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叶低温胁迫的光合特性研究
1
作者 肖黄巧 周红灿 揭雨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25-33,共9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低温条件下对茶叶光合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桃源大叶’(TY)和‘储叶齐’(CY)为试验材料,探讨在低温条件下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光响应曲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 为探究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低温条件下对茶叶光合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桃源大叶’(TY)和‘储叶齐’(CY)为试验材料,探讨在低温条件下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光响应曲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饱和蒸汽压(VpdL)、叶片瞬间水分利用率(WUE)、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长调节剂对‘桃源大叶’和‘储叶齐’的抗寒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TY处理组在低温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叶的影响排名依次为C_(2)>D_(3)>D_(1)>C_(3)>E_(2)>A_(1)>E_(1)>B_(2)>B_(1)>C_(1)>A_(2)>D_(2)>B_(3)>A_(3)>E_(3)>CK,其中C_(2)、D_(3)的综合排名最高,分别是0.875和0.833,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3.931%;而CY处理组在低温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叶的影响排名依次为C_(2)>A_(2)>D_(1)>B_(2)>B_(1)>E_(3)>A_(1)>B_(3)>D_(2)>C_(3)>C_(1)>E_(1)>E_(2)>D_(3)>A_(3)>CK,其中C_(2)、A_(2)的综合排名较高,分别是0.753和0.713,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108%。在低温下喷施调节剂可以提高Pn、Gs、Ci、Tr,降低LS,为提高茶叶的抗寒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源大叶’ ‘储叶齐’ 生长调节剂 低温胁迫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数控发酵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的变化
2
作者 彭文书 何敬尧 +3 位作者 王桥美 杨瑞娟 严亮 周伟鹏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81-88,共8页
为明确数控发酵与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变化的关系,提升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进一步推广大叶种红茶数控发酵技术。分别采取数控发酵和传统室温发酵的方式,以云抗10号、矮丰、雪芽100、长叶白毫4种无性系大叶种红茶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大... 为明确数控发酵与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变化的关系,提升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进一步推广大叶种红茶数控发酵技术。分别采取数控发酵和传统室温发酵的方式,以云抗10号、矮丰、雪芽100、长叶白毫4种无性系大叶种红茶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大叶种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检测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比分析所制大叶种红茶在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芳香化合物上的差异。数控发酵有利于增加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的含量,提高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数控发酵大叶种红茶的优势为:在传统室温发酵的基础上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提高7.76%,茶多酚含量平均提高2%,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提高0.4%,咖啡碱含量平均提高8.84%,茶多糖含量平均提高6.23%;数控发酵相比传统室温发酵,云抗10号芳香化合物高出1.21%,矮丰高出2.19%,雪芽100号高出5.17%,长叶白毫高出4.42%。就4个品种而言,又以云抗10号数控的综合品质表现最优,其在感官审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方面与传统温室发酵相比,均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且在芳香化合物方面检出其含有香气物质α-法尼烯。本研究为优化大叶种红茶生产结构以及推广大叶种红茶数控发酵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促进大叶种红茶实现更加高效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发酵 大叶种红茶 生化成分 香气物质
下载PDF
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弥 关德新 +3 位作者 吴家兵 施婷婷 金昌杰 韩士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3-571,共9页
随着人们对植物生命活动各个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植物生理过程、物理过程为基础的各种生理生态学模型逐渐发展起来,而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过程模型已成为生态系统模型的核心之一。目前植被冠层尺度的大叶模型、多层模型、二叶模型... 随着人们对植物生命活动各个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植物生理过程、物理过程为基础的各种生理生态学模型逐渐发展起来,而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过程模型已成为生态系统模型的核心之一。目前植被冠层尺度的大叶模型、多层模型、二叶模型以其成熟的理论基础及对植被冠层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较为成功的模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个模型都以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腾作用耦合模型为基础,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对3种模型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简要介绍了目前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扩展 大叶模型 多层模型 二叶模型
