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nitrogen fixation rate by ^(15)N_(2) tracer assay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Danyang Li Minfang Zheng +5 位作者 Yusheng Qiu Limin Lai Nengwang Chen Hongmei Jing Run Zhang Min Ch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Nitrogen fix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 nitrogen in the ocean and thus profoundly affects the nitrogen and carb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The distribution,controlling factors,and flux of N2 fixa... Nitrogen fix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 nitrogen in the ocean and thus profoundly affects the nitrogen and carb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The distribution,controlling factors,and flux of N2 fixation in the global ocean remain uncertain,part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ethodological uniformity.The^(15)N_(2)tracer assay(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the^(15)N_(2)-enriched seawater method→the modified bubble method)is the mainstream method for field measurements of N2 fixation rates(NFRs),among which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However,accumulating evidence has suggested an underestimation of NFRs when using this method.To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previous data,we compared NFRs measured by three^(15)N_(2)tracer assays in the South China Sea.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FRs measured by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 and the^(15)N_(2)-enriched seawater method varies obviously with area and season,which may be influenced by incubation time,diazotrophic composition,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In comparis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FRs measured by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 and the modified bubble method is more stable,indicating that the N2 fixation rat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s may be underestimated by approximately 50%.Based on this result,we revised the flux of N2 fix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40 mmol/(m2·a).Our results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literature NFR d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comparison of the^(15)N_(2)tracer assay for NFRs measurements on a larger scale is urgently necessary over the global ocean for a more robus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N2 fixation in the marine nitroge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 fixation rate South China Sea ^^(15)n_(2)tracer assay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炭氮耦合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效益的影响
2
作者 郑健 石聪 +2 位作者 杨少鸿 宿智鹏 刘俊彦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3-942,共10页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2)时最大,干物质质量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添加生物炭和增加施氮量均能促进番茄各器官对^(15)N肥料和全氮的积累,增加^(15)N残留量和^(15)N吸收量;添加生物炭会降低肥料贡献率,但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吸收土壤氮的比例、^(15)N回收率和^(15)N利用率.添加生物炭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其中处理B2N2的产量最高,为2.61 kg/株,品质也较其他处理有显著提高.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法评价番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下,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处理B2N2)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分根交替灌溉 ^^(15)n示踪技术 肥料去向 ^^(15)n利用率 TOPSIS法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幼苗对无机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3
作者 吴亚岚 周丽丽 +3 位作者 邹志广 张马啸 林宇 李树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3,66,共7页
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对无机N(NH_(4)^(+)-N、NO_(3)^(-)-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讨杉木对无机N素的吸收偏好性。结果表明,全株杉木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极显著高于硝态N(P<0.01),分别为18.75... 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对无机N(NH_(4)^(+)-N、NO_(3)^(-)-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讨杉木对无机N素的吸收偏好性。结果表明,全株杉木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极显著高于硝态N(P<0.01),分别为18.75、2.64μg·g^(-1)·d^(-1),根、叶、侧枝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硝态N(P<0.05)。不同器官对不同形态无机N素的吸收速率存在差异,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大小表现为叶>侧枝>主干>根,对硝态N的吸收速率为主干>根>侧枝>叶。除杉木主干外,其他各器官铵态氮Ndff_(G)值(N素来源于^(15)N标记物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硝态N。各器官对铵态N的累积量和^(15)N利用率均高于硝态N,但差异不显著。可见,杉木对无机N的吸收表现为明显的“喜铵”特性,但不同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导致对无机N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今后对杉木人工林的施肥管理中以施铵态N为主,可有效提高N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器官 无机氮 吸收偏好 ^^(15)n示踪技术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分配 被引量:36
