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经典海外传播研究——以《黄帝内经》海外课堂为例
1
作者 王丽慧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72-279,共8页
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存在课程覆盖面有限、语言障碍、师资明显不足等困境。通过考察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Elisabeth Rochat de la Vallée,中文名罗姹)在美国科罗拉中医教学时的《黄帝... 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存在课程覆盖面有限、语言障碍、师资明显不足等困境。通过考察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Elisabeth Rochat de la Vallée,中文名罗姹)在美国科罗拉中医教学时的《黄帝内经》课堂,发现其以“汉字立论”的跨国际授课方式对中医经典的海外传播与教授具有借鉴意义。未来,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持积极的开放态度,并与更多海外汉学家建立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海外教学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黄帝内经》医患关系探析
2
作者 容景瑜 陈壮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年第6期6-8,共3页
  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其对医患关系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很多原则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   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其对医患关系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很多原则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医患关系 医患矛盾
下载PDF
《黄帝内经》英译文本分类述评(1925-2019)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渝 陈晓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3期35-45,共11页
《黄帝内经》的翻译事业从1925年肇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出现24部英译文本,分别以论文、选译本、节译本、编译本、转译本、全译本等形式问世,各具历史学和翻译学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根据译介文本的主要功能,可将24部文本划分为学... 《黄帝内经》的翻译事业从1925年肇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出现24部英译文本,分别以论文、选译本、节译本、编译本、转译本、全译本等形式问世,各具历史学和翻译学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根据译介文本的主要功能,可将24部文本划分为学术型、临床型和文化普及型3个类别,以历时性研究为经,以分类研究为纬,梳理和分析译介文本的历史价值及核心名词术语翻译特征,能较为全面地呈现百年《黄帝内经》英译史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英译文本 分类 述评
下载PDF
对《黄帝内经》中气顺逆变化问题的理性思维 被引量:2
4
作者 温长路 《河南中医》 2001年第1期3-5,共3页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顺逆变化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庆其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8-12,共5页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形神合一,乃成为人";生命价值"人者,天地之镇也"和珍爱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四个方面综合阐述其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生命观 文化 医学
下载PDF
论中医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路径--从《黄帝内经》谈起 被引量:2
6
作者 邹纯朴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31-35,共5页
从《黄帝内经》成书与多学科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学学科体系形成的客观原因,认为构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面世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当时多学科融合的必然产物。开放包容并不断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 从《黄帝内经》成书与多学科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学学科体系形成的客观原因,认为构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面世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当时多学科融合的必然产物。开放包容并不断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动力,对解决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困境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下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解读中医,把宝贵的医学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多学科 融合 中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水模型化推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邢玉瑞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13-19,共7页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为普遍的天然模型。通过阐述水模型与《黄帝内经》血脉气血循环、经脉气血运行、十二经脉体系建构、六淫病因认识、气血津液病机以及相关临床诊治思维的关系,分析指出《黄帝内经》天然模型化推理具有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模型化推理 原创思维
下载PDF
分类表解《黄帝内经》含“气”词语系统——兼表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含“气”词语
8
作者 黄耀明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用语言系统理论、数据统计方法穷尽性分析《黄帝内经》的2944个含“气”词语,归纳为594条不重复词目,分为联合、定中、主谓、动宾、介词等5种结构及“气”的体内之气、体外之气、呼吸之气、时间节段等4种词义类型.这些词语相互关联,构... 用语言系统理论、数据统计方法穷尽性分析《黄帝内经》的2944个含“气”词语,归纳为594条不重复词目,分为联合、定中、主谓、动宾、介词等5种结构及“气”的体内之气、体外之气、呼吸之气、时间节段等4种词义类型.这些词语相互关联,构成词语系统,用表格予以展现.又据其数量分析体内之气与体外之气的密切联系,探讨词义分布规律以及当时的医家治病求本、因病施治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词语 语法结构 词语系统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和”的健康观
9
作者 姜青松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26-30,共5页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认识,决定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认知出发,以"和"为核心阐述了"健康是和""疾病是不和",同时也探讨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应将"和"理念贯...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认识,决定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认知出发,以"和"为核心阐述了"健康是和""疾病是不和",同时也探讨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应将"和"理念贯彻于健康管理全过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健康观 生命
