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笑学”可笑吗——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 被引量:2
1
作者 黄霖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9,共5页
《金瓶梅》作者研究久盛不衰,新说不断,成绩不小,但也有论者对《金瓶梅》作者研究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是一种“非常可笑的”、“不科学的”“笑学”。《金瓶梅》作者研究目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无论从考证“前提”还是考证方法来看... 《金瓶梅》作者研究久盛不衰,新说不断,成绩不小,但也有论者对《金瓶梅》作者研究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是一种“非常可笑的”、“不科学的”“笑学”。《金瓶梅》作者研究目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无论从考证“前提”还是考证方法来看,其研究工作都不是一条死胡同。《金瓶梅》作者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作者本身,还在于以此推动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作者研究 意义
下载PDF
从唐传奇到《金瓶梅》——以理欲交变为考察线索
2
作者 付岩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2-85,共4页
唐传奇中存在着理欲二重化世界 ,两个世界相互对立、互不交通 ,人之情欲虽然出现在作品中却为理所压制。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市民意识的勃兴 ,在宋元杂剧与话本中 ,欲望冲破了理的藩篱而获得了自由 ,理欲二重化... 唐传奇中存在着理欲二重化世界 ,两个世界相互对立、互不交通 ,人之情欲虽然出现在作品中却为理所压制。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市民意识的勃兴 ,在宋元杂剧与话本中 ,欲望冲破了理的藩篱而获得了自由 ,理欲二重化世界混同为一。《金瓶梅》作为人情小说的发轫之作 ,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传奇理欲分立的思想结构框架 ,另一方面 ,它又颠覆与否定了这种框架中理欲力量的对比 ,但它与唐传奇一样都写出深层次的悲剧精神 ,具体而言 ,这种悲剧精神的一致来源于唐传奇与《金瓶梅》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一致 :创作主体、创作态度和交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金瓶梅> 理欲 二重化世界
下载PDF
《金瓶梅》中带“教”字的兼语结构考察
3
作者 郑剑平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12-15,共4页
本文考察《金瓶梅》中带“教”字的兼语结构,分析9种结构类型。
关键词 <金瓶梅> 兼语结构
下载PDF
从《金瓶梅》看补语演变的向心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建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7,共4页
《金瓶梅》含有补语的句子中动语、宾语和补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情况很不相同。比较之后,可以看出补语演变过程中的向心趋势。补语对中心语具有向心力是语义表达的客观要求,句子结构要求平衡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关键词 <金瓶梅> 补语 向心力 动补结构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中的动态助词 被引量:3
5
作者 曹炜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5-79,共5页
元代以后,“将、着、的”等动态助词无论在功能上还是用法上均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发展,这在由明人创作又刊行于明代的《金瓶梅词话》中得到了反映。本文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将、着、的、子”等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关键词 动态助词 金瓶梅词话》 用法 反映 新发展 使用情况 明人 元代 明代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比”字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锡根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60,共7页
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金瓶梅词话》中的“比”字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较全面地揭示其内在规律。另外,通过与现代汉语的对比分析,试图探求从明朝末年到现代这一历史时期“比”字句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比”字句 三个平面分析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修辞探微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习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1,共3页
本文从接受修辞观 ,推崇简约与白描 ,探索小说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三方面对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修辞思想作了概括的论述 。
关键词 张竹坡 金瓶梅 评点 修辞手法 修辞思想 接受修辞观 简约 白描 写作特点
下载PDF
论《金瓶梅词话》的物量词 被引量:2
8
作者 许仰民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4-60,共7页
