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被引量:
1
1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2 位作者
黄定九
李文新
倪幼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 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 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
32
p
支架
边缘效应
磷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血管造影
兔
原因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化学镀法制备^(32)P放射性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1 位作者
毛家亮
黄定九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置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置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化。结果 :术后 30d ,两种支架置入后的动脉最小腔径 (MLD)均比术后即刻显著减小 ;放射支架侧的MLD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1) ,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狭窄程度等 3项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两种支架置入均使血管内膜增生 ;放射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未发现两种支架置入后对支架边缘部位的影响。结论 :化学镀法制备的放射性3 2 P支架安全有效 ,较低的放射活度即可有效防止支架内狭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法
制备
^
^
32
p
放射性
支架
实验研究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狭窄
预防
原文传递
题名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被引量:
1
1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黄定九
李文新
倪幼方
机构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出处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文摘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 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 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
^
32
p
支架
边缘效应
磷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血管造影
兔
原因分析
Keywords
Endothelium, vascular
Stents
Brachythera
p
y
p
hos
p
horus radioisoto
p
es
Edge effect
Rabbits
分类号
R817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化学镀法制备^(32)P放射性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毛家亮
黄定九
机构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24-326,共3页
文摘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置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化。结果 :术后 30d ,两种支架置入后的动脉最小腔径 (MLD)均比术后即刻显著减小 ;放射支架侧的MLD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1) ,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狭窄程度等 3项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两种支架置入均使血管内膜增生 ;放射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未发现两种支架置入后对支架边缘部位的影响。结论 :化学镀法制备的放射性3 2 P支架安全有效 ,较低的放射活度即可有效防止支架内狭窄 ;
关键词
化学镀法
制备
^
^
32
p
放射性
支架
实验研究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狭窄
预防
Keywords
Angio
p
lasty, transluminal,
p
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s
Restenosis
p
hos
p
horus radioisoto
p
es
分类号
R543.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654.2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高东升
陈润芬
黄定九
李文新
倪幼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化学镀法制备^(32)P放射性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高东升
陈润芬
毛家亮
黄定九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