下载PDF
大穗型小麦叶片性状、养分含量及氮素分配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丽芳 王德轩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19-5227,共9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大穗型小麦新品系和西农979不同生育期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并对其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穗型小麦的SLA和LDMC平均值小于西农979;小麦叶片养分含量...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大穗型小麦新品系和西农979不同生育期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并对其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穗型小麦的SLA和LDMC平均值小于西农979;小麦叶片养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N)、全钾(K)和全磷(P);成熟期大穗型小麦品系各器官平均氮素积累能力都高于对照,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大小顺序为籽粒>茎+鞘>穗草(穗轴+颖壳)>旗叶>倒二叶>余叶;大穗型小麦平均转移率和贡献率较西农979低;抽穗期旗叶SLA和LDMC呈负相关关系,SLA和N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和P、K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小麦叶片结构性状与养分含量影响体内有机物质的积累与转运,通过水肥调控措施来提高大穗型小麦养分利用效率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穗型小麦 叶片性状 养分含量 N分配
下载PDF
6个云南大叶种茶树新材料制作绿茶的适制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少春 梁名志 +4 位作者 包云秀 陈春林 徐丕忠 李朝云 田易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6-19,共4页
为筛选出适制绿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丰富优质绿茶品种种质资源,以云南大叶种茶树新材料8号、14号、15号、17号、18号和20号为参试对象,对其所制绿茶进行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8号的品质表现最好,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48.0%... 为筛选出适制绿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丰富优质绿茶品种种质资源,以云南大叶种茶树新材料8号、14号、15号、17号、18号和20号为参试对象,对其所制绿茶进行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8号的品质表现最好,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48.0%。15号的氨基酸含量最高,为7.2%;茶多酚含量最低,为22.4%;感官评审总分较低,为86.2分。17号的咖啡碱含量最高,为3.73%。感官评审总分为8号>20号>14号>18号>15号>17号。6个材料都具备绿茶适制的明显特征,其中,新材料8号汤色最好,新材料18号香气最佳,新材料20号滋味最优,制成的绿茶品质较好,新材料15号和新材料18号品质尚可,而新材料17号制成的绿茶品质稍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 茶树 绿茶 适制性
下载PDF
双江古茶树与云南大叶种茶群体品种间的ISSR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田 沈晓进 +2 位作者 李法营 韦玲长 蓝增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6-140,共5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17份茶树样品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共产生193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为100.0%。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88。通过UPGMA法,可将17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第1大类为"...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17份茶树样品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共产生193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为100.0%。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88。通过UPGMA法,可将17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第1大类为"红毛茶",第2大类又可分成2个亚组,其中组Ⅰ包括双江古茶树和永德大叶种,而组Ⅱ包括勐库群体品种、勐海大叶种和部分凤庆大叶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江古茶树与采自永德的茶树亲缘关系最近,而与采自勐海和凤庆大叶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种质资源 ISSR标记
下载PDF
棉花阴、阳叶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观测对比及模型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申双和 陶寅 张方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8-472,共5页
以实验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棉花阳叶和阴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进行比较,通过双叶模型和大叶模型对冠层光合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模型的计算结果普遍高于双叶模型,总体高出13%。由此可见,过去在研究植被—大气碳交换中使... 以实验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棉花阳叶和阴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进行比较,通过双叶模型和大叶模型对冠层光合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模型的计算结果普遍高于双叶模型,总体高出13%。由此可见,过去在研究植被—大气碳交换中使用大叶模型估算植物光合作用会夸大碳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大叶模型 双叶模型 光合作用 气孔导度
下载PDF
