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晶须与颗粒的分离
1
作者 邓丽荣 王晓刚 陆树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5,共5页
对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晶须(β-SiCw)和颗粒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分离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湿筛和自由沉降分级可使β-SiCw富集于0~60μm粒级的产品中,品位从10%提高到25%;采用活性炭吸附小颗粒,晶须品... 对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晶须(β-SiCw)和颗粒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分离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湿筛和自由沉降分级可使β-SiCw富集于0~60μm粒级的产品中,品位从10%提高到25%;采用活性炭吸附小颗粒,晶须品位达到65.70%;利用液-液萃取分离法,晶须品位可达75.90%;若将活性炭吸附和液-液萃取分离工艺进行组合,可将晶须品位提高到81.50%,综合回收率达到7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晶须 β-sic颗粒 分离
下载PDF
煤矸石与烟煤合成β-SiC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晓刚 陈维 +1 位作者 陈寿田 杨忠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7-331,共5页
通过以硅质煤矸石、高岭石质煤矸石、石英砂岩粉和气相SiO2分别与烟煤混合为原料合成β-SiC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全煤化”合成β-SiC.认为硅质煤矸石是合成β-SiC的优质原料,煤系石英砂岩粉也可成为理想原料.分析了... 通过以硅质煤矸石、高岭石质煤矸石、石英砂岩粉和气相SiO2分别与烟煤混合为原料合成β-SiC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全煤化”合成β-SiC.认为硅质煤矸石是合成β-SiC的优质原料,煤系石英砂岩粉也可成为理想原料.分析了煤矸石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成β-SiC的关系.合成产物为超细粉,其平均粒径1544μm,比表面积017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合成 β-sic 全煤化 烟煤
下载PDF
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宁叔帆 于开坤 +3 位作者 徐明 陈维 刘斌 陈寿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26-1130,共5页
研究了-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提出了利用-βSiC作为电机线棒防电晕材料的新方法.在-βSiC微粉合成的过程中,向其中掺杂V、Al等非4价金属,与-βSiC形成固溶体,可有效地改变β-SiC的非线性导电特性;-βSiC微粉表面吸附... 研究了-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提出了利用-βSiC作为电机线棒防电晕材料的新方法.在-βSiC微粉合成的过程中,向其中掺杂V、Al等非4价金属,与-βSiC形成固溶体,可有效地改变β-SiC的非线性导电特性;-βSiC微粉表面吸附的Fe、Al、Mg、Ca、Ti、V等金属杂质,随其含量的提高,-βSiC电阻率下降;随表面胶态SiO2含量提高,-βSiC微粉电阻率提高,非线性系数增大;随晶体中x(C)/x(Si)的增大,-βSiC微粉电阻率降低,非线性系数减小.随着-βSiC微粉表面SiO2含量的增加,其防电晕涂层表面电阻率Sρ和起晕电压随之提高,最高可达55 kV,-βSiC完全可单独用作电机线棒的防电晕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电阻率 非线性系数 防电晕材料
下载PDF
微波加热催化反应低温制备β-SiC粉体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军凯 张远卓 +4 位作者 李俊怡 张海军 李发亮 韩磊 宋述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5-730,共6页
以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原料,硝酸镍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微波加热催化反应法,在流通氩气气氛中1150℃/0.5 h反应后合成了β-SiC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等对合成β-SiC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 以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原料,硝酸镍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微波加热催化反应法,在流通氩气气氛中1150℃/0.5 h反应后合成了β-SiC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等对合成β-SiC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条件下,无催化剂存在时,β-SiC的完全合成温度为1250℃;而添加1.0wt%的Ni作催化剂时,1150℃/0.5 h反应后即可合成纯相的β-SiC。所合成的试样中都存在着颗粒状和晶须状两种SiC,加入催化剂后会使试样中β-SiC晶须的长径比变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Ni-Si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使Si原子之间的键长拉长,弱化了Si原子之间的结合强度,进而促进了Si粉在低温下的碳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微波加热 催化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溶胶-凝胶中Fe催化剂用量对β-SiC堆积缺陷和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武向阳 靳国强 郭向云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4-328,共5页
