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istence of Solutions to the Higher Order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
作者 TANG Lin-shan JIANG Cheng-shun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CSCD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following n-th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u~(n)(t)=f(t,u(t),u~(1)(t),···,u~(n-1) (t)),for t∈(0,1),u~(i) (0)=0,0 ≤i≤n3,au~(n-2)(0)du~(n-1)(0)=0,cu~(n-2)(1)...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following n-th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u~(n)(t)=f(t,u(t),u~(1)(t),···,u~(n-1) (t)),for t∈(0,1),u~(i) (0)=0,0 ≤i≤n3,au~(n-2)(0)du~(n-1)(0)=0,cu~(n-2)(1)+du~(n-1)(1)=0,where a,c ∈ R,,≥,such that a~2 + b~2 >0 and c~2+d~2>0,n ≥ 2,f:[0,1] × R → R is a continuous function.Assume that f satisfies one-sided Nagumo condition,the existence theorems of solutions of th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n-th-order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bove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Leray-Schauder degree theory,lower and upper solutions,a priori estimate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h order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one-sided Nagumo condition lower and upper solutions a priori estimates Leray-Schauder degree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四段上部泥质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古盐度的空间差异性 被引量:31
2
作者 钱焕菊 陆现彩 +2 位作者 张雪芬 张林晔 刘庆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东营凹陷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上部为一套优质烃源岩系。通过分析烃源岩系典型元素和元素比值的变化特点,对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进行了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区分出3类具有不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样品,结合Sr/Ba、Sr... 东营凹陷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上部为一套优质烃源岩系。通过分析烃源岩系典型元素和元素比值的变化特点,对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进行了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区分出3类具有不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样品,结合Sr/Ba、Sr/Ca、Fe/Mn和Sr/Cu值对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的古盐度进行空间划分,结果表明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但沉积水体的盐度存在空间差异性,从古湖盆的边缘到中心盐度呈升高趋势,湖盆北部盐度较低。这一认识将有助于分析该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沙四段上部 元素地球化学 聚类分析 东营凹陷
下载PDF
通量上边界与水头上边界方法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牛宏 梁杏 张人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7-985,共9页
水头上边界方法(简称水头法,GHB)给定了潜水面形态和固化了排泄点,限制了不同地下水流系统模式的形成与转化。分别用数值法进行了通量上边界(简称通量法,FUB)与水头上边界的地下水流系统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嵌套式多级地下水流系统(T... 水头上边界方法(简称水头法,GHB)给定了潜水面形态和固化了排泄点,限制了不同地下水流系统模式的形成与转化。分别用数值法进行了通量上边界(简称通量法,FUB)与水头上边界的地下水流系统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嵌套式多级地下水流系统(Tóth典型模式)在运用水头法和通量法进行系统转化模拟时,得出的水流模式可能相似或完全不同;通量法在条件(盆地形态、入渗强度等)改变时潜水面能够自动形成,从而得出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水流系统特征;水头法由于给定了潜水面和固化了排泄点,在改变盆地其他因素时,盆地补给(排泄)也发生同步改变,此时地下水流模式不是单因素变化的结果,因此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得出完整的地下水流系统变化模式。基于通量法与水头法在地下水流系统模拟中的优势与不同,在进行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和实际研究时,应该综合2种方法的特点,结合实际资料条件进行方法的选取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典型模式 通量上边界 水头上边界 对比模拟 地下水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建龙 张金川 +5 位作者 尉鹏飞 隆帅 黄潇 黄正林 马玉龙 张明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6-904,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对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对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孔和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可分为构造微裂缝、有机质生排烃缝和成岩收缩缝等;孔隙结构类型以两端连通的圆柱孔、平行平面间的缝状孔和呈锥形的管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分布区间大(1~80 nm),峰值主要集中于2~8 nm之间;以中孔(2~50 nm)为主,所占比例为60.21%(或以黏土矿物孔为主,所占比例为44.62%);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须五段 页岩气 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下载PDF