《金瓶梅词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口语小说,它是文言向语体过渡的里程碑式的 著作。因而,它在汉语语法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本文对它的物量词进行了穷尽式的全 面调查,并做了全景式地描写和探讨,共得213个单词,包括个... 《金瓶梅词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口语小说,它是文言向语体过渡的里程碑式的 著作。因而,它在汉语语法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本文对它的物量词进行了穷尽式的全 面调查,并做了全景式地描写和探讨,共得213个单词,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复合量词等3大 类。并从音节、构词、语义、来源以及组合能力与语法作用等方面,指出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 间的传承和纽带作用,同时也可窥早期汉语物量词之全豹,以找出汉语物量词发展演变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物量词 研究 古今传承演变规律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形误字考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琳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第4期92-102,127,128,共13页
传世《金瓶梅词话》的底本主体是听录而来的手写本,字迹潦草,讹误满纸,而刻版写样者文化水平不高,对草书、俗字多有误识,更增加了《词话》文字的错谬,致使很多句子不知所云。虽经众多学者反复校释,疑难之处仍然比比皆是。今摭取学人未... 传世《金瓶梅词话》的底本主体是听录而来的手写本,字迹潦草,讹误满纸,而刻版写样者文化水平不高,对草书、俗字多有误识,更增加了《词话》文字的错谬,致使很多句子不知所云。虽经众多学者反复校释,疑难之处仍然比比皆是。今摭取学人未能辨识或确认的讹误字加以解证,庶几还原词语,疏通文意,且见熟悉草书、俗字对解读文献之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形误字 俗字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音借字考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琳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3期74-87,128,共15页
音借字与通假字、音误字大同小异。大同是这三个术语都指书面记录中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小异在于通假字一般不包括偶然音误,很多通假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用字习惯,不能看成误用;音误字则带有用字正误的评判色彩,而... 音借字与通假字、音误字大同小异。大同是这三个术语都指书面记录中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小异在于通假字一般不包括偶然音误,很多通假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用字习惯,不能看成误用;音误字则带有用字正误的评判色彩,而事实上不少音误字是当时流行的用法,不宜拿后世或今天的规范去评判;音借字则可兼容通假字和音误字,包括偶然的音误,相对比较中性,适合指称社会底层人士书写的文本中的用字现象。传世《金瓶梅词话》的底本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抄手,同音借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本文采用音借字这一术语。音借字的辨识有难有易,有些根据文意一望可知,有些则须加考辨才能确定,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况,共21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借字 同音借用 金瓶梅词话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词语释义二则
11
作者 刘敬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5-96,共2页
讨论了《汉语大词典》等书所收《金瓶梅词话》两个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题,以补辞书之疏漏。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词语 释义 商兑
下载PDF
从丁耀亢到丁惟宁——评《〈金瓶梅〉奥秘探索》
12
作者 张弦生 《东岳论丛》 2001年第4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丁耀亢 丁惟宁 <金瓶梅>奥秘探索》 书评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形误字通例
13
作者 杨琳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3期31-44,126,共15页
《金瓶梅词话》中字句错讹多如牛毛,尽管前修时贤已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然而离扫清字词障碍还有很大差距。造成校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校者对《词话》粗制滥造的印制过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都在表面规范的楷书刻本内考虑问题,... 《金瓶梅词话》中字句错讹多如牛毛,尽管前修时贤已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然而离扫清字词障碍还有很大差距。造成校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校者对《词话》粗制滥造的印制过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都在表面规范的楷书刻本内考虑问题,不足以应对《词话》本文的复杂性。二是《词话》的语言是方言口语,考校者欠缺方言俗语方面的知识储备。校释《词话》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若一味从规整的楷书字着眼,往往歧路亡羊,难得真相。本文将《词话》形误字归纳为三种类型:(1)误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2)误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3)误识异体字造成的形误。由于古籍无不经历手写阶段,这三类讹误对校释其他古籍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形误字 俗字
下载PDF
