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及其找矿意义
1
作者 单文法 毛先成 +5 位作者 刘占坤 邓浩 陈进 张维 王海正 杨鑫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5期707-720,共14页
大尹格庄金矿床的形成涉及到构造变形、流体活动、热量传递和水岩反应等过程的相互耦合作用。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现代矿化率概念,开展了大尹格庄金矿床力—热—流—化耦合的数值模拟,以探讨断裂、体积形变与化学过程耦合对金... 大尹格庄金矿床的形成涉及到构造变形、流体活动、热量传递和水岩反应等过程的相互耦合作用。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现代矿化率概念,开展了大尹格庄金矿床力—热—流—化耦合的数值模拟,以探讨断裂、体积形变与化学过程耦合对金矿体就位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正体积应变、流体汇聚和金析出量(负矿化率)的高值区均位于控矿招平断裂倾角由陡倾向缓倾转换部位以及断裂局部起伏部位,与金矿体的实际空间分布相吻合,反映出成矿流体更多地汇聚、停留在这些部位,并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引起金的沉淀析出。这种多物理—化学过程在相同部位的耦合可能是控制大尹格庄金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基于该成矿规律,推测大尹格庄金矿区深部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型金矿 数值模拟 成矿流体 控矿因素 矿化率 大尹格庄金矿床
下载PDF
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地下热水H、O同位素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2
作者 马致远 王心刚 +1 位作者 苏艳 余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8-894,共7页
对关中盆地地下热水δ18O和δD数据的研究表明:盆地中部西安、咸阳深部的地压地热流体发生明显的18O同位素交换,并出现2H同位素交换,表明热储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盆地周边及中部的非地压地热流体18O交换则不明显。根据研究区18O... 对关中盆地地下热水δ18O和δD数据的研究表明:盆地中部西安、咸阳深部的地压地热流体发生明显的18O同位素交换,并出现2H同位素交换,表明热储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盆地周边及中部的非地压地热流体18O交换则不明显。根据研究区18O同位素的交换程度(用2H过量参数d表征)和水化学资料,可将关中盆地热储流体分为循环型和封闭型热储流体2类。地热水埋深越大、滞留时间越长、TDS和温度越高、地质环境越封闭,18O交换程度就越大。西安和咸阳地下热水分属于不同的地热系统,具有不同的补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中部 地压地热流体 ^18O漂移 ^2H剩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地热流体成矿作用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术根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96,共6页
依据地热流体成矿作用基本要素的特殊性、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控矿特点,对地壳演化运动的成矿控制及其规律性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流体是特殊的热液成矿作用类型。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控矿因素 地热流体 热液矿床
下载PDF
陕西蓝田铀矿田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江波 李卫红 赖绍聪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54-161,共8页
蓝田铀矿田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地下堆浸开采的铀矿田,笔者对其控矿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空间上位于古近—新近系断陷盆地边缘,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北北东向断裂与北东向复合断裂以及矿区内出露大量的基性岩脉是主要控矿因素。其成矿过程... 蓝田铀矿田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地下堆浸开采的铀矿田,笔者对其控矿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空间上位于古近—新近系断陷盆地边缘,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北北东向断裂与北东向复合断裂以及矿区内出露大量的基性岩脉是主要控矿因素。其成矿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①牧护关岩体第二次主侵入体的形成。②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使岩体中的铀预富集。③伴随基性岩脉涌入的地幔流体使岩体副矿物中的铀活化释放,并且为铀的迁移提供了丰富的矿化剂∑CO2。④以铀酰碳酸络阴离子的形式运移的铀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富集成矿,⑤潜水氧化淋滤改造叠加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因素 成矿作用 基性岩脉 地幔流体 蓝田铀矿田
下载PDF
超大型矿床研究中某些问题的讨论及找矿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知礼 谢玉玲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06-214,共9页
超大型矿床,一般指单个矿床中规模达超大型者。若将矿田内多个矿床,合称超大型矿床,则与矿床和矿田定义不符,应研究统一术语。超大型矿床划分标准,应便于全球对比和简单易行。提出一个以P.Laznicka和涂光炽的划分标准为... 超大型矿床,一般指单个矿床中规模达超大型者。若将矿田内多个矿床,合称超大型矿床,则与矿床和矿田定义不符,应研究统一术语。超大型矿床划分标准,应便于全球对比和简单易行。提出一个以P.Laznicka和涂光炽的划分标准为基础的综合方案,在统一标准以前供同行研究时参考。超大型矿床分布形式,分点式、带式及首领式。后者为找矿重点。关于超大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问题,以某些金矿为例作了初步研究。未发现任何独特的成矿流体。这类矿床的形成受多因素控制,具多因复成矿床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找矿方法与手段,但有侧重,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矿床 划分标准 成矿流体 找矿 金矿床
下载PDF
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矿成矿系统特征、控制因素及勘查指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金露英 秦克章 +2 位作者 李光明 赵俊兴 李真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13-3839,共27页
