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索非布韦/达克拉韦治疗CHC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可溶性血管黏附因子1水平变化
1
作者 朱中华 胡均贤 李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36-839,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38例CHC患者和3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接受索非布韦(SOF)、盐酸达克拉韦(DCV)和利巴韦林三...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38例CHC患者和3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接受索非布韦(SOF)、盐酸达克拉韦(DCV)和利巴韦林三联疗法治疗12周。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黏附因子1(sVCAM-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本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5%、89.5%和97.4%,与CHC组的89.5%、92.1%和100.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肝硬化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7±0.9)×10^(9)/L和(139.5±42.1)×10^(9)/L,显著低于CHC组【分别为(6.8±2.2)×10^(9)/L和(275.6±65.3)×10^(9)/L,P<0.05】,而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指数(APRI)评分分别为(2.8±1.6)和(0.6±0.3),显著高于CHC组【分别为(0.7±0.9)和(0.2±0.1),P<0.05】;肝硬化组血清vWF和sVCAM-1水平分别(134.3±44.3)ng/mL和(36.6±14.9)ng/mL,显著高于CHC组【分别为(103.9±33.0)ng/mL和(18.7±8.9)ng/mL,P<0.05】。结论应用DAAs治疗HCV感染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抗病毒疗效,且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慢性丙型肝炎 直接抗病毒药物 血管性血液病因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治疗
下载PDF
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期间的表达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雪松 李成忠 +1 位作者 万谟彬 张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2899-2902,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CHB)免疫清除期PD-1的表达状态以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T细胞PD-1的表达,明确免疫清除期CHB患者PD-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有长期ALT反复升高的CHB患者20例被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接受为期6mo的Peg干扰素(1.5μ...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CHB)免疫清除期PD-1的表达状态以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T细胞PD-1的表达,明确免疫清除期CHB患者PD-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有长期ALT反复升高的CHB患者20例被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接受为期6mo的Peg干扰素(1.5μg/kg)抗病毒治疗,每周1次.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同时间点(0、12、24wk)的外周血总CD8+T细胞和CD4+T细胞PD-1表达百分比和表达强度进行检测.结果:免疫清除期CHB患者外周血总CD8+T细胞和CD4+T细胞PD-1阳性率和PD-1表达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EG干扰素治疗早期CD8+T细胞PD-1阳性率呈现明显下降,且CD8+T细胞PD-1表达阳性率同ALT水平和病毒水平均呈现明显正相关(R2=0.22,0.357,P=0.001,0.002).结论:CHB患者外周血T细胞PD-1呈高表达;干扰素治疗诱导的病毒水平下降可导致CD8+T细胞PD-1表达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程序性坏死因子 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60例HIV/AIDS患者体内HIV-1耐药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路新利 白广义 +7 位作者 赵宏儒 赵翠英 李岩 王莹莹 李巧敏 陈志强 李保军 刘丽花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HIV/AIDS患者体内HIV-1遗传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从60例患者血浆中提取病毒RNA,运用RT-PCR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Web站点db.stanfo... 目的:研究HIV/AIDS患者体内HIV-1遗传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从60例患者血浆中提取病毒RNA,运用RT-PCR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Web站点db.stanford.edu分析耐药性变异情况。结果:蛋白酶编码区和逆转酶编码区分别发生了V32AV、M46IM和TAMs、M184V、K103N、Y181C等多种耐药位点变异,造成对NFV、ATV/r、FPV/r、IDV/r、LPV/r蛋白酶抑制剂和多种逆转酶抑制剂的耐药性。蛋白酶和逆转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1.67%(1/60)和53.33%(32/60)。且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案组之间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药变异是导致抗艾滋病毒治疗失败或疗效降低的主要原因,河北省应加强对HIV/AIDS患者的耐药性监测,适时更新治疗方案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抗病毒治疗 基因型检测 耐药变异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与免疫细胞上PD-1/PD-L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程雪 罗亚文 易学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910-1916,共7页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在体内不断复制并由此导致的肝细胞免疫病理损伤是H B V感染后慢性化及病情加重的原因,因此,抗病毒是阻止病情进展的有效手段.在多种与宿主免疫调控异常有关的发病机制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在体内不断复制并由此导致的肝细胞免疫病理损伤是H B V感染后慢性化及病情加重的原因,因此,抗病毒是阻止病情进展的有效手段.