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丰3号’杨叶片营养诊断
1
作者 刘洋荥 张妍 《林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6期53-56,共4页
为了促进杨树人工林前期的生长,需要探究施肥对杨树人工林早期生长的影响,但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肥料之间比例的合理性。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4年生‘渤丰3号’杨进行氮磷钾配比施肥试验,运用DRIS法对叶片进行营养诊断。... 为了促进杨树人工林前期的生长,需要探究施肥对杨树人工林早期生长的影响,但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肥料之间比例的合理性。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4年生‘渤丰3号’杨进行氮磷钾配比施肥试验,运用DRIS法对叶片进行营养诊断。结果表明:1)不同的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杨树生长的影响不同,施肥后杨树生长强于和弱于不施肥杨树的现象并存。本次研究中以处理9(氮磷钾3种元素的施肥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00、120、60g/株)处理下的杨树获得了最大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达到4.53m,胸径生长量达到5.55cm。2)本次试验中杨树叶片N、P、K、Ca、Mg等5种元素浓度的最佳比值范围是N/K=3.45±0.40、P/N=0.08±0.003、P/K=0.27±0.03、Ca/N=0.76±0.06、Ca/P=9.69±0.84、Ca/K=2.65±0.48、Mg/N=0.22±0.03、Mg/P=2.77±0.39、Mg/K=0.77±0.20、Mg/Ca=0.29±0.0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Ca和Mg的亏缺程度逐渐减少,因此本次建议只使用氮磷钾3种元素的需肥顺序,整体上为P>N>K。得出如下结论:氮磷钾肥料的施肥量分别为400、120、60g/株的施肥处理是该试验中的最佳施肥量,而400、120、60g/株的肥料组合还可以继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丰3号’杨 Populus×euramericana‘Bofeng 3 施肥 DRIS法
原文传递
杨树种毛相关候选基因PeCFL1和PeCFL2的时空表达分析
2
作者 钟姗辰 武舒 +2 位作者 王黎 苏晓华 张冰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目的】杨絮是由杨树子房胎座表皮细胞发育而来的种毛,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对杨树种毛发育基因的研究还不深入,本研究将2个在杨树子房发育过程中差异性表达、且基因注释均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PeCFL1和PeCF... 【目的】杨絮是由杨树子房胎座表皮细胞发育而来的种毛,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对杨树种毛发育基因的研究还不深入,本研究将2个在杨树子房发育过程中差异性表达、且基因注释均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PeCFL1和PeCFL2)作为种毛发育调控的候选基因,探究二者在欧美杨‘渤丰3号’中表达的时空特异性,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杨絮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杨树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取‘渤丰3号’杨越冬花枝,采集水培4、5、6、7、8、12 d的雌花序,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子房发育及种毛的形态发生过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eCFL1和PeCFL2基因在‘渤丰3号’杨雌花序发育过程中以及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eCFL1和PeCFL2基因在杨树花器官中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揭示杨絮发育调控相关候选基因PeCFL1和PeCFL2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渤丰3号’杨雌花枝水培12 d后,子房胎座底部出现纤维状结构,杨絮开始形成。PeCFL1和PeCFL2在‘渤丰3号’杨根、茎、叶及雌花枝腋芽中微量表达,在水培4~7 d的雌花序中表达量较少,水培8 d后表达量开始显著升高,12 d时表达量继续大幅上升,此时的石蜡切片可见子房胎座底部纤维状结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eCFL1和PeCFL2基因在杨树子房的子房壁和胎座部位表达。【结论】种毛发育调控相关候选基因PeCFL1和PeCFL2在‘渤丰3号’杨雌花子房胎座底部出现纤维状结构时表达显著升高,并在胎座底部纤维状结构和子房壁中特异性表达,说明其与种毛发育调控密切相关,可作为基因工程改良杨树飞絮的目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丰3号’杨 树种毛 PeCFL1 PeCFL2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欧美杨PdMODD基因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腾倩 张伟溪 +3 位作者 丁昌俊 张静 胡赞民 苏晓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0,共8页
【目的】研究杨树重要胁迫响应新基因,为揭示杨树抗逆分子机制、培育优良抗逆杨树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水稻MODD氨基酸序列,通过BLAST在美洲黑杨基因组中筛选得到3条基因(Podel.08G114100、Podel.10G158900和Podel.17G09850... 【目的】研究杨树重要胁迫响应新基因,为揭示杨树抗逆分子机制、培育优良抗逆杨树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水稻MODD氨基酸序列,通过BLAST在美洲黑杨基因组中筛选得到3条基因(Podel.08G114100、Podel.10G158900和Podel.17G098500),并以其序列为参考,以‘渤丰3号’杨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3条基因(PdMODD1、PdMODD2和PdMODD3)。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PdMODD蛋白的结构特征及与其同源蛋白的亲缘关系。通过基因枪轰击法分析PdMODD基因亚细胞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PdMODD基因组织特异性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的表达模式。【结果】PdMODD1~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 065、1 065和1 074 bp,编码354、354和357个氨基酸,均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PdMODD基因均为NINJA家族成员,含有3个保守结构域,其中一个为转录抑制基序EAR。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dMODD1蛋白与毛果杨PtAFP2亲缘性较高并与拟南芥AtAFP1和木薯MeAFP2位于同一个分支;PdMODD2蛋白与麻疯树JcAFP2亲缘关系最近,并与拟南芥AtAFP2聚成一个分支;PdMODD3与毛果杨PtAFP3-1亲缘关系最近,与栓皮槠QsAFP3、拟南芥AtAFP4属于同一分支。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dMODD基因均定位于细胞核。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PdMODD1~3在根、茎、叶中均能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胁迫响应表达模式结果显示,NaCl和聚乙二醇(PEG)胁迫处理下,PdMODD1~3在根、茎、叶组织中主要为显著上调表达。【结论】PdMODD1~3均为NINJA家族成员,含有保守的转录抑制基序EAR,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叶中高表达,且能被NaCl和PEG胁迫显著诱导表达,推测PdMODD1、PdMODD2和PdMODD3可能会在‘渤丰3号’杨对盐和干旱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丰3号’杨 PdMODD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