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斌 胡纪源 +1 位作者 洪铭范 杨任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Wilson病 (WD)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 90例WD患者和 3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的第 8外显子 ,其PCR产物行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分析。 90例W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 目的 :探讨中国人Wilson病 (WD)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 90例WD患者和 3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的第 8外显子 ,其PCR产物行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分析。 90例W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90例WD患者有 34例Arg778Leu/Gln点突变 ;W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风内动者Arg778Leu/Gln点突变占 2 0例。 结论 :Arg778Leu/Gln点突变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迟于未见该点突变组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国人 WILSON病 ATP7B基因 arg778Leu/Gln点突变 中医证型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ⅩⅢA基因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致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卫东 刘艳辉 +1 位作者 罗盈 姚志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56-1461,共6页
本研究以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基因突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突变致病的机制。构建野生型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将上述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 本研究以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基因突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突变致病的机制。构建野生型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将上述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转染到COS-7细胞表达;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转染细胞中FⅩⅢ活性,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中人FⅩⅢA的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组FⅩⅢA mRNA相对表达丰度分别为0.82±0.21和0.76±0.17,与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组(1.06±0.51)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中FⅩⅢ活性为(61.6±30.4)%,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活性为(24.0±2.9)%,而2种突变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及培养上清液FⅩⅢ活性明显减低。转染细胞裂解物的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含Arg77Cys错义突变的FⅩⅢA重组蛋白在培养细胞内含量明显减低,仅见1条微弱的条带。ELISA证实,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中FⅩⅢA∶Ag量为(32.8±14.5)%,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Ag量为(13.2±2.3)%。而2种突变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及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A∶Ag水平极度减低,低于ELISA检测低限。结论:FⅩⅢA 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未导致FⅩⅢA mRNA水平的显著减低,但都可以导致FⅩⅢA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在本研究先天性FⅩⅢ缺陷症患者中FⅩⅢA重度缺乏可能是FⅩⅢA 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的共同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症 arg77Cys错义突变 arg174stop无义突变 分子病理机制
下载PDF
单纯肥胖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与体脂含量及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Trp64Arg突变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旅云 刘坤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6期1052-1053,共2页
目的:探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receptor,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与单纯肥胖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单纯超重/肥胖者295例,按照腰臀比分成周围性肥胖和中心性肥... 目的:探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receptor,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与单纯肥胖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单纯超重/肥胖者295例,按照腰臀比分成周围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组,172例正常体质量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dilation,EDD),并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按稳态模式评估法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结果:①周围性肥胖组和中心性肥胖组的EDD均较正常体质量组显著降低犤分别为(9.61±3.45)%,(7.36±3.65)%,(11.97±2.56)%,t=1.82,P<0.05,t=2.76,P<0.01犦,中心性肥胖组的EDD降低更明显(t=1.74,P<0.05)。中心性肥胖组一氧化氮水平较正常体质量组和周围性肥胖组显著下降犤分别为(65.03±19.11),(74.21±20.81),(71.92±17.03)μmol/L,t=2.03,2.15,P<0.05犦。②正常体质量组,周围性肥胖组和中心性肥胖组Trp64Arg突变频率分别为18.89%,17.17%和25.26%,后者与周围性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比较差异虽无显著性意义(χ2=2.461,2.140,P>0.05),但有明显升高趋势。③周围性肥胖组EDD降低在β3-AR基因突变与无突变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肥胖 早期 动脉粥样硬化 体脂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 基因突变 Trp64arg
下载PDF
新余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H275Y突变监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瑞弘 文奇 +3 位作者 付倩 毛尚根 龚甜 徐刚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472-474,491,共4页