在多种与宿主免疫调控异常有关的发病机制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PD-1 ligand 1,PD-L1)通路被认为与HBV感染后结局相关,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与免疫细胞上PD-1/PD-L1表达间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下载PDF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PD-1和PD-L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喜 闫树英 +2 位作者 王惠成 胡燕梅 李阳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991-993,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表面PD-1、PD-L1的影响及其与血清HBV-DNA载量、谷丙转氨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CHB患者40例,其中2×ULN≤ALT<5×ULN 20例(A组),ALT≥5×ULN 20例(B...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表面PD-1、PD-L1的影响及其与血清HBV-DNA载量、谷丙转氨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CHB患者40例,其中2×ULN≤ALT<5×ULN 20例(A组),ALT≥5×ULN 20例(B组),健康献血者20例(C组)。A组、B组均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抗病毒治疗,疗程为24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患者PBMCs表面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同时检测血清ALT。结果 A组、B组2组患者PBMCs表面PD-1、PD-L1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PBMCs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4周时,A组、B组2组患者PBMCs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较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PBMCs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A组、B组2组患者血清HBV-DNA、ALT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HBV-DNA及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不但能抑制HBV-DNA合成,还可以降低CHB患者PBMCs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且在肝脏炎症损伤重的CHB患者中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抗病毒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恩替卡韦
下载PDF
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IMP-1和M-CSF水平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磊 黄育红 +4 位作者 罗凌 汪丽萍 方春华 冉斌 李应 《肝脏》 2022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变化。方法 纳入2017年4月—2019年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连续抗病毒治疗2年... 目的 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变化。方法 纳入2017年4月—2019年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连续抗病毒治疗2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清TIMP-1和M-CSF水平变化。统计CHB患者肝硬化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肝硬化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TIMP-1、M-CSF变化对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治疗前1 d相比,治疗6个月后CHB患者血清TIMP-1和M-CSF均降低(P<0.05),ΔTIMP-1、ΔM-CSF分别为(56.6±8.3)μg/L、(62.5±9.2)ng/L。治疗2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24.32%。发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门静脉内径、肝脏弹性值(LSM)、TIMP-1,治疗6个月后TIMP-1、M-CSF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ΔTIMP-1、ΔM-CSF则低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ΔTIMP-1及ΔM-CSF均为影响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R=2.732、3.040、3.330,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ΔTIMP-1、ΔM-CSF预测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50.9μg/L、61.4 ng/L,灵敏度分别为80.6%、72.2%;特异度分别为75.9%、80.4%,AUC分别为0.848、0.809。结论 血清TIMP-1、M-CSF水平变化预测CHB患者肝硬化发生的效能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CHB患者是否发生肝硬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银翘散联合抗病毒治疗干预甲型流感的疗效及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陶蕾 徐爱晖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分析银翘散联合抗病毒治疗干预甲型流感的疗效及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的关联。方法:研究回顾性选取甲型流感患者127例进行研究,其中60例接受了银翘散联合抗病毒治疗,为观察组患者;67例接受常规抗病毒治疗,为对照组。比... 目的:分析银翘散联合抗病毒治疗干预甲型流感的疗效及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的关联。方法:研究回顾性选取甲型流感患者127例进行研究,其中60例接受了银翘散联合抗病毒治疗,为观察组患者;67例接受常规抗病毒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测定血清TGF-β1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为(6.98±1.08)d,对照组为(9.86±1.84)d;扁桃体恢复正常的时间为(8.69±2.80)d,对照组为(13.29±2.65)d;而咽部充血恢复正常的时间两组分别为(10.51±2.74)d以及(16.66±2.88)d;观察组血象恢复的时间则为(9.31±2.50)d,而对照组为(15.02±2.94)d。表明在体温恢复时间、扁桃体回复时间以及咽部充血恢复正常时间和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分析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GF-β1表达的变化,可见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GF-β1水平分别为(47.93±13.07)ng/mL和(47.55±11.94)ng/m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F-β1水平增高至(67.69±12.54)ng/mL,对照组患者的TGF-β1水平则增高至(51.89±12.61)ng/mL。治疗前两组患者TGF-β1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TGF-β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型流感患者存在肺损伤等病理表现,可见血清TGF-β1水平减低,并于治疗后增高;而银翘散联合抗病毒治疗明显具有更优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抗病毒治疗 甲型流感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3.0T 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assessment ofsteat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被引量:6