大叶枸草粉替代苜蓿草粉、豆粕、玉米及混合精料对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马美蓉 刘建新 杨凡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7-405,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大叶枸草粉替代基础混合饲粮中的苜蓿草粉、豆粕、玉米及混合精料对瘤胃体外产气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探讨大叶枸草粉替代常规饲料的适宜比例。选用3头体况良好并装有瘤胃瘘管的青年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分4个试...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大叶枸草粉替代基础混合饲粮中的苜蓿草粉、豆粕、玉米及混合精料对瘤胃体外产气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探讨大叶枸草粉替代常规饲料的适宜比例。选用3头体况良好并装有瘤胃瘘管的青年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分4个试验(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25%~100%替代豆粕、10%~40%替代玉米或混合精料),每个试验设均空白对照,用体外产气法观测各基础混合饲粮的24 h体外发酵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时,体外24 h产气量、pH、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各挥发性脂肪酸(VFA)与TVFA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用50%的大叶枸草粉替代豆粕时,对24 h产气量和发酵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替代比例时显著降低24 h产气量、pH及氨态氮浓度(P<0.05);随着大叶枸草粉替代玉米比例增加,24 h产气量无显著变化(P>0.05),pH、氨态氮浓度显著上升(P<0.05),而TVFA浓度显著下降(P<0.05),乙酸/TVFA显著上升(P<0.05),丙酸/TVFA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大叶枸草粉替代混合精料时,pH、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用20%以内的大叶枸草粉替代混合精料,对24 h产气量和发酵参数(除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高于40%时会显著降低24 h产气量和TVFA浓度(P<0.05)。可见,湖羊基础混合饲粮中用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时,在瘤胃发酵特性上没有差异;以50%的大叶枸草粉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而替代玉米或混合精料的比例不应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枸草粉 产气量 瘤胃发酵
下载PDF
ABT生根粉对大叶茶树内源激素水平及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邓少春 田易萍 +5 位作者 陈林波 陈春林 徐丕忠 庞丹丹 包云秀 李叶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43-48,共6页
以紫娟、云抗10号、云茶1号、云抗14号4个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ABT1号生根粉100 mg/kg对茶树插穗浸泡处理0.5 h,以空白处理为对照,研究了ABT1号生根粉对大叶茶树内源激素水平及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根时间:愈伤组... 以紫娟、云抗10号、云茶1号、云抗14号4个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ABT1号生根粉100 mg/kg对茶树插穗浸泡处理0.5 h,以空白处理为对照,研究了ABT1号生根粉对大叶茶树内源激素水平及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根时间:愈伤组织出现时间空白处理和ABT处理以云抗10号最早,紫娟最晚;生根时间空白处理紫娟最早,云抗14号最晚,ABT处理紫娟最早,云抗10号最晚。(2)内源激素水平:ABT处理后,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IAA含量云茶1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ABA含量紫娟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GA 4含量云茶1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4个品种的TZR含量均提高;IAA/ABA值云抗14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根部内源激素水平:4个品种的IAA、ABA、TZR含量及IAA/ABA值均提高,GA 4含量云抗10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3)生根指标:空白处理和ABT处理的愈伤率以云抗10号最高,紫娟最低,生根率和成活率以紫娟最高,云抗14号最低;4个品种的愈伤率指标除了云抗10号的ABT处理低于空白处理外,其他3个品种的愈伤率、生根率和成活率都表现为ABT处理高于空白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T生根粉 大叶茶树 内源激素 扦插生根
下载PDF
古蔺野生大茶树资源叶表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小萍 唐晓波 +6 位作者 彭海 张厅 刘飞 刘晓 龚雪蛟 李春华 王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叶表型多样性。[方法]对古蔺县139份野生大茶树资源(7个天然居群)叶片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茶树资源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4.42%~24.28%,其中各性状在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叶表型多样性。[方法]对古蔺县139份野生大茶树资源(7个天然居群)叶片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茶树资源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4.42%~24.28%,其中各性状在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值均超过10.00%,多样性指数在0.826 1~5.194 7(其中,Simpson指数在0.826 1~1.000 0,Shannon-Weaver指数在2.413 1~5.194 7);对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叶面积、叶缘、叶片宽度、叶面、叶色、叶身累计贡献率达74.65%;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居群亲缘关系较近,在遗传距离2.290 0处,7个居群可分为4大类,其中居群2与居群7的遗传距离最大,为3.966 2,居群4与居群5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932 9。[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茶树 叶片 表型性状 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主要成分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春林 田易萍 +5 位作者 朱兴正 邓少春 徐丕忠 包云秀 陈林波 董辉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53-56,共4页