选区激光熔化交叠熔融扫描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祝勇仁 毛德锋 +1 位作者 郑晓峰 申屠胜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33-138,共6页
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的成型质量主要与扫描激光参数、扫描路径策略有关。为降低SLM成型工件的位移偏差、内部等效应力以及成型表面的粗糙度,首先通过ANSYS Additive软件进行热应变仿真,研究在水平排列熔融和上下... 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的成型质量主要与扫描激光参数、扫描路径策略有关。为降低SLM成型工件的位移偏差、内部等效应力以及成型表面的粗糙度,首先通过ANSYS Additive软件进行热应变仿真,研究在水平排列熔融和上下层交叠熔融两种情况下零件的应力分布和几何尺寸位移。结果表明,通过上下层交叠熔融的尺寸位移变形和内部应力均有所减小。然后在热应变仿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小区域上下层二次交叠熔融的扫描策略,在SLM机器上采用316L不锈钢粉末进行小区域样件成型实验,结果表明能获得满足要求的成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扫描路径 上下层交叠熔融 应力分布 几何位移
下载PDF
n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非线性k点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颖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CSCD 2001年第3期285-290,共6页
利用格林函数和上下解方法讨论了 n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之几类具有非线性
关键词 N阶常微分方程 格林函数 非线性 k点边值问题 存在性 上解 下解
下载PDF
含有导数项的四阶非线性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7
作者 刘旭 胡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4-7,共4页
讨论了含导数项的四阶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u(4)(t)=f(t,u,u′,u″), t∈[0,1],u(0)=u′(1)=u″(0)=u (1)=0解的存在性,其中f(t,u,v,w):[0,1]×R×R×RR为Carath啨odory函数.通过上下解方法获得了解的存在性结果.
关键词 四阶边值问题 弱极值原理 二阶积分微分方程 上下解方法
下载PDF
广义变分不等式和广义拟变分不等式Ⅱ(英文)
8
作者 丁协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6-14,共9页
利用 Ding-Tan 得到的一个很一般的极小极大不等式,作者证明了两个变分不等式,改进了 Ding-Tan,Tan,和 Browder 的相应结果.由应用 Himmelberg 的不动点定理,也证明了两个广义拟变分不等式,改进了 Ding-Tan 的结果和在更弱的假设和更一... 利用 Ding-Tan 得到的一个很一般的极小极大不等式,作者证明了两个变分不等式,改进了 Ding-Tan,Tan,和 Browder 的相应结果.由应用 Himmelberg 的不动点定理,也证明了两个广义拟变分不等式,改进了 Ding-Tan 的结果和在更弱的假设和更一般的设置下推广了 Shib-Tan 的相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矢量空间 极小极大不等式 广义变分不等式 广义拟变分不等式 下半连续 上半连续 凸函数 凹数 单调 不动点定理
下载PDF
Ductile deformation within Upper Himalaya Crystalline Sequence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in Nyalam area,Southern Tibet 被引量:20
9
作者 LIU XiaoBing LIU XiaoHan +4 位作者 LELOUP P.H. MAHEO G. PAQUETTE J.L. ZHANG XinGang ZHOU Xue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6期3469-3481,共13页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STDS) is a flat normal fault that separates the Upper Himalaya Crystalline Sequence(UHCS) below from the Tethyan Sedimentary Sequence(TSS) above.Timing of deformations related to the ...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STDS) is a flat normal fault that separates the Upper Himalaya Crystalline Sequence(UHCS) below from the Tethyan Sedimentary Sequence(TSS) above.Timing of deformations related to the STD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 collision zone.The Nyalam detachment(ND)(~86°E) locates in the middle portion of STDS(81°-89°E).Dating of deformed leucocratic dykes that are most probably syntectonic at different depth beneath the ND,allow us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deformation.(1) Dyke T11N37 located ~3500 m structurally below the ND emplaced at 27.4± 0.2 Ma;(2) Dyke T11N32 located ~1400 m structurally below the ND emplaced at 22.0±0.3 Ma;(3) T11N25 located within the top to the north STD shear zone,~150 m structurally below the ND,emplaced at 17.1±0.2 Ma.Combining ND footwall cooling history and T11N25 deformation temperature,we indicate a probable onset of top to the north deformation at ~16 Ma at this location.These results show an upward younging of the probable timing of onset of the deformation at different structural distance below the ND.We then propose a new model for deformation migration below the ND with deformation starting by pure shear deformation at depth prior to ~27.5 Ma that migrates upward at a rate of ~ 0.3 mm/a until ~18 Ma when deformation switches to top to the north shearing in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hear zone(STDsz).As deformation on the ND stops at 14-13 Ma this would imply that significant top to the North motion would be limited to less than 5 Ma and would jeopardize the importance of lower channel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带 塑性变形 聂拉木地区 西藏南部 地质意义 序列 结晶 藏南拆离系
