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A诱导大鼠基底核Ach降低及τ蛋白过度磷酸化 被引量:4
1
作者 田青 张蕲 +1 位作者 王群 王建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4-96,共3页
研究了磷酸酯酶 (proteinphosphatase ,PP)对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 .将PP抑制剂岗田酸 (okadaicacid ,OA)注入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 ,并经免疫印迹检测τ(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经微渗透结合HLPC检测Ach、经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 研究了磷酸酯酶 (proteinphosphatase ,PP)对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 .将PP抑制剂岗田酸 (okadaicacid ,OA)注入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 ,并经免疫印迹检测τ(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经微渗透结合HLPC检测Ach、经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 .结果发现 ,Meynert基底核注射OA后 ,Ach水平降低 ,τ蛋白在Ser 198/Ser 199/Ser 2 0 2 ,Ser 396 /Ser 4 0 4位点发生过度磷酸化 ,并伴有大鼠空间记忆障碍 .本研究结果提示PP活性降低可能参与了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 ,在A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 岗田酸 τ蛋白 磷酸化
下载PDF
急性吗啡暴露对大鼠前额叶皮质τ蛋白磷酸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付宁 曹铭辉 +3 位作者 梁建军 纪风涛 吴强 刘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吗啡暴露对大鼠前额叶皮质τ蛋白磷酸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急性吗啡暴露组(M组)和对照组(C组)。M组单次腹腔注射吗啡(30 mg/kg),C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2 h和24 h分别断头处死10只大... 目的探讨急性吗啡暴露对大鼠前额叶皮质τ蛋白磷酸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急性吗啡暴露组(M组)和对照组(C组)。M组单次腹腔注射吗啡(30 mg/kg),C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2 h和24 h分别断头处死10只大鼠,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τ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后处死的大鼠于注射后2、4及24 h分别行水迷宫实验。结果M组注射后2 h时平台寻找时间显著长于C组(P<0.01)。M组大鼠前额叶皮质τ蛋白Ser396和Thr23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于注射后2 h时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急性吗啡暴露可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可逆性减退,前额叶皮质τ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与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τ蛋白 吗啡 磷酸化
下载PDF
τ蛋白磷酸化位点与其促微管组装及与微管结合活性的体外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建枝 魏泽兰 +2 位作者 王群 Inge Grundke-Iqbal KhalidIqbal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探讨 Alzheimer病 (AD) τ蛋白异常磷酸化位点与其促微管组装及与微管结合活性抑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和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制备重组 τ蛋白及 τ蛋白的体外磷酸化 ,以 Fe Cl3亲和柱分离纯化 32 Pτ肽 ,手工 Edman降解... 目的 探讨 Alzheimer病 (AD) τ蛋白异常磷酸化位点与其促微管组装及与微管结合活性抑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和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制备重组 τ蛋白及 τ蛋白的体外磷酸化 ,以 Fe Cl3亲和柱分离纯化 32 Pτ肽 ,手工 Edman降解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鉴定 32 Pτ肽磷酸氨基酸位点。结果  (1)酪蛋白激酶 - 1(CK- 1)、c AMP依赖性蛋白激酶 (PKA )和糖元合成酶激酶 - 3(GSK- 3)的磷酸化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抑制τ蛋白的功能 ,CK - 1或 PKA的预处理可明显增强 GSK - 3对τ促微管组装活性的抑制 ,其中 PKA加 GSK- 3的抑制作用最强。 (2 )单纯GSK- 3磷酸化τ蛋白的位点为 :苏氨酸 (Thr) - 181,丝氨酸 (Ser) - 184,Ser- 2 6 2 ,Ser- 35 6和 Ser- 40 0 ,而 GSK- 3对PKA预处理τ蛋白的磷酸化位点为 :Ser- 195 ,Ser- 198,Ser- 199,Ser- 2 0 2 ,Ser- 2 35 ,Ser- 2 6 2 ,Ser- 35 6 ,Ser- 40 4,Thr-2 0 5和 Thr- 2 31。其中 Ser- 198,Ser- 199,Ser- 2 0 2 ,Thr- 2 0 5 ,Thr- 2 31,Ser- 2 35 ,Ser- 2 6 2 ,Ser- 40 0和 Ser- 40 4为 AD患者τ蛋白异常磷酸化位点。此外 ,Ser- 2 6 2磷酸化仅轻度抑制τ蛋白活性 ,而 Ser- 198,Ser- 199,Ser- 2 0 2 ,Thr- 2 31,Ser- 2 35 ,Ser- 40 0和 Ser-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τ蛋白磷酸化 蛋白激酶 早老性痴呆 微管结合
下载PDF
蛋白激酶对τ蛋白阿尔茨海默样磷酸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建枝 王群 吴琼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3-375,共3页
微管相关蛋白τ的异常磷酸化是阿尔茨海默病( A D) 神经原纤维退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 酪蛋白激酶1 ( C K1) ,c A M P 依赖性蛋白激酶( P K A) 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 ( G S K3) 均可不同程度... 微管相关蛋白τ的异常磷酸化是阿尔茨海默病( A D) 神经原纤维退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 酪蛋白激酶1 ( C K1) ,c A M P 依赖性蛋白激酶( P K A) 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 ( G S K3) 均可不同程度催化重组τ蛋白发生磷酸化, 从而不同程度抑制τ蛋白促微管组装的生物学功能. 如果先将τ蛋白与 P K A 预温2 h 后再和 G S K3温育, 则发现τ蛋白磷酸化程度比单纯用 G S K3 处理显著增高, 生物学活性则显著降低, 电镜检测几乎看不见微管形成. 结果提示: P K A 和 G S K3 在τ蛋白的 A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 阿尔茨海默病 τ蛋白 异常磷酸化
