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oint Inversion of the 3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Dahu LIAO Hua +4 位作者 DING Zhifeng ZHAN Yan WU Pingping XU Xiaoming ZHENG C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33,共18页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and to predict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zones.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is area are helpful to explore deep dynamic effects and deformation field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anisotropy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o study th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eismic origin of the block's interior. In this paper,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btained via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224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from 356 mobile China seismic array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using a joint inversion method of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wave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 upper cru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terrain and lithology. Baoxing and Kangding, with their 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 clastic rocks, present obvious high-velocity anomalies. The Chengdu Basin shows low-velocity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The Xichang Mesozoic Basin and the Butuo Basin are characterised by low- velocity anomalies related to very thick sedimentary layers.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Chuan-Dian and Songpan-Ganzi Blocks has apparent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including low-velocity zon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re is a large range of low-velocity layers in the Songpan-Ganzi Block and the sub-block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wing th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relatively weak. The Sichuan Basi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shows high-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re are continuous low-velocity layer distribut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of the Daliangshan Block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the low-velocity anomaly is nearly S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the Daliangshan fault. The existence of the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crust also provides a deep source for the deep dynam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Daliangshan Block and its boundary faults. The results of the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show that an anomalous distribution of high-density, strong-magnetic and high-wave velocity exists inside the crust in the Panxi region. This is likely related to late Paleozoic mantle plume activity that led to a large number of mafic and ultra-mafic intrusions into the crust. In the crustal doming process, the massive intrusion of mantle-derived material enhanced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crustal medium.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lso revealed that the upper mantle contains a low-velocity layer at a depth of 80-120 km in the Panxi region. The existence of deep faults in the Panxi region, which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ransporting mantle thermal material into the crust, is th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the area's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hina seismic array detection Panxi region Chuan-DianBlock Daliangsha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CT探测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与防治