4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1 位作者 尹斌 万新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7-491,496,共6页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不同时期标记的15N转运量大小为:拔节孕穗期追肥(N3)>基肥(N1)>分蘖期追肥(N2),但基肥的氮素转运效率最高,其他两次追肥氮素转运效率相当;在成熟期,N1、N2、N3处理残留在稻草中的15N分配比例分别为24.3%、26.7%和30.4%。无论是氮肥基施,还是分蘖期或拔节孕穗期追肥,水稻开花期之前所吸收的15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鞘,再次是茎,开花期后,随着15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转移,叶片、茎秆和鞘中的15N分配百分比逐渐下降,籽粒15N的分配百分比逐渐上升。试验结果还显示,基肥15N标记时,分蘖盛期所吸收的氮来自肥料最高,为23.1%,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到成熟期仅为10.6%,成熟期吸收的氮来自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追施的氮肥分别为5.9%和12.4%。表明(1)当土壤氮素含量不高时,基肥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很重要,基肥适量增加可显著增加水稻茎蘖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建成有决定作用;(2)拔节孕穗肥可显著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充实,增加拔节孕穗期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3)分蘖期追肥氮素损失较大,水稻吸收较少,可以适量增加水稻基肥而不施分蘖肥,或在水稻分蘖后期水稻生物量较大时适量施肥以促进水稻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水稻 肥料氮 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15)N示踪-质谱计法直接定量稻田土壤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倪吾钟 彭光浩 +2 位作者 沈仁芳 尹斌 朱兆良 《核农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9-366,共8页
采用自行设计的气样前处理装置 ,包括进样口、还原铜管、高效脱氧管和液氮冷阱 ,建立了1 5N示踪 质谱计法直接测定反硝化作用气态氮素损失 (N2 +N2 O)的方法。测得空气中N2 的1 5N自然丰度平均为 0 36 5 9% (理论值为 0 36 6 0 % )、... 采用自行设计的气样前处理装置 ,包括进样口、还原铜管、高效脱氧管和液氮冷阱 ,建立了1 5N示踪 质谱计法直接测定反硝化作用气态氮素损失 (N2 +N2 O)的方法。测得空气中N2 的1 5N自然丰度平均为 0 36 5 9% (理论值为 0 36 6 0 % )、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 0 0 0 0 2 %、C V %为 0 0 9% ,与质谱计的设计精度完全吻合 ;不同气样1 5N丰度测定的C V %在 0 0 3%~ 1 0 8%之间 ,反硝化作用源丰度测定的C V %在 1 2 2 %~ 5 2 1 %之间 ,表明本研究所用的前处理装置对气样中O2 、CO2 及H2 O等杂质气态的清除是十分有效的。另一方面 ,由于1 5N损失的计算是以1 5N原子百分超为基础的 ,计算结果表明 ,当气样的1 5N原子百分超小于 0 0 1 4% (相应的1 5N丰度为 0 380 % )时 ,测得的1 5N损失的C V %有可能大于 5 % ,为此建议气样1 5N丰度最好能大于 0 380 % ,以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直接测定法 氮损失 水稻田 土壤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15)N在我国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侯静华 李良君 杜晓宁 《化肥工业》 CAS 2003年第6期11-13,62,共4页
对近年来稳定性同位素15N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了稳定性同位素15N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应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农业研究 土壤肥料 施肥 示踪技术 生物固氮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奎波 余美炎 +2 位作者 申秀珍 陈学留 王志芬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采用盆载方式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比例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获得与单施等氮量无机肥同样高的产量,并能够提高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总残留量。同时,增加... 应用^(15)N示踪技术,采用盆载方式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比例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获得与单施等氮量无机肥同样高的产量,并能够提高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总残留量。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含量,减少氮素损失。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吸自基肥的氮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的形成,而追肥氮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形成。土壤供氮占小麦吸收总氮量的较大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无机肥料 氮素吸收 有机肥料
下载PDF
不同浓度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婷婷 魏永平 +6 位作者 章进峰 张筱 陈洪华 陈爱玲 赵建国 胡亚林 曹光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目的]探究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杉木高效培育奠定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及^(15)N示踪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石墨烯(0、20、25、30 mg·L^(−1))处理... [目的]探究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杉木高效培育奠定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及^(15)N示踪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石墨烯(0、20、25、30 mg·L^(−1))处理的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指标及^(15)N分配率和利用率。[结果]在杉木幼苗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中,除茎干质量和根体积外,其余指标均表现为25 mg·L^(−1)石墨烯浓度的处理最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杉木全株^(15)N利用率表现为25 mg·L^(−1)>20 mg·L^(−1)>30 mg·L^(−1)>CK1,^(15)N分配在杉木幼苗各器官表现为叶>茎>根;根^(15)N分配率、全株^(15)N利用率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显示,除根长、根体积、根^(15)N分配率与根直径呈负相关外,其他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一定浓度的石墨烯有利杉木幼苗生长,并能促进N素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石墨烯 n素利用率 ^^(15)n示踪法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耕作方式对甘蔗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韦剑锋 韦冬萍 +5 位作者 胡桂娟 吴炫柯 罗小芬 黄琳 黄业华 赵晓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1-1848,共8页
