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花色的薰衣草花色苷成分分析
1
作者 赖刚刚 李敏 +3 位作者 蒋新明 徐盼盼 李子玉 郭丹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5期39-45,共7页
为明确2种不同花色薰衣草间花色苷成分及含量差异性,探索薰衣草花色与花色苷的相关性。以‘新薰二号’(蓝花)和‘YXA-05’(白花)2种薰衣草花器官为研究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测定2种薰衣... 为明确2种不同花色薰衣草间花色苷成分及含量差异性,探索薰衣草花色与花色苷的相关性。以‘新薰二号’(蓝花)和‘YXA-05’(白花)2种薰衣草花器官为研究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测定2种薰衣草花器官中花色苷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新薰二号’和‘YXA-05’2种薰衣草花冠中总花色苷含量分别为42.24μg/g和35.96μg/g,均含有6类花色苷,分别为矢车菊素、芍药花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锦葵素和天竺葵素。其中‘新薰二号’含有39种花色苷,‘YXA-05’含有37种花色素苷,‘新薰二号’含有6种‘YXA-05’中不存在的花色苷,而‘YXA-05’含有4种‘新薰二号’中不存在的花色苷。可见,2种薰衣草中花色苷的种类丰富,且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薰衣草花冠的颜色与其花色素苷的成分和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新薰二号’ 花色苷 飞燕草素 矮牵牛素
下载PDF
薰衣草新品种新薰二号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新明 王朴 +4 位作者 韩海 路喆 李敏 王自健 蔡永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027-1028,1073,共3页
[目的]为薰衣草(LavandulaattgustifoliaMill.)新品种新薰二号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新薰二号是由薰衣草品系H-701种子经太空辐射诱变单株选育而成的薰衣草新品种,介绍其选育经过、生物学特征、品质、产量及栽培要点。[结... [目的]为薰衣草(LavandulaattgustifoliaMill.)新品种新薰二号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新薰二号是由薰衣草品系H-701种子经太空辐射诱变单株选育而成的薰衣草新品种,介绍其选育经过、生物学特征、品质、产量及栽培要点。[结果]2011—2013年生产示范,新薰二号精油平均产量达102.2kg/hm2较对照H-701(97.0kg/hm2)增产5.7%,达到显著水平。2013年该品种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结论]新薰二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薰衣草品种,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 新薰二号 栽培要点
下载PDF
干花型薰衣草新品种“新薰四号”的选育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自健 李敏 +3 位作者 路喆 王朴 蒋新明 郭丹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9-171,共3页
"新薰四号"是从杂交薰衣草‘7441’(穗薰衣草×真薰衣草)中发现的变异单株,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干花型薰衣草新品种。该品种晚熟,株高85~105cm,株幅60~70cm,花冠蓝紫色,花深紫,花萼全紫,粒大饱满,单株干花产量1 000g左右... "新薰四号"是从杂交薰衣草‘7441’(穗薰衣草×真薰衣草)中发现的变异单株,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干花型薰衣草新品种。该品种晚熟,株高85~105cm,株幅60~70cm,花冠蓝紫色,花深紫,花萼全紫,粒大饱满,单株干花产量1 000g左右,且观赏效果好,生长势极强,适应性广。已于2016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定名为"新薰四号",登记号为新农登字(2015)第4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 “新薰四号” 选育 干花
原文传递
薰衣草总黄酮对小鼠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雅 周茂杰 +4 位作者 刘荣昌 徐磊 高珊珊 谭为 顾政一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20,共9页
目的:研究薰衣草总黄酮对中波紫外线(UVB)致小鼠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并从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损伤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雌性KM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溶媒组,维生素E组(0.013 g·kg^(-1)),薰衣... 目的:研究薰衣草总黄酮对中波紫外线(UVB)致小鼠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并从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损伤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雌性KM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溶媒组,维生素E组(0.013 g·kg^(-1)),薰衣草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0.25,1.25,2.50 g·kg^(-1))。通过UVB辐照小鼠背部裸露皮肤建立光损伤模型,照射前30 min外涂薰衣草总黄酮,连续照射1周后,对小鼠背部皮肤进行评价并测得其水分和弹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苦味酸-酸性品红法(VG)染色考察薰衣草总黄酮对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生化比色法检测皮肤匀浆后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BTB-CNC异体同源蛋白1(Bach1),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氨酸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基(GCLC)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观评分显著升高(P<0.01),皮肤水分和弹性显著降低(P<0.01);皮肤组织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表皮明显增厚且伴有结痂小脓肿,损伤程度严重;小鼠的MDA,NOS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SOD,T-AOC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炎症因子IL-1,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Nrf2,Keap1,NQO1,GCLC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Bach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薰衣草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小鼠外观评分显著降低(P<0.01),皮肤水分和弹性显著升高(P<0.01),各给药组小鼠的MDA,NOS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SOD,T-AOC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炎症因子IL-1,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Nrf2,Keap1,NQO1,HO-1,GCLC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Bach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薰衣草总黄酮对UVB所致的小鼠皮肤光损伤防护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总黄酮 皮肤光损伤 中波紫外线 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