下载PDF
毁损Meynert基底核造成的大脑皮层及海马β-淀粉样蛋白和τ蛋白的增加:行为学和形态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琳 乔健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0,共7页
通过毁损Wistar大鼠Mevnert基底核建立Alzheimer's病动物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行为变化,用β-淀粉样蛋白(β-AP)和τ蛋白疫细胞化学技术反应脑切片.用图象分析系统测算海马及皮层阳性神经无数目/μm2,以评价毁损胆... 通过毁损Wistar大鼠Mevnert基底核建立Alzheimer's病动物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行为变化,用β-淀粉样蛋白(β-AP)和τ蛋白疫细胞化学技术反应脑切片.用图象分析系统测算海马及皮层阳性神经无数目/μm2,以评价毁损胆碱能神经与Alzheimer's时特殊蛋白β-AP及τ蛋白的关系。结果显示,毁损Meynert基底核大鼠寻找逃避平台的时间延长,模型动物脑新皮层及海马的β-AP及τ蛋白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此变化在毁损Meynert基底核9~10个月动物比毁损3~4个月动物更为显著。本研究证明:胆硷能系统受损导致脑皮层及海马的β-AP及τ蛋白过度表达,可能是散发性Alzheimer's病的重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τ蛋白 大脑皮质 海马 老年性痴呆
下载PDF
糖原合成酶激酶-3对τ蛋白磷酸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枝 吴琼莉 +2 位作者 I.GRUNDKEIQBAL A.SMITH K.IQBAL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89-592,共4页
糖原合成酶激酶3( G S K3)在 30℃与 τ蛋白保温 4 h 可催化 17±04 m ol磷酸参入 1 m olτ蛋白 将磷酸化的 τ蛋白经胰蛋白酶消化, Fe Cl3 亲和柱分离及 C18反相高压液相层析纯化后,... 糖原合成酶激酶3( G S K3)在 30℃与 τ蛋白保温 4 h 可催化 17±04 m ol磷酸参入 1 m olτ蛋白 将磷酸化的 τ蛋白经胰蛋白酶消化, Fe Cl3 亲和柱分离及 C18反相高压液相层析纯化后,再用高压电泳,手工 Edm an 降解及自动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检测技术,对其磷酸化位点进行鉴定 结果发现: G S K3 可使 τ蛋白 Thr181, Ser184, Ser262, Ser356 和 Ser400 发生磷酸化 其中 Ser262 和 Ser400 为 Alzheim er 病( A D)τ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位点根据上述磷酸化作用仅轻度抑制τ蛋白生物学活性,推测: A D τ蛋白 Ser262 和 Ser400 的磷酸化可能不是决定其生物功能的关键性位点,单纯 G S K3 不能复制 A D 样 τ蛋白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合成酶激酶 τ蛋白 异常磷酸化 老年性痴呆
下载PDF
体外培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AP2及τ蛋白mRNA的表达
7
作者 鄢文海 许烜慧 +4 位作者 许燕 刘计荣 曹孟德 韩雪飞 邢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培养前后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τ蛋白mRNA的表达。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MNCs,分组培养。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组加入EGF和bFGF,终浓度均为20μg/L,每3d半量换液1次,共14d。倒置...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培养前后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τ蛋白mRNA的表达。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MNCs,分组培养。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组加入EGF和bFGF,终浓度均为20μg/L,每3d半量换液1次,共14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RT-PCR法检测脐血MNCs培养前后τ蛋白及MAP2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前,脐血MNCs胞体小呈圆形。培养后细胞因子组细胞胞体较大,有粗长突起形成,类似神经元;对照组细胞胞体较小,突起较短、较细,形似星形细胞。培养前脐血MNCsτ蛋白mRNA阴性表达,而MAP2mRNA表达阳性;培养后2者均表达阳性,且细胞因子组2者阳性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血MNCs表达MAP2mRNA,经培养后同时表达τ蛋白mRNA,细胞因子能增强2者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细胞 细胞因子 τ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2
下载PDF
移植修复脑功能损害种子细胞源研究:τ蛋白mRNA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英文)
8
作者 鄢文海 曹孟德 +4 位作者 王建枝 刘计荣 龚光明 许燕 邢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420-5421,i004,共3页
背景: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源以移植修复不同原因所致脑功能损害,但能否表达神经元另一重要特有分子τ蛋白?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前后及细胞因子诱导作用下,τ蛋白mRNA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 背景: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源以移植修复不同原因所致脑功能损害,但能否表达神经元另一重要特有分子τ蛋白?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前后及细胞因子诱导作用下,τ蛋白mRNA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采集健康新生儿脐血8份,每份80mL。干预: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②τ蛋白mRNA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培养前,脐血单个核细胞胞体小呈圆形,培养后EGF+bFGF组细胞胞体较大,有粗长突起形成,未加细胞因子所培养细胞胞体较小,突起较短、较细,形似星形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未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τ蛋白mRNA呈阴性而MAP2mRNA表达阳性,培养后二者均表达阳性,在EGF+bFGF作用下,阳性表达更明显。