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cteria adherence property of molybdenum nitride modified layer on Ti6Al4V alloy
1
作者 范爱兰 田林海 +1 位作者 秦林 唐宾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7年第A02期889-891,共3页
Molybdenum nitride(Mo-N) modified layer on Ti6Al4V alloy was obtained by the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The bacteria adherence property of the Mo-N modified layer on Ti6Al4V alloy on the oral bacteria Streptoc... Molybdenum nitride(Mo-N) modified layer on Ti6Al4V alloy was obtained by the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The bacteria adherence property of the Mo-N modified layer on Ti6Al4V alloy on the oral bacteria Streptococcus Mutans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i6Al4V alloy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mechanism of the bacteria adherence was discussed. The sampl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XRD),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and rough-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N modified layer is composed of phase Mo2N(fcc) and Mo2N(tetr). There are Mo 3d,N 1s,C 1s and O 1s in the Mo-N modified layer Ti 2p,O 1s,C 1s,in the Ti6Al4V alloy. The surface roughness(Ra) of Ti6Al4V alloy and the Mo-N modified layer is(0.06±0.01) μm and(0.16±0.01) μm,respectively. The Mo-N modified layer inhibits the bacteria adherence. Mo and N on surface of modified layer play a vital role in inhibiting the bacteria adh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钒合金 钼氮修饰层 细菌粘附性 生物材料
下载PDF
Ti(C,N)基金属陶瓷的相界面过渡层 被引量:33
2
作者 熊惟皓 胡镇华 崔崑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1075-1080,共6页
对Ti(C,N)基金属陶瓷的相界面过渡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金属陶瓷中Ti(C,N)硬质相周边存在明显的包覆层组织,它是一种过渡相;Ti(C,N)/Ni相界面没有固定的取向关系;W,Mo元素主要富集于相界... 对Ti(C,N)基金属陶瓷的相界面过渡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金属陶瓷中Ti(C,N)硬质相周边存在明显的包覆层组织,它是一种过渡相;Ti(C,N)/Ni相界面没有固定的取向关系;W,Mo元素主要富集于相界面,且Ti,Ni,W,Mo元素在相界面具有成分梯度高分辨电镜观察发现,相界面过渡层厚约8-10nm并由纳米晶组成.这种过渡层是金属陶瓷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相界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 相界面 过渡层 钛合金
下载PDF
Ti(C,N)基金属陶瓷中包覆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熊惟皓 胡镇华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34,共3页
利用先进的微观分析手段对Ti(C,N)基金属陶瓷中Ti(C,N)的包覆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硬质相颗粒的周边,Ti和Ni元素具有明显的成分梯度,W和Mo元素主要集中分布于硬质相颗粒的包覆层中,并且其... 利用先进的微观分析手段对Ti(C,N)基金属陶瓷中Ti(C,N)的包覆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硬质相颗粒的周边,Ti和Ni元素具有明显的成分梯度,W和Mo元素主要集中分布于硬质相颗粒的包覆层中,并且其分布规律相似;Ti(C,N)芯与粘结相Ni之间存在的包覆层是一种过渡相,它改善了Ni对碳化物的润湿性,使粘结相与硬质相能较好地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 包覆层 相界面 钛基 包覆结构
下载PDF
电场对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器件层排列的影响
4
作者 乌日娜 岱钦 +2 位作者 姚丽双 彭增辉 宣丽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6-918,共3页
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器件具有半"V"字形电光特性,可实现连续灰度,并且自发极化值小、视角宽、响应时间为毫秒量级,适合TFT-LCD。控制分子层排列是获得良好器件性能的关键。深入分析了电场对分子层排列的影响,提出了分子层排... 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器件具有半"V"字形电光特性,可实现连续灰度,并且自发极化值小、视角宽、响应时间为毫秒量级,适合TFT-LCD。控制分子层排列是获得良好器件性能的关键。深入分析了电场对分子层排列的影响,提出了分子层排列模型,为提高器件性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液晶 n^*-Sc^*相变 层排列