2
作者 门鸿 赵华全 +1 位作者 窦桂东 谢非 《陕西煤炭》 2024年第6期82-86,91,共6页
为了解决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冲击危险区域的不确定性和煤岩体内部静载荷分布的模糊性,采用地震波CT探测技术,对回采工作面采取静载荷探测和冲击危险性评估,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卸压方案,提高了工作面... 为了解决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冲击危险区域的不确定性和煤岩体内部静载荷分布的模糊性,采用地震波CT探测技术,对回采工作面采取静载荷探测和冲击危险性评估,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卸压方案,提高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地压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小庄煤矿40302工作面回采期间,发现中等危险区域共9处,弱危险区域14处,其他区域为无冲击危险区域。通过采用地面L型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煤层大直径卸压钻孔、煤层爆破及顶板预裂爆破技术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卸压,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风险,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ct
下载PDF
大坝灌浆修复过程的跨孔雷达CT可视化检测
3
作者 明攀 陆俊 +2 位作者 汤雷 张盛行 蒋辉 《无损检测》 CAS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为实现大坝注浆过程的实时可视化检测,采用双通道跨孔雷达和自动定位控制系统,结合实时成像算法对狮子坪大坝的分层注浆过程进行了CT检测,追踪到了浆液扩散呈现的电磁波速和衰减异常,分析了浆液扩散范围及其稳定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对注... 为实现大坝注浆过程的实时可视化检测,采用双通道跨孔雷达和自动定位控制系统,结合实时成像算法对狮子坪大坝的分层注浆过程进行了CT检测,追踪到了浆液扩散呈现的电磁波速和衰减异常,分析了浆液扩散范围及其稳定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对注浆前后电磁波速图像和衰减图像进行对比,发现注浆后介质的密实性和防渗性有较大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双通道跨孔雷达可实现大坝灌浆修复过程中的可视化检测,为坝体注浆过程的工程质量提供了一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ct
下载PDF
布桑加水电站坝址探洞地震波CT应用研究
4
作者 刘晟 王杰 +1 位作者 刘康和 阎建维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满足布桑加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对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即坝基岩体完整均一、强度高、地质构造简单等),需要研究坝址区基础岩体质量状况,并探查岩体内部是否存在地质缺陷,利用坝址区两坝肩已开挖探洞实施洞间岩体地震波CT测试,获得测... 为满足布桑加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对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即坝基岩体完整均一、强度高、地质构造简单等),需要研究坝址区基础岩体质量状况,并探查岩体内部是否存在地质缺陷,利用坝址区两坝肩已开挖探洞实施洞间岩体地震波CT测试,获得测试区域工程岩体的波速分布规律。依据地震波CT成像波速分布变化特点判定坝址工程岩体结构特征、工程岩体质量以及地质构造、软弱岩带等地质缺陷的空间分布等,揭示了坝址区工程岩体的基本地质条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达到了勘察测试的目的,为大坝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ct技术
下载PDF
复杂岩溶地区跨孔地震CT反演成像研究——以贵阳在建地铁3号线为例
5
作者 田占峰 裴世建 于强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5期561-567,共7页
本文以贵阳在建地铁3号线为例,详细研究岩溶复杂地区勘察过程中跨孔地震CT技术的应用,揭露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不同算法的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CGLS算法,LSQR算法对于低速异常的识别更灵敏和精确,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可靠性。钻探... 本文以贵阳在建地铁3号线为例,详细研究岩溶复杂地区勘察过程中跨孔地震CT技术的应用,揭露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不同算法的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CGLS算法,LSQR算法对于低速异常的识别更灵敏和精确,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可靠性。钻探验证表明,采用LSQR算法和弯曲射线追踪法进行地震层析成像反演,跨孔地震CT探测可达米级精度,获得满意的速度图像,能够查明钻孔之间岩溶埋深、规模、延伸等情况,弥补钻探的局限性,说明基于LSQR算法的地震CT技术探测岩溶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ct技术 LSQR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PAC metho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CT in karst detection of Wuhan Metro Line 8
6
作者 Peng Xie Jinggang Li +3 位作者 Biao Wang Gang Wu Qiuliang Wang Song Li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EI CSCD 2023年第5期513-520,共8页