以Fe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不规则的-βS iC颗粒,并用XRD,FTIR,SEM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1 300℃氩气氛中,不使用Fe催化剂,由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制成的干凝胶经碳热还... 以Fe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不规则的-βS iC颗粒,并用XRD,FTIR,SEM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1 300℃氩气氛中,不使用Fe催化剂,由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制成的干凝胶经碳热还原不能形成-βS iC,产物主要是无定形炭和S iO2;而使用Fe催化剂制成的干凝胶则可形成-βS iC。此外,随着Fe用量的增加,-βS iC的颗粒尺寸和平均晶粒度增加,而堆积缺陷密度和比表面积则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 β-sic 平均晶粒度 Fe催化剂
下载PDF
β-SiC微粉中杂质碳的去除工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田欣伟 邓丽荣 +2 位作者 陆树河 王晓刚 于庆芬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21-1225,共5页
借助激光粒度仪、综合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化学分析手段,研究了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微粉中杂质碳的粒度组成和氧化特性,以及主成分β-SiC的氧化特性,得到了空气氧化法去除β-SiC微粉中杂质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氧化温度800~900... 借助激光粒度仪、综合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化学分析手段,研究了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微粉中杂质碳的粒度组成和氧化特性,以及主成分β-SiC的氧化特性,得到了空气氧化法去除β-SiC微粉中杂质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氧化温度800~900℃,氧化持续时间为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微粉 杂质碳 氧化特性
下载PDF
β-SiC的SPS烧结致密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沈强 李然 张联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6-18,30,共4页
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SPS)对不同温度下以 Al N添加剂的 β- Si C超细粉进行烧结。利用 XRD和 SEM测试手段研究试样的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 ,添加 Al N对 β- Si C粉末烧结有重要的作用 ,在温度机制和晶型转变机制共同作用下烧结制... 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SPS)对不同温度下以 Al N添加剂的 β- Si C超细粉进行烧结。利用 XRD和 SEM测试手段研究试样的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 ,添加 Al N对 β- Si C粉末烧结有重要的作用 ,在温度机制和晶型转变机制共同作用下烧结制备得到了几乎完全致密的 Si C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 β-sic 致密化
下载PDF
单晶相β-SiC改性大电机防晕材料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恩广 王晓刚 陈寿田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2001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研究了 β- Si C微粉及 β- Si C-环氧脂漆复合防晕涂层的非线性导电性。表明小粒径 β- Si C非线性好 ,粒径越小电阻越低非线性系数越大 ,粒径在 14~ 2 1μm之间时非线性最好。与粒径相近的α- Si C相比 ,β- Si C的非线性系数大... 本文研究了 β- Si C微粉及 β- Si C-环氧脂漆复合防晕涂层的非线性导电性。表明小粒径 β- Si C非线性好 ,粒径越小电阻越低非线性系数越大 ,粒径在 14~ 2 1μm之间时非线性最好。与粒径相近的α- Si C相比 ,β- Si C的非线性系数大、电阻率低。β- Si C防晕涂层的非线性系数随粒径增大或合成温度提高而变大 ;同粒度条件下 ,则随 β- Si C含量提高而增大 ,防晕电压升高。β- Si C调节α- Si C防晕涂层的电阻率和非线性可有效地提高材料的非线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导电性 β-sic微粉 环氧脂漆 防晕复合涂层
下载PDF
以淀粉为碳源碳热还原法合成多孔高比表面积β-SiC 被引量:2
9
作者 蔡国辉 郑瑛 +2 位作者 郑勇 肖益鸿 魏可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47-1849,共3页
