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调查
1
作者 苏倩 翟帅 +4 位作者 孙柯 林洋 王腾宇 呼和巴特尔 王文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3,共5页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虫株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情况,对来自内蒙古乌审旗、察右后旗和科右前旗3个地区各19条捻转血矛线虫雄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为捻转血矛线虫后,扩增出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虫株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情况,对来自内蒙古乌审旗、察右后旗和科右前旗3个地区各19条捻转血矛线虫雄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为捻转血矛线虫后,扩增出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测序后对耐药相关167、198和200位点突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个地区均未发现167位点突变,主要是198和200位点发生突变,总体上看198位点突变频率高于200位点。分析这57条雄虫基因序列发现4种基因型,分别是198纯合耐药型及200纯合敏感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纯合耐药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杂合耐药型和198及200均杂合耐药型。而耐药基因型频率乌审旗为100%,察右后旗68.42%,科右前旗94.74%,这与粪便虫卵减少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可有效避免耐药性或者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减少畜牧养殖行业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南疆部分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苯并咪唑抗性相关分子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2
作者 张颖 瓦热斯·吐尔松 +7 位作者 辛连喜 热依兰木·吐尔洪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阿得力江·吾斯曼 胡敏 巴音查汗·盖力克 郭庆勇 赛福丁·阿不拉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6,共8页
为了解南疆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性相关分子β-微管蛋白基因的多态性,本研究对克州及喀什的183条捻转血矛线虫成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后,对抗药相关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对该抗药基因... 为了解南疆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性相关分子β-微管蛋白基因的多态性,本研究对克州及喀什的183条捻转血矛线虫成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后,对抗药相关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对该抗药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167、198和200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2个地区种群中,198位点及200位点均发生不同程度突变,且以198位点突变为主,暂未在167位点发生突变;两地共发现了5种基因型,其中198位点纯合敏感型及200位点纯合抗药型(喀什12条占12.37%,克州2条占2.33%),198位点纯合抗药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喀什23条占23.71%,克州7条占8.14%)两地均存在,提示这2个种群都存在抗药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南疆部分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存在苯并咪唑类药物抗药性突变,为新疆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有效防控及抗药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苯并咪唑 捻转血矛线虫 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新疆南疆
下载PDF
基因TOPOⅡα、TUBB3、ERCC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侯玉玲 豆秀娟 李壹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究基因TOPOⅡα、TUBB3、ERCC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病理组织标本,另同期采集距离肿瘤组织2~3 cm的癌旁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分析两者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3型β微管蛋... 目的探究基因TOPOⅡα、TUBB3、ERCC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病理组织标本,另同期采集距离肿瘤组织2~3 cm的癌旁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分析两者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TUBB3)、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表达情况;另分析TOPOⅡα、TUBB3、ERCC1与肾母细胞瘤患儿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TOPOⅡα、TUBB3、ERCC1高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OⅡα高表达者病理分期Ⅲ~Ⅳ占比率高于中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高表达者病理分期Ⅲ~Ⅳ占比率高于中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OⅡα、TUBB3、ERCC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其中TOPOⅡα、ERCC1均与疾病病理分期有关,二者在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小儿 拓扑异构酶Ⅱα 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基因表达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永江 周亮 +1 位作者 卓晖 李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3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TUBB3)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回顾性收集38例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A组)和癌旁组织标本(B组)。...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TUBB3)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回顾性收集38例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A组)和癌旁组织标本(B组)。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对组织标本中TOPOⅡα mRNA、TUBB3 mRNA及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统计学分析TOPOⅡα、TUBB3及ERCC1基因表达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组TOPOⅡα、TUBB3及ERCC1高表达率较B组均显著升高(P<0.01)。TOPOⅡα在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儿中的高表达率较Ⅰ~Ⅱ期者明显升高,表明TOPOⅡα高表达率与小儿肾母细胞瘤病理分期有关(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患儿中TUBB3高表达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RCC1在病理类型为预后不良型患儿中的高表达率较预后良好型的患儿明显升高,且ERCC1在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儿中的高表达率较Ⅰ~Ⅱ期者明显升高,表明ERCC1高表达率与小儿肾母细胞瘤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TOPOⅡα、TUBB3及ERCC1在肾母细胞瘤患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且TOPOⅡα高表达率患儿病理分期有关,ERCC1高表达率与患儿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均密切相关,提示其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肾母细胞瘤 拓扑异构酶Ⅱα 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下载PDF
多基因联合检测对晚期胃癌个体化化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坤和 高瑛 顾渊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6期1059-1060,共2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β微管蛋白Ⅲ基因(TUBB3)联合检测对晚期胃癌个体化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晚期胃癌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根据ERCC1、TU...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β微管蛋白Ⅲ基因(TUBB3)联合检测对晚期胃癌个体化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晚期胃癌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根据ERCC1、TUBB3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对照组不进行基因检测,采用DCF方案化疗;21d为1个周期。两组均化疗≥4个周期。观察比较两组的化疗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8.00%,高于对照组的56.0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与化疗相关的死亡事件,化疗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黏膜炎、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等方面。其中两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黏膜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和TUBB3联合检测并基于其的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患者具有安全性高、毒副反应少的优点,可提高化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基因检测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β微管蛋白基因
下载PDF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惠娇 牟桂萍 +2 位作者 滕少娜 张海鹏 周而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针对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 【目的】针对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n MGB探针,分别以病菌DNA和β-tubulin基因靶标序列重组质粒DNA为阳性标准品检验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探针BsP267对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菌株表现出特异性阳性扩增,且与近缘种及其他常见的果腐病菌无交叉反应,扩增效率为105.858%,探针检测DNA的灵敏度达到1 fg/μ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法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检测和检疫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 实时荧光PCR TAQMAN探针 快速检测 β微管蛋白基因
下载PDF
TB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丽群 张延明 +2 位作者 赵丽杰 张婉茹 王晓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67-71,共5页
基于微管蛋白多态性(tubulin-based polymorphism,简称TBP)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植物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区的第1个内含子来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多种植物。概述TBP标记的原理、特点、引物设计方法、PC... 基于微管蛋白多态性(tubulin-based polymorphism,简称TBP)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植物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区的第1个内含子来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多种植物。概述TBP标记的原理、特点、引物设计方法、PCR反应体系及其产物检测方法,并介绍其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应用进展,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展望该分子标记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P β微管蛋白基因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中国腐霉新记录种Pythium heterothallicum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9
8
作者 甘辉林 柴兆祥 +1 位作者 楼兵干 李金花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4-501,共8页
2007年9-10月,在甘肃兰州、张掖等地采集玉米、豇豆、葡萄、白菜等作物收获后的耕作层土壤,采用花瓣诱导和组织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土壤腐霉菌。对腐霉菌株经菌丝先端切割法纯化培养后,以形态和培养特性为基础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有7... 2007年9-10月,在甘肃兰州、张掖等地采集玉米、豇豆、葡萄、白菜等作物收获后的耕作层土壤,采用花瓣诱导和组织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土壤腐霉菌。对腐霉菌株经菌丝先端切割法纯化培养后,以形态和培养特性为基础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有7株腐霉菌的形态学和培养特性一致。以其中的P3-1A为代表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和β-tubulin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将这7个菌株鉴定为Pythium heterothallicum,该菌为中国新记录,异宗配合种。通过土埋法,对玉米、番茄、黄瓜等3种作物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腐霉菌对玉米具有致病性,可引起根腐、根尖变褐、茎基腐等症状,抑制植株生长,使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的矮化,但对番茄、黄瓜未见有明显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菌 rDNA-ITS序列 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 致病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