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red and green leaves of two evergreen shrubs Photinia×fraseri and Osmanthus fragrans 被引量:13
1
作者 Congyan Wang Hongguang Xiao +1 位作者 Jun Liu Jiawei Zho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73-479,共7页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re adaptations that enable plants to liv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red and green leaves of two eve...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re adaptations that enable plants to liv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red and green leaves of two evergreen shrubs Photinia × fraseri and Osrnanthus fragrans. Specific areas of red leave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green leaves in both species. Thus, the material investment per unit area and per lamina of red leav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een leaves, implying an utmost effort of red leaves to increase light capture and use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ir low leaf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The higher petiole length of green leav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red leaves indicates that adult green leaves may have large fractional biomass allocation to support the lamina structures in capturing light with maximum efficiency and obtaining a high growth rate. The high range of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size, leaf thickness, single-leaf wet and dry weights, and leaf moisture of green leaves may be beneficial in achieving efficient control of water loss and nutrient deprivation. The high range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of red leaves may be advantageous in increasing resource (especially light) capture anduse efficiency because this leaf type is juvenile in the growth stage and has low leaf-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iage color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smanthus fragrans Photinia × fraseri Red robin Specific leaf area
下载PDF
First Report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ausing Sweet Osmanthus Leaf Dieback in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XIE Ling HUANG Si-liang +5 位作者 CEN Zhen-lu LU Wei-hong QIN Bi-xia TANG Chen-guang HU Chun-jin QIN Li-p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SCD 2010年第6期847-853,共7页
Sweet osmanthus is one of the ten traditional famous flowers in China.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s caused by fungi other than Botryosphaeria spp.has been reported mainly from China on sweet osmanthus.A leaf dieback ... Sweet osmanthus is one of the ten traditional famous flowers in China.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s caused by fungi other than Botryosphaeria spp.has been reported mainly from China on sweet osmanthus.A leaf dieback of sweet osmanthus caused by Botryosphaeria sp.was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7 in Nanning City,Guangxi,China.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isolate and characterize the causal organism of sweet osmanthus leaf dieback.The fungus was isolated from the lesions of affected sweet osmanthus leaves and its pathogenicity to sweet osmanthus was confirmed using a detached-leaf-inoculation method.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carried out mainly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s.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pathogenic isolate GHX6 were agreed with that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The ITS sequence of the isolate was amplified with primers ITS1 and ITS4,and submitted to GenBank (accession no.GQ368251).Molecular analysis based on ITS sequenc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solate GHX6 and the other related fungi derived from GenBank supported that the causal agent of the sweet osmanthus leaf dieback belonged to Botryosphaeria dothidea.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ausing leaf dieback on sweet osmanthu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osmanthus leaf dieback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下载PDF
The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Using <i>Amaranthus spinosus</i>Leaf Extract and Study of Their Optical Properties
3
作者 Ratul Kumar Das Nayanmoni Gogoi +3 位作者 Punuri Jayasekhar Babu Pragya Sharma Chandan Mahanta Utpal Bora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12年第4期275-281,共7页