目的分析2013年-2014年新余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第275位氨基酸变异情况,掌握甲型H1N1流感病毒耐药特性。方法收集新余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随机选择15... 目的分析2013年-2014年新余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第275位氨基酸变异情况,掌握甲型H1N1流感病毒耐药特性。方法收集新余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随机选择15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核酸提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病毒NA基因部分片段,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新余市15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仅有A/江西渝水/SWL1220/2014(H1)发生了H275Y突变,它具有Oseltamivir耐药性。结论新余市绝大多数甲型H1N1流感毒株对Oseltamivir敏感,但仍有必要持续监测和防范Oseltamivir耐药毒株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 H275Y突变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中国汉人iWlson病基因Arg919lyG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文明 汪美霞 +6 位作者 李瑞娟 杨静芳 董婷 汪瀚 鲍远程 杨兴涛 陈彪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检测Wilson病ATP7B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结果:在全部203例患者中,32例存在第12外显子Arg9... 目的:探讨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检测Wilson病ATP7B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结果:在全部203例患者中,32例存在第12外显子Arg919Gly杂合错义突变,6例存在Arg919Gly纯合突变,165例未检出突变。WD患者Arg919Gly点突变检出率为17.7%(38/203),基因突变频率为10.8%(38/406)。38例Arg919Gly点突变患者中,涉及脑损害者28例(77.8%),其发病年龄延迟并与神经症状关系密切,与阴虚风动、气血两虚证有一定相关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WD基因外显子12是ATP7B基因的第二突变热区。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阴虚风动、气血两虚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基因 arg919Gly 突变 中医证候 中国汉人
下载PDF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淋病奈瑟菌ParC基因Ser87/Arg点突变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立红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建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淋病奈瑟菌ParC基因Ser87/Arg点突变的方法。方法设计引物与探针,优化PCR反应体系及条件,配制阳性标准品,建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为-0... 目的建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淋病奈瑟菌ParC基因Ser87/Arg点突变的方法。方法设计引物与探针,优化PCR反应体系及条件,配制阳性标准品,建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为-0.9996(r_2=0.9993),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100%,94.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简便快捷,定量准确,可用于临床标本中淋病奈瑟菌ParC基因点突变检测,从而快速筛出氟喹诺酮高水平耐药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TaqMan探针 PARC Ser87/arg 突变
下载PDF
His99Arg突变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游国岭 王学锋 +5 位作者 丁秋兰 秦欢欢 许冠群 张利伟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等。基于APTT途径的一期法和基于发色底物法途径的二期法检测FⅧ∶C,测定患者血浆分别在37、25、4、-20及-80℃时的FⅧ∶C,测定56℃时患者血浆FⅧ∶C稳定性(一期法)及FⅧ蛋白的热稳定性(EILSA法);以长链PCR及序列特异PCR检测F8基因内含子22及内含子1倒位,对F8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测序;以PyMOL软件分析FⅧ突变蛋白的三维结构;构建His99Arg突变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后博莱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测定培养上清FⅧ∶C稳定性。结果先证者血浆FⅧ∶C:一期法检测为14.7%,二期法检测为1.2%。和正常人相比,患者血浆在室温放置<2 h时FⅧ∶C迅速下降,>2 h后FⅧ∶C基本稳定在1%左右;在4℃孵育时FⅧ∶C下降的趋势和室温放置时基本相似;FⅧ∶C在37℃随孵育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孵育10 min后FⅧ∶C下降了93.9%;不管在-20还是在-80℃,患者血浆放置1个月后,其FⅧ∶C基本完全丧失;56℃时患者血浆FⅧ∶C的半衰期仅为正常人的1/4(2 min/8 min);在56℃时患者FⅧ稳定性下降明显,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是正常人的3倍(2 min/6 min)。F8基因分析发现患者存在g.30716A>G突变而导致His99Arg氨基酸改变;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显示His99Arg突变后,Arg99残基与His1957及Ser1959残基间的距离由3.49和3.42分别变为4.19和2.39。体外表达研究显示培养上清液中的FⅧ具有与患者血浆FⅧ相似的不稳定表现。结论 His99Arg突变引起FⅧ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和FⅧ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加快。His99Arg突变后FⅧ∶C的稳定性明显下降,造成常规条件下FⅧ∶C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C检测结果的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99arg FⅧ C 蛋白稳定性 DNA突变 血友病A
下载PDF
双重杂合性突变Arg304Gln和Arg304Tr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8
作者 丁秋兰 王鸿利 +5 位作者 王学锋 王明山 傅启华 武文漫 胡翊群 王振义 《检验医学教育》 2002年第4期39-42,48,共5页
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 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有两种基因突变:11348位C→T突变和11349位G→A突变。pGEM T—easy质粒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上述两种突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CGG)304Trp(TGG)和Arg(CGG)304Gln(CAG)双重杂合性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为11349位G→A和11348位C→T杂合突变;先证者的弟弟FⅦ基因为正常野生型;其哥哥和3个子女均为杂合性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先证者FⅦ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304Trp和Arg304Gln双重杂合性突变,此种突变类型的组合尚属首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杂合性突变 arg304Glh arg304Trp 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陷症 基因突变 实验表型 临床症状
下载PDF
1例Aα链Arg16突变所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鲁 刘淑媛 +3 位作者 张长林 陶晓燕 彭晓晓 孔蕴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4-1517,共4页
