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1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学化研究 伤寒知识 温病知识
下载PDF
《伤寒论》“反”字的运用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魏东生 《中医研究》 2004年第3期10-14,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反"字
下载PDF
《伤寒论》与顾护脾胃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瑞 罗伟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5期5-6,62,共3页
仲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时尤强调顾护脾胃,归脾经药物共使用678次,为五脏中频次最高,归胃经药物使用494次,为六腑中频次最高;112首方剂,应用炙甘草者71方,应用大枣者40方,生姜、大枣同用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31方,生姜、大枣、... 仲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时尤强调顾护脾胃,归脾经药物共使用678次,为五脏中频次最高,归胃经药物使用494次,为六腑中频次最高;112首方剂,应用炙甘草者71方,应用大枣者40方,生姜、大枣同用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31方,生姜、大枣、甘草、人参共用7方;用"胃和则愈""微和胃气"来明言治疗的目的;明确"胃和"与否不仅与脾胃本身功能有关,而且与服用汤药及煎煮方法相关联;主张中病即止,周祥入微,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从药物配伍、煎煮,饮食调护及禁忌等多方面强调了顾护胃气在诊疗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根本大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护脾胃 伤寒论 张仲景 药物配伍 饮食调护 中病即止
下载PDF
《伤寒论》定量辨证思维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新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5期50-52,共3页
《伤寒论》定性辨证和定量辨证是对多样、具体疾病的抽象概括。张仲景用定量辨证思维定量病证,有证可循、灵活多变,具有整体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发病时间、症状表现、脉象、以方(药)测证、量词、数词等定量病证各有侧重,得到广泛认可。发... 《伤寒论》定性辨证和定量辨证是对多样、具体疾病的抽象概括。张仲景用定量辨证思维定量病证,有证可循、灵活多变,具有整体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发病时间、症状表现、脉象、以方(药)测证、量词、数词等定量病证各有侧重,得到广泛认可。发病时间:"一二日" "四五日" "八九日" 等表示病情变化。症状表现:辨证最主要的依据,风寒表证、头痛或身痛诸痛,恶风或恶寒,无汗占据一定分量。脉象:病机均为阳虚饮逆的67条和160条"沉紧"与"甚微"均从脉搏应指程度而言,分别表示阳虚不甚或阳气已大虚。量词、数词文字描述:用量值描述症状是一种模糊数学方法,以症状定量方式辨量值,如寒象量级包括大寒、振寒、恶寒、微寒等;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中的 "小" "大",直接用表示定量的量词 "少" "多",少与多、小与大虽然无法对数量精确定量,但定量概念却比较明确。以方(药)测证:药物试探定量,每一方剂都是伤寒体系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具体表现,在诊断性治疗时应用广泛,小承气汤试探,药后 "转失气" 和 "如不转失气" 表示阳明腑实证程度。定性辨证是疾病本质的抽象表现,定量辨证则表示相互差异和内在联系;定性辨证容易掌握,简单明确,是抽象和粗略的;定量辨证是对复杂多样、精细具体的,比较接近疾病变化的客观状态描述,是对定性辨证的发展和补充。定性辨证结合定量辨证,才能提高中医学辨证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临床更应重视定量辨证,只询问症状有无,没有量值概念思维,对辨证论治准确性造成影响。深入研究和挖掘《伤寒论》中的定量辨证思维方法,对于促进中医学辨证体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定量辨证 定性辨证 发病时间 症状表现 脉象 以方测证 药物试探 诊断性治疗 数词 量词 沉紧 甚微 小承气汤 阳明腑实
下载PDF
吉益东洞医学思想刍议——兼论其对《伤寒论》在江户时期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向静静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5期47-55,共9页
吉益东洞从《伤寒论》中获得"万病一毒"论的学术思想,并依据《伤寒论》著成《类聚方》《药征》等方药之书。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论及其所著药物书被广泛应用于江户中后期流行病的治疗中;与此同时,亦使张仲景的《... 吉益东洞从《伤寒论》中获得"万病一毒"论的学术思想,并依据《伤寒论》著成《类聚方》《药征》等方药之书。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论及其所著药物书被广泛应用于江户中后期流行病的治疗中;与此同时,亦使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医家中受到广泛关注。此外,东洞及其弟子们所著的《伤寒论》注解书进一步推动了《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益东洞 万病一毒 伤寒论 《类聚方》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序“憃”字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明明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3期80-84,共5页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之讹字,而“惷”之动乱义在文献中则皆作“蠢”。“惷,乱也”之解释仅存于《说文》及历代字书中,未见文献用例。“惷”与“蠢”本无愚义,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讹混,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义。另外在现代大型字书辞书中也存在因对“憃”“惷”辨识不清或未核对原文而导致的错误引文和虚假义项。综合考定仲景序中“憃若游魂”之“憃”为正字,义为愚蠢,后世多讹作“惷”,或直接改作“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近讹混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伤寒论》便秘治疗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启鸿 黄铭涵 +3 位作者 赵培琳 蔡华珠 杨春波 柯晓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83-985,共3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便秘"相关词的经文达78条,治便秘方剂共2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蜜煎方后,共运用了34种药物。药物以归脾经的最多,达23.91%;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伤寒论》治便秘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从脾、胃、肺论治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重下法与和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伤寒论 用药规律 张仲景
原文传递
从《伤寒论》煎煮法探讨经方剂量的合理使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起华 文谨 +2 位作者 陈弘东 刘凤麟 仝小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81-1085,共5页
