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莉 孙晓明 +4 位作者 翟伟 梁业恒 汤倩 梁金龙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09-2017,共9页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水/岩反应,而石英脉继承了其各自寄主变质岩的δ18O组成;在CCSD纵向上,石英脉的δ18O同位素组成出现“∑”型变化,分别在900m-1.500m和2700m出现极低值,而在1770m和4000m出现高正值,说明CCSD变质岩原岩在俯冲前与大气降水间的水/岩反应受到局部侵入的岩浆岩带来的高温和构造空间的控制; CCSD中石英脉δ18O在纵向上的变化基本同步于其寄主围岩变质矿物的δ18O组成变化,说明石英脉与其他变质矿物一样,也经历了HP,甚至UHP变质,但其主体应形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HP-UHP岩石的减压重结晶及退变质;CCSD石英脉、东海地表石英脉或水晶矿的δD-δ18O同位素值分布的不均一性,说明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及其后退变质中释放出的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东海水晶的流体包裹体δD-δ18O组成与CCSD石英脉相似,显示它们的成因基本一致,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板块折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UP-UHP变质岩 δd-δ^18o同位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下载PDF
陕西北洛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殷竹 马涛 +4 位作者 袁磊 李甫成 韩双宝 周金龙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3-675,共13页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d-18o同位素 地下水水质评价 北洛河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陕西
下载PDF
环境同位素在识别伊犁河谷地下水补给来源中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邵杰 李瑛 +4 位作者 李树才 滕超 杨欣杰 曹军 陈喜庆 《地质与资源》 CAS 2022年第4期547-552,共6页
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潜水、浅层承压水、泉水及地表水δD、δ(18)^O的分布特征,并对5组水文钻探井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潜水δD变化范围为-97.32‰~-67.51‰,平均值为-80.34‰;δ(18)^O为-15.85‰~-10.66‰,平均值为-12.08‰.浅层承压水δD... 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潜水、浅层承压水、泉水及地表水δD、δ(18)^O的分布特征,并对5组水文钻探井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潜水δD变化范围为-97.32‰~-67.51‰,平均值为-80.34‰;δ(18)^O为-15.85‰~-10.66‰,平均值为-12.08‰.浅层承压水δD为-111.93‰~-68.38‰,平均值为-84.79‰;δ(18)^O为-16.01‰~-10.52‰,平均值为-12.30‰.泉水δD为-102.06‰~-71.63‰,平均值为-84.10‰;δ(18)^O为-14.21‰~-9.70‰,平均值为-12.24‰.地表水δD为-90.53‰~-60.99‰,平均值为-72.58‰;δ(18)^O在-13.20‰~-9.54‰,平均值为-11.21‰.地下水δ(13)^C为-9.4‰~-5.6‰,平均值为-8.3‰,极差为3.8‰.结果表明:地下水与地表水均起源于当地大气降水.潜水与浅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较强,潜水与浅层承压水属于同一含水系统.与浅层承压水相比,深层承压水年龄较大,在20 ka左右,属于沉积埋藏水.深层承压水与浅层承压水的水力联系较弱.潜水与浅层承压水的δ(13)^C值较为接近,且接近大气CO_(2)的δ(13)^C值-7‰.研究区地下水中碳的主要来源为大气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同位素 含水系统 δd-δ(18)^o关系 δ(13)^C 伊犁河谷 新疆
下载PDF
泰莱盆地水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孙金凤 高宗军 +3 位作者 冯建国 李伟 陆瀛 亓秀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32,共3页
通过对泰莱盆地不同水体进行采样测试,分析其氢氧同位素特征,应用环境同位素理论研究了盆地不同水体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并针对盆地的不同地段、不同水体的环境同位素特征,采用数理统计、δD-δ^18O关系图和典型剖面分析的方法,结合当地... 通过对泰莱盆地不同水体进行采样测试,分析其氢氧同位素特征,应用环境同位素理论研究了盆地不同水体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并针对盆地的不同地段、不同水体的环境同位素特征,采用数理统计、δD-δ^18O关系图和典型剖面分析的方法,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泰莱盆地的"三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泰莱盆地周边山区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沿径流途径向盆地内部排泄区汇集,在盆地内地下水常通过地表"天窗"或以泉的形式补给地表水,盆地内部地势相对平缓,蒸发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莱盆地 氢氧环境同位素 δd-δ18o关系 “三水”转化
下载PDF
N_2-Ar-He systematics and source of ore-forming fluid in Changkeng Au-Ag deposit, central Guangdong, China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晓明 孙凯 +2 位作者 陈炳辉 陈敬德 David I.Norm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5期474-481,共8页
Changkeng Au-Ag deposit is a newly-discovered new type precious metal deposit. N2-Ar-He systematics studies and 3He/4He and δD-δ180 composition analyse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of the deposit is composed mai... Changkeng Au-Ag deposit is a newly-discovered new type precious metal deposit. N2-Ar-He systematics studies and 3He/4He and δD-δ180 composition analyse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of the deposit is composed mainly of formation water (sedimentary brine) but not of meteoric water, which was thought to be sourc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by most previous researchers. The content of mantle-derived magmatic water in the ore-forming fluid is quite low, usually lower than 10% .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the Changkeng Au-Ag deposit should belong to sedimentary brine transformed deposit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with de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ick sediments in Sanzhou Basin, the formation water in the sedimentary layers was expelled from the basin because of overburden pressure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expelled fluid moved laterally along sedimentary layers to the margin of the basin, and finally moved upward along a gently-dipping interlayer fault. Because of a decline in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re minerals were deposited in the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FoRMING fluid N2-Ar-He SYSTEMATICS 3He/4He and δd-δ18o composition formation water (sedimentary brine) CHANGKENG AU-AG deposi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