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表达MAP2mRNA,经培养后同时表达τ蛋白mRNA,细胞因子能增强这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修复 脑功能损害 种子细胞源 τ蛋白 MRNA 脐血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血清τ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揭波盛 张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血清中τ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136例TBI患者(观察组)损伤后1d、3d、5d、7d的血清τ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分...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血清中τ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136例TBI患者(观察组)损伤后1d、3d、5d、7d的血清τ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分析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血清τ蛋白和GFA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5.14,均P<0.05);观察组内重型亚组各时间点血清τ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型亚组和轻型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4.21,均P<0.05);中型亚组各时间点血清τ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4.04,均P<0.05);TBI后1天的血清τ蛋白水平与1天、3天GCS和6个月GOS呈负相关(r=-0.31、-0.88、-0.79,均P<0.05)。结论血清τ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TBI早期病情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τ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颅脑损伤
下载PDF
神经元τ蛋白过度磷酸化时14-3-3ξ的变化
10
作者 李晓鹏 田青 +1 位作者 杨细飞 王建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7-99,共3页
为探讨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时神经元内 14 3 3ξ蛋白含量的变化 ,采用GF 10 92 0 3X和wortmannin联合注射大鼠侧脑室 ,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τ蛋白发生过度磷酸化 ,同时观察 14 3 3ξ蛋白含量的改变 .结果显示 :GF 10 92 0 3X和wortma... 为探讨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时神经元内 14 3 3ξ蛋白含量的变化 ,采用GF 10 92 0 3X和wortmannin联合注射大鼠侧脑室 ,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τ蛋白发生过度磷酸化 ,同时观察 14 3 3ξ蛋白含量的改变 .结果显示 :GF 10 92 0 3X和wortmannin诱导了海马CA3区神经元τ蛋白在Ser396 / 4 0 4位点的过度磷酸化 ,同时14 3 3ξ蛋白的含量显著增高 .这些结果提示τ蛋白过度磷酸化与抗凋亡蛋白 14 3 3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蛋白 τ蛋白 磷酸化
下载PDF
τ蛋白、β淀粉样蛋白、视锥蛋白样蛋白-1与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穆斌 李艳丽 +2 位作者 王杰 胡金雅 孙志华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827-1830,共4页
目的探讨τ蛋白、β淀粉样蛋白(β-AP)、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与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7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的老年AD病人100例(AD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7例痴呆,53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目的探讨τ蛋白、β淀粉样蛋白(β-AP)、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与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7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的老年AD病人100例(AD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7例痴呆,53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病人;同时选取该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τ蛋白、β-AP、VILIP-1水平并比较,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τ蛋白、β-AP、VILIP-1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关系。结果AD组血清τ蛋白、β-AP、VILIP-1分别为(24.40±5.55)pg/L、(210.22±44.43)ng/L和(8.11±1.82)ng/L,高于对照组(19.01±5.03)pg/L、(130.32±32.15)ng/L和(3.02±0.95)ng/L(P<0.05);AD病人中有47例为AD痴呆;AD痴呆病人MMSE评分低于MCI病人(P<0.05);AD痴呆病人血清τ蛋白、β-AP、VILIP-1分别为(27.82±3.82)pg/L、(240.38±37.32)ng/L和(10.01±1.90)ng/L,高于MCI病人(21.37±4.10)pg/L、(183.47±44.19)ng/L和(6.43±1.44)ng/L(P<0.05);血清τ蛋白、β-AP、VILIP-1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54、−0.33、−0.51,P<0.05)。结论AD病人血清τ蛋白、β-AP、VILIP-1水平升高,与病人认知功能障碍呈负相关,可能在病人认知功能判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τ蛋白 Β淀粉样蛋白 视锥蛋白蛋白-1 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人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田 贾玮娟 +1 位作者 王弯弯 王弘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2-590,共9页