以淀粉为碳源,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碳化硅前驱体淀粉-SiO2凝胶,将干凝胶在氩气氛中进行碳热还原制备碳化硅(SiC)。用XRD、IR、SEM、TEM及N2低温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淀粉-SiO2凝... 以淀粉为碳源,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碳化硅前驱体淀粉-SiO2凝胶,将干凝胶在氩气氛中进行碳热还原制备碳化硅(SiC)。用XRD、IR、SEM、TEM及N2低温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淀粉-SiO2凝胶中添加镍催化剂在1450℃下就能合成出尺寸大小为40~60nm多孔高比表面积的纳米SiC,其孔径主要集中在4.2和10.6nm,比表面积为127.5m2/g,孔体积为0.43cm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 β-sic
下载PDF
质子化g-C3N4/β-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茜素红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之强 刘万毅 +6 位作者 王刚 蔡威 岳晓菲 詹海鹃 毕淑娴 孟哲 马保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78-2185,共8页
分别采用热解法和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合成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纳米级碳化硅(β-Si C),通过浸渍-热处理法将两者复合并通过浓盐酸质子化,分别制备了g-C3N4/β-Si C和质子化g-C3N4/β-Si C(P-g-C3N4/β-Si C)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 分别采用热解法和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合成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纳米级碳化硅(β-Si C),通过浸渍-热处理法将两者复合并通过浓盐酸质子化,分别制备了g-C3N4/β-Si C和质子化g-C3N4/β-Si C(P-g-C3N4/β-Si C)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g-C3N4/β-Si C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降低,光催化性能明显提高.在光催化降解染料茜素红(ARS)研究中,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顺序为P-g-C3N4/β-Si C>g-C3N4/β-Si C>P-g-C3N4>g-C3N4>β-Si C.其中P-g-C3N4/β-Si C在60 min内对ARS的降解效率高达99.9%,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模型,速率常数为0.0967 min-1,且循环使用9次后,光催化降解效率仍保持9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β-sic 质子化 光催化降解 高效循环 茜素红
下载PDF
低氮气压下燃烧合成Al掺杂β-SiC粉体的微波介电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晓磊 周万城 +2 位作者 李智敏 罗发 朱冬梅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55-58,共4页
以硅粉(Si)和炭黑(C)为原料、聚四氟乙烯(PTFE)为助燃剂、铝粉(Al)为掺杂源,在低压氮气气氛中通过燃烧合成的方法制备出Al掺杂β-SiC粉体。用XRD、SEM和EDS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在频率8.2~12.4GHz范围内对其进行介电常数的测试。结果表... 以硅粉(Si)和炭黑(C)为原料、聚四氟乙烯(PTFE)为助燃剂、铝粉(Al)为掺杂源,在低压氮气气氛中通过燃烧合成的方法制备出Al掺杂β-SiC粉体。用XRD、SEM和EDS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在频率8.2~12.4GHz范围内对其进行介电常数的测试。结果表明未掺杂Al时生成富碳β-SiC粉体;当掺杂Al时并未生成AlN-SiC固溶体,而是Al原子进入到碳化硅晶格中占据硅的位置形成了Al/SiC固溶体,引起β-SiC晶格常数的逐渐增大。当Al掺杂含量为5mol%时晶粒最小,同时出现了Al2O3杂质相,但是其介电常数实部和介电损耗达到最大值,同时对Al对β-SiC介电损耗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粉体 燃烧合成 介电性能
下载PDF
β-SiC纳米丝拉伸变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同伟 贺鹏飞 +1 位作者 王健 郑百林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采用Tersoff势对具有不同截面尺寸的β-SiC纳米丝的[001]向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纳米尺度下β-SiC纳米丝的应力一应变演化关系,研究了β-SiC纳米丝的力学性能与特征尺寸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β-SiC纳米丝在常温下具... 采用Tersoff势对具有不同截面尺寸的β-SiC纳米丝的[001]向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纳米尺度下β-SiC纳米丝的应力一应变演化关系,研究了β-SiC纳米丝的力学性能与特征尺寸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β-SiC纳米丝在常温下具有不同于宏观陶瓷材料的室温脆性,在断裂前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塑性应变达到11%.截面尺寸对纳米丝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截面尺寸越大,初始杨氏模量越大,抗拉强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拉伸力学性能 分子动力学 β-sic 尺度效应 纳米丝
下载PDF