为探讨甘蔗适宜的机械耕作方式,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深松45 cm+旋耕25 cm(T1)、深翻40 cm+圆盘耙碎土25 cm(T2)和旋耕25cm(T3)3种耕作方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新... 为探讨甘蔗适宜的机械耕作方式,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深松45 cm+旋耕25 cm(T1)、深翻40 cm+圆盘耙碎土25 cm(T2)和旋耕25cm(T3)3种耕作方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新植蔗吸收的N有43.40%~46.45%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范围分别为14.39%~18.43%、50.70%~55.49%和26.08%~34.91%;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13.27%~14.78%,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范围分别为7.79%~10.35%、31.41%~34.12%和11.02%~11.50%;两季甘蔗收获后,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但T3在0~20 cm土层残留较多,其他耕作方式在20~60 cm土层残留较多。两季甘蔗干物质积累量、肥料氮来源比率、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残留率以T1最高,T2次之,T3最低,T1与T3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季甘蔗氮肥损失率以T3最高,T2次之,T1最低,其中在新植蔗3个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综上,在红壤旱地,深松深翻能促进甘蔗对氮肥的吸收,减少氮肥损失,增加甘蔗产量,其中深松45 cm+旋耕25 cm(T1)的耕作方式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红壤蔗地合理耕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耕作方式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 氮素残留
下载PDF
Effect of Alternate Bearing Phenomenon and Boron Foliar Application on Nitrogen-15 Uptake,Trans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Mango Tree(cv.Zebda)
10
作者 Rawia El-Motaium Ayman Shaban +1 位作者 El Sayed Badawy Ahmad Ibrahim 《Journal of Botanical Research》 2023年第4期11-22,共12页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re to study nitrogen uptake,translocation,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mango tree organs using labeled nitrogen(^(15)N)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boron action in incr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re to study nitrogen uptake,translocation,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mango tree organs using labeled nitrogen(^(15)N)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boron action in increasing fruit yield in the off-year.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fifteen-year-old mango trees(cv.Zebda)grown at Al Malak Valley Farm,El-Sharkeya Governorate-Egypt.Treatments included the application of(^(15)NH4)2SO4,“in the on-year”,at a rate of 50 g nitrogen/tree through the stem injection technique.While boron was sprayed on the same trees“in the off-year”at the following rates:0.0(control),250 and 500 mg·L^(-1).The authors hypothesize that boron and nitrogen act synergistically to increase mango fruit yield in the off-year.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15)N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on and off-years was observed in the upper(young leaves).When boron was applied at 250 mg·L^(-1),in the off-year,the upper(young leaves)recorded the highest ^(15)N uptake and accumulation(%^(15)Ndff=13.93)relative to the other two leaf categories and those of the on-year.In the on-year fruit accumulated higher ^(15)N than leaf or bud.In the off-year,bud exhibited the highest ^(15)N accumulation without boron application,while leaves exhibited the highest ^(15)N with boron application.The highest%^(15)Ndff in all tree organs was observed at 250 mg·L^(-1) boron rate.Boron increased nitrogen uptake,transloc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mango tree organs.A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boron and nitrogen which led to an increase in fruit yield in the off-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O ^^(15)n distribution ^^(15)n-stem injection technique ^^(15)n translocation ^^(15)n uptake ^^(15)n accumulation On and off-year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下载PDF