目的研究和建立一种从天然产物中高效筛选14-3-3τ蛋白抑制剂的方法,并初步探讨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与14-3-3τ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对天然产物中具有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 目的研究和建立一种从天然产物中高效筛选14-3-3τ蛋白抑制剂的方法,并初步探讨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与14-3-3τ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对天然产物中具有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作用位点的预测,进而选择主要的结合位点,使用氨基酸定点突变体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结果从82个备选天然产物中筛选出了17个不同类别的具有潜在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并通过SPR实验验证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合活性;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它们与14-3-3τ蛋白的结合位点主要为Arg56、Arg127和Tyr128,并使用3个14-3-3τ蛋白定点突变体R56A、R127A和Y128A,证明了其中5个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与此3位点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快速筛选天然产物中14-3-3τ小分子抑制剂,为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τ蛋白 流动注射荧光分析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分子对接 定点突变
下载PDF
人类τ蛋白聚集可通过升高T细胞内抗原1促进神经炎症
13
作者 刘侃玲 张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53-1160,共8页
目的:探讨人类τ蛋白(human tau protein,hTau)聚集促进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在C57小鼠海马组织过表达hTau以及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2a转染hTau质粒后,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RNA免疫沉淀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 目的:探讨人类τ蛋白(human tau protein,hTau)聚集促进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在C57小鼠海马组织过表达hTau以及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2a转染hTau质粒后,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RNA免疫沉淀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MAPK磷酸酶1(MAPK phosphatase 1,MKP1)及T细胞内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 1,TIA1)等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过表达hTau上调促炎因子和TIA1蛋白水平,下调MKP1蛋白水平并激活MAPK通路。用小干扰RNA敲减TIA1可抑制hTau聚集诱导的MKP1蛋白水平下降和MAPK通路的激活;过表达TIA1则恢复hTau诱导的MKP1蛋白水平下调、MAPK通路激活和炎症因子水平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TIA1通过结合MKP1 mRNA而降低MKP1 mRNA水平,导致其蛋白水平下降。结论:hTau聚集通过上调TIA1抑制MKP1表达,诱导MAPK通路激活并促进下游炎症因子产生和释放,从而导致神经炎症的发生,促进τ蛋白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τ蛋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 T细胞内抗原1 神经炎症
下载PDF
蛋白激酶的相互作用促进τ的阿尔茨海默样磷酸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建枝 GRUNDKEIQBALI SMITHAIQBALK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74-577,共4页
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 的预处理可显著增强糖原合成酶激酶3 (GSK3) 对τ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将磷酸化的τ蛋白经胰蛋白酶消化, FeCl3 亲和柱分离及C18 反相高压液相层析纯化后, 再用高压电泳, 手工E... 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 的预处理可显著增强糖原合成酶激酶3 (GSK3) 对τ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将磷酸化的τ蛋白经胰蛋白酶消化, FeCl3 亲和柱分离及C18 反相高压液相层析纯化后, 再用高压电泳, 手工Edman 降解及自动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技术, 对其磷酸化位点进行鉴定. 结果发现: GSK3 可使PKA 预处理的τ至少在丝氨酸(Ser) 195 , Ser198 , Ser199 , Ser202 , Ser235 , Ser262 , Ser356 , Ser404 , 苏氨酸( Thr) 205 和Thr231 等10 个位点发生磷酸化. 其中Ser198 , Ser199 , Ser202 , Ser235 , Ser262 , Ser404 , Thr205和Thr231 为Alzheimer 病(AD) τ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位点. 上述磷酸化作用高度抑制τ的生物学活性, 提示:ADτ的生物学功能的抑制与Ser198 , Ser199 , Ser202 , Ser235 , Ser262 , Thr205 和Thr231 的磷酸化密切相关, PKA 和GSK3 的相互作用可能在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τ蛋白 阿尔茨海默氏病 异常磷酸化 PKA GSK-3
下载PDF
靶向微RNA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锡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498,共14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异质性疾病。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2个核苷酸的短链非编码RNA,可特异性地从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AD患者的脑组织、脑脊液甚至血液中miRNA表达谱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研究证实miRNA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异质性疾病。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2个核苷酸的短链非编码RNA,可特异性地从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AD患者的脑组织、脑脊液甚至血液中miRNA表达谱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研究证实miRNA表达的改变能通过多种途径驱动AD的发生及发展。