8
作者 Qian Zhang Hui-Mao Zhang +5 位作者 Wen-Qian Qi Yong-Gui Zhang Ping Zhao Jian Jiao Jiang-Bin Wang Chun-Yu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1期6736-6744,共9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ty of 1H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MRS) as a noninvasivetest for steatosi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virus.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C and pathol... AIM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ty of 1H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MRS) as a noninvasivetest for steatosi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virus.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C and pathology data underwent 3.0T 1H MRS, andthe results of MRS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werecompared.RESULTS: This group of patients included 26 peoplewith mild fatty liver (28.89%), 16 people withmoderate fatty liver (17.78%), 18 people with severefatty liver (20.0%), and 30 people without fatty liver(33.33%). The water peak was near 4.7 parts permillion (ppm), and the lipid peak was near 1.3 ppm.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lipid peak, the area under the lipid peak, ratio of thelipid peak to the water peak, and ratio of the areaunder the lipid peak to the area under the waterpeak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the groups.Specifically, as the severity of fatty liver increased, thevalue of each index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In thepairwise comparisons, the mean lipid peak, area underthe lipid peak, ratio of the lipid peak to the waterpeak, and ratio of the area under the lipid peak to thearea under the water peak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between the no fatty liver and moderate fatty liver groups, whereas no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the severe fatty liver group and the mild or moderatefatty liver group.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 ofarea ratio in lipid and water and ratio in lipid and waterin the no fatty liver group to mild fatty liver group, mildfatty liver group to moderate fatty liver group, andmoderate fatty liver disease group to severe fatty livergroup, were 0.705, 0.900, and 0.975, respectively.CONCLUSION: 1H MRS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that can be us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effectof liver steatosis on hepatic metabolic processes. This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1H MRS can be used as anindicator of steat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HEPATITISC antiviral therapy
下载PDF
湖南省HIV-1感染者原发性耐药现况调查 被引量:6
9
作者 曹旭健 曹静 +4 位作者 祁慧 余维维 曾紫微 彭勇权 王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56,共6页
目的了解湖南省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其基因亚型分布和原发性耐药(PDR)情况,为艾滋病防控及抗病毒治疗(ART)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2021年1月—2022年8月某院HIV门诊新确诊并且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的人口学及流行... 目的了解湖南省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其基因亚型分布和原发性耐药(PDR)情况,为艾滋病防控及抗病毒治疗(ART)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2021年1月—2022年8月某院HIV门诊新确诊并且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的人口学及流行病学相关数据,采集患者血清,提取核糖核酸,利用In-house的方法采取2轮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基因扩增,Sanger法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HIV-1亚型及耐药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667例,基因型耐药检测失败20例,647例检测成功的新确诊HIV-1感染者纳入研究。53例患者感染的HIV-1株发生PDR,发生率为8.19%,主要集中于男性(88.68%)、未婚(71.70%)、男男性行为(MSM,60.38%)、21~40岁的群体(58.49%),且多为湖南省本地籍居民(98.11%)。共检测出15种HIV-1毒株亚型,主要亚型为CRF_01AE(35.70%)、CRF07_BC(25.19%)、B/C(18.86%)以及CRF55_01B(7.88%)。不同HIV-1亚型患者的PD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P=0.017)。