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蓄水175m对汉丰湖不同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3 位作者 王志坚 岳兴建 齐泽民 张耀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26-1432,共7页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24.78‰、3.72‰-5.76‰,-25.81‰--21.22‰、3.23‰-4.81‰,-27.99‰--23.74‰、8.06‰-12.48‰.从蓄水前到蓄水后初级生产者(POM、固着藻类、水生植物)δ13C、δ15N(除水生植物)值均呈现贫乏趋势;消费者δ15N值变化规律与初级生产者一致,但其δ13C值无明显变化;汉丰湖鱼类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为3级,消费者中杂食性鱼类居多其碳源主要来源于固着藻类.新形成的汉丰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δ15n POM 汉丰湖 三峡库区
下载PDF
δ^(13)C和δ^(15)N指示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无机氮及有机质来源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越 肖化云 +2 位作者 刘小真 李文华 熊戬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1-697,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湖泊(天然湖泊、城市湖泊)中无机氮和有机质来源,分别采集湖泊中水体、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进行碳、氮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蚌湖水体δ15N-NH+4均值为-1.8‰±1.0‰,δ15N-NO-3均值为-0.5‰...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湖泊(天然湖泊、城市湖泊)中无机氮和有机质来源,分别采集湖泊中水体、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进行碳、氮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蚌湖水体δ15N-NH+4均值为-1.8‰±1.0‰,δ15N-NO-3均值为-0.5‰±1.7‰,说明蚌湖水体氮表现为雨水和农业肥料氮污染;象湖δ15N-NH+4均值为6.8‰±8.6‰,其中养殖废水和管道排污口δ15N-NH+4值分别为13.5‰和25.4‰,表现出污水氮同位素特征,象湖δ15N-NO-3均值为-2.9‰±4.2‰,是氨的硝化作用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馏所致.蚌湖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δ15N差别不大,分别为6.6‰±0.3‰、7.1‰±0.7‰,水生植物δ13C均值为-27.5‰±0.3‰,比沉积物δ13C偏负3‰.有机C/N为9.4±0.5,比沉积物C/N明显偏高6,反映水生植物是蚌湖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象湖表层沉积物δ15N、δ13C及有机C/N分布范围大,δ15N在3.6‰~8.3‰之间,均值为5.9‰±1.6‰,δ13C在-27.1‰^-24.7‰之间,均值为-26.0‰±1.0‰,有机C/N在2.6~10.8之间,均值为6.2±2.7,表明城市湖泊沉积有机质来源复杂.2个湖泊蚌类δ15N组成与各自湖泊表层沉积物δ15N组成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无机氮 有机质 来源 蚌湖 象湖
下载PDF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定发酵液中尿素δ^13C和δ^15N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国辉 钟其顶 +1 位作者 王道兵 申世刚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7,共8页
在酸性环境下,尿素与丙二醛-二甲基乙缩醛反应生成2-羟基嘧啶,随后由重氮甲烷甲基化形成2-甲氧基嘧啶。本研究以酵母发酵液为例,建立了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法测定发酵液中尿素δ^(13)C和δ^(15)N,并对前处理方法和G... 在酸性环境下,尿素与丙二醛-二甲基乙缩醛反应生成2-羟基嘧啶,随后由重氮甲烷甲基化形成2-甲氧基嘧啶。本研究以酵母发酵液为例,建立了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法测定发酵液中尿素δ^(13)C和δ^(15)N,并对前处理方法和GC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尿素在不同13 C(0~5%)和15 N(0~10%)标记丰度下,标记量与GC-C-IRMS测定结果的相关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8和0.999,说明可在极低标记浓度下对尿素中δ^(13)C和δ^(15)N进行准确测定。采用该方法测定了酵母发酵液尿素中δ^(13)C和δ^(15)N,其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1‰和0.30‰,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3‰和0.29‰。该方法精度高、准确性好,可为低稳定同位素标记尿素示踪实验以及尿素循环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衍生化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 δ13c δ15n
下载PDF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双季超级杂交稻叶片稳定性δ^(13)C和δ^(15)N同位素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熊强强 钟蕾 +11 位作者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孙晓棠 徐杰 周大虎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9-565,共7页
作物叶片δ^(13)C和δ^(15)N值与其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旱涝急转是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为了探明该气象灾害下双季杂交稻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以超级杂交稻品种淦鑫203(早稻)和五丰优T025(晚稻)为材料... 作物叶片δ^(13)C和δ^(15)N值与其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旱涝急转是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为了探明该气象灾害下双季杂交稻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以超级杂交稻品种淦鑫203(早稻)和五丰优T025(晚稻)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自然条件下"旱涝急转"常发生时段,即稻株穗分化期,设置"不旱不涝"(T1)、"干旱不涝"(T2)、"不旱淹涝"(T3)及"旱涝急转"(T4)等不同水分处理,考查叶片δ^(13)C、δ^(15)N和叶片干物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双季超级杂交稻倒2叶δ^(13)C和δ^(15)N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存在较大差异。