因此,靶向调控miRNA以纠正AD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异常表达,有望成为新兴的AD防治手段。以啮齿类动物AD模型为代表的研究表明,靶向miRNA可以阻断Aβ生成或降低其毒性、抑制τ蛋白的产生及其过度磷酸化、防止神经元凋亡和促进神经发生、维持突触和钙的稳态、舒缓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此外,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表明,采用miRNA细胞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在预防AD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啮齿类动物AD模型和人群干预实验为重点,主要围绕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从多个层面系统性阐述了miRNA在AD防治中的作用、分子机制和应用前景,以及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微RNA Β淀粉样蛋白 τ蛋白 神经炎症 神经发生 突触稳定性 综述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杨梦艳 周小涛 +1 位作者 张继川 陈艳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84-1890,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全世界的痴呆症患者数约为5 000万,每年新增的痴呆症人数约为1 000万,AD是痴呆症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AD患者占痴呆症患者的60%~80%^([1])。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全世界的痴呆症患者数约为5 000万,每年新增的痴呆症人数约为1 000万,AD是痴呆症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AD患者占痴呆症患者的60%~80%^([1])。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病理特征主要为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聚集成的淀粉样斑块沉积和τ蛋白(tau protein)过度磷酸化产生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τ蛋白 神经炎症
下载PDF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阿尔茨海默病名词(2019) 被引量:4
17
作者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19年第3期460-480,共21页
简介自2003年9月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成立以来,在顾方舟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启动了'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审定释义'项目... 简介自2003年9月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成立以来,在顾方舟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启动了'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审定释义'项目。在这种形势下,2005年年底,全国科技名词委启动了“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审定”项目,受其委托,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和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共同为此成立了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审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名词审定 帕金森病 淀粉样前体蛋白 τ蛋白 技术名词 审定委员会
下载PDF
家族性额颞叶痴呆与脑干泛素阳性神经元包涵体(法国)
18
作者 Bruni A.C. Kawarai T. +2 位作者 Spillantini M.G. J.-F. Foncin 李一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5期52-53,共2页
Introductio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s (FTD) were described a century ago on the macroscopic basis of frontal and/or temporal lobe atrophy. Progress in ne uro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Introductio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s (FTD) were described a century ago on the macroscopic basis of frontal and/or temporal lobe atrophy. Progress in ne uro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has since shown th at they are heterogeneous entities, encompassing many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si milar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 few, such as tauopathies due to mutations of the gene coding for tau protein (MAPτ .form a well-defined group. Definition and grouping of other types of FTD is still problematic. Material and method. We st udied a family where the mother and 4/8 children were affected with FTD. Clinica l presentation was typical of FTD. Onset was ill-defined with early (at age 40 years or less) personality changes. The clinical course was protracted (about 3 0 years). For a long period, the patients were able to live in the community in spite of obvious signs such as hyperorality and loss of verbal initiative; opera tive orientation as to place was preserved for a long time: a mute patient was s till able to drive. Signs of extrapyramidal or motoneuron involvement were not o bserved. Results. The genetic study failed to detect any mutation in MAPτ ; the lod score for flanking markers was positive but not significant. Biochemical st udy showed no qualitative