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率为0.15%,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率为2.78%,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率为6.65%,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耐药率为0.31%。结论湖南省HIV-1毒株亚型分布复杂,PDR发生率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低水平耐药预警线(<5%),应加大感染预防与控制力度,阻断耐药毒株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原发性耐药 耐药突变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Genetic bio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ncer risk in a caucasian populat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Elena De Mattia Erika Cecchin +7 位作者 Jerry Polesel Alessia Bignucolo Rossana Roncato Francesco Lupo Marina Crovatto Angela Buonadonna Claudio Tiribelli Giuseppe Toffo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36期6674-6684,共11页
AIM To uncover novel genetic markers that could contribute to predic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susceptibility in Caucasians. METHODS The present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compared genotype frequencies be... AIM To uncover novel genetic markers that could contribute to predic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susceptibility in Caucasians. METHODS The present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compared genotype frequencies between a cohort of HCC cases and two,independent,HCC-free,age/sex-matched control groups.The HCC cohort comprised 192 homogeneous patients that had undergon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 first control group comprised167 patients that were matched to the HCC cohort for the percentage of hepatitis B(HBV)and/or hepatitis C(HCV)infections.A second control group included192 virus-free,healthy individuals tha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identified predictive markers.All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Caucasian.The three study popu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a panel of 31 markers derived from 21 genes that encoded key proteins involved in hepatocarcinogenesis-related pathways.The study end-point was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tic variants and HCC onset. RESULTS Five genetic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as risk factors for HCC in high-risk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BV/HCV.According to a dominant model,reduced HCC risk was associated with three polymorphisms:ERCC1rs3212986(OR=0.46,95%CI:0.30-0.71,P=0.0005),GST-P1 rs1138272(OR=0.41,95%CI:0.21-0.81,P=0.0097),and CYP17A1 rs743572(OR=0.50,95%CI:0.31-0.79,P=0.0032).Conversely,according to a recessive model,increased HCC risk was associated with two polymorphisms:XRCC3 rs1799794(OR=3.70,95%CI:1.02-13.39,P=0.0461)and ABCB1 rs1128503(OR=2.06,95%CI:1.18-3.61,P=0.0111).These associations remained significant in a subgroup analysis,where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viral status(HBV-or HCV-positive serology).Two variants exhibited a serology-specific effect:ABCB1 rs1128503(OR=4.18,95%CI:1.55-11.29,P=0.0048)showed an effect in the HBV-positive subgroup;and ERCC1 rs3212986(OR=0.33,95%CI:0.18-0.60,P=0.0003)showed an effect in the HCV-positive subgroup.Among the five markers identified,ERCC1 rs3212986(OR=0.43,P<0.0001)and CYP17A1 rs743572(OR=0.73,P=0.0310)had a different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HCC compared to healthy individuals.With a recursive partitioning approach,we also demonstrated that significant gene-gene interactions between ERCC1rs3212986,CYP17A1 rs743572,GST-P1 rs1138272,and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UGT1A7*3 predictive marker,played a role in the complex trait of HCC susceptibility.CONCLUSION We identified five polymorphisms and interactions that contributed crucially to predicting HCC risk.These findings represented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improving HCC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C1 XRCC3 GST-P1 CYP17A1 MDR-1 Polymorphism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 Early diagnosis antiviral therapy HEPATITIS B viral/hepatitis C VIRAL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最新研究进展——病原学、防控及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田文骏 郑成 王晓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25-430,共6页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感染可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口腔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造成的脑炎。