早稻T4结束初期倒2叶δ^(13)C值最高,波动最大,T1总体表现为上升状态,波动最小;晚稻T4结束初期倒2叶δ^(13)C值最高,波动较剧烈。早稻T1、T3倒2叶δ^(15)N值先降低而后缓慢上升,T4显示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上,T4与T1、T3之间呈相反的变化,T2倒2叶δ^(15)N值一直较高,表明一定干旱条件下氮同化比率较高;晚稻T2、T3倒2叶δ^(15)N值先降低而后迅速上升,T4与T2、T3之间基本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水分处理下双季稻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早、晚稻均是T4最低,T1最高,其中早稻T4与T1、T2、T3差异显著,晚稻T4与T1、T3差异显著,早、晚稻T2、T3、T4较T1分别下降4.12%、1.62%、31.08%,16.07%、8.53%、27.07%,说明水稻穗分化期"旱"、"涝"及"旱涝急转",尤其是"旱涝急转"使叶片受损,叶片干物质积累能力下降,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T2、T4比T3叶片干物质质量下降更多,说明一定程度的"涝"比"旱"及"旱涝急转"对双季稻叶片损伤更轻。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耐涝品种选育和抗逆栽培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杂交稻 穗分化期 旱涝急转 叶片干物质 δ13cδ15n
下载PDF
施氏鲟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5
作者 李雷 王念民 +2 位作者 都煜 李娜 马波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8,共6页
2015年春季向当地渔民收购黑龙江中游抚远江段体质量范围为(40.9~3500.8)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样本17尾,测定背部肌肉、骨板、鳃和肝等组织的δ13C和δ15N,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4种组织的δ13C和δ15N平均值和δ13C以及δ15... 2015年春季向当地渔民收购黑龙江中游抚远江段体质量范围为(40.9~3500.8)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样本17尾,测定背部肌肉、骨板、鳃和肝等组织的δ13C和δ15N,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4种组织的δ13C和δ15N平均值和δ13C以及δ15N的两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氏鲟四种组织的δ13C以及δ15N平均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施氏鲟4种组织两两之间的δ13C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背部肌肉、骨板和鳃等3种组织两两之间的δ15N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本文首次研究了δ13C和δ15N在施氏鲟不同组织中的变化规律,可为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施氏鲟食物来源及营养级位置的取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施氏鲟 δ13c δ15n
下载PDF
Response of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nodulation by Vicia villosa to soil conditions:Evidence from δ^(13) C and δ^(15) N isotopes 被引量:1
6
作者 Piao Hechun Liu Congqi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2年第2期111-119,共9页
Vicia villosa is an annual legume plant,and is mainly used for green manure by farmers in southwest China.Field growth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six plots.The concentrations of mineral nutrients and soluble sugar,... Vicia villosa is an annual legume plant,and is mainly used for green manure by farmers in southwest China.Field growth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six plots.The concentrations of mineral nutrients and soluble sugar,and the change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within and among organs of Vicia were deter- mined.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gume growth were found in response to soil type and its moisture conditions.The Vicia villosa was relatively well adapted to growth in limestone soils than sandstone soils.The distribution of sugar concentrations andδ1 3C-differences between roots and leaves indicate that the translocation of sugars from leaves to roots may be restricted by soil drought.Therefore,there was an inhibition of Pi distribution from roots to leaves, resulting in over optimum threshold of N/P ratio.Those may originate from the feedback regulation in the legume, where soluble sugar could not be distributed from leaves to roots.The results ofδ1 5N values in tissues suggest that there should be different preferential use of nitrogen resource by legum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nodules:before nodule formation the legume preferentially utilizes inorganic nitrogen from soils,but afterwards the nitrogen should be mainly from N2-fixation.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ck of nodulation development,except for S2,should be ascribed to the factor controlling bi-direction nutrient transfer,which should be efficiency of establishment symbiosis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 before nodulation formation.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species of Vicia villosa should be a legume associated with dual symbiosis with rhizobia and mycorrhiz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土壤条件 根瘤形成 毛苕子 生物量 豆科植物 可溶性糖 反应