We report here the application of a medicinally important plant Amaranthus spinosus for the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AuNP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anolic leaf extract of the plant were reacted with aq... We report here the application of a medicinally important plant Amaranthus spinosus for the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AuNP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anolic leaf extract of the plant were reacted with aqueous solution of HAuCl4·4H2O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Synthesis of AuNPs was confirmed from the UV-Vis study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roperty of the colloidal 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revealed particles as spherical and triangular in shape. X-ray diffraction (XRD) confirmed the crystalline nature of AuNPs with average size of 10.74 nm as determined by Debye-Scherrer’s Equ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alysis of leaf extract and lyophilized AuNP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present in diverse phytochemicals. Energy dispersive X-ray (EDX) of purified AuNPs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AuNPs and surface adsorption of biomolecules. 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toxicity of the synthesized AuNPs and found non toxic to the cancer cell lines and could be used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particles leaf Extract ANTI-OXIDANT AMARANTHUS spinosus Crystal Growth
下载PDF
桂花叶色变化机理及育种研究进展
4
作者 涂勋良 蒋彧 +2 位作者 秦帆 汪锦 万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8期42-50,共9页
笔者简述了彩叶桂的基本定义,并依据其叶色变化将现有新品种划分为纯色和复色(嵌合体)2种类型,阐述了彩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3种色素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叶色变化机理,总结了桂花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 笔者简述了彩叶桂的基本定义,并依据其叶色变化将现有新品种划分为纯色和复色(嵌合体)2种类型,阐述了彩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3种色素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叶色变化机理,总结了桂花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提出应加强彩叶桂基因功能分析和育种技术创新,获得具有优异性状、适应性强与观赏性佳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彩叶桂育种工作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叶色变化 色素 嵌合体 育种
下载PDF
金叶银杏叶表型及光合特征对遮阴的响应
5
作者 徐意 王改萍 +2 位作者 赵群 赵慧琴 王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7,共11页
【目的】探究金叶银杏对光照的需求,为其人工栽培技术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年生金叶银杏为试材,分化为金叶品系和绿叶品系,测定不同遮阴条件下叶片的表型、细胞结构、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分析遮阴对金叶... 【目的】探究金叶银杏对光照的需求,为其人工栽培技术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年生金叶银杏为试材,分化为金叶品系和绿叶品系,测定不同遮阴条件下叶片的表型、细胞结构、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分析遮阴对金叶银杏的影响。【结果】随着遮阴强度增大,金叶品系的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逐渐增加,绿叶品系的叶片总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随遮阴强度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金叶品系叶片的L*值和b*值随遮阴强度增大逐渐减小,a*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绿叶品系叶片L*值、a*值和b*值均随着遮阴强度增大逐渐减小。各遮阴处理下,绿叶品系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金叶品系,2个品系叶片的色素含量随遮阴强度增加先提高、后下降;金叶品系和绿叶品系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遮阴强度增加逐渐下降,胞间CO_(2)摩尔分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金叶品系叶片的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随遮阴强度增加逐渐增大,绿叶品系叶片F_(v)/F_(o)、F_(v)/F_(m)的变化与金叶品系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绿叶品系在30%遮光率处理下综合得分排第1位,金叶品系在50%遮光率处理时综合得分排第3位。【结论】50%遮阴条件适宜金叶银杏品系的生长,30%遮阴条件更适宜绿叶银杏品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银杏 遮阴 细胞结构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方施肥对丹桂苗木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吴磊 何易蔓 +3 位作者 余雯静 颜晓艺 吴承祯 李键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0,共10页