In recent years,kars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built-up area of Wuhan(capital of Hubei Province,China)are increasing,and the karst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aroused social concerns.The actual engineering projects ... In recent years,kars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built-up area of Wuhan(capital of Hubei Province,China)are increasing,and the karst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aroused social concerns.The actual engineering projects usually use shallow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to explore karst.This paper use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SPAC)and electromagnetic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to detect karst in urban built-up areas.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and soil,the SPAC method can better reveal the interface between soil and rock strata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soil layers.The electromagnetic CT method can identify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appare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which can better reveal the interface between soil and rock,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ore intact and weathered rock.The SPAC method is mainly qualitative to measure the low-speed area,namely,the wrong geological body i.e.,karst cave,but also can detect the fracture zone or filling mode of karst cave,and at the same time,cannot use exploration holes or logging observation.The electromagnetic CT method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location and scale of the karst caves and has a higher accuracy detecting karst bands.In addition,exploration holes or well logging observations are also expected to be conducted,and their detection effect is greatly affected by lit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 Array type Electromagnetic wave ct method Karst detection
下载PDF
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工程精细勘察中的应用
7
作者 徐洪苗 彭青阳 +1 位作者 胡俊杰 王鹏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5期775-783,共9页
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过去以钻探、常规电法为主的传统勘察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的工程勘察需求,尤其在深埋管道、不规则发育岩溶等典型地质体探测精度较差;而跨孔电磁波CT技术具有分辨率... 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过去以钻探、常规电法为主的传统勘察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的工程勘察需求,尤其在深埋管道、不规则发育岩溶等典型地质体探测精度较差;而跨孔电磁波CT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反演直观的技术优势,因此本文系统开展了基于精细处理的跨孔电磁波CT(Compated Tomogrophy)技术在3个工程精细勘察中的应用研究。结合钻孔约束和验证情况,分别实现了深埋输油管道精细定位、局部岩溶及裂隙精细识别、大范围岩溶空间分布精细刻画勘察目标,分析认为探测效果较好区域精度可达到1.0 m以内。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深埋管道、不规则发育岩溶等目标地质体精细勘察的有效性,可为相近工程提供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揭示了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未来地下空间和结构体等多领域精细探测中具有广阔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孔电磁波ct技术
下载PDF
主动地震波CT反演技术预测冲击地压危险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边戈 李煜 +2 位作者 王绍琛 何俊江 高红兵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4期177-181,共5页
为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亭南煤矿基于PASAT-M型CT微震探测系统,采用主动CT反演技术对309工作面未开采区域进行原位探测。根据探测结果,结合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的预测,以指导后续卸压防冲工作。此次探测区内煤... 为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亭南煤矿基于PASAT-M型CT微震探测系统,采用主动CT反演技术对309工作面未开采区域进行原位探测。根据探测结果,结合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的预测,以指导后续卸压防冲工作。此次探测区内煤岩层总体处于中等冲击危险等级;采用综合考虑地震波波速异常系数和地震波波速梯度系数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基本一致。主动地震波CT反演技术与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结合,可以有效探测回采区域内潜在冲击危险区,为下一阶段卸压防冲措施提供精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反演
下载PDF
基于电火花震源的地震波CT波速影像图去噪
9