聚硅烷Wurtz合成及β-SiC纤维制备的机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占能 李春华 郭玉忠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年第2期123-126,131,共5页
简要介绍了聚硅烷的特性和用途,研究了聚硅烷的Wurtz合成机理及以聚硅烷为前驱体制备β-SiC纤维的机理。重点讨论了主体溶剂效应对Wurtz合成机理的影响,并用Wurtz聚合反应的微观模型对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同时对聚二甲基硅烷的热解、... 简要介绍了聚硅烷的特性和用途,研究了聚硅烷的Wurtz合成机理及以聚硅烷为前驱体制备β-SiC纤维的机理。重点讨论了主体溶剂效应对Wurtz合成机理的影响,并用Wurtz聚合反应的微观模型对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同时对聚二甲基硅烷的热解、烧结机理及中间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烷 聚二甲基硅烷 Wurtz合成机理 β-sic纤维 制备机理 微观模型 主体溶剂效应 聚合反应 碳化硅纤维
下载PDF
燃烧合成制备高纯β-SiC超细粉体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利锋 燕青芝 +1 位作者 沈卫平 葛昌纯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1-435,共5页
以碳粉、硅粉为原料,以聚四氟乙烯为添加剂,在氮气气氛下采用燃烧合成工艺制备出了高纯β相碳化硅微粉。扫描电镜观察粉体颗粒平均粒径约为249nm,呈等轴球形。添加剂含量在5%以上时,均可以得到单相β-SiC;随着添加剂含量提高,产物中剩... 以碳粉、硅粉为原料,以聚四氟乙烯为添加剂,在氮气气氛下采用燃烧合成工艺制备出了高纯β相碳化硅微粉。扫描电镜观察粉体颗粒平均粒径约为249nm,呈等轴球形。添加剂含量在5%以上时,均可以得到单相β-SiC;随着添加剂含量提高,产物中剩余碳增多,粉体颗粒有长大趋势;改变氮气压力对产物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燃烧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β-sic 亚微米粉末
下载PDF
β-SiC晶须的生长及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峻峰 沈君权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以高岭土、超细碳粉为原料,采用高温碳热还原方法合成出性能良好的β-SiC晶须。运用XRD,SEM,TEM,EDAX等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了该晶须的结晶特征及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晶须沿<111>方向具有平行的堆垛层错,横断面呈正三角形,晶须顶端... 以高岭土、超细碳粉为原料,采用高温碳热还原方法合成出性能良好的β-SiC晶须。运用XRD,SEM,TEM,EDAX等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了该晶须的结晶特征及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晶须沿<111>方向具有平行的堆垛层错,横断面呈正三角形,晶须顶端存在螺旋位错。该方法生产的β-SiC晶须,其生长过程为“VS”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晶须合成 碳热还原法 结晶特征 生长机理
下载PDF
机械粉碎法制备β-SiC纳米粉体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丽荣 王晓刚 +3 位作者 华小虎 陆树河 王嘉博 王行博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2年第1期62-67,共6页
为获得批量制备技术,采用机械粉碎法制备高纯β-SiC纳米粉体;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粒径的β-SiC纳米粉体的粒度分布、球形度变化规律、微观结构和分散稳定性等特性。结果表明:机械粉碎法适合制备粒径小于200 nm的β-SiC纳米产品,产品粒度最... 为获得批量制备技术,采用机械粉碎法制备高纯β-SiC纳米粉体;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粒径的β-SiC纳米粉体的粒度分布、球形度变化规律、微观结构和分散稳定性等特性。结果表明:机械粉碎法适合制备粒径小于200 nm的β-SiC纳米产品,产品粒度最小可达30 nm;砂磨时间越长,产物粒度越细,粒度分布越窄,产品的球形度越好;β-SiC衍射峰强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峰形宽化明显,晶格结构出现由单晶向多晶的转变,并于颗粒外层诱发厚度约5 nm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氧化层;纳米β-SiC浆料在pH值为2~11时没有出现等电点,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分散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粉碎法 β-sic纳米粉体 粉体特性
下载PDF
无限微热源法合成β-SiC粉体 被引量:2
17
作者 华小虎 田晓敏 +2 位作者 代智杰 伊伦 王晓刚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7年第3期4-6,共3页
采用无限微热源法从原料、原料级配、供电功率和供电时间对合成β-SiC微粉产品的产率和品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合成β-SiC微粉产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和XRD分析。研究表明,无烟煤和石墨作碳源合成所得β-SiC微粉品率和产率比石油焦和石... 采用无限微热源法从原料、原料级配、供电功率和供电时间对合成β-SiC微粉产品的产率和品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合成β-SiC微粉产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和XRD分析。研究表明,无烟煤和石墨作碳源合成所得β-SiC微粉品率和产率比石油焦和石墨作碳源高,且晶相生成比较完整;原料粒度越细,产物粒度越细;合理控制给电功率和足够的保温时间是合成的关键;产物产率达25.63%,一级品率达77.63%,一级和二级总品率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限微热源法 β-sic微粉 产率 品率