斑岩钼矿与热液脉状铅锌银矿为两类重要的矿床类型,两者往往分别独立产出,但越来越来的勘查实例揭示二者也可共生产出,构成统一的成矿系统。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加拿大西南部、中国秦岭-大别地区、华北... 斑岩钼矿与热液脉状铅锌银矿为两类重要的矿床类型,两者往往分别独立产出,但越来越来的勘查实例揭示二者也可共生产出,构成统一的成矿系统。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加拿大西南部、中国秦岭-大别地区、华北北缘及西拉沐伦带、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等地区。根据斑岩钼矿与热液脉状铅锌银矿的平面关系,成矿系统可分为近源和远源两类:近源时,两者直接叠置或者平面距离小于2km;而远源时,两类矿化平面距离一般不超过6km。成矿系统空间上表现可为上铅-锌-银、下钼的垂向叠置或者内钼、外铅-锌-银侧向共存的形式。时间上两类矿化一般近同期形成,或者相差通常不超过8Myr。成矿系统岩浆性质多为高演化的钙碱性花岗质岩浆,起源于下地壳且加入了不同比例的地幔物质。成矿系统的蚀变特征一般为斑岩钼矿化蚀变向热液脉状铅锌银矿蚀变的渐变,其中粘土化带与绢英岩化带是两类矿床的叠加区。钼矿化常与钾硅酸盐化或者绢英岩化带内侧密切相关,铅锌银矿化则常与浅部的低温硅化-绢云母-伊利石-水白云母化、碳酸盐化密切相关。基于S、Pb、Sr、Nd等同位素研究成果,钼铅锌银系统中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来源,但可能有地层物质的加入。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来源为主,初始流体通常为单相中低密度流体,辉钼矿沉淀往往伴随着减压沸腾、大气水混合、冷却及/或水岩反应的进行,发生大规模钼矿化的温度区间通常在300~450℃。浅部脉状铅锌银矿化则由持续降温的流体在混入较多大气水或流体p H值中和而形成,温度区间在175~320℃。成矿系统空间上钼-铅-锌-银的分带,可能受控于流体演化过程中上述多个过程的综合叠加作用。通过总结对比钼铅锌银成矿系统、单一斑岩钼矿、单一热液脉状铅锌银矿床在勘查历史、构造因素、成矿岩体属性、流体特征、特征矿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等方面的异同,本文提出了指示浅部热液脉状铅锌银矿之下同一成矿系统深部斑岩钼矿的找矿标志,且对该成矿系统形成的岩浆性质、岩浆-热液系统、成矿元素、构造条件、保存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前人基础上,本文提出本类成矿系统理论研究展望:1)利用微区原位技术分辨矿物的不同期次及元素的分布状态,进而获得该类型铅锌银矿相对准确的成矿年龄;2)确定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的初始流体成矿元素和相关配位剂元素的含量;3)建立钼铅锌银成矿系统的矿物学指示标志;4)查明成矿系统岩浆过程、元素行为等精细成矿过程,研究其与其他成矿系统的差异。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找矿标志的提出或将提高对斑岩钼-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成矿过程的认识,为该类系统勘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钼矿 脉状铅锌银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流体演化 成矿系统 控制因素 勘查指示
下载PDF
贵池铜山铜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俞沧海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6,共5页
铜山铜矿床矿化类型可划分为层状含铜黄铁矿型、含铜角砾岩型、含铜夕卡岩型和含铜斑岩型。控矿因素为地层、岩浆岩及构造 ,其中层间断裂与接触带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构造。铅、硫、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温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和热液主要... 铜山铜矿床矿化类型可划分为层状含铜黄铁矿型、含铜角砾岩型、含铜夕卡岩型和含铜斑岩型。控矿因素为地层、岩浆岩及构造 ,其中层间断裂与接触带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构造。铅、硫、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温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和热液主要来源于铜山岩体 ,矿床成因为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因素 容矿构造 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 成因 成矿作用
下载PDF
Synchronous structure control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8
作者 翟裕生 邓军 +2 位作者 宋鸿林 程小久 彭润民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S1期7-12,共6页
Th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n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stratabound ore deposits is immense. Based on studies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 Qinling, northern Guangdong, Langshan and other areas, three new ideas in... Th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n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stratabound ore deposits is immense. Based on studies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 Qinling, northern Guangdong, Langshan and other areas, three new ideas in comparison with examples of or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re proposed: (i) multi order or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which means that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orders display different controls on ore deposits; (ii) synchronous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display different controls on basin fluid system and ore forming system; (iii) synchronous structure accompanying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s a preexisting weak surface in earth crust often reactivate in later tectono thermal event to be a channelway for magma or thermal fluids which superimposed on and reformed preexisting ore beds to form large or superlarge composite or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CHRONOUS FAULT SUPERLARGE ore DEPOSIT ore control of multi order structures structure fluid mineralization system superimposed reformed mineral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