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措勤县诺仓地区塔吉里霞隆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跃 丁枫 +7 位作者 蔺吉春 刘寿航 徐忠彪 魏美丽 李青 高建国 范宇航 邱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4-498,共15页
塔吉里霞隆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西段,拉萨地块中西部。岩石w(SiO_2)=63.38%~72.56%;w(Al_2O_3)=13.85%~15.73%;Alk(K_2O+Na_2O)=5.12%~6.79%;w(K_2O)/w(Na_2O)=0.67~1.32;A/CNK=0.90~1.02,属Ⅰ型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 塔吉里霞隆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西段,拉萨地块中西部。岩石w(SiO_2)=63.38%~72.56%;w(Al_2O_3)=13.85%~15.73%;Alk(K_2O+Na_2O)=5.12%~6.79%;w(K_2O)/w(Na_2O)=0.67~1.32;A/CNK=0.90~1.02,属Ⅰ型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REE=128.34×10^(-6)~167.25×10^(-6),LREE/HREE=6.94~10.73,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δEu=0.69~0.86,弱负铕异常。岩石具有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Ba、U、Nb、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岩石显示出岛弧火山岩亲缘性。锆石U@b定年结果表明,塔吉里霞隆岩体主要侵位于126.3±1.1Ma,属早白垩世晚期。塔吉里霞隆花岗闪长岩显示出壳幔混合源特征,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的南向俯冲和随后发生的板片回转可以较好的解释岩体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早白垩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钰林 茅绍智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1-347,461-464,共17页
西藏南部岗巴—定日一带白垩系—下第三系海相地层发育完整,富含钙质超微化石。经研究,本文自下至上划分出5个钙质超微化石联合带(或带)及2个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即:Ruciamolithusirregularis-Rhagodiscus angustu带(CC7),Prediscosphaera... 西藏南部岗巴—定日一带白垩系—下第三系海相地层发育完整,富含钙质超微化石。经研究,本文自下至上划分出5个钙质超微化石联合带(或带)及2个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即:Ruciamolithusirregularis-Rhagodiscus angustu带(CC7),Prediscosphaera columnata-Eiffellithus turriseiffelii联合带(CC8—CC9),Microrhabdulus decoratus-Crearhabdus crenulatus联合带(CC10—CC11),Eiffellithus eximius-Micula decussata联合带(CC12—CC15),Lucianolithus cayeuxii-Quadrumgothicum联合带(CC16—CC21),Arkhangelskiella cymbiformis-Quadrum sissinghii组合(CC24—CC25)及 Coccolithus formosus-Discoaster sp.组合。依据钙质超微化石的属、种成份及组合特征,本文讨论了东山组、察且拉组、冷青热组、夏吾除波组、旧堡组、基堵拉组及遮普惹组地质时代的归属。通过钙质超微化石属、种成份及化石丰度、溶蚀程度的分析,推论了藏南地区白垩纪—早第三纪沉积环境演变及海水进退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早第三纪 超微化石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早白垩世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锋 朱立新 +3 位作者 马生明 梁胜跃 徐明钻 蒙炳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9-594,共16页
念青唐古拉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两类岩石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LA-MC-ICPMSU-Pb年龄为133.20±0.92Ma,与石英闪长岩年代一致。花岗闪长岩富硅、富钾、贫磷,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髙钾钙碱系列,Mg#平均为40,Nb/Ta... 念青唐古拉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两类岩石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LA-MC-ICPMSU-Pb年龄为133.20±0.92Ma,与石英闪长岩年代一致。花岗闪长岩富硅、富钾、贫磷,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髙钾钙碱系列,Mg#平均为40,Nb/Ta比值为10.3,较高的[n(87Sr)/n(86Sr)]i(0.71947~0.72503),较低的εNd(t)(-12.6~-12.7),以及较老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约1927Ma),锆石饱和温度最高可达830℃,暗示了岩浆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的熔融,可能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相关。