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金翅岭金矿成矿构造及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高建伟 李英康 +4 位作者 赵国春 李宏星 李秋叶 姚聿涛 米胜信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金翅岭金矿位于胶东西北部招远-莱州的中部,为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查明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该矿床控矿断裂大致经历三期活动:成矿前构造应力场为... 金翅岭金矿位于胶东西北部招远-莱州的中部,为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查明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该矿床控矿断裂大致经历三期活动:成矿前构造应力场为NW-SE向挤压,成矿期为NE-SW向挤压,成矿后为NW-SE向挤压;成矿作用发生在构造应力场从NW-SE挤压到NE-SW向挤压转换时期。正是由于构造应力场转化使得控矿断裂开启,才导致成矿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石英脉型金矿 金翅岭金矿 山东招远
下载PDF
易门式大型铜矿床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2
2
作者 韩润生 刘丛强 +2 位作者 马德云 王红才 马更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0-213,共14页
针对金属矿床隐伏矿定位预测的关键问题 ,在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分支学术方向的基础上 ,以易门式大型铜矿床为例 ,从成矿地质背景、矿田构造、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应力场等方面进行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 ,阐述在构造应力场控制下成矿... 针对金属矿床隐伏矿定位预测的关键问题 ,在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分支学术方向的基础上 ,以易门式大型铜矿床为例 ,从成矿地质背景、矿田构造、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应力场等方面进行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 ,阐述在构造应力场控制下成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规律。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反映矿体的原生晕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受构造控制 ,其分带特征可指示成矿流体的流向 ,并提供矿床成因和隐伏矿 (化 )体相对埋深的信息。构造应力场的控矿特征主要表现在 :构造应力场导致控矿构造的形成 ,并驱动成矿流体的运移 ;构造应力场控制了成矿能量场 ;应力和能量的高值集中区分布特点可反映某些构造型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 ,概括隐伏矿成矿预测准则 ,据此提出若干重点找矿靶区和靶位 ,其中部分靶区得到工程验证 ,表明构造成矿动力学方法对隐伏矿定位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构造成矿动力学 成矿地质背景 构造地球化学 构造应力场 成矿流体 找矿方向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成矿构造和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高建伟 赵国春 +5 位作者 毛小红 滕超 董汉文 李胜荣 宋玉波 刘振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9-1107,共9页
金青顶金矿位于胶东东部牟平—乳山金成矿带的中部,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和古应力差值估算结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断裂经历了3期活动,即在成矿前... 金青顶金矿位于胶东东部牟平—乳山金成矿带的中部,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和古应力差值估算结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断裂经历了3期活动,即在成矿前为左行压扭,在成矿期—煌斑岩脉侵入为右行张扭,在成矿后为左行压扭;成矿作用发生在构造应力场转换时期。通过对该矿床成矿演化机理的探讨,说明成矿受到构造应力场方向、断裂的运动方向和断裂面的性质等多个因素制约,是多个构造要素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石英脉型金矿 金青顶金矿 山东乳山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110
4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0-781,共12页
系统研究了1918~2006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15个M4.6以上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中国大陆地壳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结果.探讨了大陆应力场的结构,以及周围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应力场影响作用范围... 系统研究了1918~2006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15个M4.6以上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中国大陆地壳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结果.探讨了大陆应力场的结构,以及周围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应力场影响作用范围及其界线.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又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至琉球海沟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的方位为170°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映出,该区地震发生为NE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结果.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强烈的挤压应力,控制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乃至延伸到天山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20°~40°,形成了近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大量逆断层型强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和西部周缘地区以及天山等地区.本文结果表明,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的地区.证明了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发生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的同时,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近东西向的扩张运动.根据本文最新结果,得到了华北、华南块体之间地壳区域应力场的控制边界线,发现该分界线与大地构造、岩石圈板块构造图等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大别及其以东地区,该分界线向东南偏转,在沿海的温州附近转向东,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台湾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挤压边界,来自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应力控制了从台湾纵谷、华南块体,直到中国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应力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还表明,南北地震带南段西侧其P轴大约为NNE方向,与青藏高原的P轴方位一致.南北地震带南段东侧其P轴大约为NWW方向,与华南块体的P轴方位一致.因此,将中国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的南北地震带南段是印度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在中国大陆内部影响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49