文献考证《伤寒论》经方的本原剂量,综合分析药味、加水量及煎取量、煎药时间、煎煮次数等经方煎煮工艺,选取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头翁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个经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一两为3 g(低剂... 文献考证《伤寒论》经方的本原剂量,综合分析药味、加水量及煎取量、煎药时间、煎煮次数等经方煎煮工艺,选取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头翁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个经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一两为3 g(低剂量)、9 g(中剂量)、13.8 g(高剂量)3种剂量,结合本原煎煮法对比研究其煎煮效果。结果显示,煎煮工艺影响相关物质成分的溶出,与处方的剂量也密切相关;采用本原煎煮法以一两合9 g换算经方药量时,饮片有效成分煎出率最高,药材利用度最大。因此,经方可以按当今饮片一两折合9 g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药物煎煮 经方剂量 煎煮工艺 量效关系
原文传递
《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区别 被引量:9
9
作者 杜倩 李成卫 +3 位作者 王庆国 王维广 李丹 王莉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41-543,共3页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概念也会逐渐演变。分别阐释八纲辨证及《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区别二者寒热的含义,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寒热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中医学术史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八纲辨证
原文传递
从《神农本草经》论《伤寒论》组方中散结药的运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霖霖 张芯 +2 位作者 廖广辉 管家齐 张广顺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539-1542,共4页
《伤寒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其不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散结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药物类别,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结者散之'治则基础上,根据邪结在气分、血分及其对人体气、水、血的不... 《伤寒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其不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散结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药物类别,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结者散之'治则基础上,根据邪结在气分、血分及其对人体气、水、血的不同影响,运用《神农本草经》中主治'结'相关病症的药物进行治疗。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文,对散结药的运用进行总结,以期对散结药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结药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研究《伤寒论》方药整体知识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超男 李赛美 洪文学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5-368,共4页
在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伤寒论》传承的实际情况,将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经典研究相结合,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通过对《伤寒论》全文所涉及方剂名称、组成的概念进行提取和规范化表达,建立... 在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伤寒论》传承的实际情况,将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经典研究相结合,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通过对《伤寒论》全文所涉及方剂名称、组成的概念进行提取和规范化表达,建立《伤寒论》方药知识库,并以知识库中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和优化,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最终实现《伤寒论》全部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之间关系结构的可视化表示和整体知识发现,为传统中医经典传承知识发现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概念 伤寒论 方药 知识发现
原文传递
《伤寒论》方药中“双向调节”思想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谭蔡麟 黄泽林 +3 位作者 王秀敏 黄恺悦 孙丹 杨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8-460,共3页
双向调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是指通过对同一疾病的多种症状或病机实现对立的调节,从而平衡矛盾双方,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双向调节思想。通过研究《伤寒论》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该... 双向调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是指通过对同一疾病的多种症状或病机实现对立的调节,从而平衡矛盾双方,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双向调节思想。通过研究《伤寒论》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该书方药配伍关系中疏表清理、协调升降、温润互济、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动静结合、清上温下、以涩制通、散敛同举、表里敛通并齐的配伍规律,体现了双向调节思想,以期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双向调节 配伍规律
原文传递
论《伤寒论》煎药法之特殊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起华 陈弘东 +2 位作者 孙玉雯 刘凤麟 仝小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5-188,共4页
《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对煎药法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煎药方法既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张仲景提出了多种煎药方法,对不同的病况使用不同的煎药方法,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发挥。重点从... 《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对煎药法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煎药方法既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张仲景提出了多种煎药方法,对不同的病况使用不同的煎药方法,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发挥。重点从《伤寒论》中特殊煎药溶媒的选用、特定药物的特殊煎煮法、特定方剂的特殊煎煮法3个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药物煎煮 溶媒
