的政策... 中国人口近一半在农村,农村人口是广播媒体的主流听众。中国乡村之声作为我国第一套面向全国的对农广播频率,自开播以来,一直将“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立足公益,突出服务和实用的特点,全心全意为全国农民听众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知识、娱乐、情感和文化服务,建设面向农村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造党和政府“三农”宣传的主渠道、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该文认为,处于新媒体大背景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三农广播节目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12
作者 张紫茹 张海燕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193-196,共4页
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农村陋习持续存在且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基层干部认识不足且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且... 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农村陋习持续存在且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基层干部认识不足且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且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探究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提出从三方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加强基层干部培养,着力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塑乡村本土文化。为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文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文娟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1-43,76,共4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通过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衣民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和观点,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的"三农" 思想,对于...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通过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衣民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和观点,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的"三农" 思想,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当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中国农民主体性持续发挥的百年探索与逻辑分析——基于“共识—激励”分析框架
14
作者 冯超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6-52,179,共8页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的宝贵经验表明,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如何持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核心在于“共识—激励”机制的发掘与运用。借助“共识—激励”分析框架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与农民就“三农”问...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的宝贵经验表明,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如何持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核心在于“共识—激励”机制的发掘与运用。借助“共识—激励”分析框架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与农民就“三农”问题达成的共识,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方案、激活农民主体性的前提与基础;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的政策和制度,是发挥农民主体性的重要保障。纵然“三农”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焦点有所不同,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及时与农民就新问题达成新共识,进一步完善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政策、制度,从而激发农民主体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推动“三农”工作走向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15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农业信息化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史纪安 杨改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6期395-398,423,共5页
通过对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的分析,指出信息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农业信息化则是中国提升农业和缓解“三农”窘境的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
下载PDF
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境与金融创新破解路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卜振兴 白艳娟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62,共7页
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股东支持、缺少抵质押品、经营资质较弱、经营风险较高等问题,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一直存在困难。本文在分析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 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股东支持、缺少抵质押品、经营资质较弱、经营风险较高等问题,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一直存在困难。本文在分析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境的表现、造成融资困境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担保机制、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信贷投放机制、建立多层低投资主体、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在农业发展不断受到重视,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与“三农”难题的生成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继康 郑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68-72,共5页
中国“三农”难题的生成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政府政策行为偏好密切相关。传统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滞后 ,引发了政府农村制度供给的严重短缺 ,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和流... 中国“三农”难题的生成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政府政策行为偏好密切相关。传统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滞后 ,引发了政府农村制度供给的严重短缺 ,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和流失 ;政府政策行为偏好表现为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 ,城乡社会运行中的城市偏向 ,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脱域与回归:流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4
19
作者 贺芒 范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93,共11页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吸引村民回归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村民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形成了乡村“脱域”。经历“脱域”酝酿期、萌芽期、发展期以及稳定期四个阶段,导致中国乡村主体缺位现象严重。剖析...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吸引村民回归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村民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形成了乡村“脱域”。经历“脱域”酝酿期、萌芽期、发展期以及稳定期四个阶段,导致中国乡村主体缺位现象严重。剖析深层次原因,主要受到乡村生活环境的推力、城市经济驱动的拉力、制度安排的动态调节力的影响,造成了村民缺位乡村发展的生成性困境。为突破这一困境,可从市场驱动、文化培育、制度支撑以及技术赋能,即建立乡村主体回流的产业基础、唤醒乡村主体情感联结的乡愁记忆、构建乡村主体回归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搭建乡村主体“线上回归”的数字乡村平台等四条路径来推动在外村民回归参与乡村振兴。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还要政府和其他社会参与者的引导和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问题 被引量:9
20
作者 丁力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5,共7页
笔者着重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九个问题 ,指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就是要把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融会贯通 ,把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整合在一起 ,把农村的问题和... 笔者着重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九个问题 ,指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就是要把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融会贯通 ,把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整合在一起 ,把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联系起来 ,做整体考虑 ,这样才能有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和谋篇布局 ,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