下载PDF
川东南小型水库营养结构特征的稳定C、N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斌 王志坚 +2 位作者 徐丹丹 王永明 陶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45-1353,共9页
为了解我国水库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的典型小型水库松林水库中不同水生生物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基于Bayesian混合模型(SIAR)分析了不同消费者基础碳来源,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 为了解我国水库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的典型小型水库松林水库中不同水生生物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基于Bayesian混合模型(SIAR)分析了不同消费者基础碳来源,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6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松林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初级生产者POM(主要成分为浮游藻类)、固着藻类、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的δ^(13)C值范围为–29.20‰—18.81‰,δ^(15)N值范围为4.01‰—12.73‰;其中POM和固着藻类是多数消费者的主要碳源;松林水库食物网营养级长度为3级,以杂食性鱼类为优势类群并存在营养冗余现象,暗示了该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lineat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与土著物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鲫Carassius auratus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位素生态位重叠现象。建议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管理,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土著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营养结构 碳、氮同位素 同位素生态位 Bayesian混合模型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bacterial biomass in the highly contaminated urban Nanming River,Guiyang,SW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Hao Xiao Hua-Yun Xiao Pan W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38-644,共7页
High anthropogenic N loads and abundant bacteria are characteristic of highly contaminated urban river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spersal and accumulation of bacteria, we determined content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High anthropogenic N loads and abundant bacteria are characteristic of highly contaminated urban river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spersal and accumulation of bacteria, we determined content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SPOM) and bacteria in a highly contaminated urban river(the Nanming)and effluents in winter and summer of 2013. Relative to SPOM, bacterial biomass in the river was depleted in ^(13)C and ^(15)N and its C/N ratio was lower(δ^(13)C:-33.2% ± 3.1%; δ^(15)N:-1.5% ± 1.2%; C/N:4.8 ± 0.6), while effluents showed higher ^(13)C and ^(15)N contents and C/N ratios(δ^(13)C:-25% ± 2.1%; δ ^(15)N:-8.5% ± 1.1%; C/N: 8.1 ± 1.2). Source recognition of SPOM was based on carbon isotopes because they are conservative and distinct between end-members(effluent detritus and bacterial biomass). Using a mixing model,bacterial biomass in the river was calculated to account for <20% and <56% of bulk 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 in winter and summer, respectively. An N budget showed that bacterial N was a small proportion of total nitrogen(<7.4%) in the river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δ^15c Bacterial biomass n budget nanming River
下载PDF
集约化生产对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同位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广容 HAO Xiying +2 位作者 李春莉 王自林 李永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1-757,共7页
