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纳使真者与真之定义——基于系统本体论的统一多元真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5-108,共14页
本文在对塔斯基的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即把符合真理论、等同真理论、实... 本文在对塔斯基的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即把符合真理论、等同真理论、实用真理论、融贯真理论和使真者理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分了“符合使真者”和“混合使真者”,一揽子解决了所谓的“无关使真者问题”。根据功能主义的多重实现原理,解决了“演绎推理的真之单义性问题”。此外,对使真者极大主义和必然主义给予新的阐释,使之具有不可消除的本体论意义。与此同时,对否定性事实和普遍性事实的存在性给予证明,以为否定性真理和普遍性真理提供本体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纳-符合使真者 演绎持真者 统一多元真理论 系统本体论 功能主义真理论
下载PDF
生成式AI影响下的艺术媒介本体论转向
2
作者 汤筠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仅具有“材料”“媒材”“质料”等传统属性,艺术传播的媒介环境从“再现”走向“再生产”;艺术媒介从“聚块”(Agglomerations)的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元形态,在分散且广泛的“灰色媒介”中,艺术媒介的“物质性”被关注;人机艺术传播中的“媒介在场”和“社会在场”共同建构社会景观,塑造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艺术媒介 艺术传播 本体论
下载PDF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上)--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3
作者 徐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7,共13页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心悟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下)——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4
作者 徐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1-50,共10页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心悟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学校课程文化的本体论向度与变革路径
5
作者 杨四耕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共9页
从本体论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身。课程文化是课程形态和课程实践蕴含的价值、信仰、规范、技术和语言的合生体。课程文化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更是“事件”的生成,并以“事件本体论”立场赋予自身... 从本体论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身。课程文化是课程形态和课程实践蕴含的价值、信仰、规范、技术和语言的合生体。课程文化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更是“事件”的生成,并以“事件本体论”立场赋予自身以合法性。课程文化作为“事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且是动态的、实践的和生成着的。“事件本体论”以事件作为课程文化知识表征单元,展现了由课程文化要素、课程文化形态、课程文化主体共同构成的一幅兼容动人的文化图景,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文化变革 摄入 合生 事件本体论
下载PDF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居间性到艺术的边界本体论
6
作者 李洋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近十年来,艺术史的全球化转向与中国艺术学科的建制争论是艺术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背景,其实二者在内在是彼此相关的,艺术史写作方法的变革昭示着新的艺术观念的诞生,周宪教授的《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展现了他围绕这两个话题的集中思考。
关键词 艺术学 居间性 边界本体论
下载PDF
随附性的必然性与心身关系——从系统本体论的观点看
7
作者 陈晓平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3,196,197,共17页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向。可以沿着金在权已经开启但未贯彻到底的实践论路线继续前行,明确地把随附性理论奠定在系统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随附必然性的逻辑性质和哲学意义,并用整—部随附性把其他所有随附性统领和贯穿起来;进而提出基于系统本体论(或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用以取代物理主义一元论和笛卡尔的心物平行二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必然性 心身关系 系统本体论 金在权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8
作者 杨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了民本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在本体论层面,突破“天意政治”和“关系论”局限,确立彻底的人民本位、人民所有和人民主体地位论;在目的论层面,深化“万物为民”和“利民为本”的思想,确认执政者必须遵循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系统思想;在认识论层面,深化传统“人民立场”“人民途径”理论,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民认识路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超越“君主制”下的“仁政”思维,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民民本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不仅适应了民本思想持续发展和革新的需要,也满足了对中国国家治理现实进行有效理论阐释等多方面的需求。当然,在新时代,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中国共产党 本体论 目的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生态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
9