石英闪长岩低硅、高镁(Mg#平均为50)、富铁、富钙、低碱,准铝质,钙碱系列至钾玄系列,Nb/Ta比值为20,Sr/Y比值为9,暗示了岩浆的成分主要为幔源。均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弱至中等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活动陆缘钙碱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具有密切的岩石成因联系,石英闪长岩形成于富集俯冲带组分的地幔熔体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一定量壳源物质结晶分异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则为底侵作用生产的大量壳源熔体与少量幔源熔体混合并发生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后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早白垩世侵入岩与新特提斯洋西段向NE消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 早白垩世 锆石U-PB年龄 底侵作用 岩石成因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崩错似斑状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永峰 肖渊甫 +4 位作者 肖倩茹 罗巍 刘涓 林静 杨亚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崩错似斑状正长花岗岩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东段,岩体侵位的最新地层为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其中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6.7±1.2 Ma,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具高SiO_2、富Al_2O_3和K_2O,贫TiO_... 崩错似斑状正长花岗岩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东段,岩体侵位的最新地层为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其中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6.7±1.2 Ma,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具高SiO_2、富Al_2O_3和K_2O,贫TiO_2、MgO、CaO特征,A/CNK=0.94~1.91(平均1.16),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岩石。(La/Yb)_N为1.22~9.62,δEu=0.04~0.38,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轻稀土轻度富集的U亏损型。大离子亲石元素及高场强元素Rb、K、Th、Ta、Ce相对富集,Nb相对亏损,Ba、Sr、P、Ti强烈亏损,显示具同碰撞型花岗岩特征,成岩岩浆源自地壳。结合最新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崩错地区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构造背景,是碰撞过程中下地壳增厚并部分发生熔融的产物,同时也表明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的时间应早于116 Ma。结合本区域年龄成果,在崩错地区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并开始发生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的时间为120 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斑状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早白垩世 北冈底斯带 西藏崩错
下载PDF
申扎县永竹俄玛北日拉组中发现早白垩世珊瑚
5
作者 何继富 纪占胜 +4 位作者 刘景彦 武桂春 石秋圆 李浩 仲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315-316,共2页
青藏高原是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一个既具有很大油气潜力但同时勘探研究程度又很低的地区(王成善等,2006;南征兵等,2012),其很有可能成为我国西部第二个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丘东洲,1997)。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中仅次于羌唐盆地的... 青藏高原是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一个既具有很大油气潜力但同时勘探研究程度又很低的地区(王成善等,2006;南征兵等,2012),其很有可能成为我国西部第二个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丘东洲,1997)。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中仅次于羌唐盆地的另一重要目标勘探盆地(魏玉帅等,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措勤盆地 早白垩世 珊瑚 朗山组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早白垩世掘足类Dentalium属在我国首次发现
6
作者 姚培毅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30-32,T001,共4页
本文记述的掘足类(Scaphopods)系我国首次报道,化石产自西藏南部聂拉木县古错村北山下白垩统古错Ⅱ组中。计1属2种Dentalium jeffereysi Gardner,D.gucuoensis(sp.nov.).
