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术前计划较二维模板测量更精确拟定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型号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杰 李登 +3 位作者 张应彬 黄玉麟 蔡志清 马若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173-5179,共7页
背景:依据病例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假体及大小型号,同时把握截骨角度方向及截骨厚度是关节置换手术的重要环节,这有赖于精确的术前计划。目的:对比基于二维影像的传统术前模板测量与三维术前计划(三维虚拟影像测量及快速三维打印模型... 背景:依据病例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假体及大小型号,同时把握截骨角度方向及截骨厚度是关节置换手术的重要环节,这有赖于精确的术前计划。目的:对比基于二维影像的传统术前模板测量与三维术前计划(三维虚拟影像测量及快速三维打印模型实物测量、模拟手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型号拟定中的精确性差异,探讨三维术前计划的参考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5例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8-79岁,均完成二维及三维影像资料采集,进行二维影像模板测量与三维术前计划(针对三维虚拟成像、快速三维打印模型模拟截骨及假体置入操作),分别拟定假体采用型号,膝关节置换中评估术前计划选择的假体型号与实际所需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三维术前计划对股骨侧及胫骨侧假体型号拟定的一致率分别为80%、72%,二维计划对股骨侧及胫骨侧假体型号拟定的一致率分别为4%、12%,两组股骨侧及胫骨侧假体型号拟定的一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Kappa系数统计显示,三维术前计划的假体型号拟定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三维术前计划较传统二维模板测量能更精确地拟定假体型号,提供更全面的骨骼解剖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彻底清创 被引量:7
2
作者 郭国栋 樊根涛 +2 位作者 郭亭 赵建宁 孙国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7741-7746,共6页
背景: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其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治疗方案亦存在争议。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灶的清除彻底与否决定能否重建关节并恢复关节功能。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彻底清创的经验及疗效。方法:2008... 背景: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其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治疗方案亦存在争议。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灶的清除彻底与否决定能否重建关节并恢复关节功能。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彻底清创的经验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23例(24髋)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病例,均符合共识性的诊断标准,修复方案分两期,一期彻底清创加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置入;二期行关节重建,若间隔期感染持续存在,可以重复清创,待感染彻底控制后行关节重建。翻修后随访期间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评估感染控制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5分(27-45分),二期翻修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8.6分(76-98分),且均无感染复发,感染控制率达100%。提示二期翻修是治疗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有效方法,彻底清创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控制感染复发,提高假体稳定性,从而重建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周恺棣 王弘毅 +2 位作者 燕宇飞 洪伟祥 冯建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313-5320,共8页
背景:研究证实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但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对氨甲环酸的应用方式仍有争议。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O... 背景:研究证实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但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对氨甲环酸的应用方式仍有争议。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OVI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2015年5月1日以前发表的,关于"全膝关节置换中氨甲环酸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对比"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值、引流量和血栓并发症发生率等作为评价临床效果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8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氨甲环酸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的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引流量、总失血量和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亚组分析中,当引流管术后夹闭时间<2 h,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相比静脉应用有更大的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P<0.01)。结果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相似,另外,推荐在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时夹闭引流管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
下载PDF
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毕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政铧 刚绍鹏 +6 位作者 马熠 文静 彭晶 蒋玲 孙立 朱焱 方开云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毕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险因素。方法1490例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术毕是否需要入住ICU分为入住组(99例,术毕需要入住ICU)和未入组(1391例,术毕不需要入住ICU),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目的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毕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险因素。方法1490例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术毕是否需要入住ICU分为入住组(99例,术毕需要入住ICU)和未入组(1391例,术毕不需要入住ICU),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毕患者需要入住ICU的影响因素、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SA分级及术前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肺部感染、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ACEI比例、尿素氮(BUN)水平、肌酐值和手术类型、外科医生年资、麻醉方式、术中输注RBC比例是髋膝关节置换术毕患者需要入住ICU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ASAⅢ级和Ⅳ级、股骨头置换术、全身麻醉、术中输注红细胞及术前BUN升高是髋膝关节置换术毕患者需要入住ICU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术毕患者需要入住ICU的危险因素是年龄>80岁、ASAⅢ级和Ⅳ级、股骨头置换术、全身麻醉、术中输注红细胞、术前BUN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股神经阻滞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袁志民 魏建仝 +2 位作者 温景荣 杨森 全东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5728-5734,共7页
背景: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阻碍患者早期恢复的重要原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和持续股神经阻滞均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有效方法,但哪种方法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较少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 背景: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阻碍患者早期恢复的重要原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和持续股神经阻滞均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有效方法,但哪种方法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较少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Wan Fang等数据库,同时检索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10-01,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英文,8篇中文,共680例患者,其中持续股神经阻滞组患者343例,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患者3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股神经阻滞组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相比,持续股神经阻滞可减少恶心/呕吐(RR=0.36,95%CI:0.21-0.63,P=0.003)、尿潴留(RR=0.08,95%CI:0.04-0.16,P<0.001)和头晕(RR=0.24,95%CI:0.06-0.99,P=0.05)的发生率。提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同样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训练,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Meta分析(英文) 被引量:5