茶叶的生化成分是决定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以18份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制作蒸青样检测芽叶的四项常规成分和儿茶素组分。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变化幅度为48.8%~50.9%,全部为高水浸出物茶种资源;氨基酸总量变化幅度为2.... 茶叶的生化成分是决定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以18份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制作蒸青样检测芽叶的四项常规成分和儿茶素组分。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变化幅度为48.8%~50.9%,全部为高水浸出物茶种资源;氨基酸总量变化幅度为2.7%~4.9%,高氨基酸总量(>3.0%)的有12份,占总资源的66.67%;咖啡碱变化幅度为3.4%~5.1%,高咖啡碱含量(>4.0%)的有6份,占总资源的33.33%;茶多酚变化幅度为20.8%~30.9%,高茶多酚含量(>30.0%)的有1份,占总资源的5.56%。EC含量变幅为0.71%~3.32%,非酯型儿茶素变幅为2.65%~8.12%;酯型儿茶素变幅为8.92%~16.88%,儿茶素总量变幅为12.03%~22.22%,变异系数分别为45.87%、24.28%、12.86%、12.67%,说明18份茶种资源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酚氨比可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的评价指标,其中12份种质适制绿茶(酚氨比<8.00),占总资源数的66.67%;6份适合红绿茶兼制,占总资源数的3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茶 生化成分 多样性 适制性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资源保护及共享利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唐一春 杨盛美 +3 位作者 许玫 王平盛 宋维希 矣兵 《茶叶》 2007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结合从事茶树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多年的经验体会,本文针对云南大叶茶资源,概述现阶段开展云南大叶茶资源保护主要措施及共享利用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今后加强云南大叶茶资源保护及提高共享效率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云南大叶茶 保护 共享利用
下载PDF
2种叶型元胡叶片的显微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赛萍 兰金旭 +3 位作者 陈彩霞 杨念婉 崔思然 李艾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02-804,807,共4页
[目的]比较2种叶型的元胡(Corydalis yanhusuo W.T.W ang)(大叶元胡与小叶元胡)叶片在显微结构上的区别,为元胡的分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和临时装片法分别制作元胡的叶片横切片和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 [目的]比较2种叶型的元胡(Corydalis yanhusuo W.T.W ang)(大叶元胡与小叶元胡)叶片在显微结构上的区别,为元胡的分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和临时装片法分别制作元胡的叶片横切片和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并对其显微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叶元胡的叶片和叶肉组织厚度显著高于小叶元胡;其维管组织在数量上和大小上均优于小叶元胡;大叶元胡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为深波状,气孔器呈椭圆形,小叶元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为平直状,气孔器呈近圆形;大叶元胡的主成分值显著高于小叶元胡。[结论]大、小叶元胡叶片的显微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胡 大叶型 小叶型 叶片微结构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对大叶种矮化密植茶园放养后茶叶品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琼仙 何青元 +10 位作者 汪云刚 刘德和 李家华 邓少春 肖星 殷丽琼 陈红云 孙雪梅 谭光荣 陈孝权 许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16-2021,共6页
从矮化密植放养半年、放养4年与常规生产茶叶感官品质、品质成分改变程度分析,认为常规生产茶树经过放养处理茶叶的感官品质都有提高,品质成分变化的共同点是咖啡碱含量明显增长。覆荫树下放养半年及放养4年处理的感官特征是口腔内苦涩... 从矮化密植放养半年、放养4年与常规生产茶叶感官品质、品质成分改变程度分析,认为常规生产茶树经过放养处理茶叶的感官品质都有提高,品质成分变化的共同点是咖啡碱含量明显增长。覆荫树下放养半年及放养4年处理的感官特征是口腔内苦涩能退化干净,其品质成分变化特点除咖啡碱明显增长之外,EGC、C也有明显增长;而没有生态覆荫处理的2个对照叶底,都呈现压重易烂的特征;放养4年处理茶叶,感官品质味浓协调,品质成分除了咖啡碱、EGC、C明显增长外,EC、ECG、儿茶素总量也在明显增加,品质大幅提高的原因是因为茶树高至2~4 m,初具林地生态环境特点,改善了茶叶萌发的光、温、湿小环境;从云南大叶种茶树发源于亚热带原始森林中下层,具有植物学耐荫性的特性出发,建议在部分区域将大叶种茶园发展成林-茶产业,或者将大叶种茶树作为林产业发展的下木树种与林产业共发展,构造云南"茶在林中,林中有茶"林-茶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升云南茶产业竞争力,提高云南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放养 茶叶品质 大叶种茶树 林-茶产业模式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种鲜叶真空厌氧处理机的研制与实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强 杨明容 +6 位作者 黄云战 周红杰 赵永洁 吴绍帅 马振纲 熊同强 黄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904,共6页
针对云南大叶茶种的特点和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结合真空处理的原理,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南大叶茶种鲜叶真空厌氧处理机。该处理机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设备处理过的云南大叶茶种鲜叶γ-氨基丁酸含量超过标准1.2倍以上。... 针对云南大叶茶种的特点和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结合真空处理的原理,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南大叶茶种鲜叶真空厌氧处理机。该处理机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设备处理过的云南大叶茶种鲜叶γ-氨基丁酸含量超过标准1.2倍以上。设备采用PLC自动控制,为云南γ-氨基丁酸茶产业化生产提供关键设备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茶种 Γ-氨基丁酸茶 真空厌氧 关键设备 PLC控制
下载PDF