15N同位素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氮营养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经廷 周顺利 +1 位作者 王志敏 贾秀领 《同位素》 CAS 2019年第4期299-307,共9页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华北平原最主要的种植方式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阐明该种植体系作物氮营养来源定量组成对区域养分资源管理、施肥制度优化、作物营养状况调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N作为氮元素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其...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华北平原最主要的种植方式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阐明该种植体系作物氮营养来源定量组成对区域养分资源管理、施肥制度优化、作物营养状况调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N作为氮元素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其示踪技术在农田氮肥去向,作物氮营养来源等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概述了15N同位素技术在研究当季施入化肥氮、前茬残留化肥氮、播前土壤固有硝态氮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氮营养贡献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实例及相关研究结果,并对叶面肥氮、还田秸秆氮、大气沉降氮等其他氮营养来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种植体系养分资源管理以及施肥制度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技术 15n示踪 小麦-玉米轮作 氮营养来源 华北平原
下载PDF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其在组织中的挥发损失 被引量:58
12
作者 黄见良 邹应斌 +1 位作者 彭少兵 R.J Buresh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9-583,共5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的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以及后期植物组织中的挥发损失。结果发现,水稻在分蘖期吸收的氮量少于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量;在分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于水稻的叶片中,至成熟期15N有...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的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以及后期植物组织中的挥发损失。结果发现,水稻在分蘖期吸收的氮量少于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量;在分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于水稻的叶片中,至成熟期15N有39%转运至水稻子粒中;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在水稻茎和叶鞘中,至成熟期15N有46%转运至水稻的子粒中;水稻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素在后期可以通过植株组织挥发损失,至成熟期损失的比例分别达16 7%和13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吸收分配 氮素挥发损失
下载PDF
不同杂交水稻吸氮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被引量:27
13
作者 黄见良 李合松 +2 位作者 李建辉 邹应斌 陈开铁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9-94,共6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PE037×0248和三系杂交组合汕优63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对氮素的吸收均以中期最高(各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65%左右)、前期次之、后期最... 应用15N示踪技术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PE037×0248和三系杂交组合汕优63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对氮素的吸收均以中期最高(各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65%左右)、前期次之、后期最少。两者吸氮速率高峰均在移栽后30d,两系杂交稻为472kgN·hm-2·d-1,三系杂交稻为480kgN·hm-2·d-1。对15N标记肥料氮的吸收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减少,而对土壤氮的吸收则相反。稻株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约20%来源于当季所施用的肥料,80%来源于土壤。两者氮素在稻株体内的分配比例存在差异,在稻草中的分配比例,两系杂交稻高于三系杂交稻,而在稻谷中的分配比例,两系杂交稻则低于三系杂交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两系杂交稻相关系数为09621,三系杂交稻为09444。两个组合干物质积累均以中期最高(各占全生育期的60%左右)、后期次之、前期最少。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高峰均在移栽后40d,前者为39930kg·hm-2·d-1,后者为37290kg·hm-2·d-1。干物质积累总量,两系杂交稻高于三系杂交稻,而稻谷产量两系杂交稻则低于三系杂交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组合 ^^15n过踪 吸收 运转
下载PDF
麦棉套作复合根系群体对棉株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瑛 周治国 +3 位作者 陈兵林 孟亚利 束红梅 蒋光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41-2346,共6页
在盆栽麦棉套作条件下,于2003~2004年设置麦棉自然根系(麦棉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麦棉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麦棉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根系处理,运用小麦叶片15N富... 在盆栽麦棉套作条件下,于2003~2004年设置麦棉自然根系(麦棉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麦棉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麦棉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根系处理,运用小麦叶片15N富积标记法和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麦棉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套作群体中,既存在麦棉共处期小麦对棉花根区氮素的竞争,又存在小麦根区及其所吸收氮素向棉花的转移.棉花根系吸收的15N肥料大多分配到地上部,根系分配的量较少,且麦棉自然根系处理地上部的15N标记肥料氮的吸收率(NUR)最大,纱网隔根处理次之,塑膜隔根处理最少.在麦棉共处期,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的植株从15N标记肥料中吸收的氮占其全氮的百分率(Ndff)和NUR均低于隔根处理.至棉花初花期(小麦已收获,秸秆原位埋入土壤中),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化学肥料而非秸秆降解物.棉株不同器官所分配的15N标记肥料比例不同,棉花生殖器官中15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株生物量也高于隔根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作 棉花 氮素 吸收与分配 15n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合成速率的测定及临床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洪亮 柏津怀 戴腾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49,共2页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合成速率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用首次静脉推注加恒速静脉滴注15N -赖氨酸示踪技术测定前白蛋白的合成速率。通过对 12名正常人和 2 3名肝硬化患者的测定发现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合成速率明显降...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合成速率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用首次静脉推注加恒速静脉滴注15N -赖氨酸示踪技术测定前白蛋白的合成速率。通过对 12名正常人和 2 3名肝硬化患者的测定发现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合成速率明显降低 ,并与肝损害程度显著相关。该方法测定血浆前白蛋白合成速率 ,用于探讨肝脏本身蛋白质代谢障碍 ,及从动态角度认识和评价肝功能 ,为肝炎后肝硬化的研究提供了一项新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前白蛋白 合成速率 肝功能损害 ^^15n-赖氨酸示踪技术