作者 刘香檀 郇庆治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1,共8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经典性著述对“生态本体”意涵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概括,即同时坚持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生态的物质客观性和人类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当今世界异常复杂艰巨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挑战和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经典性著述对“生态本体”意涵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概括,即同时坚持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生态的物质客观性和人类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当今世界异常复杂艰巨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挑战和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深入思考这一概念议题提供了新的语境。其一,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问题可以进一步恢复或重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唯物辩证特征;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可以通过阐发“生态阈限”“生态实践”等一系列概念来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体系;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及其构建可以更坚实地确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学理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生态本体论 生态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下载PDF
小说何以成为表演艺术?——彼得·基维对文学本体论的新探索
10
作者 王慧婷 殷曼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基维试图整合古德曼“代笔的”艺术,将以小说为主的虚构文学也纳入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在基维看来,小说的示例并非固定不变的文字标记,而是读者的每一次阅读体验。阅读可以作为听觉表演而存在,作为表演的阅读就是读者在脑内扮演讲故... 基维试图整合古德曼“代笔的”艺术,将以小说为主的虚构文学也纳入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在基维看来,小说的示例并非固定不变的文字标记,而是读者的每一次阅读体验。阅读可以作为听觉表演而存在,作为表演的阅读就是读者在脑内扮演讲故事的人给自己讲故事。默读表演以“解释”为驱动力,“解释”能力在一次次阅读实践中获得提升。“批评”是更深入的“解释”,它既存在于两次阅读体验的间隙里,也存在于阅读结束后的反思中。基维将“解释”与“批评”的权利赋予普通读者,体现了他对文学行动价值的体认。基维的这一表演式文学本体论契合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文艺理论的表演性转向,他对表演式文学传统的谱系学追溯也适用于中国的文学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彼得·基维 分析美学 表演
下载PDF
媒介技术本体论视角下Sora引发的媒介范式革命
11
作者 张爱军 郭镇毓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6,共12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也在不断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Sora作为继ChatGPT之后大模型技术在智能生成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正在引发新的媒介范式变革。在媒介技术本体论的视角下,Sora作为感知生成的技术装置,彰显出鲜明的媒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也在不断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Sora作为继ChatGPT之后大模型技术在智能生成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正在引发新的媒介范式变革。在媒介技术本体论的视角下,Sora作为感知生成的技术装置,彰显出鲜明的媒介性,其技术原理与媒介属性对以往的媒介范式进行了多维化重塑。在媒介主体层面,Sora以技术主体的身份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视频化的程度,冲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主体认知,影响了多元主体的视频生产实践方向;在媒介逻辑层面,Sora内置的“生成-转换”逻辑改变了对媒介技术原有的客体认知,形成了新的主客体经验系统,推动了人类表征实践的革新;在交往行为层面,Sora拓宽了人机交往的垂直化路径,促进了人机交往的认知转型,为不同交往实践形式之间的转换搭建了桥梁,重塑了社会交往实践的传统模式。而面对Sora引发的媒介范式革命,人类主体应当积极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并调节人与技术间的主体关系,在共生-共存-共在的人机发展阶段中逐步实现自身的主体性递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媒介技术 本体论 范式变革 人机关系
下载PDF
巴迪欧本体论思想及其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启示
12
作者 符俊 尉迟光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巴迪欧杂糅存在论、公理体系集合论和当代主体学说,重建本体论哲学。巴迪欧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把万物归于本质存在,是“计数为一”的运算,真正本体是进行计算前的“纯多”,是未被纳入人类知识体系的“不可辨识之多”。借助集合论,巴迪... 巴迪欧杂糅存在论、公理体系集合论和当代主体学说,重建本体论哲学。巴迪欧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把万物归于本质存在,是“计数为一”的运算,真正本体是进行计算前的“纯多”,是未被纳入人类知识体系的“不可辨识之多”。借助集合论,巴迪欧把“不可辨识之多”的本体存在与空集相联系,进而借助选择公理和保罗·科恩的力迫法,证明数学也需要主体“力迫”介入。巴迪欧意在证明本体存在处乃真理诞生处,在主体的调研和类性延展等忠实程序下,发端于本体存在处的“不可辨识之多”的偶然性事件将演化为真理。从巴迪欧本体论思想看,相对于西方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就是“不可辨识之多”,是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表达的是本体存在的真理,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事件 真理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下载PDF
生育、向死而生抑或世代参差--一项本体论人类学反思
13
作者 谭同学 张艺蕴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将历史意识引入社会人类学而超越了结构功能论。生育也是列维纳斯反思海德格尔对他者充满暴力的“向死而生”存在论的逻辑起点。但列维纳斯对他者责任的思考,最终导向有“上帝”存在的伦理。费孝通的思考,则导向了...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将历史意识引入社会人类学而超越了结构功能论。生育也是列维纳斯反思海德格尔对他者充满暴力的“向死而生”存在论的逻辑起点。但列维纳斯对他者责任的思考,最终导向有“上帝”存在的伦理。费孝通的思考,则导向了现实世界开放性拟制、隐喻的“世代”关系伦理。在本体论上,其“世代”视角隐含了对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关系密切的当代本体论人类学关于世界“本体”、人类“存在”理论的积极反思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 世代 历史意识 向死存在 本体论反思
下载PDF
“地理本体论”的提出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
14
作者 袁循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 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有助于推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本体论 文学地理学 学科体系建构
下载PDF
从影像到仿像:数字影像在仿像社会的本体论重构
15
