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β-血小板球蛋白浓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丁发明 徐丹 张新丽 《河北医学》 CAS 2007年第10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行PCI的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对照组35例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ELISA法测定β-血小板球蛋白(β-...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行PCI的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对照组35例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ELISA法测定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结果: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水平在PCI术后即刻较术前下降,随后逐渐升高,术后6h达到峰值。不稳定型心绞痛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在术前及峰值水平均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升高。对照组患者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血小板激活状态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血小板活性在PCI前后有动态改变,与PCI术后心肌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下载PDF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韦永胜 罗永杰 +2 位作者 杨友松 余能伟 刘洁 《华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期99-100,共2页
目的 :动态观察血浆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 -thromboglobulin,β -TG)与急性脑梗死 (acutecerebralin farction ,ACI)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标记免疫测定法测定 30例ACI患者 6~ 72h、 7d和 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 β -TG的变化。结果 :发现... 目的 :动态观察血浆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 -thromboglobulin,β -TG)与急性脑梗死 (acutecerebralin farction ,ACI)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标记免疫测定法测定 30例ACI患者 6~ 72h、 7d和 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 β -TG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发病 6~ 72hβ -TG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 7d后 β -T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这些变化与病灶体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发病 6~ 72h内血浆β -TG水平随梗死体积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 ,β -TG升高可能为发病在 6~ 72h的ACI患者。因此 ,可将血浆β -TG的改变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判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 急性脑梗死 ACI 脑血栓 β-tg
下载PDF
抑郁症对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小板活化影响研究
3
作者 丁发明 张新丽 +1 位作者 朱为勇 蔡尚郎 《河北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886-889,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小板活化影响。方法:209例行PCI的患者分为抑郁症组(72例,包括持续性抑郁患者31例和一过性抑郁患者41例)和非抑郁症组(137例)。对照组35例为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抑郁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小板活化影响。方法:209例行PCI的患者分为抑郁症组(72例,包括持续性抑郁患者31例和一过性抑郁患者41例)和非抑郁症组(137例)。对照组35例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内和术后3个月通过BECK抑郁自评问卷(BD I)进行心理测评。取外周血,以β-血小板球蛋白(β-TG)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ELISA法测定浓度。结果:PCI组术前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术后下降,持续抑郁症组β-TG浓度较非抑郁症组升高。对照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血小板活性在PCI前后有动态改变,在合并持续抑郁症患者中,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 抑郁症
下载PDF
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功能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纯平 刘松波 郑瑞 《血栓与止血学》 1996年第3期111-113,145,共4页
本文以6种指标检测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等血栓性疾病的血小板及血管内皮功能,发现变化最显著或最敏感的是β-TG及血小板粘附性,其次为PF_4与TXB_2,再次为血小板聚集性与6酮-PGF_(1α)。这种规律变化... 本文以6种指标检测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等血栓性疾病的血小板及血管内皮功能,发现变化最显著或最敏感的是β-TG及血小板粘附性,其次为PF_4与TXB_2,再次为血小板聚集性与6酮-PGF_(1α)。这种规律变化有助于对上述试验的评估和选择。同时检测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也都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素B2(TXB2) 6酮-前列腺素F(6酮-PGF)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下载PDF
脑梗死面积大小与血浆β-TG、PF4含量变化探讨
5
作者 余能伟 罗永杰 +2 位作者 杨友松 刘洁 韦永胜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24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变化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标免疫测定法分别对35例急性脑梗死(ACI组)、30例多灶性脑梗死(MFCI组)患者外周血β-TG、PF4进行检测并将各梗死面积组与健...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变化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标免疫测定法分别对35例急性脑梗死(ACI组)、30例多灶性脑梗死(MFCI组)患者外周血β-TG、PF4进行检测并将各梗死面积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CI各梗死面积有6-72h β-TG、PF4均高于对照组(P<0.01),β-TG高于MFCI组(P<0.01),MFCI组PF4高于对照组(P<0.01),7天后ACI各梗死面积组PF4含量仍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各梗死面积组间β-TG、PF4含量的比较均无差异。结论:在脑梗死发病初期,β-TG、PF4参与急性血栓形成过程,β-TG、PF4的升高程度与梗死面积、范围大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浆 β-tg PF4 β-血小板球蛋白 血小板第4因子
下载PDF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灶数目与血浆β-TG、PF_4含量变化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平 《四川医学》 CAS 2002年第5期526-527,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浆 β-血小板球蛋白 (β- TG)、血小板 4因子 (PF4)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变化。方法 用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 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 30例对照组血浆 β- TG、PF4的变化。结果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 目的 探讨血浆 β-血小板球蛋白 (β- TG)、血小板 4因子 (PF4)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变化。方法 用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 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 30例对照组血浆 β- TG、PF4的变化。结果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 PF4均高于对照组 (P<0 .0 1) ,β- TG与对照组均无差异 (P>0 .0 5 )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病灶数目愈多 ,PF4愈高 (P<0 .0 5 )。结论 血浆β- TG、PF4的改变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判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病灶数目 血浆 β-tg PF4 β-血小板球蛋白 血小板4因子
下载PDF
高凝状态若干临床方面的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松鹤 张国祯 《国际内科学杂志》 1989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综述高凝状态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筛选检查,评价其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并详述防治措施。
关键词 AA arachidonic acid 花生四烯酸 ATⅢ antithrombin 抗凝血酶Ⅲ PF4 platelet factor 4 血小板第4因子 PGl2 prostacyclin 前列环素 β-tg β-thrombocyte 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 TXA2 thromnboxane A2血栓素 A2 TXB2 thromboxane B2血栓素 B2
下载PDF
调心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HT、β-TG、MPO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杜敏 沈虹 +3 位作者 冯骁腾 王怡茹 毛美娇 刘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57,共8页
目的:研究调心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诊断为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调心方组和黛力新组,每组33例。在冠心病常... 目的:研究调心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诊断为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调心方组和黛力新组,每组33例。在冠心病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黛力新组同时予西药黛力新治疗,调心方组予中药调心方治疗。连续服药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健康问卷(PHQ-9)量表、广泛性焦虑(GAD-7)量表、西雅图心痛(SAQ)量表、心率变异性分析、血清5-HT、β-TG及MPO水平变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调心方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88%(29/33),优于黛力新组的63.64%(21/33)(Z=-2.653,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PHQ-9量表、GAD-7量表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SAQ量表各维度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黛力新组比较,治疗后调心方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及心绞痛稳定状态两个维度积分明显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β-TG、MP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黛力新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调心方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及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明显升高(P<0.05);与黛力新组比较,治疗后调心方组时域指标SDNN、SDANN明显升高(P<0.05)。试验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调心方组明显低于黛力新组(P<0.05)。所有患者研究过程中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调心方能改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症状,升高血清5-HT水平,降低血清β-TG、MPO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心方 冠心病 焦虑/抑郁 5-羟色胺(5-HT)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髓过氧化物酶(MPO)
原文传递
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季传平 徐露 李慧琴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8年第7期1174-1178,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 m L/kg)组、银杏内酯ABC(5.13 mg/kg)组、银杏...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 m L/kg)组、银杏内酯ABC(5.13 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 m L/kg,以萜内酯计5.1 mg/kg)组、白果内酯(5.13 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35.3%)>EGb761(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银杏内酯注射液 银杏内酯ABC 白果内酯 血小板因子-4(PF-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