5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75-285,共11页
本文系统解析并分析了1931年8月-2005年10月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发生的905个震级M4.5-8.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北北东或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控制了青藏... 本文系统解析并分析了1931年8月-2005年10月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发生的905个震级M4.5-8.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北北东或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控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岩石圈应力场。从喜马拉雅到贝加尔湖以南包括中国西部的广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的水平分量位于近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特别是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其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地区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属于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表现出周缘地区的水平挤压应力更为强势。应力场特征充分表明, 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受到强烈挤压应力场控制的同时,有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近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应力控制着该区的岩石圈应力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大体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且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研究青藏高原存在挤压应力场与引张应力场及其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发展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被引量:28
6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82-792,共11页
笔者系统分析了1918—2005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30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岩石圈应力场构造分区,首次得到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数字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应力场的区域特征、探讨... 笔者系统分析了1918—2005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30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岩石圈应力场构造分区,首次得到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数字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应力场的区域特征、探讨了其动力学来源以及构造运动特征。总体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岩石圈应力场和构造运动可以归结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大陆板内区域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强烈的挤压应力,控制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中国西部乃至延伸到天山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方位位于20~40°,形成了近NE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大量逆断层型强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和西部周缘地区,以及天山等地区。而多数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的地区,断层位错的水平分量位于近东西方向。表明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发生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的同时,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近东西向的扩张运动。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又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反映出该区地震的发生大体为NE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结果。台湾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挤压边界。来自北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应力控制了从台湾纵谷、华南块体,直到中国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应力场。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还表明,将中国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的中国南北地震带是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在中国大陆内部影响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岩石圈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山东招远市前孙家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 被引量:19
7
作者 钱建平 孙涛 +1 位作者 陈宏毅 王自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9,共10页