6
作者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黄筑忆 +2 位作者 冯磊 马显志 刘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5735-5740,共6页
背景: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炎患者疗效可靠,但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仍会在很多患者中发生,因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成了目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后突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静脉血栓... 背景: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炎患者疗效可靠,但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仍会在很多患者中发生,因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成了目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后突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方法:利用"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thrombosis","DV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全膝关节置换""血栓""麻醉"等关键词在"Pub Med","Medline","Elsevier","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CNKI"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搜集了2000年1月到2015年3月期间发表的涉及到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双盲法进行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估,并利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后总共有包含885例患者的8个文献被纳入此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文献之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I2=0,P=0.72)。数据合成后的OR是0.25(95%CI:0.18,1.35),说明利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能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为缺乏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的患者凝血因子变化情况等数据,硬膜外麻醉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说明在接受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利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可显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因此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中应该优先使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膝关节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
下载PDF
腓骨头与关节面间距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唐杞衡 杨德金 徐海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25-27,共3页
目的了解腓骨头与内、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以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胫骨近端截骨厚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50例因单侧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就诊患者,排除骨关节骨折、畸形和病变。行膝关节和小腿中上段核磁共振扫描,用MIMCS软件进行... 目的了解腓骨头与内、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以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胫骨近端截骨厚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50例因单侧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就诊患者,排除骨关节骨折、畸形和病变。行膝关节和小腿中上段核磁共振扫描,用MIMCS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测量腓骨头最高点到内、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结果成人腓骨头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为(12.41±1.72)mm,与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为(7.76±2.02)mm。结论合适的胫骨近端截骨水平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12 mm,与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8 mm,以减少腓骨头和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B超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一新 郭盛杰 +2 位作者 陈涛 刘庆 唐竞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0-533,共4页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不同修复方法的确切性。方法 43例单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37例,女6例;年龄31-52岁,平均45.6岁。常规采用后外侧人路、生物固定型假体。其中21髋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不同修复方法的确切性。方法 43例单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37例,女6例;年龄31-52岁,平均45.6岁。常规采用后外侧人路、生物固定型假体。其中21髋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骨性修复方法),22髋修复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软组织修复方法)。其他手术技术完全相同。于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6周及3个月以B超检测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完整性。B超检查采用双盲法,图像中修复部位不连续超过50%视为连续性差或修复失效,不连续少于50%定义为连续性好或修复成功。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B超检查显示骨性修复方法组修复成功率57.1%(12/21);软组织修复方法组86.4%(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33)。术后3个月修复成功率与术后6周无变化。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相对修复于臀中肌后缘失败率更高,建议将后关节囊与外旋肌缝合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处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振辉 刘军 +1 位作者 曹建刚 任凯晶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天津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TKA术后股骨颈骨折45例,男8例,女37例,年龄56~81岁,其中同侧股...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天津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TKA术后股骨颈骨折45例,男8例,女37例,年龄56~81岁,其中同侧股骨颈骨折组36例,对侧股骨颈骨折组9例,骨折距TKA时间1~10年,平均(26.2±1.8)个月.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制定治疗方案,随访并记录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TKA术后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和骨质疏松成线性相关,同侧骨折组置换侧膝关节稳定程度低于对侧骨折组、未骨折组(P<0.05=.45例患者中死亡4例,41例获随访,时间2~7年,平均3.6年.空心钉内固定组12例中7例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置换组20例:死亡3例,二次骨折3例.全髋关节置换13例:死亡1例,二次骨折1例.同侧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显著低于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置换与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股骨头坏死7例行股骨头置换术,髋关节置换后二次骨折4例采用钢板及钢缆捆绑或LISS治疗.结论 TKA术后股骨颈骨折多由低能损伤所致,骨质疏松是其高危因素,膝关节失稳与同侧股骨颈骨折相关.临床可采用内固定或髋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术后易出现股骨头坏死,临床宜采用股骨头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