下载PDF
N-二茂铁烷基氨基醇的正相和反相薄层色谱法
5
作者 宝凤荣 吴晓萍 +2 位作者 王雁飞 罗美华 李逢泽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用硅胶G作吸附剂,以二氯甲烷-正己烷-丙酮(2:1:2),环己烷-1,4-二氧六环(9:7),石油醚-1,4-二氧六环(5:4)作展开剂;用石蜡油浸渍硅藻土G板,以甲醇-水(12:9)为展开剂,对19个N-二茂铁烷基氨基醇分别作正相和反相薄层色谱分离,均得到良好的... 用硅胶G作吸附剂,以二氯甲烷-正己烷-丙酮(2:1:2),环己烷-1,4-二氧六环(9:7),石油醚-1,4-二氧六环(5:4)作展开剂;用石蜡油浸渍硅藻土G板,以甲醇-水(12:9)为展开剂,对19个N-二茂铁烷基氨基醇分别作正相和反相薄层色谱分离,均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醇 n-二茂铁烷基 薄层色谱法
下载PDF
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器件层排列研究
6
作者 岱钦 乌日娜 +2 位作者 徐送宁 姜月秋 徐志洁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87-89,共3页
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器件具有半"V"字形电光特性,可实现连续灰度.并且自发极化值小、视角宽、响应时间为μs量级,适合TFT-LCD,但控制层排列困难.针对此缺点,实验中通过分析直流电压对铁电液晶器件层排列的影响,测量了器件电... 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器件具有半"V"字形电光特性,可实现连续灰度.并且自发极化值小、视角宽、响应时间为μs量级,适合TFT-LCD,但控制层排列困难.针对此缺点,实验中通过分析直流电压对铁电液晶器件层排列的影响,测量了器件电光特性,提出了N*-Sc*相变序铁电液晶分子层排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铁电液晶 n*-Sc*相变 层排列 直流电压
下载PDF
氮掺杂有序介孔碳-N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旭晨 汤静 +4 位作者 薛海荣 郭虎 范晓莉 朱泽涛 何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2-290,共9页
以F127为模板剂,Ni Cl2为镍源,尿素为氮源,间苯二酚甲醛原位聚合树脂为碳源,分别采用均相法和两相法制备Ni-NOMC-1,Ni-N-OMC-2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有序介孔结构... 以F127为模板剂,Ni Cl2为镍源,尿素为氮源,间苯二酚甲醛原位聚合树脂为碳源,分别采用均相法和两相法制备Ni-NOMC-1,Ni-N-OMC-2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有序介孔结构,Ni以金属微粒形式嵌于碳骨架中,提高了有序介孔碳的石墨化程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表明尿素热解后以4种形式存在:sp3杂化与C结合的N原子,吡啶N原子,sp2杂化与C结合的N原子以及quaternary-N原子。Ni-N的共改性改变了碳载体的理化性质,有利于Pt纳米粒子的负载与分散。均相法制备的Ni-N-OMC-1复合材料微波负载Pt后,氧还原极限电流密度为5.32 m A·cm-2,氢氧化电化学活性面积高达138.53 m2·g-1,电化学催化活性优于商业20%Pt/C材料(4.49 m A·cm-2,96.98 m2·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相法 两相法 有序介孔碳 n-ni复合掺杂 电催化活性
下载PDF
纯钛Mo-N共渗改性层在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胡红娟 秦妍梅 +2 位作者 范爱兰 秦林 唐宾 《稀有金属快报》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21-24,共4页
采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对纯钛进行Mo-N共渗。利用电化学腐蚀系统对改性层及基体在0.5mol/L的H2SO4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纯钛表面Mo-N共渗可以得到致密、均匀的表面改性层,改性层由沉积层和扩散层组成,厚度为4μm... 采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对纯钛进行Mo-N共渗。利用电化学腐蚀系统对改性层及基体在0.5mol/L的H2SO4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纯钛表面Mo-N共渗可以得到致密、均匀的表面改性层,改性层由沉积层和扩散层组成,厚度为4μm;改性层表面由钼氮化合物Mo16N7组成;Mo-N改性层提高了纯钛在0.5mol/L的H2SO4溶液中的耐蚀性,并对改性层在稀硫酸介质中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钛 Mo—n改性层 电化学性能 腐蚀机理
下载PDF
高密度C/C表层TaC改性及其高温抗氧化性
9
作者 李忠盛 陈大军 +5 位作者 莫非 黄安畏 付扬帆 刘正涛 吴厦 丛大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5-262,共8页
目的研究高密度C/C表层TaC改性层的制备工艺及微观结构,分析TaC改性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方法采用真空加压浸渍和高温原位反应法生成TaC改性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TaC改性层的物相组成,采用体积密度来表征不同浸渍时间、浸渍次数... 目的研究高密度C/C表层TaC改性层的制备工艺及微观结构,分析TaC改性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方法采用真空加压浸渍和高温原位反应法生成TaC改性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TaC改性层的物相组成,采用体积密度来表征不同浸渍时间、浸渍次数等浸渍工艺下C/C基体的密度,采用带能谱仪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TaC改性层的截面形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采用氧-乙炔焰测试TaC改性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XRD分析表明,改性层由C和TaC组成。