通过对前孙家金矿矿区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可知,本区控矿构造型式为成矿前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系统中构造透镜体四周的环边式"X"型断裂,控矿构造具有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的优选性,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表现为左旋斜滑运动,主断裂... 通过对前孙家金矿矿区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可知,本区控矿构造型式为成矿前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系统中构造透镜体四周的环边式"X"型断裂,控矿构造具有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的优选性,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表现为左旋斜滑运动,主断裂带上的南西向侧伏构造控制了矿体延深。矿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g、As、Co、Mo、Sn。构造地球化学高值带具有与矿体侧伏方向的一致性。根据控矿构造型式、矿体产出规律、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数值模拟以及Au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和成矿因子得分等值线图等方面成果综合分析,提出矿区下一步找矿有利地段有三处:4号脉的南西深部、2号脉的南西深部和新1号脉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型式 构造控矿规律成矿期构造应力场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金矿
下载PDF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强震带形成机制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蒋良文 王士天 +1 位作者 李渝生 王运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217-222,共6页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强震带 构造应力场 “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
下载PDF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牛浩 尚林伟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9-91,共3页
平顶山矿区东部,地质构造复杂,煤岩动力灾害严重,通过矿区地质资料,分析了矿区地质构造运动。根据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矿区所属的应力场类型,总结了矿区东部地应力分布规律,讨论了地应力与矿区构造运动的关系。
关键词 地应力 构造运动 分布规律 应力场类型
下载PDF
招远金华山金矿区成矿构造分析及找矿方向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建平 王自国 +1 位作者 孙涛 陈宏毅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4,25,共7页
通过对井下现场调查、构造编图和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等方面的成果综合分析,提出金华山金矿区控矿构造型式为前孙家—洼孙家主断裂及其平行次级断裂所夹的雁行张裂带。矿区构造控矿规律表现为:构造与矿化具有垂向上的分层性,构... 通过对井下现场调查、构造编图和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等方面的成果综合分析,提出金华山金矿区控矿构造型式为前孙家—洼孙家主断裂及其平行次级断裂所夹的雁行张裂带。矿区构造控矿规律表现为:构造与矿化具有垂向上的分层性,构造张开中心与矿化富集中心具有一致性、成矿构造方位具有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的优选性、矿体总体产状的南东倾和南西侧伏的规律以及脉岩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等。在此基础上对本区下一步的找矿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构造分析 控矿构造型式 构造控矿规律 成矿期构造应力场 金华山金矿区
下载PDF
铜陵地区铜矿床分布特征及矿体就位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储国正 陈玉屾 《安徽地质》 1993年第1期49-5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铜陵地区的铜官山~戴家汇构造-岩浆带上多个矿田的研究,发现该区矽卡岩型铜矿的赋存部位自西向东呈横向迁移。而各个矿田内主矿体又有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作逆时针旋转迁移的就位趋势,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普查找矿... 本文通过对铜陵地区的铜官山~戴家汇构造-岩浆带上多个矿田的研究,发现该区矽卡岩型铜矿的赋存部位自西向东呈横向迁移。而各个矿田内主矿体又有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作逆时针旋转迁移的就位趋势,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普查找矿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铜矿 横向迁移 旋转迁移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滇缅活动地块构造应力场研究
12
作者 白仙富 戴雨芡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6,共17页
本文收集了1976—2017年滇缅活动地块98个MW 4.8—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①滇缅活动地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10—30km,90%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结... 本文收集了1976—2017年滇缅活动地块98个MW 4.8—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①滇缅活动地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10—30km,90%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结合研究区统计时段内地震震源深度、优势度、众数等参数,推断滇缅活动地块及周边震源深度的下界为30km,脆性多震层位于10—30km,且主要位于15km附近;②滇缅活动块体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性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缅活动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③滇缅活动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明显受周边板块作用的控制,活动地块内部由于构造格局及其运动的差异,应力状态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根据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可以将滇缅活动地块初步分为3个应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缅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解 地震类型 构造应力场 分区
下载PDF
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的影响
13
作者 蒲晓虹 乔建平 《内陆地震》 199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通过对四川地区近百次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强震的发震机制与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四川 断裂 类型 地震
下载PDF
460铀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14
14
作者 任之鹤 万天丰 《铀矿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4-158,共5页