集约化生产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是衡量土壤肥力持久性的重要指标.对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露地蔬菜地、3年塑料大棚地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的土壤pH、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及δ13C和δ15N同位素丰度进行测定... 集约化生产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是衡量土壤肥力持久性的重要指标.对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露地蔬菜地、3年塑料大棚地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的土壤pH、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及δ13C和δ15N同位素丰度进行测定,研究了集约化生产程度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露地蔬菜地、3年塑料大棚地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0~20 cm耕层土壤pH分别降低1.1、0.8和0.7,而土壤EC分别是水稻-蚕豆轮作地的4.2、4.9和5.2倍;土壤碳、氮含量随塑料大棚地生产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的土壤SOC含量分别下降了54%、46%、60%、63%和59%,土壤TN含量分别下降了53%、53%、71%、82%和85%.农田集约化生产程度显著影响土壤SOC、TN含量和δ13C、δ15N丰度,土壤δ13C丰度与S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δ13C丰度可作为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受人为干扰强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生产 土壤 有机碳 总氮 δ13c δ15n
原文传递
饲料中C_3植物含量对牛组织中稳定同位素碳、氮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丰梅 王慧文 +1 位作者 石光雨 杨曙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3-137,共5页
研究了饲料中C3植物含量不同时对牛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碳、氮组成的影响。18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C3植物含量为50.0%、60.0%、70.0%、80.0%、90.0%、100.0%的饲料,132 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了牛尾... 研究了饲料中C3植物含量不同时对牛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碳、氮组成的影响。18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C3植物含量为50.0%、60.0%、70.0%、80.0%、90.0%、100.0%的饲料,132 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粗脂肪、各种饲料的δ13C和δ15N值。结果表明,牛组织中碳同位素主要受饲料的影响,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的δ13C值随着C3植物含量在牛饲料中的比例增大而降低,并且均与C3植物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用牛组织中的δ13C值可以预测饲料中C3植物所占的比例。牛组织中的氮同位素一定程度上受饲料因素的影响,但未随C3植物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牛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与饲料之间的富集或贫化比例与其他报道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饲料 δ13c δ15n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秋刀鱼栖息地变动研究
11
作者 梁佳伟 花传祥 +4 位作者 陈新军 杨娜 赵振方 胡贯宇 李金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8,共10页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分析了肌肉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探讨了δ^(13)C和δ^(15)N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别讨论了δ^(13)C、δ^(15)N与纬度、体长、离岸距离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t检验结果表明,秋刀鱼雌雄个体间的δ^(13)C、δ^(15)N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间的δ^(13)C和δ^(15)N的分布较为相似,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分析认为,1龄的秋刀鱼栖息在亲潮海域,随后向南洄游到黑潮-亲潮混合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δ^(13)C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δ^(13)C随离岸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叶绿素a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δ^(15)N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δ^(15)N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继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进一步验证了1龄的秋刀鱼经历了南下洄游移动,其栖息地随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栖息地 δ13c δ15n GAM
下载PDF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甄别 被引量:25
12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1 位作者 毛玉泽 王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8-354,共7页