作者 李明悦 《视听》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影像技术的发展迫使影像开始走分化与异化之路,现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里。前数字影像时代中“洞穴隐喻”与“后窗隐喻”对影像“真实性”的质疑与捍卫,在面对如今泛滥的运动影像时俨然失效。以影像到仿像的演化为线索,基... 影像技术的发展迫使影像开始走分化与异化之路,现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里。前数字影像时代中“洞穴隐喻”与“后窗隐喻”对影像“真实性”的质疑与捍卫,在面对如今泛滥的运动影像时俨然失效。以影像到仿像的演化为线索,基于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结合当下的影像“真实性”问题分析可知,运动影像在仿像社会存在本体论危机:电影因科学技术而诞生,也将终结于技术的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仿像 本体论
下载PDF
现代儒家文化的传统与创变——以熊十力本体论为视角
16
作者 曾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5-33,共9页
现代新儒家自兴起以来,一直以应对现代化困境和复兴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这种复兴与应对,会通中西,融贯今古。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以熊十力为例,借剖析其哲学特色,可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趣。熊十力发挥了《周易》... 现代新儒家自兴起以来,一直以应对现代化困境和复兴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这种复兴与应对,会通中西,融贯今古。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以熊十力为例,借剖析其哲学特色,可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趣。熊十力发挥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精神,对比柏格森看待“生命冲动”的解读,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别开生面。现代新儒家立足中西文化交流,以彼此之优长互补彼此之偏,救时代之弊。熊十力哲学以儒学生命之“本”融贯了现代性的要求,从而实现儒家精神的返本开新,成为儒家文化现代化尝试的开篇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体论 中西文化 新儒家 柏格森
下载PDF
发现电影的声音:米歇尔·希翁对影像本体论的重构
17
作者 郭健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声音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长期以来,电影美学被视觉中心主义所垄断,致使电影被认为是一种视觉媒介,其本性是一种运动影像。这种影像本体论为经典视听理论——“影像为主,声音为辅”奠定了基础,却忽略了声音的审美价值。而米歇... 声音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长期以来,电影美学被视觉中心主义所垄断,致使电影被认为是一种视觉媒介,其本性是一种运动影像。这种影像本体论为经典视听理论——“影像为主,声音为辅”奠定了基础,却忽略了声音的审美价值。而米歇尔·希翁则从声音角度对这种观点进行了纠偏。在希翁看来,电影作为视听媒介,不仅是图像聚集的地方,还是各种声音共栖的场所。声音的艺术表现力,不仅突破了经典视听理论的范畴,溢出了影像的框架,还为声音现象学的展开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经验。这种鲜活的听觉经验,质疑了图像主导声音的非自然性。因而,希翁以此为基础重构了经典视听理论,使“听”电影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希翁 影像本体论 视听联姻 音轨
下载PDF
经典电磁学超距作用论与场论之争中的本体论问题及变迁:1837-1895
18
作者 鲍傅臻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科学史学者常常将19世纪的电磁学区分为超距作用论派和场论派。考察1837-1895年期间的两派物理学家的著作,可以发现两大学派的理论包括本体论在超过半个世纪的争论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和融合。通过关注本体论承诺的变迁,可以对经典... 科学史学者常常将19世纪的电磁学区分为超距作用论派和场论派。考察1837-1895年期间的两派物理学家的著作,可以发现两大学派的理论包括本体论在超过半个世纪的争论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和融合。通过关注本体论承诺的变迁,可以对经典电磁学综合过程中的学派和分歧做出更细致的划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经典电磁学综合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电磁学 超距作用论 场论 本体论
下载PDF
回到哲学本体论基础——关于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
19
作者 凌玉建 《美育学刊》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当代中国的艺术学、美学研究中,涉及“本体论”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体”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所谓“本体论”问题,亦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本体”是中国固有的一个概念,而“本体论”则完全是一个西方概念,它是西方历史上所特... 当代中国的艺术学、美学研究中,涉及“本体论”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体”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所谓“本体论”问题,亦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本体”是中国固有的一个概念,而“本体论”则完全是一个西方概念,它是西方历史上所特有的一种形而上学形态。考察“本体”和“本体论”概念的意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哲学、艺术学、美学等一些相关领域的使用状况,我们会发现,只有一个本体论,即哲学“本体论”。平时司空见惯的诸如“艺术学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等说法,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它们如果不是泛化式的误用或蒯因式的“本体论承诺”——这两者和本体论其实都是偏离的——那指向的就是特定学科领域中隐含的哲学本体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本体论 艺术学 美学
下载PDF
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本体论的批判与反思
20
作者 张锦浩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费尔巴哈将莱布尼茨本体论特征分成两大问题进行探讨,分别为“本体本质性质与现象表现的关系问题”与“本体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质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指出了莱布尼茨探讨精神实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时,片面夸大本体物质的感性性质,强... 费尔巴哈将莱布尼茨本体论特征分成两大问题进行探讨,分别为“本体本质性质与现象表现的关系问题”与“本体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质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指出了莱布尼茨探讨精神实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时,片面夸大本体物质的感性性质,强调感性直观,忽视精神的能动作用。费尔巴哈也批判了莱布尼茨本体论中关于“一般”与“个别”之间的联系,他将物质的一般共性与特殊个性都归结于感性存在的本体本身,取消了莱布尼茨精神单子为生成万物的本体观。马克思评价费尔巴哈轻视抽象思维而重视感性直观,但他并没有将感性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批判莱布尼茨的本体论中,费尔巴哈陷入了与莱布尼茨同样的局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费尔巴哈 本体论 感性直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