460矿床为一个大型斑岩型铀-钼矿床。晚侏罗世近东西向分布的火山岩系为铀元素的预富集打下了基础。白垩纪流纹斑岩为其主要的成矿母岩,可能为NE向展布。早第三纪末期的热液活动使铀进一步富集成矿,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矿体呈... 460矿床为一个大型斑岩型铀-钼矿床。晚侏罗世近东西向分布的火山岩系为铀元素的预富集打下了基础。白垩纪流纹斑岩为其主要的成矿母岩,可能为NE向展布。早第三纪末期的热液活动使铀进一步富集成矿,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矿体呈NW走向。晚第三纪的表生淋积作用,使矿体上部近地表处形成次生富集带。基于上述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此类矿床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成矿构造 构造背景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伊利石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大千 于介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17-2022,共6页
内蒙古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主要是一套泥质岩石,其详细深入的矿物学工作尚不多见。本文利用JSM-6700F场发射电镜及INCA能谱仪,探讨了伊利石在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行为。采用D/max-2500 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伊利石的结晶度、多型和... 内蒙古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主要是一套泥质岩石,其详细深入的矿物学工作尚不多见。本文利用JSM-6700F场发射电镜及INCA能谱仪,探讨了伊利石在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行为。采用D/max-2500 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伊利石的结晶度、多型和b_0值。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8~0.77,除去构造应力对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值的影响,研究区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应>0.34,反映晚古生代地层主体属于晚期成岩带和低级近变质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分三种类型,分别是1M_d型、1M_d+2M_1混合型和2M_1型,是晚期成岩带和低级近变质带的产物。伊利石(白云母)b_0值变化于8.9892A~9.0404A之间,b_0平均值9.0196A,属中压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东北地区 上古生界 伊利石 Upper PALEOZOIC Study ILLITE crystallinit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结晶度 近变质带 tectonic stress Late PALEOZOIC Inner Mongolia field emission 成岩带 白云母 type 射线衍射仪 极低级变质 古生代地层
下载PDF
贵州晴隆碧痕营穹窿节理特征及应力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洪富 赵丹 +2 位作者 王钧 黄勇灵 姬胜源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4-49,共6页
通过碧痕营穹窿内220余条节理的观察、统计、分析,该区发育NWW-SEE与NNW-SSE至近SN向、NNE-SSW向与近SN向、NNE-SSW向与近EW向及NNW-SSE至近SN向与NNE向等四套共轭X节理。在此基础上对节理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 通过碧痕营穹窿内220余条节理的观察、统计、分析,该区发育NWW-SEE与NNW-SSE至近SN向、NNE-SSW向与近SN向、NNE-SSW向与近EW向及NNW-SSE至近SN向与NNE向等四套共轭X节理。在此基础上对节理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能发生了NW-SE、NWW-SEE、NE-SW及NNE-SSW向四次应力作用,其中NW-SE向、NWW-SEE向为两期主要应力场,NNE-SSW向和NE-SW向可能为后期局部应力场。根据应力场演化分析,近EW向右行走滑断层形成时,它指示的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当近EW向和NE向右行走滑断层连接过程中,研究区从走滑背景转化为转换挤压背景,这过程中主应力发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NWW-SEE向,在此应力场背景下,形成了轴向为NNE向的碧痕营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共轭节理 构造应力场 构造解释 碧痕营穹窿
下载PDF
鸡西煤盆地构造演化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欣 《黑龙江科学》 2016年第5期142-143,共2页
鸡西煤盆地为一中、新生代断(拗)型构造盆地,沉积了中、新生代两套含煤地层。通过对盆地沉积地层及构造特征分析,对盆地构造演化史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出鸡西煤盆地具有3次大型裂陷和5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关键词 盆地类型 裂陷期 构造演化 应力场分析
下载PDF
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在干河煤矿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振波 《江西煤炭科技》 2021年第1期66-69,73,共5页
为解决干河煤矿σHvh型构造应力场下2-2092巷在回采过程中超前影响段变形严重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水力压裂钻孔的最优布置参数为倾角50°、方位角90°、孔深40.5 m、孔距800 mm。在2-2092巷道内应用该钻孔布置参数进行水... 为解决干河煤矿σHvh型构造应力场下2-2092巷在回采过程中超前影响段变形严重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水力压裂钻孔的最优布置参数为倾角50°、方位角90°、孔深40.5 m、孔距800 mm。在2-2092巷道内应用该钻孔布置参数进行水力压裂切顶卸压试验研究后发现:水力压裂段较非压裂段的底鼓量、顶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的降幅高达59.4%、51.2%和38.9%,巷道在回采过程中超前影响段的围岩变形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巷道不再需要起底和维护,水力压裂超前卸压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σhvh型构造应力场 水力压裂 切顶卸压 围岩变形量
下载PDF
粤东桃源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
19
作者 孙中瑞 李伟林 +2 位作者 彭渤洋 李海东 尹征平 《矿产勘查》 2019年第8期1899-1906,共8页
利用节理构造、擦痕滑动矢量反演法等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结合区内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系统分析了桃源地区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向和期次,进行构造应力场期次的划分,推测区内由早至晚经历了近SN向挤压、近EW向挤压、近EW向拉张、NW-SE... 利用节理构造、擦痕滑动矢量反演法等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结合区内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系统分析了桃源地区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向和期次,进行构造应力场期次的划分,推测区内由早至晚经历了近SN向挤压、近EW向挤压、近EW向拉张、NW-SE向的挤压、NW-SE向拉张等主要构造应力作用。初步探讨了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铀富集成矿的有利构造部位。认为区内的NEE、NWW向断裂为近EW向挤压应力产生的一组共轭断裂,具有相似的成矿潜力。前人探索较少的NWW向断裂,为下步找矿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源地区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场 铀成矿 花岗岩型铀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