密度测试结果表明,体积密度随浸渍次数和浸渍时间的增加先迅速增大后趋缓,在浸渍15 min、循环浸渍11次后,C/C基体的体积密度达到1.88 g/cm^(3)。SEM观测结果表明,改性层中TaC颗粒呈液滴状或团簇状,尺寸为1~3μm,不均匀分布在TaC改性层中。高温氧-乙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后,TaC改性层表面生成厚度约30~40μm且结构较为完整的黏滞状Ta_(2)O_(5)层,在氧化50 s时,其质量损失率仅1.9%。结论采用真空加压浸渍和高温原位反应法能在高密度C/C表层生成TaC改性层,提高了C/C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 TaC改性层 物相组成 体积密度 高温抗氧化性
下载PDF
离子束增强沉积改性层中碳化物相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斐杰 李先遥 +2 位作者 陈学钏 马腾才 王玉魁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55-558,578,共5页
主要研究 M 2 高速钢离子束增强沉积表面改性层中碳化物相的组织形态与相结 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能离子束可穿透表面氮化物涂层并注入基体,轰击其主 要碳化物相M6C,使其形成包括“嵌镶块”和“晶界结构特征花样”等亚结... 主要研究 M 2 高速钢离子束增强沉积表面改性层中碳化物相的组织形态与相结 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能离子束可穿透表面氮化物涂层并注入基体,轰击其主 要碳化物相M6C,使其形成包括“嵌镶块”和“晶界结构特征花样”等亚结构组织和 缺陷。这为进一步研究其表面强化机制等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沉积 改性层 碳化物
下载PDF
高能脉冲冷焊Fe基合金改性层的组织及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锰 贾永锋 +2 位作者 张春华 张松 谭俊哲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8-63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泵用钢的耐磨性能及抗空蚀性能,采用高能脉冲冷焊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Fe基合金改性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改性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及超声波振荡...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泵用钢的耐磨性能及抗空蚀性能,采用高能脉冲冷焊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Fe基合金改性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改性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及超声波振荡空蚀仪分别对改性层的显微硬度、耐磨性与抗空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层组织细密,且主要由基体相α-Fe和硬质碳化物相Cr_(23)C_6和Cr_7C_3组成,改性层的最高显微硬度可达510 HV,相对耐磨性为3.88.空蚀5 h后,改性层的失重量和表面粗糙度分别约为304不锈钢基材的1/5和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高能脉冲冷焊 Fe基合金改性层 显微硬度 磨损 空蚀 硬质相 粗糙度
下载PDF
AISI 316奥氏体不锈钢等离子体源渗氮及其耐磨抗蚀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广宇 雷明凯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前,对AISI 316奥氏体不锈钢单一面心结构γΝ相改性层耐磨抗蚀性能的报道差异较大,有些甚至相互矛盾。采用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于450℃,6 h改性AISI 316奥氏体不锈钢,获得了厚度约为17μm、峰值氮浓度20%(原子分数)、最大显微硬度1 51... 目前,对AISI 316奥氏体不锈钢单一面心结构γΝ相改性层耐磨抗蚀性能的报道差异较大,有些甚至相互矛盾。采用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于450℃,6 h改性AISI 316奥氏体不锈钢,获得了厚度约为17μm、峰值氮浓度20%(原子分数)、最大显微硬度1 510 HV0.1 N、单一面心结构的γΝ相改性层。分别采用WTM-2E球盘式磨损仪和PARSTAT2273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干摩擦条件下γN相/Si_3N_4陶瓷球的摩擦磨损行为和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揭示了γN相改性层的耐磨抗蚀机理。结果表明:γΝ相改性层的磨损机制由原不锈钢的黏着磨损转变为氧化磨损,摩擦系数由0.88降低至0.65,磨损体积由0.13 mm^3降低到9.50×10-3mm^3,耐磨性能显著提高;γΝ相改性层阳极极化曲线未发生点蚀击穿过程,容抗弧直径增大,相位角平台变宽;采用等效电路Rs-(Rct//CPE)拟合的电荷转移电阻Rct由原不锈钢的1.006×105Ω·cm^2增至1.377×106Ω·cm^2,计算的双电层电容Cdl由88.4m F/cm^2降低至77.8 m F/cm^2,抗蚀性能明显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源渗氮 奥氏体不锈钢 高氮面心立方相 γn相改性层 耐磨抗蚀性能
下载PDF
一类两相模型的导数估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斌 何丹 《经济数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7,共4页
将一类两相模型作了一个推广.将模型中的Laplace算子换成p-Laplace算子后,研究了方程的解,得出解的一个导数估计.