采用L9(3^(3))设置3因素(氮、磷和钾肥)3水平(氮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5、10 g,磷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2、4 g,钾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3、6 g)正交实验,对‘浦城丹桂’幼苗间隔30 d进行2次氮磷钾配施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 采用L9(3^(3))设置3因素(氮、磷和钾肥)3水平(氮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5、10 g,磷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2、4 g,钾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3、6 g)正交实验,对‘浦城丹桂’幼苗间隔30 d进行2次氮磷钾配施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第2次施肥后60、120、180、240 d后叶片4种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含量。结果表明:N_(5)P_(0)K_(3)处理可以显著提高IAA、ABA和ZR的含量,于施肥240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39.90、157.79、14.86 ng/g),相比CK分别提高了101.52%、36.79%、73.08%;N_(5)P_(2)K_(6)处理可以显著提高GA_(3)的含量,于施肥240 d达到最高值(13.57 ng/g),相比CK提高了97.71%;N_(5)P_(0)K_(3)处理显著提高ABA/GA_(3)和ZR/GA_(3)值,显著降低ABA/IAA和ZR/IAA值;N和K因素对IAA、GA_(3)、ABA和ZR含量的影响均有显著差异,P因素仅对GA_(3)含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氮磷钾配施对丹桂苗木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之间的稳态有显著影响,综合方差和极差分析,得出提高叶片IAA、GA_(3)和ZR含量的最佳配施方案为N_(5)P_(2)K_(6),提高叶片ABA含量的最佳配施方案为N_(5)P_(0)K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丹桂 叶片 内源激素 正交设计
下载PDF
浦城丹桂冠型因子与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杜云爽 胡金涛 +2 位作者 陈佳 吴承祯 李键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浦城丹桂(Osmanthus fragrans,‘Pucheng Dan’)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与冠型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着枝角和分枝率是与叶片功能性状相关性较强的两种冠型因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浦城丹桂(Osmanthus fragrans,‘Pucheng Dan’)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与冠型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着枝角和分枝率是与叶片功能性状相关性较强的两种冠型因子。着枝角与叶长、叶宽、叶厚、叶面积、叶周长、叶干重和叶鲜重都表现出正相关;分枝率和下级枝数量都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重和叶鲜重表现出负相关。树冠圆满度与枝条长度的提高有助于叶片生长,胸径与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其他冠型因子与叶片功能性状相关性较小。结果表明:浦城丹桂叶片性状受枝条分布情况的影响,一级枝着枝角、下级枝数量与分枝率是与叶片相关性较强的冠型因子,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浦城丹桂冠型结构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城丹桂 比叶面积 冗余分析 功能性状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光照条件对彩叶桂叶片呈色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李俊楠 陈杭 +3 位作者 汤行昊 黄建辉 黄如顺 黄云鹏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7-55,共9页
彩叶桂品种群(Osmanthus fragrans Color Group)是近年新确立的具有丰富叶色变化的桂花品种,应用前景广阔。为揭示光照调控彩叶桂叶片颜色的机制,优化栽培条件以提高其观赏价值,采用人工光照控制研究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长对3个彩叶桂品... 彩叶桂品种群(Osmanthus fragrans Color Group)是近年新确立的具有丰富叶色变化的桂花品种,应用前景广阔。为揭示光照调控彩叶桂叶片颜色的机制,优化栽培条件以提高其观赏价值,采用人工光照控制研究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长对3个彩叶桂品种(闽台桂魁、永福金彩、闽农桂冠)的叶色参数(L^(*),a^(*),b^(*))和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彩叶桂的叶色参数受光质、光强、光照时间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闽台桂魁在红光400μmol·m^(-2)·s^(-1)下L^(*)值最高(40.8±3.93),a^(*)值和b^(*)值也较高;永福金彩在蓝光400μmol·m^(-2)·s^(-1)下L^(*)值达到50.40±6.83,b^(*)值为27.99±8.85;闽农桂冠在蓝光400μmol·m^(-2)·s^(-1)下L^(*)值为47.70±7.30。光质和光强显著影响彩叶桂色素含量,在白光下不同光照时长对叶绿素a的合成均有促进作用,闽台桂魁在白光下光照处理7 d的含量达到0.339 mg·g^(-1),光照处理28 d后进一步增加至0.873 mg·g^(-1);蓝光则在早期显著提升花色素的含量;红光在后期显著提升叶绿素含量。此外,永福金彩在高光强下,光照处理21 d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低光强;而在光照处理7 d后,低光强下的花色素含量明显高于高光强;表明高光强有助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而低光强则更有利于花色素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桂 光照处理 叶色参数 叶片色素 叶色变化
下载PDF
桂花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9
作者 刘向国 《东南园艺》 2024年第4期250-259,共10页
【目的】桂花叶斑病严重影响桂花的观赏价值,为明确其病原菌,并筛选出可用于防治桂花叶斑病的杀菌剂。【方法】从福州市金山公园采集桂花叶斑病样品,切片镜检,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真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所获菌株是否为桂花叶斑病... 【目的】桂花叶斑病严重影响桂花的观赏价值,为明确其病原菌,并筛选出可用于防治桂花叶斑病的杀菌剂。【方法】从福州市金山公园采集桂花叶斑病样品,切片镜检,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真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所获菌株是否为桂花叶斑病的致病菌;综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UB、TEF、CAL和HI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到种;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明确了菌株FZ-GH-1是福州桂花叶斑病的病原菌,其被鉴定为Diaporthe grandiflori;FZ-GH-1在12 h光暗交替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p H值为5.0,生长所需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蛋白胨;在供试药剂中,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对FZ-GH-1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108 mg/L和0.053 mg/L,明显低于3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0%三唑酮乳油。【结论】确定了福州桂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grandiflori,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对该菌抑制作用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桂花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叶斑病 间座壳属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生物学特性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9
10
作者 许炳强 夏念和 +1 位作者 王少平 郝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705,696,共10页