abnormality in tau protein. Neuropathological study of one affected subject showed brain atrophy (962g), with elective frontal lobe in volvement. Cortical nerve cell loss was more marked in superficial layers and in frontal areas; glia was inconspicuous; pseudolaminar spongiosis was present in the more severely affected zones. No argentophilic “ Pick bodies” were seen; ubiquitin-positive, tau-negative round inclusions were present in the cytopl asm of fascia dentata neurones. “ Tangles” were mostly restricted to the ento rhinal cortex, partly correlated with tau immunoreactivity, but better with ubiq uitin immunoreactivity. Large, ovoid or reniform, moderately dense, spongy, gran ular or filamentous argentophilic cytoplasmic nerve cell inclusions were observe d. They were ubiquitin-positive, but did not react with other antibodies, part icularly anti-tau. They were present in swollen nerve cells in the deeper cort ical layers but were most conspicuous in the brain stem: in the magnocellular re ticular nuclei (e.g. nucleus centralis pontis), in the pes pontis, in the inferi or olive and in motor nuclei, especially in the trigeminal motor nucleus. They w ere not associated with nerve cell loss, atrophy nor pycnosis. Cerebellar relay nuclei neurones were swollen, and their cytoplasm contained argentophilic filame nts. Conclusion. In our opinion, “ ubiquitinopath” would be non-specific an d “ Motor Neuron Disease-Inclusion Dementia” (MNDID) would not be satisfact ory as a diagnosis for the present cases of FTD. Hopefully, progress in genetics may allow a causal, and thence definitive, class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叶痴呆 阳性神经元 包涵体 族性 泛素 人格改变 τ蛋白 三叉神经运动核 桥脑 起病时间
下载PDF
IN VITRO ANALYSIS OFτPHOSPHORYLATION SITES AND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19
作者 王建枝 王小川 +3 位作者 刘蓉 王群 Inge Grundke Iqbal Khalid Iqb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sites found in Alzheimer disease (AD) 蚲 and the inhibition of its biological activit y. Methods. Ultracentrifugation, chromatography, manual Edman degra...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sites found in Alzheimer disease (AD) 蚲 and the inhibition of its biological activit y. Methods. Ultracentrifugation, chromatography, manual Edman degradation and autos equenc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prepare and phosphorylate human recombinant 蚲, isolate and purify 32P 蚲 peptides and determine phosphorylation sites. Results. Phosphorylation of 蚲 by casein kinase 1 (CK 1), cyclic 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A) and glycogen synthetase kinase 3 (GSK 3) separately inhi bited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 inhibition of this activity by GSK 3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f 蚲 was prephosphorylated by CK 1 or PKA. The most po tent inhibition was seen by a combined phosphorylation of 蚲 with PKA and GSK 3 . The treatment of 蚲 by PKA and GSK 3 combination 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蚲 at Ser 195, Ser 198, Ser 199, Ser 202, Thr 205, Thr 231, Ser 235, Ser 262, Ser 356, Ser 404, whereas Thr 181, Ser 184, Ser 262, Ser 356 and Se r 400 were phosphorylated by GSK 3 alon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Conclusion. Phosphorylation of 蚲 by PKA plus GSK 3 at Thr 205 might play a ke y role in 蚲 pathology in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Alzheimer disease protein kinase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体液生物标志物
20
作者 杨仕林 王晓平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全球AD患者大约有340万。估计40年后AD患病率会增加3倍。然而,AD的诊断长期以来都是依靠临床表现,而且作出诊断的前提是患者必须符合痴呆的标准[1]。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全球AD患者大约有340万。估计40年后AD患病率会增加3倍。然而,AD的诊断长期以来都是依靠临床表现,而且作出诊断的前提是患者必须符合痴呆的标准[1]。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D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淀粉样蛋白 τ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