HSV-1的研究每年都有突破性进展,其病原学、感染引致慢性炎症、抗病毒制剂,以及作为微...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感染可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口腔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造成的脑炎。HSV-1的研究每年都有突破性进展,其病原学、感染引致慢性炎症、抗病毒制剂,以及作为微生物工具用于治疗肿瘤的研究,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兴趣。本文对HSV-1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致病机理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 炎症 抗病毒治疗 溶瘤病毒
下载PDF
HIV母婴阻断婴儿早期诊断及随访分析
12
作者 王周菊 林菁 +4 位作者 朱炜春 谭文争 马丙南 沈谏娣 王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18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已规范母婴阻断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早期诊断结果及随访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随访的108例HIV阳... 目的分析已规范母婴阻断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早期诊断结果及随访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随访的108例HIV阳性孕产妇(孕期有规则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无中断)所生婴儿,所有婴儿出生后6 h均口服奈韦拉平混悬液或口服齐多夫定糖浆进行预防抗病毒治疗,持续6周;产后无异常者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指导人工喂养。固定随访至18个月,分析婴儿出生1周内、出生后1个月、出生后3个月的HIV-1 RNA阴性率,以及出生后12个月、18个月的HIV抗体阴性率;部分18个月HIV抗体未转阴者,延长随访至出生后22~24个月。结果婴儿出生1周内、出生后1个月、出生后3个月的HIV-1 RNA阴性率均为99.07%;婴儿出生后12、18个月的HIV抗体阴性率分别为68.52%和96.30%。结论未感染的HIV母婴阻断婴儿不同个体间HIV-抗体转阴时间差别较大,最迟转阴时间可晚至出生后24个月,其HIV-1 RNA早期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阳性 孕产妇 母婴阻断 抗病毒治疗 HIV-1 RNA HIV抗体
下载PDF
吉林市HIV-1感染者基因型耐药分析及亚型分布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凤岩 李扬 +2 位作者 左中宝 邢辉 乔建国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733-736,共4页
目的观察2014~2015年吉林市内抗病毒治疗失败HIV-1感染者中HIV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亚型分布。方法收集吉林市2014~2015年HIV-1感染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后HIV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患者血浆样本,提取病毒RNA,进行POL基因区扩增及测序后... 目的观察2014~2015年吉林市内抗病毒治疗失败HIV-1感染者中HIV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亚型分布。方法收集吉林市2014~2015年HIV-1感染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后HIV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患者血浆样本,提取病毒RNA,进行POL基因区扩增及测序后,使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分析,Mega 6.0软件Neighbor-joining tree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亚型分布分析。结果 2014~2015年275份抗病毒治疗失败人群血浆样本全部扩增成功,共发现106份基因型耐药样本,耐药率为38.5%,其中7份对蛋白酶类药物耐药,82份对核苷类药物耐药,99份对非核苷类药物耐药,有80份同时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药物耐药。核苷类逆转录酶区耐药位点以M184V/IV突变为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区耐药位点以G190G/A/S和V179D/E/G突变为主,2例蛋白酶类药物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为A71V/T和L10I/M/V。序列亚型以CRF01_AE为主(64.7%),主要流行簇以CRF01_AE第4、第5及CRF07_BC第1簇为主。结论耐药位点的出现是影响吉林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强对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监测,及时发现耐药突变,尽早更换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抗病毒治疗 基因型 耐药 亚型分析
原文传递
2019-2020年山西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败者HIV-1基因型耐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晓黎 张飞 +2 位作者 刘萧湘 焦晋 聂晓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76-182,共7页
目的分析山西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者HIV-1耐药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2020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满1年的治疗失败者血浆样品,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及基因亚型判定,并分析其影... 目的分析山西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者HIV-1耐药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2020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满1年的治疗失败者血浆样品,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及基因亚型判定,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扩增成功率84.18%,总突变率59.29%,基因亚型以CRF01_AE为主。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简称CD4计数)(χ^(2)=18.01,P<0.001)、HIV-1基因亚型(χ^(2)=10.83,P=0.029)、治疗时间(月)(χ^(2)=6.24,P=0.044)。结果显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NRTI)双重耐药占54.23%,NNRTI耐药占34.86%,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耐药占4.23%,NRTI耐药占2.82%,PI/NNRTI双重耐药占2.46%,PI/NRTI/NNRTI三重耐药占1.41%。NNRTI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K103N、Y181C、G190A;NRTI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M184V、K65R、K70R;PI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M46L、Q58E。发生NNRTI耐药者,对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高度耐药最多占76.76%;发生NRTI耐药者中,对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高度耐药最多占46.83%;未发现对PI高度耐药。结论CD4计数低、治疗时间较长、BC亚型和CRF01_AE亚型毒株者在山西省HIV/AIDS患者中发生耐药突变比例较高,位点多以多基因编码区突变混合存在,对FTC/3TC、NVP产生高度耐药者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抗病毒治疗 基因型耐药突变 位点