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 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δ15N分别为(6.44±0.2)‰和(5.61±0.2)‰。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y=97.167e-0.007 4x(R2=0.848 1),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鱼类网箱养殖的养殖废物是南沙港水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网箱养殖 沉积物 δ13c δ15n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象山港海洋牧场区食物网基础与营养级的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魏虎进 朱小明 +3 位作者 纪雅宁 姜亚洲 林楠 王云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50-257,共8页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源的δ13C值范围介于-13.75‰~-24.29‰之间;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4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SOM是该海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50.27%)比较大,大型海藻也是消费者的重要碳源(贡献率为35.5%),POM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为13.7%.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5.40‰~11.85‰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7级之间,不同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地位,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位于食物网的底端,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食物网 食物贡献率 营养级 δ13c δ15n海洋牧场 象山港
下载PDF
水华条件下鄱阳湖区植物叶片碳氮同位素特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金美 张萌 +4 位作者 匡武名 祝国荣 王玉玉 卢龙 徐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8-715,共8页
为探讨水华发生区水生植物微观碳氮代谢特性,于2014年同期监测了鄱阳湖6个具重要生态功能的湖区水质,同时采集各湖区两种生活型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并对其叶片中δ13C和... 为探讨水华发生区水生植物微观碳氮代谢特性,于2014年同期监测了鄱阳湖6个具重要生态功能的湖区水质,同时采集各湖区两种生活型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并对其叶片中δ13C和δ15N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水华区,水华区水体中ρ(Chla)、ρ(TN)、ρ(TP)、ρ(NH4+-N)明显偏高,处于富营养态.马来眼子菜叶片δ13C偏低0.22‰-3.91‰,δ15N偏低0.66‰-10.15‰;荇菜叶片δ13C偏高1.15‰-2.37‰,δ15N偏低3.02‰-4.81‰.水华区马来眼子菜叶与荇菜叶中δ13C、δ15N趋同,差异变小,分别为3.53‰和0.37‰(非水华区δ13C差异为5.93‰-8.59‰,δ15N差异为0.63‰-7.50‰);各采样点马来眼子菜叶δ15N相对于荇菜叶δ15N偏高0.37‰-7.50‰,其δ13C变幅(3.91‰)更大(荇菜叶片为2.37‰).研究显示,马来眼子菜受环境的影响更大,能更敏感地指示环境灾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鄱阳湖 马来眼子菜 荇菜 δ13c δ15n
下载PDF
筼筜湖绿潮期间颗粒有机物及沉积有机物的来源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1 位作者 杜建国 林荣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以原子碳氮比Cat/Nat、TOC/Chl a、δ13C和δ15 N等为指标,分析了筼筜湖绿潮爆发期间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结果显示,筼筜湖的P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在靠近海水入口的引水渠,POM主要来自厦门西海域的陆源有机... 以原子碳氮比Cat/Nat、TOC/Chl a、δ13C和δ15 N等为指标,分析了筼筜湖绿潮爆发期间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结果显示,筼筜湖的P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在靠近海水入口的引水渠,POM主要来自厦门西海域的陆源有机碎屑;位于筼筜湖上游的干渠,生活污水及餐饮业废水的有机质是其POM的主要贡献者;内、外湖POM的Cat/Nat(6.94~7.08)与浮游植物接近,但它们并不以浮游植物为主,而主要来自引水渠和干渠有机质的输入。以内湖为例,它们对内湖POM的联合贡献高达54%~97%。筼筜湖SOM的潜在来源多样,但不同湖区差异显著:在大型海藻覆盖区,主要以大型海藻和POM为主,而在无海藻覆盖的区域,则主要来自POM的自然沉降或与底栖微藻的联合贡献。结果表明,在来源复杂的潟湖系统,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并不能很好的指示有机物的来源和成因,它在有机质的示踪方面并不如稳定同位素来得有效可靠。不过,基于多种指标的分析结果可能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 cat nAT TOc cHL a δ13cδ15 n
下载PDF
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及浮游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宁加佳 刘辉 +1 位作者 古滨河 刘正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2-1509,共8页
为了解影响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POM)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5月至12月份对POM及浮游动物的δ13 C和δ15 N进行了研究。颗粒有机物碳稳定同位素(δ13CPOM)和氮... 为了解影响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POM)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5月至12月份对POM及浮游动物的δ13 C和δ15 N进行了研究。颗粒有机物碳稳定同位素(δ13CPOM)和氮稳定同位素(δ15NPOM)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分别为5.1‰和2.2‰,5月和7月份δ13CPOM较高,而在10月和12月份降低,这主要与降雨将大量外源有机物带入水库而引起的外源及内源有机物在POM组成上发生变化有关。δ15NPOM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降雨引起的外源负荷、初级生产力、生物固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浮游动物的δ13C及δ15N总的变化趋势与POM的相似,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化可能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5月份,浮游动物的食物来源为POM中δ13C较高的部分,也就是外源有机物,而在10月及12月份,其食物则可能主要为浮游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降雨 浮游动物 δ13c δ15n