《金瓶梅》与《歧路灯》比较研究之我见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钧韬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在对以往发表的《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的文章进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成书方式上,《金瓶梅》是"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歧路灯》是"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这是《歧路灯》对《金瓶梅》在成... 在对以往发表的《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的文章进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成书方式上,《金瓶梅》是"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歧路灯》是"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这是《歧路灯》对《金瓶梅》在成书方式上的超越和发展。在"对小说写‘性’的认识之比较"部分提出,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金瓶梅》写性,是对小说主题、题材的重大开拓;在中国性文化史上,也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金瓶梅》大写特写性,是作者对理学思想的蔑视和否定。李绿园与《金瓶梅》的对立,是理学和反理学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歧路灯 比较研究 成书方式 性描写 理学 反理学
下载PDF
明代小说的医学叙事与多元解读——以《金瓶梅》中李瓶儿病案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苇航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1期35-45,共11页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在《金瓶梅》的医学叙事中,李瓶儿的形象与疾病的联系最为紧密,通过从李瓶儿三个阶段的个人病案出发,站在整体医学叙事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解读,以期再现当时的场景,进而探讨晚明时期...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在《金瓶梅》的医学叙事中,李瓶儿的形象与疾病的联系最为紧密,通过从李瓶儿三个阶段的个人病案出发,站在整体医学叙事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解读,以期再现当时的场景,进而探讨晚明时期的医疗与社会状况,并对现阶段重构人文医学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叙事 明代 金瓶梅 李瓶儿 病案
下载PDF
《金瓶梅詞話》量詞解疑
16
作者 楊琳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253-269,共17页
《金瓶梅詞話》中有一些疑難量詞,它們或者修飾的詞語反常,或者含義不明,或者來源不詳,本文選取18個這類量詞加以解釋闡發,考辨了諸如“個把”“半拉”等詞語的來源,這對正確理解文意,理清有關量詞的源流演變,豐富我們對明代量詞的認知... 《金瓶梅詞話》中有一些疑難量詞,它們或者修飾的詞語反常,或者含義不明,或者來源不詳,本文選取18個這類量詞加以解釋闡發,考辨了諸如“個把”“半拉”等詞語的來源,這對正確理解文意,理清有關量詞的源流演變,豐富我們對明代量詞的認知,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詞 金瓶梅詞話》
原文传递
《水浒传》中诗词的叙事功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铁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6-85,共10页
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的角度,通过《水浒传》诗词韵语基本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浒传》诗词作为小说的情节因素与整体艺术形象有机结合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叙事功能的发挥也存在大小强弱的不同;从《水浒传》几部主要版本对诗词... 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的角度,通过《水浒传》诗词韵语基本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浒传》诗词作为小说的情节因素与整体艺术形象有机结合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叙事功能的发挥也存在大小强弱的不同;从《水浒传》几部主要版本对诗词韵语的删节和增添的演变看,诗词韵语作为文本叙事要素的手法逐渐成熟。早期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诗词为其同时代和以后的其他小说所共用,并多表现在外在形式上,经过中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评点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诗词的删节增添,将诗词文本叙事功能内化为艺术形象塑造的有机要素,从而推进和提升了这一艺术手法与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到了《红楼梦》,这一功能已日臻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水浒传》 《三遂平妖传》 金瓶梅 留文
下载PDF
张竹坡人物塑造理论述评
18
作者 李君 《文教资料》 2007年第9期57-59,共3页
人物塑造理论是张竹坡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提出“典型”这一重要范畴,并以此作为人物塑造的重要标准;二,以“入世”、“幻造”、“情理”为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三,提出了“抗衡”、“犯而不犯”、“白描”... 人物塑造理论是张竹坡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提出“典型”这一重要范畴,并以此作为人物塑造的重要标准;二,以“入世”、“幻造”、“情理”为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三,提出了“抗衡”、“犯而不犯”、“白描”等多种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这些构成了张竹坡人物塑造的理论系统,张竹坡的人物塑造理论不但推动了古代小说人物论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人物塑造 <金瓶梅>
下载PDF
《续金瓶梅》方俗词三则
19
作者 王衍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1-282,共2页
本文利用山东方言考释清初山东作家丁耀亢所著《续金瓶梅》中的三个方俗词。
关键词 方言古籍 金瓶梅 方俗词 考释
原文传递
《金瓶梅词话》中“楂儿”源考
20
作者 李伟大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109,共4页
《金瓶梅词话》中有"楂(揸)儿"一词,因用例不多导致词义难以确诂。结合"楂"的多种异写形式,从历时角度考察其源流演变情况,可知"楂"源于"苴",为"以前发生的某件事情"之义。
关键词 楂儿 释义 金瓶梅词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