作者 陈卫东 王逸民 +1 位作者 李叉娟 岳想平 《西北水电》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南京某项目深部采空区采用电火花做为震源进行地震波CT探测时,发现波速影像图上出现诸多假异常,解译成果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鉴于存在的问题,对地震波CT波速图像开展去噪研究,探索到一种使解译的速度值更加接近于实际值一种方法。实... 在南京某项目深部采空区采用电火花做为震源进行地震波CT探测时,发现波速影像图上出现诸多假异常,解译成果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鉴于存在的问题,对地震波CT波速图像开展去噪研究,探索到一种使解译的速度值更加接近于实际值一种方法。实践表明,此技术可有效去除地震波CT图像波速影像图上的假异常,提高探测精度。研究成果可为物探专业的地震波CT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ct
下载PDF
跨孔弹性波CT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对深大管线探测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李开朗 姚金 +2 位作者 王典 向亮星 敦培轩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8期118-121,共4页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深埋管线(深度>3 m)数量激增。轨道交通设计线路穿越已有大埋深大直径管线,对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常规管线探测方法受深度.精度等影响很难发挥作用。以佛山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中对西江引水...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深埋管线(深度>3 m)数量激增。轨道交通设计线路穿越已有大埋深大直径管线,对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常规管线探测方法受深度.精度等影响很难发挥作用。以佛山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中对西江引水管线探测为例,通过场地环境调查.多方案对比和波场正演确定选取跨孔弹性波CT方法的合理性。分析平测速度曲线及反演剖面图两种成果,结果表明弹性波CT可精确探明管线平面位置及深度,适宜解决此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弹性波ct 西线
下载PDF
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钱光萍 康家光 丁成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 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P
下载PDF
地震波CT技术在高铁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12
作者 崔竹刚 《铁道勘察》 2023年第1期53-56,共4页
在岩溶发育区域进行高铁地质勘察工作时,为了解决传统的钻探勘察方法周期长、成本投入高等问题,基于跨孔地震波CT成果和钻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可靠的勘察资料。研究表明,(1)将地震波CT技术应用于沪昆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桩基勘察中... 在岩溶发育区域进行高铁地质勘察工作时,为了解决传统的钻探勘察方法周期长、成本投入高等问题,基于跨孔地震波CT成果和钻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可靠的勘察资料。研究表明,(1)将地震波CT技术应用于沪昆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桩基勘察中,岩溶结果符合率达到75%以上;(2)采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揭示岩溶发育区域的地层情况,弥补了钻探勘察周期过长的不足;(3)综合分析地震波CT和钻探勘察成果,认为该墩台处存在较大的古岩溶槽;(4)受被探测岩土体空间赋存条件的限制,后期需要结合钻探成果进行二次或多次复解,以提高解译成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下载PDF
基于震波CT探测的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及防治
13
作者 徐景果 张向阳 陈星 《陕西煤炭》 2023年第2期95-99,共5页
为了提高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效率,鉴于集中静载荷在冲击启动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以陕西某矿为工程背景,采用震波CT对工作面开展集中静载荷原位探测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结果表明,煤层强冲击倾向性、开... 为了提高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效率,鉴于集中静载荷在冲击启动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以陕西某矿为工程背景,采用震波CT对工作面开展集中静载荷原位探测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结果表明,煤层强冲击倾向性、开采深度大、上方厚硬顶板以及相邻工作面采空区顶板悬而不垮使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升高;工作面探测区域内煤层总体处于中等冲击危险等级,并准确划分了冲击危险区域。采用顶板爆破、煤层帮部及底板大直径钻孔卸压技术,切断力源,转移应力,由原来的“防治全巷道”转变为“防治重点危险区域”,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效率,得以保障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波ct
下载PDF
煤层采后围岩破坏规律的声波CT探测 被引量:63
14
作者 程学丰 刘盛东 刘登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55,共3页
论述了淮南孔集矿 - 2 50m水平西二、西四采区A组煤试采过程中 ,在地面与煤矿井下巷道之间 ,采用声波CT方法 ,根据不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对声波波速传播的差异性原理 ,对煤层采后顶板破坏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底板破坏深度等围岩变形破... 论述了淮南孔集矿 - 2 50m水平西二、西四采区A组煤试采过程中 ,在地面与煤矿井下巷道之间 ,采用声波CT方法 ,根据不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对声波波速传播的差异性原理 ,对煤层采后顶板破坏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底板破坏深度等围岩变形破坏情况进行探测和解释 ,所得参数经钻探验证证实 .为煤矿的防治水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成像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贵南高铁隧道基底隐伏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宁刚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2期196-204,共9页