原文传递
2015年广东省抗病毒治疗失败艾滋病患者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兰芸 蔡卫平 +7 位作者 李凌华 蔡晓莉 何艳 唐小平 胡凤玉 李俊彬 陈伟烈 李丽雅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5年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流行情况及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广东省艾滋病诊疗控制中心收治的广东省(除深圳)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且病毒载量〉1...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5年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流行情况及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广东省艾滋病诊疗控制中心收治的广东省(除深圳)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且病毒载量〉1000拷贝/mL患者的血浆样本.用实验室自建方法扩增获得612条HIV-1基因片段.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基因亚型,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获得与NNRTIs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分析NNRTIs耐药情况,相关耐药突变与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传播途径、抗HIV治疗方案和病毒基因型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612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中,与NNRTs相关的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26.80%)、Y181(14.71%)、V179(13.73%)、G190(11.44%)和V106(10.62%)为主.310例(50.65%)患者对NNRTIs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其中对奈韦拉平(NVP)的高度耐药率(49.51%)高于依非韦伦(EFV,43.14%)、依曲韦林(ETR,5.56%)和利匹韦林(RPV,1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296.3和198.0,P值〈0.05);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耐药发生率低于〈200个/μL患者(χ2=17.93,P〈0.01);静脉注射毒品患者耐药发生率低于性传播患者(χ2=44.21,P〈0.01);含NVP治疗方案的耐药发生率高于含EFV治疗方案人群(χ2=8.93,P〈0.01);CRF01_AE型患者耐药发生率高于CRF07_BC和CRF08_BC型患者(χ2=8.46和8.47,P〈0.01).结论 建议对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及静脉注射毒品人群加强随访和依从性教育,合并肝脏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含NVP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1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 抑制剂 抗病毒药 突变
原文传递
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IV-1 gp120准种特征差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阳雅博 孔德生 +6 位作者 王彦 王琛 李臻鹏 焦洋 殷倩倩 陈德喜 马丽英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HIV-1 gpl20准种在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的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治疗方案为AZT+NVP+3TC的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浆样本,包括病毒抑制(vs)组12例,治疗失败(TF)组12例。采用单基因组扩增技术... 目的探讨HIV-1 gpl20准种在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的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治疗方案为AZT+NVP+3TC的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浆样本,包括病毒抑制(vs)组12例,治疗失败(TF)组12例。采用单基因组扩增技术获得gp120准种序列,分析比较遗传多样性、氨基酸长度、潜在糖基化位点及特征性氨基酸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获得gpl20序列365条序列,其中vs组168条(6-20条),TF组197条(7-28条)。TF组的gpl20准种复杂度高于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3);TF组的gpl20准种ds及dN中位数均高于vs组(P=0.017;P=0.002)。TF组HIV-1准种gpl20氨基酸长度长于VS组(P=0.001)。TF与vs组的gpl20准种相比共有9个氨基酸位点存在明显差异,多数分布在V1/V2区(6/9,66.6%)。结论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前的HIV-1gpl20准种基因特征存在差异,TF组患者来源的HIV-1准种遗传多样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GP120 准种 抗病毒治疗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MicroRNAs对HIV-1复制的调节作用及应用展望
17
作者 吕娅妮 王莉 姚文清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9-560,564,共3页