下载PDF
β-SiC纳米线增强POSS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雅静 谢伟丽 +4 位作者 刘滋川 孙亚杰 郭彬 陈兰竹 刘一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81-983,共3页
目的:研究β-SiC纳米线的不同添加量对POSS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质量分数分别为0、0.5、1.0、1.5的β-SiC纳米线作为添加剂加入poss复合树脂。对各组试件的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等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 目的:研究β-SiC纳米线的不同添加量对POSS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质量分数分别为0、0.5、1.0、1.5的β-SiC纳米线作为添加剂加入poss复合树脂。对各组试件的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等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0.5%组的硬度值、弹性模量值最高,划痕深度值最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适量β-SiC纳米线可以显著增加POSS树脂的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纳米线 POSS复合树脂 硬度 弹性模量 耐磨性能
下载PDF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电喷镀Ni-P-β-SiC层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晓霞 康敏 王常志 《材料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2-65,共4页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影响着Ni-P-β-SiC镀液中β-SiC微粒的团聚程度,进一步影响了金属与β-SiC的共沉积过程,最终反映在复合镀层的表面质量上。研究了聚乙烯醇(PVA-175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二醇(PEG-600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影响着Ni-P-β-SiC镀液中β-SiC微粒的团聚程度,进一步影响了金属与β-SiC的共沉积过程,最终反映在复合镀层的表面质量上。研究了聚乙烯醇(PVA-175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二醇(PEG-600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5种表面活性剂对电喷镀Ni-P-β-SiC复合层的影响。通过计算表面活性剂的亲水、疏水平衡值(HLB),检测镀液中β-SiC微粒的Zeta电位、Ni-P-β-SiC镀液的极化曲线、Ni-P-β-SiC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对不同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Ni-P-β-SiC镀液中,β-SiC微粒的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镀液的极化度高,β-SiC微粒的团聚程度最小,相应的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高,其HLB值也符合β-SiC微粒结构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电喷镀 Ni-P-β-sic 亲水.疏水平衡值 微粒团聚 极化度 显微硬度
下载PDF
聚酰亚胺LB膜真空热解制备β-SiC膜的STM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邦坤 丛树昕 何平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826-1828,共3页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polyimide LB film and the SiC film pyrolyzed from polyimide LB film were studied with STM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imide LB film are highly oriented in certa...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polyimide LB film and the SiC film pyrolyzed from polyimide LB film were studied with STM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imide LB film are highly oriented in certain scale, the SiC film keeps the similar regular structure to that of polyimide LB film, suggesting that the SiC formation reaction proceeds on the basis of the lattice of polyimide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LB膜 真空热解 制备 β-sic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形态结构 碳化硅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