高铁隧道路线经过岩溶地区,勘察阶段由于地形和物探方法局限性的影响,不能完全勘察清楚岩溶发育情况。本文结合高密度地震映像、地质雷达、二维瞬态面波和钻探方法,详细研究了隧道施工阶段岩溶探查中各种方法的外业数据采集、处理方法... 高铁隧道路线经过岩溶地区,勘察阶段由于地形和物探方法局限性的影响,不能完全勘察清楚岩溶发育情况。本文结合高密度地震映像、地质雷达、二维瞬态面波和钻探方法,详细研究了隧道施工阶段岩溶探查中各种方法的外业数据采集、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注意事项。经过研究,将地震映像的主频提高到800 Hz,可分辨深度5~25 m、宽度10 m左右的空溶洞和充填溶洞;地质雷达有效能量提高到600 ns,可分辨深度30 m内岩溶通道。结合贵南高铁隧道基底岩溶探查中的各种典型图像特征,以及地质施工人员的要求,探讨了隧道基底岩溶探测资料物探地质解释的四类划分解释原则,满足了地质人员及设计施工对物探资料可读性的要求,为岩溶探测资料解释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CT监测技术在巷道底鼓问题中的应用
16
作者 石翔元 周超 《煤炭科技》 2023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冲击地压引发底鼓问题持续影响矿井正常开采,底鼓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底煤厚度、工作面回采速度、巷道拐角煤应力集中、工作面“见方”、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不足等。郭家河煤矿1307工作面回采至停采线附近时,工作面巷道变形明显,以底鼓... 冲击地压引发底鼓问题持续影响矿井正常开采,底鼓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底煤厚度、工作面回采速度、巷道拐角煤应力集中、工作面“见方”、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不足等。郭家河煤矿1307工作面回采至停采线附近时,工作面巷道变形明显,以底鼓为主。以13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CT监测技术对底鼓发生前后震动波速数据进行反演,研究高速波区域在底鼓发生前后位置的转移,分析底鼓产生的原因,对煤矿冲击地压危险起到了预警作用,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监测
下载PDF
大坝CT技术研究概况与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余志雄 薛桂玉 +1 位作者 周洪波 苏玉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94-1397,共4页
介绍了CT技术的原理和分类,讨论了弹性波CT技术、电磁波CT技术和电阻率CT技术在大坝隐患检测中的应用和进展,并列举实例,证明其应用效果,说明CT技术在大坝隐患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ct
下载PDF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CT积分变换理论和实践
18
作者 焦俊如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20,38+126,共13页
以二维傅里叶变换为基础,从新的角度把 CT 技术引入到地震数据处理中,提出了一套新的 CT 积分变换式,分析了截断效应,给出了提高方向分辨率的加权正变换。CT 积分变换的主要特点是:CT 积分正变换是按波的到达方向对波场进行分解,将时—... 以二维傅里叶变换为基础,从新的角度把 CT 技术引入到地震数据处理中,提出了一套新的 CT 积分变换式,分析了截断效应,给出了提高方向分辨率的加权正变换。CT 积分变换的主要特点是:CT 积分正变换是按波的到达方向对波场进行分解,将时—空域信号变换到时间—慢度域,时间—慢度域中的强波形对应于时—空域中的同相轴,它的位置指出了波的到达方向和时间;CT积分反变换是平面波的合成,把时间—慢度域中的数据反变换到原来的时—空域中去。文中还讨论了利用 CT 积分变换压制多次波、压制随机干扰和规则干扰、进行波场分离和道间内插的方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下载PDF
孔间电磁波CT探测揭示水库坝基岩溶形态特征——以广西靖西大龙潭水库帷幕灌浆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黎华清 卢呈杰 +1 位作者 韦吉益 劳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01期607-610,共4页
广西靖西大龙潭水库枢纽,为浆砌石重力坝,坝轴线长249工程于1963年竣工蓄水,同年坝基大量漏水,库内出现多处漏水漩涡,水从坝下穿流而过在下游涌出,当水库泄空后,发现库内有岩溶塌陷(落水洞)多处。以往采用常规的勘探方法仅能了解单个钻... 广西靖西大龙潭水库枢纽,为浆砌石重力坝,坝轴线长249工程于1963年竣工蓄水,同年坝基大量漏水,库内出现多处漏水漩涡,水从坝下穿流而过在下游涌出,当水库泄空后,发现库内有岩溶塌陷(落水洞)多处。以往采用常规的勘探方法仅能了解单个钻孔竖直方向的地质情况,不利于查清坝基横向连续发育的破碎带和溶洞空间分布。孔间电磁波CT探测技术与钻探相结合,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孔间电磁波CT探测在大龙潭水库坝基的岩溶探测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可行有效,溶洞和破碎带探测结果还经过灌浆钻孔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ct探测
下载PDF
地震CT反演方法在井下起伏厚煤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娜 邢立杰 +1 位作者 张建智 程增庆 《中国煤炭地质》 2015年第12期79-82,共4页
对于煤层底板起伏较大的综采工作面,常规的二维射线追踪及反演方法会导致矿井地震CT解释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大同某矿井为例,针对起伏厚煤层,采用精细定位、改进观测系统和三维空间射线追踪的方法进行地震CT反演,以解释该矿井1408工作... 对于煤层底板起伏较大的综采工作面,常规的二维射线追踪及反演方法会导致矿井地震CT解释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大同某矿井为例,针对起伏厚煤层,采用精细定位、改进观测系统和三维空间射线追踪的方法进行地震CT反演,以解释该矿井1408工作面的构造煤赋存范围与断层。依据巷道揭露地质特征,1408工作面3个P波低速异常区解释为构造煤发育区及陷落柱,圈定的范围得到矿方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ct成像 P 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