观察了中国木犀属植物4组19种叶脉形态。主要分析木犀属植物叶片脉序走向,脉序为环结曲行或半直行羽状脉。二级脉急转曲行或半直行,叶脉分支一般为4级,少数5级。盲脉1~2次分支,少数3次或不分支。仅柊树叶缘末级脉汇合成边脉.部分叶缘具... 观察了中国木犀属植物4组19种叶脉形态。主要分析木犀属植物叶片脉序走向,脉序为环结曲行或半直行羽状脉。二级脉急转曲行或半直行,叶脉分支一般为4级,少数5级。盲脉1~2次分支,少数3次或不分支。仅柊树叶缘末级脉汇合成边脉.部分叶缘具齿,叶缘齿性状不稳定,因其内主脉不同而在本属种间表现出一个连续的变异过程。圆锥花序组与李榄属和木犀榄属从叶片脉序特征方面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四个组的叶脉形态在演化上关系上与花粉形态表现相一致。编写了叶片脉序特征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脉序 木犀属 中国
下载PDF
27种木犀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常生辉 邓传良 +1 位作者 高武军 卢龙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27种木犀属植物的叶表皮,测量并统计了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腺点密度等指标,以明确各种的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表皮角质膜、蜡质纹饰及气孔外拱盖的具体特征。结果...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27种木犀属植物的叶表皮,测量并统计了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腺点密度等指标,以明确各种的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表皮角质膜、蜡质纹饰及气孔外拱盖的具体特征。结果显示:木犀属植物叶下表皮有气孔器,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气孔器类型多为不规则型,只有总状桂花和狭叶木犀为环列型;气孔器外围角质层有放射状、条状、环状、颗粒状等多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下表皮腺点的数目远远大于上表皮。研究表明,木犀属植物气孔器和叶表皮细胞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表皮 气孔器 木犀属 系统学
下载PDF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表皮形态 被引量:8
12
作者 许炳强 夏念和 +1 位作者 王少平 郝刚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木犀属(Osmanthus)4组2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近相似,不规则或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气孔器为环列型,放射状细胞型,短平列型、环列型及其过渡类型...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木犀属(Osmanthus)4组2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近相似,不规则或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气孔器为环列型,放射状细胞型,短平列型、环列型及其过渡类型。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或具有颗粒状纹饰,拱盖内缘平滑,波状或不规则。气孔通常下陷,两端加厚或不加厚,周围角质膜通常增厚成环状包着气孔,上具绳索状条纹或光滑。表面蜡质纹饰常为颗粒状、鳞片状、块状、毛状、绳状或稍平滑。柊树气孔外拱盖边缘具明显的针晶,与其它种不同。腺体存在于叶的上、下表面,性状不稳定,其分类学意义不明显。木犀属叶表皮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气孔密度都有很大的变异,与属下分组有一定的对应性,并在组间表现出一定的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属 叶表皮 形态 中国
下载PDF
广西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玲 唐晨光 +4 位作者 岑贞陆 黄思良 秦碧霞 覃丽萍 胡春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58-1362,共5页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叶枯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RDNA-ITS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广西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中桂花叶的化感潜力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富荣 何桂银 +2 位作者 周巧劲 阿锡英 梁士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3,共6页
以萝卜种子为受体,采用培养皿法比较研究4种生境中桂花新鲜叶和凋落叶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各生境中桂花叶片都具有一定的化感潜力,但不同情况下其化感效应有所差别。同一生境中,桂花新鲜叶比凋落叶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要强,这可能与... 以萝卜种子为受体,采用培养皿法比较研究4种生境中桂花新鲜叶和凋落叶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各生境中桂花叶片都具有一定的化感潜力,但不同情况下其化感效应有所差别。同一生境中,桂花新鲜叶比凋落叶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要强,这可能与其化感物质的含量或种类有关。从植物浸提液对萝卜种子萌发率影响的结果来看,除七星公园和园林植物园桂花凋落叶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不明显外,其他情况下的浸提液都出现了明显的抑制效应。另外,除园林植物园桂花叶片浸提液以外,其他情况下的桂花叶片对萝卜根长的抑制效应都比对苗高的要强。桂花的化感抑制效应对其在与其他植物的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更好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化感作用 生境 新鲜叶 凋落叶
下载PDF
桂花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尚富德 董美芳 袁王俊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207-2210,共4页
通过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桂花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桂花叶为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表皮上被有腺毛,腺毛及其周围排列整齐的表皮细... 通过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桂花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桂花叶为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表皮上被有腺毛,腺毛及其周围排列整齐的表皮细胞形成环式结构.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2~4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构成.叶肉中分布有少分枝或不分枝的石细胞,其细胞长轴与表皮垂直.叶脉结构较为复杂,主脉发达.上述特征与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解剖结构 异面叶
下载PDF
木犀属植物叶片微形态结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龙斗 常生辉 +3 位作者 高武军 邓传良 洪达 向其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6,共5页