关键词 两相模型 p-Laplace 双井势函数 n-模解
下载PDF
TC4钛合金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强化层的生长 被引量:4
14
作者 闫鹏庆 卢文壮 +3 位作者 刘森 潘韩飞 张吴晖 左敦稳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1,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TC4钛合金在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探索强化层的生长过程,通过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强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强化层。使用热电偶测量强化过程中的试样温度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 为了进一步研究TC4钛合金在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探索强化层的生长过程,通过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强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强化层。使用热电偶测量强化过程中的试样温度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等测试方法分别研究强化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结构、元素分布和硬度。结果表明,较高的试样温度(约500℃)有利于TC4钛合金得到表面完整、均匀的强化层,而260V左右的处理电压能使试样达到该温度。表面化合物层以Ti(C,N)相为主,化合物层下有碳氮元素渗入基体。经过处理的强化层硬度较基体明显提升,近表层硬度可达784HV0.01。研究表明,TC4钛合金强化层的生长分为4个阶段:基材预热阶段、初步起弧阶段、表面弧光渗氮阶段和碳氮化合物层向外生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直流液相等离子体法 TI(C n) 强化层 生长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膨胀土渠坡处理措施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尚法 温世亿 +1 位作者 冷星火 龚伟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65-68,共4页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对膨胀土渠坡的运行环境、处理措施、处理厚度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采用换填非膨胀土或水泥改性土是处理膨胀土边坡行之有效的方法;弱膨胀土渠坡的换填厚...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对膨胀土渠坡的运行环境、处理措施、处理厚度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采用换填非膨胀土或水泥改性土是处理膨胀土边坡行之有效的方法;弱膨胀土渠坡的换填厚度0.6~1.0 m、中膨胀土换填厚度1.0-1.5 m、强膨胀土换填厚度1.5-2.0 m。研究成果可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渠段的设计与施工。经处理的膨胀土边坡可以较大程度减轻其工程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地基 大型渠道 边坡处理 水泥改性土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下载PDF
好氧挡板式生物反应器去除氮素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新 鹿飞 +3 位作者 李修好 江成 陈丰照 曹文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1-54,共4页
以改性丝竹作为生物载体和缓释碳源构建了好氧挡板式生物膜反应器(ABBR),研究了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素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为8 h时,TN和NO3--N去除率分别可达66.58%~75.23%和50.96%~66.43%。以丝竹为单一碳源... 以改性丝竹作为生物载体和缓释碳源构建了好氧挡板式生物膜反应器(ABBR),研究了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素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为8 h时,TN和NO3--N去除率分别可达66.58%~75.23%和50.96%~66.43%。以丝竹为单一碳源,NO3--N去除速率达2.13 mg/(L·h)。相比于弹性立体填料,以改性丝竹作为生物载体可以获得较高的NO3--N去除率和较低的NO2--N积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丝竹 固相反硝化 nO2--n积累 缓释碳源 生物脱氮
下载PDF
十六烷相变温度可调性及减少熔化时间的研究
17
作者 杨锐 沈喜洲 +2 位作者 刘闯 沈陟 方柳亚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16-222,共7页
考察了不同改进剂对十六烷相变温度、相变体积收缩率、熔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正壬烷、正庚烷、对二甲苯均可以调节十六烷的相变温度.但是,正壬烷、正庚烷、对二甲苯会导致十六烷的相变体积收缩率大幅度下降,而正辛烷则较小.... 考察了不同改进剂对十六烷相变温度、相变体积收缩率、熔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正壬烷、正庚烷、对二甲苯均可以调节十六烷的相变温度.但是,正壬烷、正庚烷、对二甲苯会导致十六烷的相变体积收缩率大幅度下降,而正辛烷则较小.当正辛烷加入质量分数为5%时,十六烷的相变温度为13.3℃,相变体积收缩率为9.6%.此外,随着正辛烷质量分数的增加,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变材料的熔化时间可降低15%~59%.正辛烷是一种既能调节十六烷相变温度又可缩短其熔解时间,同时对十六烷相变体积收缩率影响较小的改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 改进剂 相变温度 熔解时间
下载PDF
注入丁醇调节重非水液相密度的微空隙试验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媛 杨盼瑞 +3 位作者 郭会荣 原敏 王哲 周萍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3-230,共8页