新型饲草大叶枸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美蓉 刘绪才 朱飞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154-155,170,共3页
对新型木本植物大叶枸的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营养成分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大叶枸的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每年每公顷可产鲜草207.0 t;大叶枸叶片的粗蛋白含量为24.9%,其可饲用部分的粗蛋白、ADF、NDF和钙含量分别为23.0%、25.6%... 对新型木本植物大叶枸的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营养成分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大叶枸的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每年每公顷可产鲜草207.0 t;大叶枸叶片的粗蛋白含量为24.9%,其可饲用部分的粗蛋白、ADF、NDF和钙含量分别为23.0%、25.6%、43.4%、1.41%,但其磷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枸 生长速度 产量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不同月份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浦绍柳 夏丽飞 +1 位作者 邓少春 周玉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6期247-250,共4页
为掌握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分析其适制性,为普洱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析了2013年3—10月生产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3—7月呈递增趋势,7—10月又呈递减趋势,... 为掌握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分析其适制性,为普洱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析了2013年3—10月生产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3—7月呈递增趋势,7—10月又呈递减趋势,7月最高,达41.77%;儿茶素含量3—8月呈递增趋势,8—10月又呈递减趋势,8月最高,达14.5%;水浸出物含量3—7月呈递增趋势,7—10月呈递减趋势,7月最高,达51.74%;氨基酸含量3—6月呈递减趋势,6—10月呈递增趋势,6月最低,为2.45%;咖啡碱含量3—7月呈递增趋势,7—10月又呈递减趋势,7月最高,达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 晒青茶 化学成分 普洱茶 适制性
下载PDF
施肥对不同基因型大叶韭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铁光 文国荣 +6 位作者 韦星光 龚明霞 万秀勇 董文斌 赵坤 程亮 陈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期583-584,632,共3页
[目的]为了寻求大叶韭菜高产优质的最佳品种和施肥条件。[方法]通过栽培试验,比较桂特一号大叶韭菜和大明山野生大叶韭菜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大叶韭菜单株产量、年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 [目的]为了寻求大叶韭菜高产优质的最佳品种和施肥条件。[方法]通过栽培试验,比较桂特一号大叶韭菜和大明山野生大叶韭菜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大叶韭菜单株产量、年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其中施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最好;在同一施肥处理条件下,2个不同基因型大叶韭菜间单株产量、年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结论]施有机肥能明显提高2个不同基因型大叶韭菜的产量。桂特一号大叶韭菜高产优势突出,是值得推广的保健蔬菜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特一号大叶韭菜 大明山大叶韭菜 产量 施肥方式
下载PDF
遮光处理对大花百子莲叶片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卓丽环 孙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42-247,共6页
在全光照、30%、60%和80%遮光条件下,对引种植物大花百子莲叶片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后,大花百子莲叶面积随遮光率增加而逐渐增加,叶片厚度和比叶重则随遮光率增加而逐渐减小。气孔器长度随遮光率增加有逐... 在全光照、30%、60%和80%遮光条件下,对引种植物大花百子莲叶片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后,大花百子莲叶面积随遮光率增加而逐渐增加,叶片厚度和比叶重则随遮光率增加而逐渐减小。气孔器长度随遮光率增加有逐渐变大的趋势,而气孔密度的变化趋势却相反。同时,4种光强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随着遮光程度的提高不断增加,叶绿素a/b值有小幅下降,说明大花百子莲叶片能够适应隐蔽环境并逐渐向阴性植物特征转变;大花百子莲光饱和点均低于1000μmol·m-·2s-1,光补偿点均低于20μmol·m-2·s-1,这一结果与耐荫性植物的一般指标一致,表明大花百子莲在有限的光照条件下能最大可能地利用低光量子密度进行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子莲 遮光 叶片结构 叶绿素含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茂松 吉文娟 +2 位作者 周云 王鹏云 吴育钊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4期89-94,共6页
本研究旨在寻找大叶种茶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普洱茶主产区19个样本茶园平行观测小气候因子和普洱茶内含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确定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因子、指标,建立... 本研究旨在寻找大叶种茶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普洱茶主产区19个样本茶园平行观测小气候因子和普洱茶内含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确定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因子、指标,建立单因子适宜度模型和气候品质指数。结果表明,大叶种茶树生长季内平均气温与咖啡碱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对湿度与氨基酸含量也呈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大叶种茶树的生理学特性,确定评价指标,并建立单个气象要素和综合的气候品质评价模型。通过在研究茶区对评价方法进行验证,评价准确率为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气候适宜度 气候品质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