下载PDF
“和”文化理念与《黄帝内经》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硕 鞠宝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82-83,123,共3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基本理念。《黄帝内经》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和"的理念广泛运用到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领域,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理念与"和法"的思想基础,主要有"顺应""协调""和缓""温和""和合""交会""交媾""安和""淳和之气"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体自身-和谐、疾病-人体失和、养生-以和为贵、治疗-以平为期,对阴阳、脏腑、气血等各种失和,偏倾者求其平,盈亏者求其匀,相争者求其和,逆乱者求其顺,突出求"和"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文化理念 顺应 协调 和缓 温和 和合 交会 交媾 安和 淳和之气 中庸 中和 万物和谐 天人和谐 社会和谐 心身和谐
下载PDF
国家叙事和译介传播:《黄帝内经》译本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航 王银泉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5期56-63,共8页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叙述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行为实现,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家认知的战略性意义。以《黄帝内经》译介传播中的国家叙事手段为出发点,研究蕴含其中的译者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叙事在场转变,探讨《黄...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叙述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行为实现,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家认知的战略性意义。以《黄帝内经》译介传播中的国家叙事手段为出发点,研究蕴含其中的译者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叙事在场转变,探讨《黄帝内经》翻译实践对国家叙事传播的积极影响,从而为医药典籍外译与传播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 国家叙事 国家翻译实践 译者行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受众意识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恺文 林勋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5期433-439,共7页
中医药的翻译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医翻译工作者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应树立受众意识,增加译文的接受度,使得中医药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内心,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围绕中医典籍翻译与受众意识之间的关系,阐... 中医药的翻译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医翻译工作者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应树立受众意识,增加译文的接受度,使得中医药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内心,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围绕中医典籍翻译与受众意识之间的关系,阐述受众意识的重要性;并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解读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受众意识对中医对外翻译宣传的重要性,旨在探索中医典籍在西方受众群体中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为中医英译工作提供启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意识 中医典籍英译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汉学视野下《黄帝内经》日刻本存世现状介绍
13
作者 陶连波 李傲 牛淑平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6期502-506,共5页
广泛收集中日两国《黄帝内经》日刊训读本相关信息,系统梳理国内所藏《黄帝内经》日刻本信息和日本国所藏《黄帝内经》日刊本信息,介绍《黄帝内经》日刊本的训读方法并举例说明《黄帝内经》日刊本与国内通行本《黄帝内经》二者内容的差... 广泛收集中日两国《黄帝内经》日刊训读本相关信息,系统梳理国内所藏《黄帝内经》日刻本信息和日本国所藏《黄帝内经》日刊本信息,介绍《黄帝内经》日刊本的训读方法并举例说明《黄帝内经》日刊本与国内通行本《黄帝内经》二者内容的差别,认为由于日刊本多是依附于原文进行翻译从而得以尽可能地保持汉籍原貌特点。在汉学视野下训读《黄帝内经》日刻本,并对该读本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进行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黄帝内经 日刊本 训读 汉医籍
下载PDF
《黄帝内经》带下病探微
14
作者 刘舒 鞠宝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5期53-55,共3页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带,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狭义 "带下" 之名,始见《神农本草经》。《内经》中详细记载 "带下" 的来源、作用:为女性体内之精华物质,与入骨孔补益脑髓的物质同源。白带量过多则为病,即《内经》中之"淫"病,为阴阳不和,肾虚无摄;怵惕思虑,神伤恐惧;脾邪传肾,少腹疝瘕;暴食不洁,升降失常。淫之重症有四逆、五逆之说,均指病势深重,积重难返。白淫,男女皆可有,男子随溲而下,溺中若有精之状,即后世所言"白浊";女子则下于阴中,即后世所言之"带下"。《灵枢·五色》"有润如膏状",未述及 "带下" 之颜色及性状。《神农本草经》中论述了赤、白之分。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涉及白带颜色、质地及气味。《诸病源候论》根据白带颜色分成"五色带"。傅山归纳总结"五色带",并给出相应的病机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下病 黄帝内经 诸病源候论 白浊 五色带 肾虚无摄 神伤恐惧 少腹疝瘕 升降失常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的形近讹误字
15
作者 熊灵萱 喻威 《现代语文》 2023年第12期11-18,共8页
《黄帝内经》中存在不少异文现象,有些异文是由形近讹误所造成的。依据《黄帝内经太素》萧延平按语、《天回医简》等相关语言文献材料,对部分异文进行分析,揭示了15组形近讹误字,如“摶”与“搏”、“蛂”与“蛟”、“内”与“肉”、“... 《黄帝内经》中存在不少异文现象,有些异文是由形近讹误所造成的。依据《黄帝内经太素》萧延平按语、《天回医简》等相关语言文献材料,对部分异文进行分析,揭示了15组形近讹误字,如“摶”与“搏”、“蛂”与“蛟”、“内”与“肉”、“乃”与“及”、“温”与“湿”、“感”与“惑”等。对《黄帝内经》中既往关注较少的文字讹误现象进行探析,可以校订传世医籍中的误字,补充形近讹误字例证,这对解决相关问题、解读《黄帝内经》均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形近讹误字 《天回医简》 黄帝内经太素》 古籍校勘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探究冲脉概念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申向一 贺娟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25-1530,共6页