密度大于水的重非水液相(DNAPLs)有机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向地下介质深部迁移从而增加污染范围。前人通过一维砂柱和二维砂箱试验发现利用密度调节技术可降低DNAPLs向下迁移的风险,但目前缺乏微观尺度上密度调节影响DNAPLs迁移的定量观... 密度大于水的重非水液相(DNAPLs)有机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向地下介质深部迁移从而增加污染范围。前人通过一维砂柱和二维砂箱试验发现利用密度调节技术可降低DNAPLs向下迁移的风险,但目前缺乏微观尺度上密度调节影响DNAPLs迁移的定量观测。本研究试验模拟丁醇注入微空隙调节四氯乙烯(PCE)的密度,通过建立非水相中染色PCE浓度、密度与灰度的定量关系,监测注入丁醇后空隙介质中非水相密度的动态变化,基于空隙中代表性非水相PCE受力情况分析其运移状态,揭示空隙尺度介质性质和密度调节程度对DNAPLs迁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丁醇注入后,PCE浓度和密度迅速下降,离散状PCE与丁醇有效接触面积大且起效快;当非水相密度降至略大于水相密度时,非水相受毛细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停止向下迁移;当非水相密度小于水相密度时,非水相才在注入压力与浮力的作用下克服毛细力、重力和摩擦力向上迁移;注入压力、摩擦力、毛细力、浮力与重力影响着空隙中非水相的迁移行为,空隙半径越大,毛细力对调节PCE向上迁移的影响越小;密度比水小的丁醇注入介质后向上迁移,因此丁醇从DNAPLs下端注入可提高修复效率。试验证实了向空隙介质中注入丁醇能够显著减小DNAPLs的密度从而降低其向下迁移的风险,为实际场地DNAPLs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微观机制方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空隙 正丁醇 密度调节 重非水相液体
下载PDF
Towards the controlled CVD growth of graphitic B-C-N atomic layer films: The key role of B-C delivery molecular precursor 被引量:2
19
作者 Hao Wang Chong Zhao +5 位作者 Lei Liu Zhi Xu Jiake Wei Wenlong Wang Xuedong Bai Enge W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221-1235,共15页
Graphene-like, ternary system B-C-N atomic layer materials promise highly tunable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a plethora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However, thus far, experimental synthesis of the B-C-N atomic layers no... Graphene-like, ternary system B-C-N atomic layer materials promise highly tunable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a plethora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However, thus far, experimental synthesis of the B-C-N atomic layers normally yields a microscopic phase-segregated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pure C and BN domains. Further, growing the truly ternary B-C-N phase layers with homogenous atomic arrangements has proven to be very challenging. Here, in designing a better- controlled process for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growth of B-C-N atomic layer films with the minimized C and BN phase segregation, we selected trimethyl borane (TMB), a gaseous organoboron compound with pre-existing B--C bonds, as the molecular precursor to react with ammonia (NH3) gas that serves as the nitrification agent. The use of this unique B-C delivery precursor allows for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high-quality and large-area B-C-N atomic layer films. Moreover, the TMB/NH3 reactant combination can offer a high level of tunability and control of the overal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C-N atomic layers by regulating the relative partial pressure of two gaseous reactants. Electrical transport measurements show that a finite energy gap can be opened in the as-grown B-C-N atomic layers and its tunability is essentially dependent on the relative C to BN atomic compositions. On the basis of carefully controlled experiments, we show that the pre-existing B-C bonds in the TMB molecular precursor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C and BN phase segregation problem,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of truly ternary B-C-N phase atomic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ic B-C-n atomic lay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B-C delivery precursor minimized phase segregation
原文传递
空气与C3H8含量对气体氧-氮-碳三元共渗化合物层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郑贺 陈仁德 +2 位作者 杨巍 柯培玲 汪爱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以NH3、空气、C3H8与N2混合气体作为气源,采用两段式气体氧-氮-碳三元共渗方法,在580℃加热2 h,随后降温至540℃继续加热1.5 h,实现对S20C钢的表面强化。保持通入气体总流量、空气与C3H8添加比例不变,改变空气与C3H8的总含量,研究不同... 以NH3、空气、C3H8与N2混合气体作为气源,采用两段式气体氧-氮-碳三元共渗方法,在580℃加热2 h,随后降温至540℃继续加热1.5 h,实现对S20C钢的表面强化。保持通入气体总流量、空气与C3H8添加比例不变,改变空气与C3H8的总含量,研究不同气氛组成处理后S20C钢表面渗层的厚度、形貌以及相结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样品表面形成了具有良好耐摩擦、耐腐蚀性能的亮白色化合物层,该化合物层具有单一ε-Fe2-3(N,C)物相,其厚度随空气与C3H8的总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氮-碳三元共渗 空气 C3H8 化合物层厚度 ε-Fe2-3(n C)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