原文传递
有环本原有向图的第 k重上指数
10
作者 王宪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31-32,共2页
证明了有环 n阶本原有向图的第 k重上指数集为 {1 ,2 ,… ,2 n-k-1 }
关键词 本原有向图 第k重上指数 有向通道 局部指数 强连通 顶点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安南坝地区镁铁质麻粒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2
11
作者 辜平阳 徐学义 +5 位作者 何世平 陈锐明 庄玉军 赵慧博 查方勇 郭亚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1-823,共13页
甘肃阿克塞县安南坝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新太古代米兰岩群和TTG片麻岩中。岩石主要由斜长石(Pl)+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角闪石(Amp)+磁铁矿(Mt)等组成。安南坝镁铁质麻粒岩中Ti、P、Nb、Ta、Th、Hf、Sr及REE等... 甘肃阿克塞县安南坝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新太古代米兰岩群和TTG片麻岩中。岩石主要由斜长石(Pl)+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角闪石(Amp)+磁铁矿(Mt)等组成。安南坝镁铁质麻粒岩中Ti、P、Nb、Ta、Th、Hf、Sr及REE等元素与Zr相关性较好,表明其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原岩属于拉斑玄武质岩系列,Si O_2、Ti O_2、Al_2O_3、P_2O_5含量相对较低,Ca O、Mg O含量相对较高。Mg~#值为41.52~43.09,低于原生玄武质岩石的Mg~#值,Fe_2O_3~T、Mg O、Ca O与Si O_2含量呈负相关性,指示原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辉石、角闪石等镁铁质矿物的分异结晶作用。镁铁质麻粒岩∑REE较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弱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Eu/Eu~*=0.91~1.01)。岩石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显生宙典型岛弧玄武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镁铁质麻粒岩原岩源自富集地幔,并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安南坝镁铁质麻粒岩原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在俯冲作用机制下,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使地幔楔发生富集,形成富集地幔,随着(弧后)伸展作用的加强,进一步诱发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最终岩浆就位形成辉长岩或辉绿岩脉,后期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下变质为镁铁质麻粒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麻粒岩 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安南坝地区 塔里木东南缘
下载PDF
基于次生震相的汤加-斐济地区上地幔间断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冉 李国辉 +1 位作者 崔辉辉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89-2099,共11页
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和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并对理解地球内部对流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是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和日本Hi-net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以来发生在汤加-斐济地区、震源深度介于270-60... 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和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并对理解地球内部对流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是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和日本Hi-net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以来发生在汤加-斐济地区、震源深度介于270-600km且体波震级Mb介于5-7之间的3个地震的宽频带/短周期波形资料.对这些波形资料按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两个标准分区,并分别进行N次根倾斜叠加处理,最后绘制了分辨率较高的叠加灰度图.通过慢度差和时差对比,提取来自上地幔间断面反射转换的sdP、pdP震相和透射转换的SdP震相,最终得到上地幔不同间断面转换点的深度以及位置.据此,发现位于汤加-斐济地区东南部的410km间断面深度上升了约20km,在俯冲拐弯的北部区域,该间断面靠俯冲板块一侧也出现了上升现象,上升约13-27km,而离俯冲板块较远区域该间断面却出现了下降现象,最大下降深度约12km,表明汤加地区的410km间断面非常复杂,不仅受到冷的俯冲板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俯冲板片脱水或其他挥发分的影响.总体而言,660km间断面深度在汤加-斐济地区北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最深可达47km,并存在双重下陷现象,且越靠近汤加海沟,其下降的深度越大,表明汤加地区660km间断面确实受到太平洋板片深俯冲的影响;本文还发现,在汤加地区的东南部存在300km间断面,其深度变化为280-297km,其可能由来自于洋中脊玄武岩组成的洋壳残余中的榴辉岩物质,在板片向下俯冲过程中滞留所形成的残余,而且认为其为斜方辉石到高压相单斜辉石的相变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结构 N次根倾斜叠加 中国数字测震台网 日本Hi-net台网 汤加-斐济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