下载PDF
不同氮处理下速生柳对水体氮的吸收、分配及生理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庆兵 张建锋 +5 位作者 陈光才 孙慧 吴灏 张颖 杨泉泉 王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64-5373,共10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旱柳苗在外源添加不同氮水平(贫氮、中氮、富氮、过氮)的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生长、氮吸收、分配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一定范围氮浓度的增加能够促进旱柳苗的生长,但过量氮会抑制其生长,且NH+4-N的抑制...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旱柳苗在外源添加不同氮水平(贫氮、中氮、富氮、过氮)的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生长、氮吸收、分配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一定范围氮浓度的增加能够促进旱柳苗的生长,但过量氮会抑制其生长,且NH+4-N的抑制作用大于NO-3-N;两种氮处理下,旱柳表现出对NH+4-N的吸收偏好,在同一氮水平时,旱柳各部位氮原子百分含量Atom%15N(AT%)、15N吸收量和来自氮源的N%(Ndff%)均为NH+4-N处理大于NO-3-N处理,且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差异增大,且在旱柳各部位的分布为根﹥茎﹥叶;2种氮素过量和不足均会对旱柳根和叶生理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在过氮水平时,NH+4-N和NO-3-N处理下根系活力比对照减少了50.61%和增加了19.53%;在过氮水平时,NH+4-N处理柳树苗根总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侧根数分别对照下降了30.92%、29.48%、19.44%、27.01%和36.41%,NO-3-N处理柳树苗相应的根系形态指标分别对对照下降了1.66%、5.65%、1.49%、5.06%和25.72%。可见,高浓度NH+4-N对旱柳苗的胁迫影响大于NO-3-N,在应用于水体氮污染修复时可通过改变水体无机氮的比例,削弱其对旱柳的影响,从而提高旱柳对水体氮污染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旱柳 铵态氮 硝态氮 吸收分配 生理响应
下载PDF
西洋参氮素营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光 李向高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9-63,共5页
通过15N示踪微区试验 ,研究了西洋参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 :15N -尿素在西洋参各器官均有分布 ,参株从肥料中吸收氮素 (NDFF % )含量地上部各器官高于地下部。施氮肥与未施氮肥处理的收获参根干重为 2 8 89%和 2 1 82 % ;施氮肥增加... 通过15N示踪微区试验 ,研究了西洋参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 :15N -尿素在西洋参各器官均有分布 ,参株从肥料中吸收氮素 (NDFF % )含量地上部各器官高于地下部。施氮肥与未施氮肥处理的收获参根干重为 2 8 89%和 2 1 82 % ;施氮肥增加了参根蛋白氮和非蛋白氮的含量 ,并约有 80 % 15N分配到参根蛋白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15)n-尿素 示踪技术 营养特性 氮素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氮素吸收利用特点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锐 周群 +5 位作者 王志琴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张伟杨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6,共10页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方法】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常规粳稻连粳7号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处理(0、100、200、300、400、500 kg/hm^(2))和^(15)N示踪微区试验。【结果】在0~400 N k...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方法】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常规粳稻连粳7号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处理(0、100、200、300、400、500 kg/hm^(2))和^(15)N示踪微区试验。【结果】在0~400 N kg/hm^(2)范围内,甬优2640的稻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粳7号和扬稻6号的产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产量均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甬优2640产量较高,这得益于地上部较高的干物质量和库容量(总颖花量)。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中^(15)N积累量,但其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甬优2640穗中的^(15)N分配比例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高施氮量降低水稻氮收获指数。增施氮肥明显提高3个水稻品种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各种酶活性显著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结论】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较常规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施氮量 吸收分配
下载PDF
适量供锌明显提高平邑甜茶幼苗碳氮吸收和同化效率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波 秦嗣军 吕德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8,共12页