目的: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方法: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活性,血浆蛋白电泳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Native-PAGE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段分布,应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 目的: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方法: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活性,血浆蛋白电泳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Native-PAGE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段分布,应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C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而活性降低,先证者姊妹及其女儿的检测结果与之相似,患者配偶所有指标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A基因2号外显子g1233一a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CGT→CAT),导致了Arg16His错义突变,该突变来源于父系。结论:该错义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Aα链arg16突变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广东地区汉族新生儿迁延性黄疸与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舜娜 吴衍文 +2 位作者 曾兰玉 王弘 邱芸芸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016-2018,共3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新生儿迁延性黄疸与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的关系。方法将新生儿分为迁延性黄疸组、母乳性黄疸组及正常对照组,对3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及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3组的UGT1A1基因突变...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新生儿迁延性黄疸与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的关系。方法将新生儿分为迁延性黄疸组、母乳性黄疸组及正常对照组,对3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及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3组的UGT1A1基因突变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迁延性黄疸组Arg基因发生率与母乳黄疸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乳性黄疸组与正常对照组的UGT1A1基因突变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迁延性黄疸与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相关,而母乳性黄疸与之无关,携带A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出现迁延性的黄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地区 汉族新生儿 迁延性黄疸 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
下载PDF
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c.158G>A(p.Arg53His)突变患儿随访及突变位点功能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杰 朱博 +3 位作者 张丽春 赵一桐 王晓华 贾跃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4-453,共10页
目的:评价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c.158G>A(p.Arg53His)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持续监测2例携带PAH基因p.Arg53His突变的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血液中苯丙氨酸(Phe)浓度,分析患儿的临床生化特征,应用T-Coffee系统分析PAH蛋白的跨种... 目的:评价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c.158G>A(p.Arg53His)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持续监测2例携带PAH基因p.Arg53His突变的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血液中苯丙氨酸(Phe)浓度,分析患儿的临床生化特征,应用T-Coffee系统分析PAH蛋白的跨种属保守性,应用Swiss-Model对正常结构及变异结构的PAH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建模及比对分析突变所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检索现有数据库及文献统计p.Arg53His突变的人群携带率,应用等位基因表型值(APV)与基因型表型值(GPV)预测系统对该突变相关表型进行预测。结果:2例新生儿在PAH基因上分别检出两个突变:c.611A>G(p.Tyr204Cys)、c.158G>A(p.Arg53His)和c.1238G>C(p.Arg413Pro)、c.158G>A(p.Arg53His)。2例新生儿能耐受正常饮食,在随访期间血Phe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例2的母亲为p.Arg53His纯合突变,长期未进行低蛋白质、低Phe饮食干预,血Phe浓度、Phe/酪氨酸比值均在正常范围。突变的氨基酸在13个不同物种间并非高度保守。三维结构建模结果显示,p.Arg53His突变使得PAH第53位和第49位氨基酸之间的氢键由2个减少为1个,降低了二聚体的稳定性。p.Arg53His在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1508,在健康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01621,其中东亚人群中的携带率最高,为0.01373。APV与GPV系统预测结果显示,该突变与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型别相关。结论:PAH基因p.Arg53His突变与不同突变组合为复合杂合状态可引起临床表型差异。p.Arg53His突变引起体内酶活性的降低不足以出现苯丙酮尿症临床症状,分类为“可能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苯丙氨酸血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p.arg53his突变 表型 苯丙氨酸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Arg143Gln的突变分析
12
作者 吕家磊 单正宜 +3 位作者 刘荟婷 焦俊杰 信芳杰 赵鹏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6期5189-5196,共8页