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一种非编码小RNAs,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的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通过直接作用于HIV RNA,或者通过间接调节细胞辅助因子和抗病毒因子抑制病毒复制,miRNAs也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促进HIV感染。本... 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一种非编码小RNAs,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的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通过直接作用于HIV RNA,或者通过间接调节细胞辅助因子和抗病毒因子抑制病毒复制,miRNAs也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促进HIV感染。本文主要回顾在HIV-1感染者体内,异常表达的miRNAs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病毒感染或者维持潜伏感染,及在感染过程中的生物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miRNAs及其作用靶点在HIV-1感染者体内的作用可能为抗病毒治疗开启一个新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 1型艾滋病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2014年宜宾市HIV-1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情况及分析
18
作者 黄晓玲 曾宏 +7 位作者 王晓燕 袁丹 刘红露 王川勇 苏玲 魏东兵 叶黎 许欣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分析宜宾市2014年检测的HIV-1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患者的耐药情况,为下一步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对病毒载量结果大于1 000 cps/ml的患者样本的核酸进行PCR和pol基因测序... 目的分析宜宾市2014年检测的HIV-1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患者的耐药情况,为下一步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对病毒载量结果大于1 000 cps/ml的患者样本的核酸进行PCR和pol基因测序,所得结果登录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在线分析确定耐药突变情况。结果447例治疗患者中186例(41.61%)小于病毒载量最低检测限,147例(32.89%)病毒载量结果大于1 000 cps/ml,47例(10.51%)出现不同程度耐药,其中有1例NRTIs出现不同程度耐药,12例NNRTIs出现不同程度耐药,34例对NRTIs和NNRTIs同时出现不同程度耐药(有2例对NRTIs、NNRTIs以及PIs同时耐药)。47例产生耐药的患者中,28例(59.58%)CRF_01AE亚型,7例(14.89%)CRF_08BC亚型,7例(14.89%)CRF_07BC亚型,2例(4.26%)C亚型,剩余3例(6.38%)分型情况不详。结论宜宾市HIV耐药毒株呈现中度流行态势,已出现耐药情况的患者中,交叉耐药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对NNRTIs的交叉耐药比较严重,部分患者对NRTIs和NNRTIs全部耐药,建议临床医生加强对患者服药督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根据耐药情况酌情对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抗病毒治疗 耐药检测 依从性 病毒载量
原文传递
广西钦州市新报告HIV/AIDS抗病毒治疗1年后HIV-1 DNA载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晴羽 李剑军 +9 位作者 陈欢欢 沈智勇 蓝光华 王卫军 林兆森 李梅 冯毅 阮玉华 邢辉 廖玲洁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钦州市部分新报告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后HIV-1 DNA载量变化。方法广西钦州市2019年9月至10月新报告感染病例、确证1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者36例,分别于治疗前(基线)和治疗12个月时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HIV pol基因测... 目的了解广西钦州市部分新报告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后HIV-1 DNA载量变化。方法广西钦州市2019年9月至10月新报告感染病例、确证1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者36例,分别于治疗前(基线)和治疗12个月时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HIV pol基因测序、血浆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及HIV-1 DNA载量检测,分析HIV-1 DNA载量的变化。结果调查对象的HIV亚型包括CRF01_AE(55.6%,20/36)、CRF08_BC(33.3%,12/36)和其他(11.1%,4/36);基线病毒载量均大于1000 copies/mL,治疗12个月后91.7%(33/36)的患者病毒载量低于1000 copies/mL,其中30人低于检测限;基线和治疗12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177个/µL和313个/µL(P<0.001);HIV-1 DNA载量中位数分别为3.26 log_(10) copies/10^(6) PBMCs和2.15 log_(10) copies/10^(6) PBMCs(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低基线HIV-1 DNA载量和非CRF01_AE毒株是治疗12个月后HIV-1 DNA载量降至2 log_(10) copies/10^(6) PBMCs的相关因素。结论抗病毒治疗1年后患者HIV-1 DNA载量下降,基线HIV-1 DNA载量和HIV毒株类型可能与治疗后HIV-1 DNA载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 DNA载量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2021年宁夏抗病毒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耐药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司冰倩 马春花 +5 位作者 刘义昌 马小发 杨东智 李龙山 吴忠兰 张银豪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6-1313,共8页
分析宁夏2021年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耐药传播网络特征。选取2021年宁夏地区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HIV/AIDS患者的血浆样品进行基因型耐药监测,判断基因亚型和耐药特... 分析宁夏2021年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耐药传播网络特征。选取2021年宁夏地区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HIV/AIDS患者的血浆样品进行基因型耐药监测,判断基因亚型和耐药特征;运用HyPhy 2.2.4中TN93模型计算基因距离,以1.5%作为阈值,利用Cytoscape 3.7.0构建并生成可视化分子传播网络。168例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毒株亚型以CRF07_BC亚型和CRF01_AE亚型为主,耐药比例为39.88%,NNRTIs耐药突变高于NRTIs和PIs。62条序列进入HIV-1分子网络,形成24个分子簇,成簇率为36.90%,成簇病例以男性、异性传播和感染CRF07_BC亚型为主,CRF01_AE亚型耐药传播率最高(53.85%)。2021年宁夏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7_BC和CRF01_AE,耐药突变以NNRTIs/NRTIs为主,在传播网络中CRF07_BC亚型和MSM人群成簇比例更高,更容易被纳入网络,而CRF01_AE亚型的耐药传播风险更大,建议对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加强耐药监测,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抗病毒治疗 耐药 分子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