【目的】氮素利用率低严重制约我国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不同供锌水平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光合作用、^13C同化与分配和15N吸收、利用与分配的影响,探究锌对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机制,为苹果生产中氮肥利用率的提... 【目的】氮素利用率低严重制约我国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不同供锌水平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光合作用、^13C同化与分配和15N吸收、利用与分配的影响,探究锌对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机制,为苹果生产中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进行砂培试验,试验周期为30天。设置ZnO、Zn2、Zn4、Zn8、Zn16(分别相当于0、2.0、4.0、8.0、16.0μmol/L Zn^(2+))5个锌浓度处理,每3天更换一次营养液,每次向营养液中加入Ca(^(15)NO_(3))_(2)0.01 g,共计加入0.1 g。正式处理25天后进行13C标记,于13C标记后24、48和96 h取样,测定各器官13C丰度。另于正式处理第30天取样,测定幼苗各器官生物量、根系形态、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各器官锌含量以及各器官含氮量、^(15)N丰度。【结果】5个处理中,Zn4处理幼苗各器官生物量与根系活力最高,根系形态指标(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与根尖数)最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硝酸还原酶(NR)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随供锌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Zn4处理下达到最大,其值分别为15.21μmol/(m^(2)·s)、184.12μmol/(m^(2)·s)、0.839、8.4μmol/(g·min)、103.25μg/(g·h)和96.6 mg/(g·h);在Zn0处理最低,其值仅为Zn4处理的0.65、0.71、0.92、0.51、0.60和0.52倍。各器官锌含量均表现为Zn16>Zn8>Zn4>Zn2>Zn0。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随着供锌水平的提高,幼苗整株13C积累量、^(15)N吸收量以及^(15)N利用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Zn4处理下达到最高,其值分别为1.95 mg、0.57 mg和15.8%。不同供锌水平对幼苗^(13)C与^(15)N分配率也有一定影响。其中,Zn4处理下根系^(13)C分配率与叶15N分配率最高,分别为Zn0处理的1.53和1.18倍。【结论】供锌不足与过量均抑制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而适宜供锌一方面通过改善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叶片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加强了叶片对碳的固定;提高了根系对光合产物的竞争力,加强了叶片光合同化物向根系的运输,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的同时,改善了根系形态,提高了根系活力,进而增强了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另一方面,促进了氮素由根系向叶片的运输,同时提高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幼苗对氮素的同化利用能力,进而促进了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因此,适宜锌营养可以有效提高幼苗的碳、氮吸收和同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13)C、^(15)n同位素示踪 吸收 利用 分配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 the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Wetland Ecosystem of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Zhi-Gao Sun Jing-Shu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2-414,共13页
Wetlands are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quality of rivers and lakes, especially those adjacent to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by intercepting and removing nutrients in runoff. In this study, the ^15N tracer te... Wetlands are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quality of rivers and lakes, especially those adjacent to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by intercepting and removing nutrients in runoff. In this study, the ^15N tracer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15N-fertilizer) in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Kom wetland plant-soil microcosms to identify the main ecological effects of it. ^15NH4^15NO3 solution (14.93 mg N/L, 20.28 at.% ^15N) was added to each microcosm of the first group, which was approximate to the curre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NC) of farm drainage, and 29.86 mg NIL ^15NH4^15NO3 solution was added to another group, which was approximate to the doubl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DNC) of farm drainage, while no nitrogen (NN) was added to the third grou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put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biomass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plant, and the positive effects will be elevated as the increase of its input amount. The increase of ^15N-fertilizer can also elevate its amounts and proportions in plant nitrogen. Soil nitrogen is still the main source of plant nitrogen, but its proportion will be reduced as the increase of ^15 N-fertilizer. The study of the fate of ^15N-fertilizer indicates that, in CNC treatment,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is water-dissolved (0,13 ± 0.20%),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is soil-immobilized (17.02 ± 8.62%), or plant-assimilated (23.70 ± 0.92%), and most is lost by gaseous forms (59.15 ± 8.35%). While in DNC treatment, about 0.09 ± 0.15% is water-dissolved, 15.33 ± 7.46% is soil-immobilized, 23.55±2.86% is plant-assimilated, and 61.01±5.59% is lost by gaseous forms. The double input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can not elevate the proportions of plant-assimilation, soil-immobilization and water-dissolution, but it can enhance the gaseous lo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tracer technique agricultural runoff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wetland distribution and fate Sanjiang Pla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