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冮顺奎主任医师运用伏邪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1
作者 保晰桐 张明星 +1 位作者 赵丽婷 冮顺奎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8期27-30,共4页
冮顺奎主任医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是正虚邪伏,且贯穿始终,伏邪有寒湿毒邪、湿热毒邪、痰瘀蕴毒之分,治疗时应扶正以驱伏邪,并以驱邪为最终目的,可因势利导以驱之。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伏邪理论 募原 临证经验
下载PDF
伏气学说及其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6期413-414,共2页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学说有重新认识和研究的必要,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外感热病 临床意义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分析与伏邪致病规律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石锐 孟文宜 +3 位作者 王国强 常立萍 石磊 田宇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归结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冠心病心衰不同病变时期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不同。结论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特点为痰瘀相关,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伏邪理论 痰瘀伏邪 证候要素
下载PDF
从“肾阴亏虚,郁火伏巢”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珊 罗磊 +1 位作者 文仲渝 常克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2年第6期538-541,共4页
基于邪伏少阴理论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因、病机、病程特点及临床症状。“肾阴亏虚”为内生伏邪的先决条件。外感六淫、进食辛发食物、触及过敏物质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外邪由表入里,聚于咽喉,日久化热,形成伏火。肾阴亏虚引伏火循经内... 基于邪伏少阴理论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因、病机、病程特点及临床症状。“肾阴亏虚”为内生伏邪的先决条件。外感六淫、进食辛发食物、触及过敏物质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外邪由表入里,聚于咽喉,日久化热,形成伏火。肾阴亏虚引伏火循经内传,藏匿于少阴肾中。伏火耗伤津血,炼血为瘀。瘀火互结成为病巢,盘踞肾络。伏火外发,正邪相争,热伤血络,血外溢肌肤,下渗小便,则出现皮肤瘀斑或血尿;伏火潜藏,正邪不相争,则无血尿或皮肤瘀斑。邪气潜伏与反复发作过程是伏邪疾病的基本特征。治疗上根据急性期和缓解期分阶段论治。急性期采用清降伏火,活血化瘀的攻邪之法,缓解期采用滋阴养血,修复肾脉的扶正之法,灵活运用复脉汤、抵挡汤及六味地黄丸对过敏性紫癜肾炎进行全方位的治疗。可直捣病巢,破除伏邪,截断扭转肾炎缠绵难愈的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肾炎 邪伏少阴 肾阴亏虚 伏邪学说
下载PDF
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丹芍二地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宁宁 姚鹏宇 刘亚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1期75-76,89,共3页
结合温病学家刘献琳对伏气学说的观点解析伏气学说,认为伏气致病病位为热伏血分,结合临床经验,确立伏气致病的理法方药,并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丹芍二地汤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发病学说 邪伏血分 丹芍二地汤
下载PDF
刘荣奎肺病记忆理论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来馨玮 臧国栋 +2 位作者 季秀丽 赵方 刘荣奎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3期213-215,237,共4页
刘荣奎教授提出肺病记忆理论。从伏邪理论、肺藏魄、心肺相关、肺脑相关来论述肺病记忆理论的理论渊源,结合西医学理论,介绍肺病记忆理论的特点,以及在肺系疾病的稳定期、发作前期、发作期、迁延期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肺病记忆理论 伏邪理论 肺藏魄 心肺相关 肺脑相关 刘荣奎
下载PDF
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冮顺奎 李雷 +2 位作者 刘明 魏丹霞 侯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7-539,共3页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治未病 应用
原文传递
温病湿热理论的学术传承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婧 高清华 吕文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46-48,共3页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qu...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湿热致瘀"论等,且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脾胃病,慢性肾病等,取得了很大的临床价值。但是,湿热证的辨证规范体系研究,"异病同治"研究仍然不足,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开发,亟待借助新兴技术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湿热病证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湿热伏邪 湿热致瘀 辨证规范体系 异病同治
原文传递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红霞 郭会军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267-1268,共2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分析近20 a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况。结果: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可促进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会有重大意义。... 目的: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分析近20 a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况。结果: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可促进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会有重大意义。结论:证候学是中医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证候学 瘟疫 伏气温病 虚劳 积聚 瘰疠
下载PDF
从“邪伏少阴”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辨治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梓 范永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05-2207,共3页
基于"邪伏少阴"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特点以及临床症状,认为其病邪性质以热毒为主,与瘀血、痰饮相关,由于肾精亏虚,病邪乘虚内伏,因热毒引动或正气亏虚而伺机发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根据急性期... 基于"邪伏少阴"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特点以及临床症状,认为其病邪性质以热毒为主,与瘀血、痰饮相关,由于肾精亏虚,病邪乘虚内伏,因热毒引动或正气亏虚而伺机发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根据急性期和缓解期分阶段论治,急性发作以祛邪为主,病情缓解则以补虚为主,同时需明辨热、痰、瘀之盛,治以清透热毒法、活血祛瘀法、涤痰蠲饮法和滋肾益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邪伏少阴 伏气学说 病因病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