利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法对木犀属(Osmanthus)27种植物叶的微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脉厚度、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层数和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以及中脉维管组织的结构特征等具... 利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法对木犀属(Osmanthus)27种植物叶的微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脉厚度、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层数和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以及中脉维管组织的结构特征等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这些结构特征与木犀属植物生长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属 叶片微形态 解剖结构
下载PDF
中国木犀属叶部微形态特征及其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季春峰 向其柏 徐柏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8,共5页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了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nthus国产 15种植物的叶部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该属植物气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排列一般规则而整齐 ;气孔口多呈椭圆形 ;气孔外缘具明显的突起 ,有时呈复杂的缠绕绳索状 ;多...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了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nthus国产 15种植物的叶部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该属植物气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排列一般规则而整齐 ;气孔口多呈椭圆形 ;气孔外缘具明显的突起 ,有时呈复杂的缠绕绳索状 ;多具有腺点 ,腺点外常具有明显的放射状条纹。气孔密度各种之间差别较大 ,为 4 0 0~ 170 0个 /mm2 。腺点密度则差别较小 ,为 6 9~ 136个 /mm2 。山桂花、双瓣木犀、坛花木犀具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气孔 ,气孔外缘具有明显的放射状条纹 ,与腺点较为接近 ,远大于正常气孔 ,密度为 39~14 6个 /mm2 。给出了该属基于微形态特征的分种检索表。总体而言 ,微形态研究结果支持了传统上将该属分为 4组的处理方式 ,但各组之间在一些性状上也存在交叉。因此 ,进一步开展此类的研究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属 叶部微形态 扫描电镜 分类
下载PDF
桂花树叶栖内生真菌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东升 王明好 +2 位作者 代兵 王海莉 郏宝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83-486,共4页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桂花树叶栖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表明,桂花树叶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分离得到真菌26种,其中,大茎点霉(Macrophomasp.)、链格孢2(A lter-nariasp.2)、刺盘孢菌1(Colletotrichumsp...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桂花树叶栖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表明,桂花树叶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分离得到真菌26种,其中,大茎点霉(Macrophomasp.)、链格孢2(A lter-nariasp.2)、刺盘孢菌1(Colletotrichumsp.1)、拟茎点霉2(Phomopsissp.2)等4种真菌为优势菌.生态环境对桂花叶栖内生真菌有较大影响,阴面叶内生真菌种类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叶栖真菌 种类 分布
下载PDF
过量施氮对嵌合体‘金旗’玉簪叶色、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金政 刘岳路 +3 位作者 李晓东 刘洪章 孙国峰 何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101,共9页
以嵌合体类型花叶玉簪的代表品种‘金旗’玉簪为材料,研究了过量施用氮肥对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的不同部位叶色变化、氮代谢关键酶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过量(2g/kg栽培基质)尿素处理后28d,嵌合体‘金旗’玉簪... 以嵌合体类型花叶玉簪的代表品种‘金旗’玉簪为材料,研究了过量施用氮肥对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的不同部位叶色变化、氮代谢关键酶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过量(2g/kg栽培基质)尿素处理后28d,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黄色部位完全转绿,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且达到最大值;与其相对应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的绿色部位叶绿素含量在处理后7d达到最大值,在处理后28d达到最低值。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各部位(黄色和绿色)的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在处理后7d达最高水平;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黄色和绿色)的氨态氮初始合成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施肥处理后14d达到最大值,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高低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嵌合体‘金旗’玉簪叶片黄色部位的叶绿体在施肥处理前,其发育受到严重抑制,缺乏正常的基粒堆积,并存在大量"空泡";施肥处理后28d,受抑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发育完全,出现正常的类囊体片层结构,与其绿色部位和非嵌合体玉簪叶片的叶绿体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体 '金旗’玉簪 氮肥 叶色 氮代谢 叶绿体超微结构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对嵌合体‘金旗’玉簪叶色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岳路 张金政 +2 位作者 李晓东 刘洪章 孙国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100,共8页
以嵌合体花叶玉簪代表品种‘金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个水平的氮肥处理(盆栽土尿素用量0,1,2,3g/kg)对其不同叶色部位叶色值、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主要影响‘金旗’玉... 以嵌合体花叶玉簪代表品种‘金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个水平的氮肥处理(盆栽土尿素用量0,1,2,3g/kg)对其不同叶色部位叶色值、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主要影响‘金旗’玉簪叶片黄色部位的叶色变化,0和1 g/kg氮肥处理能够维持其花叶性状,叶绿素、全氮含量以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等指标无显著变化,叶绿体结构发育不完全,缺乏基粒堆积;2和3 g/kg氮肥处理导致叶片黄色部位转绿,与0和1 g/kg氮肥处理下各指标相比,叶绿素、全氮含量显著提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显著上升,叶绿体超微结构发育完全,并且出现大量类囊体片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嵌合体'金旗’玉簪 叶色 氮代谢 叶绿体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