下载PDF
桑沟湾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黎华 张继红 +3 位作者 牛亚丽 张义涛 李加琦 张明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9-85,共7页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δ13c δ15n 生物沉积物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下载PDF
水稻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与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振昌 郭相平 +3 位作者 黄双双 操信春 邱让建 刘春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171,共12页
利用天然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不同生育阶段碳、氮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水稻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发现水稻产量与水稻黄熟期根系、茎秆以及叶片的δ13C值(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 利用天然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不同生育阶段碳、氮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水稻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发现水稻产量与水稻黄熟期根系、茎秆以及叶片的δ13C值(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水稻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以及垩白度和垩白率与水稻拔节期以及黄熟期根系、茎秆以及叶片的δ15N(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水稻产量和品质均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以及稳定同位素含量预测,表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与水稻碳、氮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相关关系。PCA分析结果表明,前8个主成分(Principle components,PCs)能够解释水稻各器官碳、氮相关指标90.5%的变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碳、氮相关指标分别能够解释产量、粗蛋白含量、出糙率、垩白度、垩白率以及直链淀粉含量89%、62%、80%、86%、86%和68%的变异。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以及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能够有效预测不同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和相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稳定同位素 碳稳定同位素含量 氮稳定同位素含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楚科奇海表层海水颗粒物组成与来源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晓果 雷吉江 +2 位作者 姚旭莹 朱继浩 金肖兵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对研究区内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取的表层海水颗粒物的浓度、显微组成、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域表层海水颗粒物浓度介于0.56—4.01 mg·L-1,具有冰区边缘高于开阔水域的特点。陆架区颗粒有机... 对研究区内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取的表层海水颗粒物的浓度、显微组成、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域表层海水颗粒物浓度介于0.56—4.01 mg·L-1,具有冰区边缘高于开阔水域的特点。陆架区颗粒有机质相对含量高(TOC:9.78%—20.24%;TN:0.91%—2.31%),有机碳、氮同位素值相对重(δ13C:-23.29‰—-26.33‰PDB;δ15N:6.14‰—7.78‰),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含有部分陆源有机质;陆坡及北冰洋核心区的颗粒有机质含量,除SR15站外,相对低(TOC:8.06%—8.96%;TN:0.46%—0.72%),有机碳、氮同位素值轻(δ13C:-26.93‰—-27.78‰PDB;δ15N:4.13‰—4.84‰),颗粒物有机质以陆源为主。陆坡区SR15站表层海水颗粒物中异常高的陆源有机质(TOC:27.94%,TN:1.16%;δ13C:-27.43;δ15N:3.81)可能来自源于东西伯利亚的穿极洋流。海冰携带的颗粒物(包括冰藻)是冰区边缘表层海水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在陆架区海冰融化,向水体中释放了大量生物体;而陆坡区和北冰洋核心区,海冰对颗粒物的贡献以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颗粒物 TOc Tn δ13c δ15n
下载PDF
应用同位素分析黑龙江中游主要鱼类营养层次 被引量:5
20
作者 霍堂斌 姜作发 +2 位作者 马波 李喆 于洪贤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共6页
2010年5月—2011年10月对黑龙江中游采集的32种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水生态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δ13C值为-32.00‰~-17.32‰,相差14.68‰;δ15N值为7.58‰~14.78‰,差值达6.80‰,跨度都很... 2010年5月—2011年10月对黑龙江中游采集的32种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水生态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δ13C值为-32.00‰~-17.32‰,相差14.68‰;δ15N值为7.58‰~14.78‰,差值达6.80‰,跨度都很大。底栖无脊椎动物δ13C值和δ15N值的跨度不大,δ13C值为-29.64‰~-26.10‰,相差3.54‰;δ15N值为7.09‰~9.91‰,相差2.82‰。通过δ15N值计算出黑龙江中游32种主要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网营养层次,其中肉食性鱼类鳇(Huso dauricus)占据了黑龙江中游鱼类中最高的营养位置。通过分析初步建立了水体食物网连续营养谱,并结合底栖无脊椎动物同位素数据勾勒出黑龙江中游食物网营养结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层次 黑龙江中游 δ13c δ15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