目的:筛查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解析该突变的特点和临床症状,以期为HCM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集患者家系的血液样本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对先证者采取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利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的致病... 目的:筛查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解析该突变的特点和临床症状,以期为HCM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集患者家系的血液样本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对先证者采取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利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的致病突变位点在家系及307名正常对照组人群中验证,结合文献报道,通过同源性比对和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 c.G428A突变,该家庭中3人携带该突变,2人被诊断为HCM,表现出HCM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他家人及对照组人群均未发现上述突变。不同物种同源性比对提示该位点的所编码的第146位氨基酸具有高度保守性,不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突变位点是有害突变。结论:MYH7基因c.G428A是有害突变,发病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严重临床表现,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 arg143Gln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福州地区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严争 刘凡 +3 位作者 康强 危夷 陈俊 郑丽芬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211位点Gly71Arg(G71R)突变。方法以福州地区病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5例为观察组,以正常健康儿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提取D...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211位点Gly71Arg(G71R)突变。方法以福州地区病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5例为观察组,以正常健康儿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UGT1A1第1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用等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ASO)检测基因突变。对部分经ASO检测正常和突变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观察组G71R纯合子胆红素比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福州地区存在UGT1A1基因G71R突变;福州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与UGT1A1基因G71R突变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UGT1A1基因 Gly71arg突变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γ链Arg275His突变所致异常纤维蛋白原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景艺 王学锋 +6 位作者 丁秋兰 许冠群 张利伟 戴菁 陆晔玲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突变纤维蛋白原(Fg)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常规筛查凝血功能;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抽提DNA,对Fg3个基因(FGA、FGB和FGG)以及抗凝血酶基因(AT3)所有外显子及侧翼...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突变纤维蛋白原(Fg)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常规筛查凝血功能;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抽提DNA,对Fg3个基因(FGA、FGB和FGG)以及抗凝血酶基因(AT3)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采用常规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TEG检查对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凝血功能的综合评价及血浆功能性Fg评估;应用Westernblot检测血浆赡肽链分子量;采用赡动态聚集曲线和纤维蛋白溶解曲线实验检测血浆Fg的功能。结果2例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rT)和爬虫酶凝固时间(RT)明显延长,Fg活性仅为0.5∥L和0.6g/L,但其抗原均正常,分别为2.32g/L和2.66g/L。两个家系先证者均存在1链Arg275His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的祖父和姑母同时检出AT3g.5876T〉C(Serll6Pro)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TEG检测结果中α值分别接近和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但最大波幅(MA值)均为正常;在功能性FgTEG检测中,MA值明显偏低。Fg动态聚集曲线中先证者和家系患者的起跳时间明显延长、峰值明显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曲线中多数患者的纤维蛋白在特定时间内不能被纤溶酶原完全溶解。结论首次发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AT缺陷的患者。1链Arg275His突变使Fg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以及纤维蛋白溶解方面出现异常。联合应用常规TEG和功能性TEG检测,可以更好地评估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Fg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遗传性 纤维蛋白原 血栓弹力图 γarg275his突变 凝血酶缺陷症 遗传性
原文传递
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rg663Cys和Arg663His突变基因型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宋雷 徐荣 +6 位作者 吴格茹 邹玉宝 王继征 郑维越 张芊 黄晓红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 ,揭示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 6 0例门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 6 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基因片断 ,...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 ,揭示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 6 0例门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 6 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基因片断 ,测序检测突变。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调查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其他家系成员。结果 在一患者及其家系中发现位于 β MHC基因第18号外显子的 6 6 3密码子位置发生C→T转换 ,使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 ,该突变以前未见报道 ;在另两个患者及其家系中同样在 6 6 3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 ,使精氨酸变为组氨酸。 3个家系基因型类似但临床表型不同。前者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外显率 10 0 % ;而后者临床表现则相对轻微 ,呈不完全外显。另外 5 7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异常。结论 β MHC同一位置基因突变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表型 ,提示即使是在同一种族 (中国人群 )中肥厚型心肌病亦存在异质性遗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重链基因 突变 基因型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arg663Cys arg663His
原文传递
双重杂合性突变Arg304Gln和Arg304Tr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丁秋兰 王鸿利 +5 位作者 王学锋 王明山 傅启华 武文漫 胡翊群 王振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9-283,共5页