关键词 掘足类 早白垩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马跃乡南部地区早白垩世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浩 纪占胜 +3 位作者 武桂春 石秋圆 何继富 仲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317-318,共2页
青藏高原位于塔里木、华北、扬子与印度刚性地块之间,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亚段的区域,具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一个有勘探前景的有利区(赵政璋等,2011),也是中国陆上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的战略选区之一(张大伟,2006)。
关键词 西藏 马跃乡 早白垩世 珊瑚 地层年代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西岸班戈县新吉乡早白垩世的石珊瑚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永胜 孙继彬 +3 位作者 王彦 郑春子 岳宗元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2-466,共15页
西藏纳木错西岸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经过鉴定、描述、研究,计有白垩纪石珊瑚10属10种(其中有3新种),它们是Axosmilia sp., Cyathophora? sp., 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 sp. nov.,Epistreptophyllum cf. dia... 西藏纳木错西岸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经过鉴定、描述、研究,计有白垩纪石珊瑚10属10种(其中有3新种),它们是Axosmilia sp., Cyathophora? sp., 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 sp. nov.,Epistreptophyllum cf. diatritum Wu, Hydnophora styriaca (Michelin), Ironella giseldonensis Starostina and Krasnov in Krasnov and Starostina,Placophyllia baingoinensissp.nov.,Protethmoscf.discusLiaoandXia,Protochocyathus ?sp.,Stylina namcoensissp.nov.。上述石珊瑚属在欧亚大陆的侏罗、白垩纪地层中都有广泛分布。其中,Cyathophora ? sp.与申扎县果芒错下白垩统所产出的Cyathophora gomangcoensis Liao and Xia比较相似,只是个体直径要稍微小一些;Hydnophora styriaca与欧洲上白垩统的模式种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只是我们的标本每个脊塍上有较多的隔片;新种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与日本早白垩世的Eohydnophora tosaensis Yabe and Eguchi的主要区别只是其脊塍和隔片都比较细薄;Protochocyathus? sp.的外壁比匈牙利下白垩统的Protochocyathus valanginicus Kolosvary的外壁薄。总之,西藏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石珊瑚群与西藏申扎、日本、俄罗斯、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等地同期的石珊瑚有许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进行对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西藏地区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以及对早白垩世石珊瑚群的动物地理亲缘关系的了解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石珊瑚化石 班戈县 西藏
原文传递
西藏南部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化石组合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浩若 许波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59,共17页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白垩纪 贝里阿斯期 雅鲁藏布蛇绿岩带 宗卓组 滑塌岩块 西藏
原文传递
西藏拉萨早白垩世种子蕨一新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小菊 李建国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7-472,共6页
描述发现于西藏拉萨晚中生代林布宗组的种子蕨化石,确定为新种——西藏叉羽叶Ptilozamites tibeticus Yang sp.nov.。该种有别于其它叉羽叶各种:叶二次羽状;末二次羽轴较粗,具斜向纵纹或瘤状突起;末次羽片披针形,在羽轴上互生;末次羽轴... 描述发现于西藏拉萨晚中生代林布宗组的种子蕨化石,确定为新种——西藏叉羽叶Ptilozamites tibeticus Yang sp.nov.。该种有别于其它叉羽叶各种:叶二次羽状;末二次羽轴较粗,具斜向纵纹或瘤状突起;末次羽片披针形,在羽轴上互生;末次羽轴的表面具斜的纵条纹;小羽片在末二次羽轴和末次羽轴上互生至对生,排列规则而紧密。中生代种子蕨类植物主要发现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新种的发现表明种子蕨类植物在青藏高原可一直延续到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羽叶 种子蕨 早白垩世 西藏
原文传递
西藏南部早白垩世瓦兰今期放射虫
11
作者 吴浩若 许波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62,共15页
放射虫Cecrops septemporatus带在世界各地的瓦兰今阶广泛分布,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于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下鲁硅岩中。本文对相关样品(80-141)进行再研究,描述放射虫18属23种,包括3个新种。该放射虫组合具... 放射虫Cecrops septemporatus带在世界各地的瓦兰今阶广泛分布,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于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下鲁硅岩中。本文对相关样品(80-141)进行再研究,描述放射虫18属23种,包括3个新种。该放射虫组合具有Aurissaturnalis variabilis variabilis(Squinabol),Thanarla elegantissima(Cita),Pantanellium corriganensis Pessagno等重要带化石,可与江孜地区混杂堆积和泽当地区蛇绿混杂岩的硅质岩中发现的相关组合及国际同类放射虫生物带进行比较,为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放射虫组合面貌及区域对比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下鲁硅岩 宗卓组 瓦兰今期 早白垩世 西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