原文传递
《伤寒论》中症与证候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伯艳 段润章 +3 位作者 宋颖星 郑慧娟 张广庆 张福利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1-543,共3页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解读,认为症与证候的关系非常紧密,症用来认识、确立证候,证候反过来促进了对个别症状的理解和治疗。中医的症状必须放到具体证候中去解读,才更深刻、更有意义。
关键词 伤寒论 症状 证候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伤寒论》制剂工艺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杜茂波 刘淑芝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133-2136,共4页
现代研究《伤寒论》多重视其"方",即某症用某方、某病用某方,忽略了"剂"的研究,即用何种工艺制成何种剂型。从"剂"的角度对《伤寒论》中所载"方剂"进行分析,探讨其制剂工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现代研究《伤寒论》多重视其"方",即某症用某方、某病用某方,忽略了"剂"的研究,即用何种工艺制成何种剂型。从"剂"的角度对《伤寒论》中所载"方剂"进行分析,探讨其制剂工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中"剂"进行研究后发现,《伤寒论》中"剂"的思想,对中药新工艺、新剂型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制剂工艺 散剂 丸剂 汤剂
原文传递
承淡安六经病针灸治疗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杰 李孝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4期351-353,共3页
承淡安先生为近代中医针灸大师,一生致力于发扬针术,甚至把复兴针灸事业和民族复兴放在等同的高度来躬耕实践。《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承淡安先生临床针药并用思想的代表作。该书开针灸补注伤寒条文之先河,使后学者有... 承淡安先生为近代中医针灸大师,一生致力于发扬针术,甚至把复兴针灸事业和民族复兴放在等同的高度来躬耕实践。《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承淡安先生临床针药并用思想的代表作。该书开针灸补注伤寒条文之先河,使后学者有准则可循,是一本难得的经典著作。笔者研究了"伤寒六经病"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规律,总结提炼了《伤寒论》部分症状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淡安 伤寒论新注》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从《伤寒论》少阴病思考埃博拉出血热辨治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清泉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555-1557,共3页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尽管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尽管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出血热"疫情的控制与治疗,并获得良效。从发病表现上,埃博拉出血热符合《伤寒论》少阴病发病规律。埃博拉出血热本次发病多为两经并病,故病重而亡多。据此目前初步分为四期:发病初期少阴太阳并病,吐利期少阴太阴并病,出血期少阴太阳蓄血并病,厥脱期少阴厥阴并病,临床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主治从少阴,兼顾热毒湿气,随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出血热 伤寒论 少阴病
原文传递
五苓散肾系病证应用简况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余海龙 向雨欣 +1 位作者 杨庆 詹华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经典方剂。现代广泛应用于小便异常、肾炎、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睾丸鞘膜积液等肾系疾病治疗,或辨证加减,或联合西药,或联合现代碎石仪器等,均取得良好疗效。未来有望结...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经典方剂。现代广泛应用于小便异常、肾炎、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睾丸鞘膜积液等肾系疾病治疗,或辨证加减,或联合西药,或联合现代碎石仪器等,均取得良好疗效。未来有望结合现代科技,从有效成分入手,解析五苓散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伤寒论 阳不化气 水湿内停 小便异常 肾炎 前列腺疾病 尿路感染 泌尿系结石 睾丸鞘膜积液 癃闭 淋证 老中医经验 水疝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伤寒论》“弥更益”表“程度”义补正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根辉 孔谦 李几昊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成书于汉代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文字脱衍在所难免。对于《宋本伤寒论》第141条中的"弥更益烦",历来注家多有关注,但看法不一。语言文字学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佐证了"‘弥更益’三字为程度副词连用... 成书于汉代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文字脱衍在所难免。对于《宋本伤寒论》第141条中的"弥更益烦",历来注家多有关注,但看法不一。语言文字学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佐证了"‘弥更益’三字为程度副词连用,强调程度之深"的观点,且"弥更"二字也应是《伤寒论》在唐宋时期出现的衍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弥更益 程度副词 衍文
原文传递
中医视野里的瘟疫与曾巩的救灾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怀林 《地方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13-20,共8页
本文从中医视野,以东汉、宋朝的史事为重点,论证中医药与灾疫的辩证关系,表彰先贤“有志于民”之举。东汉末大瘟疫的苦痛,引发对人生追求的终极思考。几千年与疾病抗争的磨难,促使医家反复探索病源,不断识别药物,形成辨症施治理念,筛选... 本文从中医视野,以东汉、宋朝的史事为重点,论证中医药与灾疫的辩证关系,表彰先贤“有志于民”之举。东汉末大瘟疫的苦痛,引发对人生追求的终极思考。几千年与疾病抗争的磨难,促使医家反复探索病源,不断识别药物,形成辨症施治理念,筛选出疗效明确的验方,贡献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系列论著,扩大了医药成就,改善了人们健康状况。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官为救治灾疫卓有成效。宋朝设置医疗官署,配备军医,颁行《救荒活民书》。赵抃在越州赈灾治疫勇于担当,事前进行全面调查,措施具体落实,收效明显。曾巩向朝廷提出深思远虑的救灾建议;在越州救灾预防诱发瘟疫,贷给粮种助春耕;在洪州治瘟疫,要各地“皆储药以授病者”,设官舍病房治疗贫苦下层,有“人赖以生”的成效。他俩心忧国计民隐的作为,都有普遍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 中医药 伤寒论 赵抃 曾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