通过梳理、分析冲脉在《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记载,考证冲脉概念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认为冲脉是古人在观察动脉搏动现象的基础上,在诊脉察病、砭石启脉等临床实践背景下形成的认识,是古人重视实体血脉、气血概念的体现。冲脉的名称、循... 通过梳理、分析冲脉在《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记载,考证冲脉概念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认为冲脉是古人在观察动脉搏动现象的基础上,在诊脉察病、砭石启脉等临床实践背景下形成的认识,是古人重视实体血脉、气血概念的体现。冲脉的名称、循行和功能定位均体现以上特点。然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三阴三阳模式思维对经脉分布与循行的规范,十二经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归属于冲脉的动脉位点被十二经分割,导致后世对冲脉的定位与十二经不断交叉与混同,冲脉的独立功能、病证特征日渐模糊,最终使冲脉的临床应用与理论定位脱节。基于冲脉对动脉系统的高度统属,立足于气血的盛衰与虚实、畅通与瘀阻定位冲脉为血海、主生殖与月经等内涵与妇科、寒邪客居和神志几方面的病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脉 黄帝内经 动脉 血海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探讨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
17
作者 张雪萍 王倩影 +5 位作者 钟卓泰 姚梦茜 陈磊 张涛 魏玮 苏晓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5-231,共7页
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对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对脾胃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清浊相干”是由于清浊二气混杂,所引起的阴阳逆乱、气机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阐释归纳脾胃病发病机制。基于“清浊相干”理论,可将脾... 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对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对脾胃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清浊相干”是由于清浊二气混杂,所引起的阴阳逆乱、气机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阐释归纳脾胃病发病机制。基于“清浊相干”理论,可将脾胃病病机总结为脾胃气乱、营卫失和及寒热相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剂,在治法上兼顾辛开苦降、通调营卫、寒热并调,可以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兼顾表里阴阳、兼施虚实补泻,从而达到调理脾胃病“清浊相干”病理状态的目的。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调节胃肠动力、恢复消化系统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并且具有在寒凉药物及温热药物并用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治疗效用的特点,与半夏泻心汤在“清浊相干”理论下发所挥的治疗作用相对应。深挖“清浊相干”理论内涵,并基于该理论探讨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能够进一步挖掘脾胃病与“清浊”理论的内在联系,为脾胃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及理论层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浊相干” 脾胃病 半夏泻心汤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对“中虚精变”理论构建的启发
18
作者 徐新宇 彭煜 朱文静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2-886,共5页
“中虚精变”理论以《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为依据,侧重阐述脾胃虚衰影响男性精液疾病的途径,以及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黄帝内经》脾胃相关论述,从疾病范畴、脾虚病因及病机变化、治疗等多个方面阐明“中虚精变”的理... “中虚精变”理论以《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为依据,侧重阐述脾胃虚衰影响男性精液疾病的途径,以及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黄帝内经》脾胃相关论述,从疾病范畴、脾虚病因及病机变化、治疗等多个方面阐明“中虚精变”的理论内涵。认为“精”之内涵包括精液本身及精室整体,“精变”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衰,且涉及肾虚。以“中虚精变”理论为指导,确立“调中理精”的治疗思路,以清补中焦、调节脾胃运化为关键,以调理精室、促进浊物代谢和精微蕴生为目的,具体分为补中理精、运中理精、清中理精三法,以期为男性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 脾胃虚衰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与现代睡眠医学的“目-脑”睡眠调控学说的初步构建
19
作者 李立红 梁逢铃 +2 位作者 吕召顺 金巍 季聪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092-2096,共5页
分析《黄帝内经》相关理论与现代睡眠医学中关于睡眠-觉醒的相似之处,初步构建“目-脑”睡眠调控学说。分别从睡眠生理的调节机制、睡眠障碍病理的发病机制、睡眠障碍治疗的作用机制三个角度出发,阐述《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与现代睡... 分析《黄帝内经》相关理论与现代睡眠医学中关于睡眠-觉醒的相似之处,初步构建“目-脑”睡眠调控学说。分别从睡眠生理的调节机制、睡眠障碍病理的发病机制、睡眠障碍治疗的作用机制三个角度出发,阐述《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与现代睡眠医学研究之间的相似点。发现二者对睡眠-觉醒的调节均以“目”和“脑”为主要的调控中枢,存在着“目-脑”通路调控人体的睡眠-觉醒。基于此构建“目-脑”睡眠调控学说,以期找到解决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睡眠医学 黄帝内经 营卫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人”理论在老年心身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0
作者 刘汇真 王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178-2183,共6页
《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人”理论根据“五态人”不同形态、个性心理和行为等特征对人群进行分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对现代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老年人元气虚损、情志易伤、个性不同,容易... 《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人”理论根据“五态人”不同形态、个性心理和行为等特征对人群进行分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对现代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老年人元气虚损、情志易伤、个性不同,容易引起心身疾病的发生。根据老年人生理和病理特点,基于“阴阳五态人”理论指导老年心身疾病的防治,通过分析情志刺激条件下典型“五态人”(即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相应的个性心理特征,探讨其与老年心身疾病发病机理和疾病倾向的密切联系,并提出相应预防调治思路,强调注重心理因素,形神并调,为临床老年心身疾病的防治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疾病 老年人 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