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2 位作者 黄定九 李文新 倪幼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 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 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支架 边缘效应 磷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血管造影 原因分析
下载PDF
化学镀法制备^(32)P放射性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1 位作者 毛家亮 黄定九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置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置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化。结果 :术后 30d ,两种支架置入后的动脉最小腔径 (MLD)均比术后即刻显著减小 ;放射支架侧的MLD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1) ,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狭窄程度等 3项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两种支架置入均使血管内膜增生 ;放射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未发现两种支架置入后对支架边缘部位的影响。结论 :化学镀法制备的放射性3 2 P支架安全有效 ,较低的放射活度即可有效防止支架内狭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法 制备 ^^32p放射性支架 实验研究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狭窄 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