目的 探讨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 (coagulation factor ,F )缺陷症及其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 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 F 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 ,寻找基因突变 ;将含... 目的 探讨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 (coagulation factor ,F )缺陷症及其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 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 F 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 ,寻找基因突变 ;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 p GEM T- easy质粒载体中 ,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 ,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 Msp 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 ,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先证者在第 8外显子上有两种基因突变 :11348位 C→ T突变和 11349位 G→ A突变。 p GEM T- easy质粒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上述两种突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 Arg(CGG) 30 4 Trp(TGG)和 Arg(CGG) 30 4 Gln(CAG)双重杂合性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为 11349位 G→ A和 11348位 C→ T杂合突变 ;其弟弟 F 基因为正常野生型 ;其哥哥和先证者的 3个子女均为杂合性突变。聚合酶链反应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 先证者 F 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 Arg30 4 Trp和 Arg30 4 Gln双重杂合性突变 ,此种突变类型的组合尚属首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基因突变 症状 诊断 临床表型 双重杂合性突变 arg304Gln arg304Trp
原文传递
心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rg719Gln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雷 黄晓红 +11 位作者 惠汝太 高金华 郑维越 滕思勇 张芊 卢昊 周宪梁 叶珏 李予昕 刘延玲 马爱群 李朝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的 调查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情况 ,评估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 5个独立的肥厚型心肌病家系进行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β MHC基因 3~ ... 目的 调查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情况 ,评估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 5个独立的肥厚型心肌病家系进行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β MHC基因 3~ 2 7及 40号外显子 ,通过单链构像多态性及测序检测突变 ,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其他家系成员。结果 发现一家系先证者第19号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单链构象多态性异常 ,测序分析表明该患者 β MHC基因第 719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 ,使精氨酸 (Arg)变为谷氨酰胺 (Gln)。该患者临床表现胸痛、心悸及反复发作晕厥 ,超声示室间隔轻度不对称肥厚和左房扩大 ,母亲及姐姐皆有相似临床症状且都已于 38岁猝死。此外 ,在其他 4个家系中还发现了位于 β MHC基因上的ACT6 3ACC、TTT2 44TTC多态位点 ,但与疾病无明显相关。结论 β MHC基因Arg719Gln错义突变位于肌球蛋白重链的头杆结合部 ,该部位系肌球蛋白的重要功能区。该突变表型症状重 ,发病早 ,预后差 ,并与心房扩大和心房纤颤相关 ,提示该突变是致肥厚型心肌病的恶性突变。另一方面 ,研究表明同一突变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结合其他 4个家系均未发现错义突变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球蛋白重链 基因突变 arg719G/n
原文传递
单纯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患者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Trp64Arg突变的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旅云 刘坤申 +1 位作者 王任平 侯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4-228,共5页
目的 研究单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MS)患者 β3 肾上腺素能受体 (β3 AR)基因Trp6 4Ar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性别、体脂含量和分布的差异。方法 选择单纯性肥胖症患者 2 95例和MS患者2 19例 ,并以 172例非肥胖者作为对照 ,进行 β3 AR基... 目的 研究单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MS)患者 β3 肾上腺素能受体 (β3 AR)基因Trp6 4Ar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性别、体脂含量和分布的差异。方法 选择单纯性肥胖症患者 2 95例和MS患者2 19例 ,并以 172例非肥胖者作为对照 ,进行 β3 AR基因Trp6 4Arg突变检测。并进一步比较基因突变的性别差异和对肥胖者按体重指数 (BMI)及腰围分组后的基因突变率。结果 MS组 β3 AR基因Trp6 4Arg突变频率高于单纯肥胖症组和对照组 ,主要表现在男性 (分别为 32 2 5 % ,2 1 0 1%和 19 91% ,P值均 <0 0 5 ) ,并高于本组女性 (32 2 5 %vs 2 3 4 6 % ,P <0 0 1)。进一步分组后发现 ,MS组中男性轻度肥胖者基因突变频率高于本组女性及单纯肥胖组男性轻度肥胖者 (分别为 32 83%vs 17 35 % ,P <0 0 5和 32 83%vs 2 0 4 1% ,P <0 0 5 )。男性腹部脂肪重度堆积者基因突变频率也以MS组高于单纯肥胖组 (35 71%vs 2 0 16 % ,P <0 0 5 )。结论 β3 AR基因Trp6 4Arg突变频率在体脂向心性分布较明显的MS组男性明显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肥胖 代谢综合征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Trp64arg基因 基因突变 遗传标志
原文传递
心肌肌钙蛋白I基因Arg170Gln突变——de novo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荣 王继征 +1 位作者 邹玉宝 王晏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1634-1635,共2页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I基因 arg170GIn突变 DE novo突变 肥厚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β_3肾上腺素受体基因Trp64Arg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洁 李硕 +3 位作者 陈宝元 郭美楠 董丽霞 王彦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3-415,共3页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Β3肾上腺素受体 基因Trp64arg突变 氨基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